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届全国骨科修复与移植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全国骨科修复与移植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全国骨科修复与移植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南宁
  • 出版时间: 2008-09

主办单位:北京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全国骨科修复与移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 观察人工椎体置换术治疗胸椎椎体肿瘤的疗效。方法 前路椎体行肿瘤切除人工钛合金加工成的人工椎体置换术治疗胸椎肿瘤5例,其中T3血管瘤1例,T6骨髓瘤1例,T3、T5、T10转移性肿瘤3例。结果 随访6-24个月,平均12月。术前5例均有不同层度的胸腰背疼痛伴下肢痛,其中3例为不全瘫。4例术后终痛完全消失,1例胸腰背痛减轻、下肢痛消失,3例不全瘫的患者均可下地行走。结论 人工椎体置换术植骨术是治疗胸椎肿瘤的理想方法。
  • 摘要:目的:总结我院近3年胸腰椎前路内固定手术186例,探讨其手术疗效和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4年12月间经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肿瘤、骨折并行内固定186例。男124例,女62例,年龄23--69岁,平均46岁,结核84例,肿瘤23例,骨折79例,病变节段T3、4共5例,Ts--T10共62例,T11-L287例,L3、432例。通过影像学资料,比较Cobb角的矫正情况,评估椎管减压范围,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78例经随访5--48月,平均14个月。术后经Frankel分级评定神经功能恢复142例,恢复在1级或1级以上。Cobb角平均矫正16.8°椎体前缘高度矫正平均10.8mm,术后半年丢失分别0.5mm和6.5°,术后并发症:深部感染3例,结核复发4例,肺部感染3例,脑脊液漏6例。结论:胸腰椎前路手术具有椎管减压直接彻底,对脊髓干扰小,术后椎体高度可达较满意恢复,随访丢失少,术后早期即可佩带支具坐立活动锻炼等优点。
  • 摘要:目的:报道骨质疏松性多椎体骨折行经皮多椎体强化术的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对椎体强化的139例患者中,有多椎体压缩骨折者26例,行一期多椎体成形术。结果:26例患者术后24h内疼痛缓解或消失,当日或次日即可下床活动,经X线检查骨水泥充填满意。术后随访2-41个月,患者无疼痛,强化椎体无新的骨折,椎体高度无丢失,恢复了术前生活方式,无并发症。结论:经皮多椎体强化是治疗骨质疏松性多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途径,可一次完成治疗,痛苦小,费用低,疗程短,可予应用。
  • 摘要:以肿瘤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肿瘤生物治疗作为现代肿瘤治疗的第四种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模式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品,通过调节机体抗肿瘤各环节(免疫系统、血管生成等),达到控制肿瘤或减轻治疗相关副作用的目的。
  • 摘要:目的:比较周围神经端侧吻合、端端吻合术后神经再生情况以及肢端功能恢复效果。为临床治疗大段神经缺损提供一个选择思路。方法: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A组:切断左侧腓总神经,在胫神经干上外膜开窗,与胫神经干作端侧吻合.B组:左侧腓总神经切断后重新端端吻合.C组:左侧腓总神经切断后两断端错开放置,不吻合.术后进行一般情况观察,16周行形态学,胫前肌湿重比较,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评价神经再生情况,并用Leica Qwin计算机系统对标本进行再生神经纤维面积计数。结果:无论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还是胫前肌湿重、组织学观察。结果是相同的。端侧吻合及端端吻合组均优于未吻合组。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阻性染色面积:端端吻合组优于端侧吻合组,未吻合组未见阳性染色。结论:神经端侧吻合有效,端端吻合效果优于端侧吻合。
  • 摘要:目的 探究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促进骨质疏松模型动物局部松质骨成骨,提高骨密度,改善骨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30只骨质疏松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ESW4周组(B组)和ESW8周组(C组),每组10只。后两组接受ESW处理(能流密度设定为0.47mJ/mm2,脉冲2000次),空白对照组只作假处理作为对照。分别于处理后4周(A组、B组)、处理后8周(C组)处死动物,取股骨远端髁部进行micro-CT分析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micro-CT三维重建分析表明,B、C组的三维构筑明显优于A组,可见骨小梁数量增加,排列致密,骨小梁的连接率增高而孔隙率明显降低,尤以C组明显。HE染色可见A组骨小梁稀疏。粗细程度下降,存在微骨折及骨折吸收后形成的骨缺损。而B、C组骨小梁形态改善,形状规则,骨小梁间相互连接,粗细程度较为均匀,少见骨小梁断裂及骨折和缺损。结论 体外冲击波可以促进骨质疏松模型动物局部成骨,提高骨密度,改善骨结构。或将成为骨质疏松症局部骨折预防和治疗的有益补充。
  • 摘要:目的:制备定向药物控制释放材料聚癸二酸酐,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方法:1、首先合成癸二酸预聚物,通过熔融缩聚法合成聚癸二酸酐(PSA),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设计方案进行试验,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聚合条件,在此条件下合成一系列不同聚合度的PSA,从中筛选聚合度较高的PSA。
  • 摘要:目的:本研究在病理形态学的基础上,从免疫病理的角度,分析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FADD及BCL-2的表达及分布特点,从中了解上述因子在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的调节作用及相互关系。最终通过骨细胞凋亡检测,进一步探讨骨细胞生存或死亡在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所起的作用,来探讨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发生骨细胞凋亡的原因。
  • 摘要: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对骨组织工程中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细胞粘附特性的影响,以期能更好的为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高质量种子细胞。方法 取2月龄新西兰白兔,麻醉后骨髓腔冲洗取股骨骨髓,直接进行原代培养,保持基础培养条件;加成骨细胞诱导剂,使其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传代后观察其生长特性,MTT法检测BMSCs成骨诱导的细胞生长与增殖并绘制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BMSCs及成骨细胞诱导后细胞的形态特征;茜素红(ARS),碱性粒磷酸酶(ALP)染色,Ⅰ型胶原RT-PCR检测用于BMSCs及成骨细胞诱导后细胞生物学特性观察.
  • 摘要:目的:周围神经的损伤是引起肢体残疾的重要原因,由于缺乏有效的周围神经替代移植物,周围神经火器伤神经缺损的治疗一直应用自体神经移植。但切取自体神经增加病人痛苦,遗留较多的供区功能缺失等并发症。因此寻找一种能替代自体神经的移植物一直是国际医学界的梦想之一。同种异体神经具有神经生长所需的空间网络结构及生物活性分子,有利于神经的再生,但因存在免疫反应导致移植修复失败。1997和1998年Dument和Sondell相继报道应用化学萃取方法获取的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ChemicalExtracted 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s,CEANA)可有效降低其免疫原性,较好地修复啮齿类动物的周围神经缺损。初步研究显示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具有进一步研究应用的可行性。在国外该类研究大多是在小动物体内进行短距离神经缺损修复研究,未能在大型动物体内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就CEANA移植能否在大型动物体内及临床应用等问题进行观察和评估。
  • 摘要: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疗效十分确切,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率很高的手术。但只把手术成功寄托在手术技术上,而不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则不能达到手术应有的疗效。通过临床实践,我科制定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训练计划。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在临床中的价值,通过早 期康复训练,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4小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适当的康复训练,可增加关节的营养和代谢活动,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过功能练习减少或消除关节周围组织的粘连,血液循环增加,加快了自身的修复;缩短康复时间,提高肢体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康复训练应遵循个别对待原则、全面训练原则及循序渐进原则。一定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且患肢处于功能位,掌握膝关节活动的角度,使其关节早日恢复正常的功能。
  • 摘要:盘龙七片是陕西盘龙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号药物,系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我们自2005年8月至2006年3月对其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进行了临床观察,共观察血瘀阻络证引起的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25例,疾病总有效率为96%,显效率为84%,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6%,显效率为88%,现将结果汇总如下:小结经临床应用盘龙七片治疗风寒湿性关节痛,该药疗效可靠,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服用方便,无明显毒副作用。
  • 摘要:目的:总结异体肌腱重建喙锁韧带治疗Ⅲ度肩锁关节脱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4例Ⅲ度肩锁关节脱位伤员行异体肌腱重建喙锁韧带手术,术中将异体肌腱穿过软组织隧道绕行锁骨与喙突间重建喙锁韧带,在垂直方向稳定肩锁关节。结果:疗效参照Lazzcano和Karlsson标准,术后经平均18.6个月随访,14例中,优9例,良3例,手术优良率为85.7%。结论:异体肌腱重建喙锁韧带治疗Ⅲ度肩锁关节脱位,固定牢固,无排异反应,功能恢复满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学修复重建,是一种切实可行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 通过对假体松动合并髋臼骨缺损行人工髓关节翻修术的病例资料,以及取得的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为临床上采用非骨水泥髋关节假体和骨水泥固定假体,对失败的髋关节假体翻修术前骨缺损评估,术中处理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2年9月~2006年9月,我科采用非骨水泥髋关节假体和骨水泥固定假体,对髋关节假体松动、感染合并骨缺损行髋关节翻修术9例。男4例,女5例;年龄63~75岁,平均69.2岁.按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髋臼骨缺损分类标准:Ⅰ型4例,Ⅱ型3,Ⅲ型2例;根据Paprosky分类方法,术前髋臼骨缺损Ⅰ型1例,ⅡA型3例,ⅡB型3例,ⅡC型2例。手术使用的再置换关节为美国United公司、Link公司及国内生产的生物型和非生物型假体,术中根据髋臼骨缺损情况,以自体或异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对1例感染病例行二期抗生素骨水泥假体翻修术。手术中骨水泥固定假体3例,非骨水泥固定假体4例,混合型2例。通过Harri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本组8例翻修术后得到随访,失访1例,随访时间1~5年,平均2.5年。7例髋关节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本组感染病例,术后髋关节疼痛消失,伤口愈合,功能恢复满意.1例患者出现大腿前侧间歇性疼痛,口服止痛药物治疗有效。翻修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2分,术后随访平均为85分。结论 髋关节翻修术采用非骨水泥髋关节假体和骨水泥固定假体,自体或异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达到了修复骨缺损和固定假体的目的,取得良好的近期效果,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通过利用X线扫描成像技术,测量股骨近端解剖及影像学参数,制定股骨近端“手术安全区域”。探索CAOSS(Computer Assisted Orthopedic Surgery System,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系统)结合“手术安全区域”在股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并比较这一新术式与传统术式的优劣。方法:(1)利用x线扫描成像技术,以股骨颈轴线为轴线,在侧位片上分别显示出股骨颈最窄处在股骨头及股骨粗隆下的投影。通过对60个股骨骨骼标本侧位片上的投影进行下列参数测量:①股骨粗隆下的投影区参数,投影中心 o′点到两侧骨皮质外缘距离的百分位数X1;股骨上端投影区的前后径(r)两端点C、D到前侧骨皮质的距离与股骨近端(以通过投影中心o′点为准)两侧骨皮质外缘的宽度(L)的百分位,X2、X3:②股骨头的投影区参数,股骨颈前后径在股骨头的投影点(A、B)与股骨头中点(o)的连线形成的角度。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最终寻找到股骨近端的“手术安全区域”。(2)将上述股骨骨骼标本(不区分标本来源于男女或左右侧)随机分成两组,A组B组各30例,并相对应的制作成股骨颈,粗隆间等各种类型的股骨近端骨折模型。股骨颈骨折各15例、粗隆间骨折各15例,(其中股骨颈骨折Ⅱ度5例、Ⅲ度5例、Ⅳ度5例;粗隆间骨折Ⅰ型10例,稳定型5例、不稳定型5例,Ⅱ型5例)。A组采用结合上述“安全区域”的CAOSS方式、B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模拟手术,测量术中透视时间、钻孔次数,透视下内固定的效果;术后测量显露切口大小、内固定物位置不佳标本数量、钉颈角、钉颈比[1]等参数。然后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计量资料用x±SX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配对x2检验,以P<0.05表示显著差异。结果:(1)侧位片上股骨近端“手术安全区域”分两部份,①股骨粗隆下的“安全区”:以股骨大粗隆最高点下垂直距离3cm及距股骨干两侧皮质前中三分之一的交点为中心点o'[1],前后径(r)两端点C、D在L线上的百分比分别为0.12%、0.74%,即相当于将L分为四等份,C、D点位于前中四分之一及中后四分之一处。该区域可指导进钉点。②股骨头的“安全区”,以股骨头为“钟面”,股骨颈的前后径端点A、B在股骨头的投影点为53.3°、57.3°,即相当于1点钟到10点半钟的钟面范围,该区域可指导进钉方向。(2)采用CAOSS结合“手术安全区域”组在术中透视时间、切口大小、钻孔次数、透视下内固定螺钉突出等情况[3],术后计算内固定物位置不佳标本数量、主钉钻孔次数[4]、以及钉颈角、钉颈比等参数的测量值等方面都优于传统手术组。从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上述各项参数值的差异有显并性。但结论:(1)股骨近端骨折“手术安全区域”能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2)骨科手术导航系统结合上述“手术安全区域”能提供精确的术前规划、术中定位,以最小的手术侵扰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其疗效优于传统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 探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疗效。方法 采用足底内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8例。结果1例术后6小时出现动脉危象探查重行吻合血液良好,1例出现皮瓣局部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外形较美,两点辨觉平均达20mm。结论以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
  • 摘要:目的 探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9例小腿下1/3踝关节周围皮肤坏死及缺损的患者,行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术,皮瓣面积6cm×5cm~12cm×8cm,平均9cm×6.5cm。结果 8例全部成活,1例部分坏死,随访6个月-1年,皮瓣质地满意,外观佳。结论 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取材方便,血供可靠,不牺牲主要动脉。
  • 摘要:目的 通过显微外科操作,最大限度地恢复儿童屈指肌腱损伤后手指功能。方法 1999年到2004年收治的15例儿童屈指肌腱损伤,均在显微镜下清创,用5/0无损伤线,采用改良Kessler方法缝合,7/0无损伤线周边腱外膜内翻连续缝合,术后逐步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患指术后均Ⅰ期愈合。经过1年随访,按TAM测定法评定,优9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85%。结论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及术后有效的功能锻炼,是提高儿童手指屈指肌腱损伤疗效的重要措施。
  • 摘要:目的 总结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的临床特点和救治经验。方法 对我科自2008年5月13日到2008年6月10日收治的129例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进行检伤分类,记录内容主要包括:转运人次,患者的主诉,诊断,损伤部位及类型,是否伴有感染以及接诊后的处理,治疗效果等。结果 129例伤员中,骨折伤员95例,其中开放性骨折35例51处,闭合性骨折60例139处;26例(20.2%)39条神经损伤;54例(31.8%)并发感染;有110例伤员行手术治疗;所有伤员无死亡病例,1例院外截肢伤员因残端感染再次截肢;开放性损伤伤员除2例截止发稿时伤口未愈合外,其余病例伤口均愈合;无术后切口感染。结论 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的临床特点明显,必须根据其临床特点予以救治,同时要积极防治相关并发症,以降低伤员死亡率和致残率。
  • 摘要:近几十年来大量的试验工作证实,嗅鞘细胞能够给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CNS)提供适当的条件,也能使其再生和恢复部分功能。目的:探讨诸因素嗅鞘细胞移植治疗陈旧性脊髓损伤的影响设计:自身对照实验。单位:山东省泰安荣军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对象:纳入山东省泰安荣军医院神经外科2004-06/2007-06收住院的陈旧性脊髓损伤患者139例。男125例,女14例。方法:应用本单位细胞实验室由胚胎的颅脑嗅球提取,纯化,培养1~2周的成活的嗅鞘细胞,常规脊椎后入路切开硬膜,借助手术显微镜多靶点移植到陈旧性脊髓损伤部位相应区域内。2004年6月~2006年12月本院救治的自愿接受嗅鞘细胞移植患者139例,全部纳入结果分析.由泰山医学院统计学教研室程琮教授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术后感觉功能的变化。②患者术后运动功能的变化。③大小便功能的变化。④患者术后植物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在本院自愿接受嗅鞘细胞移植的106例患者在术后2~4周内均应用(ASIA)标准进行评价。在感觉,运动,大小便及植物神经功能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嗅鞘细胞移植术后短时间内(2~4周)即有改善陈旧性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可喜的疗效。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基本相同,治疗效果不同年龄组差异不大。在106例接受治疗患者中,除4例发生短时间(一周内)脑脊液漏外,无高烧、昏迷、痉挛程度加重或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的情况发生。没有住院受治时间内死亡的病例。嗅鞘细胞;陈旧性脊髓损伤;多靶点移植;功能恢复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经皮锁定接骨板结合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游离同种异体腓骨段髓内植骨治疗下肢长骨骨折后继发无菌性骨不连的治疗效果。结论:虽然交锁髓内钉是治疗下肢长骨骨折主要手段,继发无菌性骨不连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则临床处理困难。目前采用更换直径粗的髓内钉,开放植骨再固定,外固定架加压等各种方法处理各有利弊。本文采用经皮锁定接骨板结合同种腓骨髓内移植具有以下优点:1增大直径扩髓使髓内形成“新鲜”骨面,同时清除了断端瘢痕组织,为游离腓骨段移植提供了良好成骨环境。游离腓骨段与长骨髓内紧密嵌插及本身皮质结构提供了力学支撑,促进骨折愈合及增强局部稳定:2“MIPPO”技术。经皮插入远离骨折端操作,防止进一步破坏骨折端血运:3稳定锁定钢板为骨质疏松骨折同定提供了可靠保证。
  • 摘要:目的 四肢大段骨缺损仍是骨科临床的难题之一,带血管吻合的游离腓骨移植在当今骨科临床治疗大段骨缺损中仍发挥重要作用,在某些严重骨缺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然而由于腓骨自身在解剖和力学上的缺陷,使得单根腓骨在体积和强度上,均不能满足四肢长管状骨大段缺损的需要,如股骨、胫骨、肱骨两端以及尺桡骨双缺损等,故通常需要附加大量植骨以满足缺损区骨量(体积)的需要。游离的带血管折叠腓骨移植在治疗大段骨缺损的同时,也给解决骨量不足和力度差产生了可能,保存它的血供,腓骨是截骨而得,而且折叠成二等段或者二段带血管骨头不同长度移植,有唯一的一动脉的和静脉的蒂。折叠的腓骨导致生物力学的稳定。我院自1986个以来,经过大量尸体解剖和临床手术观察,设计出单根腓骨折叠双段的移植方法,简称“双棒”,于1991年应用临床,效果满意。本文总结并介绍了我院自1991年以来应用吻合血管的“双棒”腓骨移植治疗四肢大段骨缺损。分析这种改进技术的特点。结论 蒂血管腓骨折叠双段(“双棒”)移植仍是一种有血循环的管状骨移植,具有愈合快、疗程短的特点,且拓宽了适应症和治疗范围。单根腓骨双折叠解决了较粗大的骨干缺损修复中,骨量和强度不足的问题。单侧取骨达到双段移植,简化了手术步骤,患者容易接受。在骨活性及生物力学特性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 探讨结合不同的皮瓣和外固定架治疗严重胫骨干骨折的经验。方法自1990年至2007年,共治疗GustiloⅢB和GustiloⅢC型胫骨干骨折190例,其中GustiloⅢB型160例为GustiloⅢC型30例。患者平均年龄42.5岁,男169例,女21例。车祸132例,机器伤32例,石块砸伤26例。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清创、植皮、各种组织瓣(游离胸脐皮瓣20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08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2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例,筋膜皮瓣26例,及腓肠肌内、外头肌皮瓣22例)、各种外固定架(半环架84例、单边轴动力外固定架12例、AO外固定架12例,山东潍坊三维外固定架42例、组合式外固定架40例)。平均随访7.3年.结果所有皮瓣存活.186例骨折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84例半环架为7.5月,42例山东潍坊三维外固定架8.1月,8例单边轴动力外固定架11.2月,12例AO外固定架8.5月,40例组合式外固定架7.8月。除半环架外,其他外固定架都需植骨。4例骨折未愈合,为单边轴动力外固定架固定后有骨髓炎。最近随访发现所有病例的膝、踝关节功能正常,无患肢疼痛.结论 皮瓣与外围定架结合是治疗GustiloⅢB和Gustilo ⅢC型胫骨干骨折的较好方法.
  • 摘要:除了正常的外科手术切口疼痛外,截肢术患者还存在残肢痛及幻肢痛。残肢痛可由神经断端形成神经瘤在软组织内与周围组织粘连时刺激引起;也可以由残端血管屈曲、分布减少、皮温变化、循环障碍或残端肌肉异常收缩与痉挛而导致;幻肢痛是指截肢后病人自觉切除的肢体仍存在且某一部位有疼痛症状。二者均是截肢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50%-80%。慢性、长期的残肢痛及幻肢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和心理康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交往与工作能力,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在有残肢痛及幻肢痛的患者中,18%失去工作能力,33.5%工作能力受到影响,82%存在轻重不等的失眠现象,43%社会能力降低,45%日常活动受到影响,因此,幻肢痛给截肢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我科2005年1月-2008年5月对行截肢术的患者采用多元化镇痛措施,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到如下。
  • 摘要:目的 研究骨髓炎死骨原位再植治疗股骨感染性骨不连的技术与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5年7月收治两例股骨外伤性骨髓炎,均有大块游离死骨,多发瘘孔,没有骨包壳形成,临床诊断为“股骨感染性骨不连,大块死骨存留。”两例均行病灶清除,摘除游离死骨,川岛式持续冲洗,死骨原位再植。术后应用敏感抗生素持续冲洗,胫骨结节骨牵引。结果 术后1例切口甲级愈合,1例乙级愈合。10-12个月骨愈合,病例1术后42月,病例2术后23月,都能全负重行走,骨髓炎无复发。结论 股骨外伤后骨髓炎合并大块死骨形成骨不连,病灶清除后,将摘除的大块死骨灭菌后原位回植,术后持续冲洗及综合治疗,可以达到一期治愈炎症,骨坚强愈合的两个主要治疗目的。其中,有效的持续冲洗对治愈骨髓炎、骨愈合最为重要。
  • 摘要:目的 探讨一期游离植骨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观念、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1988年至2005年运用有效有限的病灶清除、一期游离植骨或死骨原位移植、川岛式持续冲洗、骨牵引或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感染性骨不连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4-62岁,平均42.3岁,其中20-40岁最多占28例。术后以X线、化验、局部表现和患肢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获得随访,随访2年至17年,平均8年,2年以上31例,5年以上17例,最长17年。所有患者感染治愈、骨坚强愈合、关节功能得到恢复、骨髓炎无复发、恢复劳动能力,平均治愈时间为8个月。结论 运用一期游离植骨,彻底改变炎症彻底治愈后6-8个月再植骨的国际公认的植骨观念,通过一期手术完成治愈炎症、骨坚强愈合、关节功能恢复等多个目的。具有疗程短、痛苦小、骨愈合迅速、骨髓炎复发率低等许多优点,该疗法为治疗感染性骨不连提供一种新观点、新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Clarcot关节合并跟骨距骨缺损和皮肤缺损,保肢的治疗方法。方法:女性,18岁,先天性腰脊膜膨出症,小便失禁,右足跟部皮肤缺损溃烂6×10cm,跟骨缺损,距骨炎症坏死,踝关节化脓感染。用中药浸泡患足3周后,手术。手术方法是:病灶清除,切除炎症坏死皮肤及创面和软组织,踝关节病灶清除,滑膜切除,摘除发炎坏死的距骨。清除足穴关节的炎症坏死组织。切除胫骨踝关节软骨,自骨断端刮除胫骨下部骨髓炎症。分离解剖处中足跟。应用Iliazrov固定延长架,对中足骨、胫骨远端加压融合固定,跖骨横穿克氏针,通过半环与下肢固定延长架固定,保持局部功能位。胫骨结节下高位截骨;截骨线近端两个全环固定,截骨线下方交叉30度克氏针固定,术后用敏感抗生素及1‰的碘伏水交替冲洗,冲洗3周拔管。术后10日,开始肢体延长,延长速度每天0.8mm,分4次进行。术后16天拆线,切口愈合。肢体延长50天,与健侧肢体等长。术后口服我院协定中药方剂,仲景大造丸,每日3次,每次1粒,1粒9克,内服,骨炎康2号,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皮肤瘘孔闭合,切口Ⅱ期闭台,经换药后术后2个月全部闭合。胫骨、中足骨融合,骨延长3cm,骨矿化完成,术后6个月拆除外固定架,开始全负重走路。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对感染性Charcot关节合并距骨跟骨缺损,皮肤缺损的患者,通过病灶清除,死骨摘除,胫骨、中足骨融合,胫骨高位截骨,Ilizarov固定延长,可以获得保肢目的:达到消灭创面,固定成功,下肢等长的多个目的。
  • 摘要:腋动脉(axillary artery)位于第一肋外缘接续锁骨下动脉,其内侧为腋静脉。两者之间有臂丛神经通过,以胸小肌标志分为三段。发出胸上动脉、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前动脉及旋肱后动脉等属支,肩峰动脉网、肩胛动脉网和胸侧壁动脉网共同构成了锁骨下动脉第一段至腋动脉第三段的侧枝循环解剖基础
  • 摘要: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由AO学派推崇的钢板内固定技术,一直是骨折治疗领域中的经典法则,通过对骨折端的加压、固定和解剖结构重建,消除骨折局部的微动,使骨折达到无骨痂性的一期愈合。如果断端出现骨痂,通常认为是固定不稳定的征兆,应该尽量避免。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坚强固定可以使关节、肌肉尽早进行充分、主动、无痛的活动,而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固定,防止"骨折病"的发生。
  • 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确定假体与骨交界区植骨能否有效形成皮质外骨桥固定,能否起到有效的辅助固定作用。[材料与方法]杂种犬36只,随机分均为4组,右下肢股骨中段切除3cm,插入特制假体替代骨缺损。4组动物分别采用珍珠面假体植骨固定、骨水泥植骨固定、珍珠面假体非植骨及骨水泥固定非植骨固定。4组动物随机于植入后6周、12周和20周分批处死,标本行组织学、X线摄影研究和生物力学研究。[结果]研究发现植骨区可有效形成紧密骨桥固定。多孔表面植骨组抗扭转应力较骨水泥固定非植骨组高。[结论]假体与宿主骨交界区可有效形成骨桥,此骨桥可有效加强假体的固定。
  • 摘要:目的 选择性细胞滞留技术(Selective cell retention,SCR)通过基质材料适当的网孔结构和良好的表面粘附性能,使骨髓流经时选择性滞留利于成骨的干细胞及促成骨因子等成分,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目的包括:(I)研发新型骨髓干细胞富集材料,并观察其生物相容性;(2)探讨SCR快速构建TEB的体内成骨效果;(3)探讨新型富集材料应用SCR处理后对骨髓细胞和促成骨生长因子的富集效果;方法采用多聚左旋赖氨酸(Poly-l-lysine,PLL)修饰人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制备PLL-DBM,测定其密度、孔隙率、孔径、构成成分等。应用形态学观察、MTT法、流式细胞仪、免疫组化、溶血实验评价其体外细胞相容性;采用全身急性毒性试验、致癌试验和皮下植入试验等评价材料的体内组织相容性。结论PLL-DBM具有白体骨三维空间结构和促进细胞粘附的PLL,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促进hMSCs的粘附与增殖,对DOC的成骨活性无影响,是一种较理想的骨髓干细胞富集材科。SCR快速构建的TEB植入体内后能够成骨,并可达到与自体骨或常规构建的TEB相当的成骨效果。PLL-DBM能明显增高骨髓有核细胞、血小板和CFU-F的浓度富集倍数和粘附率,显著提高TEB中TGF-β1和PDGF含量;推测SCR构建的TEB中局部高浓度的骨髓干细胞和促成骨生长因子,可能是SCR构建的TEB高成骨活性的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同过观察Bax、Bcl-2及细胞凋亡在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软骨的表达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探讨Bax、Bcl-2与股骨头软骨细胞凋亡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方法:(1)将采集到的标本分为早期组(伤后3-21天)、中期组(伤后22天-6个月)以及晚期组(X片诊断股骨头坏死)。(2)股骨头取出后,将股骨头负重区软骨石蜡包埋,常规HE染色,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并经图像分析系统测量Bcl-2和Bax蛋白的平均光密度(OD)值。应用TUNEL方法检测并观察股骨头软骨细胞凋亡分布情况。同时对两个因子之间,以及两因子与细胞凋亡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 摘要:目的:研究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复合控释神经生长因子(NGF)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作用。方法:采用药物微球技术制备的NG磁球,与生物纤维蛋白胶(FG)混合后,形成NGF复合缓释制剂,作为补充外源性NGF载体。选取Wister大鼠制备坐骨神经1.0cm缺损进行神经修复,随机分为四组,分别是自体神经移植、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H组)、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纤维蛋白胶(在移植神经周围注射1ml纤维蛋白胶,简称FG组)和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NGF复合缓释制剂(在移植神经周围注射1mlNGF复合缓释制剂,简称FG+NGF组)进行修复。术后16周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检查,观察动物在功能恢复和神经再生方面的情况。结果:术后16周,FG+NGF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肌张力、肌湿重分别为70.39%±8.45%、69.79%±5.31%、53.73%±4.56%,移植段有髓神经纤维数量为通过率为19783±2068 fb/mm2,轴突直径为5.08±0.46μm,髓鞘厚度1.01±0.14μm高于H组、FG组(P<0.05),接近自体神经移植组。结论:复合缓释神经生长因子的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能满意的修复一定长度周围神经缺损,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周围神经组织工程修复材料。
  • 摘要:目的:去铁敏(DFO)可促进血管生成进而促进骨形成,煅烧骨(TBC)具有多孔结构,可作为良好的骨修复支架材料。本实验探讨DFO复合于TBC的修复骨缺损作用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取成年新鲜牛骨的股骨下端松质骨,锯成5mm×5mm×15mm的松质骨条块,经脱脂脱蛋白后,1100℃煅烧3小时,制成白色骨块,其结构和轮廓维持原来骨的形态。将DFO配制成10M的溶液,按煅烧骨块的一半体积量加入到煅烧骨块中,以真空抽吸法复合于TBC上。取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20只。耳缘静脉麻醉后,双侧前肢桡骨造成长15mm骨缺损.A组所有用兔不放入任何植入物(空白对照组)。B组植入单纯TBC(TBC组)。C组植入DFO/TBC复合物(DFO/TBC组)。术后2、4、6、8周各组处死5只兔子取材,分别行(1)放射线学检查(2)四环素荧光标记检测(3)组织学观察(4)μCT扫描检测(5)衍射分析测新生成骨的Ca/P比例(6)生物力学分析。结果:(1)放射线学检查:术后8周时,空白对照组远近侧端骨质吸收萎缩明显,骨缺损处无骨质形成。TBC组有局限性性密度增高,煅烧骨部分吸收降解,植入物与骨断端间界限清楚,无明显连续性骨痂形成。DFO/TBC组新生骨生长良好,有连续的骨小梁通过骨折线,植入物与桡骨远近侧端愈合良好。2)四环素荧光标记检测:DFO/TBC组骨矿沉积率较空白对照组和TBC组显著增加。(3)组织学观察:术后8周时,空白对照组仅远近侧断端有少量新生骨形成。TBC组仅植入材料的边缘有少量的新生骨形成.而中央未见明显的新生骨组织。DFO/TBC组植入材料的表面和内部均有大量的新生骨形成。DFO/TBC组的新骨形成率和TBC降解率也显著高于TBC组。(4)μCT扫描检测:在骨矿物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F),小梁骨厚度(Tb.Th),小梁骨数量(Tb.N).N)等指标上,DFO/TBC组明显高于TBC组。(5)新生成骨的Ca/P比例检测:DFO/TBC组Ca/P比例高于TBC组,更接近于正常成熟兔的松质骨。(6)生物力学分析:术后8周时,相对于TBC组,DFO/TBC组的压缩强度无明显变化,弹性模量变小,能量吸收增大。结论:以TBC为载体的DFO对兔桡骨临界骨缺损有可靠的修复作用,可促进骨缺损处的新骨形成。DFO的促进成骨作用,可能会对诸如骨折不愈合,骨缺损以及骨坏死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地治疗途径。
  • 摘要:目的;研究脱抗原胎牛松质骨(Antigen-extracted Cancellous Bone,AECB)和脱抗原胎牛松质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 cell)治疗犬股骨头坏死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材料和方法:成年杂交犬10只,按照mont等方法在股骨头后外侧软骨面近头颈交界处,用直径8mm的环钻向股骨头中心方向钻孔,深度达10mm,造成股骨头直径8mm、深度10mm的骨缺损模型。抽取双侧髂骨骨髓血10ml,percoll法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将收获的单核细胞悬液(1000 个/ml)浸入脱抗原小牛松质骨的基质孔隙内,复合移植填充入一侧缺损孔洞内;另一侧股骨头缺损孔洞内只单纯脱蛋白小牛骨填充。术后10周试验动物取材.EDTA脱钙,HE染色,Masson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结果:HE染色:复合移植侧,移植材料为幼稚的骨小梁所占据,表面有较多的成骨细胞,其内部有较多的骨陷窝和骨细胞,成骨反应由周边向中心部推进,材料周边广布相对较成熟的骨小梁,但较正常骨小梁粗,形状不够规则,材料周边可见有编织骨形成.并可见髓腔形成。材料中心可见有软骨带形成,其中有钙化的骨组织,周围可见梭形的间充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丰富,未见明显炎症反应和淋巴细胞浸润。AECB侧:移植材料与周围组织分界可辨,材料周边成骨明显,有成骨带形成,成骨反应由周边向中心部推进,材料中骨组织长入,材料降解,新生骨替代,骨小梁形成较少,可见异物巨细胞,部分空腔仍存在,空腔内充填纤维肉芽样组织。甲苯胺蓝染色:复合移植侧,材料区周围及内部可见有多量软骨带形成,甲苯胺蓝染成呈蓝色,其中有较多钙化的骨组织,周围可见梭形的间充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AECB侧:材料周围及内部只有少蹙软骨带形成,甲苯胺蓝染成呈监色,其中有少量钙化的骨组织,材料中心部少见软骨或新骨形成。脱钙切片Masson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复合移植侧,材料周围及材料内部可见大量Ⅰ型胶原,也可见部分Ⅲ型胶原,以Ⅰ型胶原为主,材料中心部也可见Ⅰ型胶原分布。AECB侧:材料周边及材料内部可见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稀疏分布,材料周边以Ⅰ型胶原为主,材料内部以Ⅲ型胶原为主,材料中心部少见Ⅰ型胶原分布。结论:脱抗原胎牛松质骨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理想生物材料,BMSCs复合脱抗原胎牛松质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结果更加理想,BMSCs复合脱抗原胎牛松质骨可能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理想方法.
  • 摘要:目的 探讨膝关节液中CTX-Ⅱ含量与关节软骨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对膝关节患者关节液中CTX-Ⅱ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在关节镜下利用Outerbridge软骨损伤评分法对软骨损伤程度进行评价。结果71例膝关节疾病患者CTX-Ⅱ含量与Outerbridge软骨损伤累计评分呈正相关(r=0.743,P<0.05):OA组关节液中CTX-Ⅱ含量高于非OA组(t=-7.558,P<0.05);Outerbridge软骨损伤累计评分=10分组的关节液中CTX-Ⅱ的含量高于Outerbridge软骨损伤累计评分<10分组(t=-7.235,P<0.05)。结论 膝关节液中CTX-Ⅱ的含量可反映关节软骨损伤累计程度;膝关节液CTX-Ⅱ含量升高提示软骨损伤程度较重。
  • 摘要:目的:关节软骨损伤是关节外科常见的疾病,但由于软骨组织自我修复能力有限,近年来探索的众多方法如骨膜下钻孔,关节微创手术,自体或异体组织移植等,都不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组织工程技术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前景的方法。组织工程研究的三个要素是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信号调控。理想的支架是组织关键的一环。目前已有多种材料被制备成不同结构的支架,如聚丙交酯聚已交酯共聚物(PLGA)、壳聚糖、藻酸盐和Ⅰ型胶原等。遗憾的是,这些材料均不具备细胞外基质的功能和作用,本身缺乏软骨细胞特定的细胞识别信号。如何选取合适的基质材料成为组织工程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 摘要:目的:对斜方肌内的神经支配进行解剖学研究,为寻找副神经移位到肩胛上神经的最佳移位点和移位方式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用成人尸体标本10具20侧,观察斜方肌的神经支配及副神经在斜方肌内的行径和分支;切取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做不同水平横断面病理切片,计数各神经断面的神经纤维数,并进行比较。结果:斜方肌受副神经和颈丛支配,以副神经为主。副神经在锁骨上2-3cm进入斜方肌,在深筋膜内斜向后走行。在肩胛冈中点前上方3-4cm处,有来自颈丛的交通支加入后形成终末支,然后越过肩胛冈内侧直线向下走行至斜方肌下部。副神经在颈丛交通支汇入前发出2-4支较大的肌支支配斜方肌上部,汇入后沿途发出4-7个小分支支配斜方肌下部肌肉。副神经的神经纤维计数:副神经入肌点处(A点)为1245±46条,颈丛的交通支汇入前B点为830±36条,后路手术切断点C为1074±38条。结论:后进路副神经移位术解剖恒定,操作简单,该术式不影响斜方肌上部神经支配,充分利用了颈丛交通支,且缩短了神经再生距离,值得推广。与颈丛交通支合干后的副神经在肩胛冈上(H-G段)分支少,因此损失的神经纤维数少,故该段是副神经的最佳移位点。
  • 摘要:目的 观察外源性rh-BMP2促成骨效应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探讨外源性rh-BMP2应用于兔腰椎后路横突植骨融合中的成骨机制。方法 45只新西兰火白兔随机分为三组,行后路腰椎横突植骨融合术。分别植入自体髂骨条(以下简称自体骨组)、rh-BMP2/异体骨复合骨(复合骨组)、单纯异体髂骨条(异体骨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点具有成骨效应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量。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术后2天、7天、14天、28天、35天复合骨组和自体骨组的BMSC、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量无明显差异(P>0.05),自体骨组与异体骨组的BMSC、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量无明显差异(P>0.05),复合骨组的BMSC、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量明显高于异体骨组(P<0.05)。结论 在脊柱融合不同的时间段,外源性rh-BMP2能有效地促进BMSC、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且三种细胞相互间有促进作用。
  • 摘要:目的:压应力对骨的发育、改建、修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其也必将对体外组织工程骨的构建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仪器设备的限制,目前仍很少在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和研究中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组织工程骨重要的种子细胞,压应力对MSCs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强度的压应力刺激对体外MSCs增殖的作用,以期找出促进MSCs增殖的适合压应力强度范围,探求压缩应变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增殖的适合幅度。为研制新型生物反应器,模拟仿生环境构建组织工程骨以及进一步研究压应力促进MSCs增殖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 摘要:雷公藤主要用于治疗风湿与类风湿,有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现代研究发现多种雷公藤提取物可抗排斥反应,延长异体器官移植的存活时间,减少受体淋巴细胞浸润,促使浸润的细胞凋亡,并抑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
  • 摘要:目的 研究过氧化氢处理时间对牛松质骨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小牛长骨干骺端松质骨粒,分别以8.8M过氧化氢浸泡0,12,24,36,48,54和72h后,通过灰化组分测定、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能谱分析以及显微CT扫描、测量对其组分、结构和骨质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随着过氧化氢处理时间的延长,骨粒中有机物含量逐渐减少,在0-24h和54-72h两个时间段存在明显的有机物失量加速区(P<0.05);骨粒中钙磷元素含量逐渐减少,超过54h后,几乎检测不到(P<0.05);BMD、BMC呈下降趋势,超过54h后,下降明显(P<0.05);骨小梁逐渐变细,骨小梁分离度增加。结论 过氧化氢能够有效去除异种骨粒中有机物抗原成分,但处理时间过长会破坏骨粒的组成和结构。因此,合理掌握处理时间对消除异种骨移植替代物抗原性并维持其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人工关节置换的目的是要使患者能够重新获得一个无痛、稳定而又有功能的新关节。因此,术后持续疼痛无论对病人还是对术者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接受的重要并发症,必须引起严重的关切和及时妥善的处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原因很多,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分析、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分析来充分评估。
  • 摘要:目的 探讨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04年12月-2008年6月,对九例膝关节骨软骨炎患者行关节镜取软骨、MACI膜植入术。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6—56岁,平均37.5岁。对患者行MRI检查确定损伤位置,并进行IKDC2000评分。术后按照特定的康复计划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时间1个月到44个月,其中44个月1例,36个月2例,27个月4例。术后半年多数患者各项症状逐渐消失,已经可以完全负重行走,并参加简单轻体力劳动,无伤口感染、植入物脱落、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术后半年IKDC2000评分大部分增高。其中2例复查MRI和关节镜,并取活检,显示原来缺损的关节软骨已基本修复,并伴有软骨下骨的修复。结论 与传统ACI技术相比,利用MACI技术修复软骨缺损具有术后恢复时间短、操作简便、创伤小、更多透明软骨等优点,MACI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摘要:骨性关节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工作和生活,是导致老年人慢性残疾、降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膝关节是骨性关节炎好发部位,以关节软骨退变和关节周围形式骨质增生为病理特征.
  • 摘要:目的 通过总结和分析可塑型跟骨钛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资料及其随访结果,探讨应用可塑型跟骨钛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提供依据。方法 2003年8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25例31足波及跟距关节面的跟骨骨折,男17例21足,女8例10足;年龄19~54岁,平均28.5岁。高处坠伤16例22足,车祸伤6例6足,其他3例3足。按Sanders跟骨骨折分型,Ⅱ型11足,Ⅲ型16足,Ⅳ型4足。Bohler's 角最大22°,最小-15°,平均5°。均行切开复位、可塑型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术中术后注意预防并发症,术后加强CPM等功能锻炼。结果 其中21例26足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6~48个月)。术后Bohler角恢复:>25°19足,15°~25°5足,<15°2足。按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价,22足术后功能恢复良好.优良率84.6%。结论 可塑型跟骨钛钢板适合跟骨解剖形态,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当有明显优势。结合CPM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术前熟悉相关解剖、选准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术中解剖复位关节面、使用微创技术以及术中术后重视预防并发症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分析1998年1月~2006年1月手术治疗的资料完整的髋臼骨折122例,按Letournel分类法 研究骨折类型、移位程度、方向,了解合并损伤、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髋臼功能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按Matta提出的x线评定标准和临床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全部病例获得1年-8年10个月的随访,平均51.8个月。Matta X线评定:解剖复位71例,满意复位34例,不满意复位17例,复位优良率为86.1%。临床评定:3周内手术者103例,优66例,良23例,可12例,差2例,优良率86.4%。3周后手术者19例,优3例,良4例,可5例,差7例,优良率36.8%。并发异位骨化27例,创伤性关节炎19例,髋臼坏死1例,股骨头坏死3例,术后脂肪液化3例,浅表感染1例。术前3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中2例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髓臼骨折的复位质量是决定手术疗效的关键,但其影响因素较多。术前综合分析、把握手术时机、正确选择手术入路、避免并发症发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保证。
  • 摘要:目的:探讨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7例拇指指端缺损患者采用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修复感觉神经6例,皮瓣(2.0cm×1.5cm)_(3.0cm×2.5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_8个月拇指外观满意。吻合感觉神经6例,两点辨别觉8-12mm,未吻合1例两点辨别觉14mm.结论:该皮瓣血供可靠,术式简单,供区损伤小,能满足拇指指端缺损修复需要,可以推广。
  • 摘要:研究显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骨髓基质干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成骨分化能力明显降低。目的:利用浓集骨髓干细胞技术将浓集的自体骨髓干细胞植入股骨头内,观察此法对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效果,并探讨此法的适应证.
  • 摘要: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一起的一种严重的特异性感染,梭状芽孢杆菌可存在泥土、粪便、人畜的胃肠道内等处,而且,其芽孢对高温、寒冷、干燥及一般的消毒都有较强的抵抗性,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尤其是表层土壤中,因此,一旦发生地震就容易感染而引发气性坏疽。此次汶川地震转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病人的152例病人中,有35例开放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伤口感染,在这些病人中,确诊气性坏疽8例,高度疑似9例。现就这8例气性坏疽的患者的诊断治疗做如下分析。
  • 摘要:随着医疗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由于运动技能退化,反应的迟钝,容易受伤,同时老年人群普遍存在的骨质疏松症使得外伤后髋部骨折发生率大大增高。据统计美国现在每年有250000人发生髋部骨折,到2050年,估计
  • 摘要: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开放性损伤伴感染转运伤员的临床特点,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对我科从2008年5月13日至2008年6月10日收治的54例汶川地震开放性损伤伴感染转运伤员进行分析、总结。治疗方法包括:在全身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对创口行反复彻底清创,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基础上抗感染治疗,并行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开放性骨折病例行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 所有地震开放伤均有感染,且多为混合感染,以G+球菌和G-杆菌为主,大部分病例合并厌氧菌感染;54例伤员中无死亡病例,1例院外截肢伤员因残端感染严重而行多次行残端清创、修整;除2例伤员外,其余病例伤口均愈合;骨折伤员骨折复位好,外固定牢靠,目前正处于康复中。结论 在积极抗感染的基础上反复、彻底的清创和正确及时的闭合创口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根据感染特点予以恰当的辅助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 摘要:骨折后由于气滞血淤,出现疼痛、肿胀等炎症反应和不同程度的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影响了骨折及其后期的恢复。盘龙七片是治疗外伤性骨折的纯中药制剂,具有活血化淤、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各种外伤性骨折。
  • 摘要:目的 组织工程骨修复大动物长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方面已取得了满意疗效,需要在此工作基础上进行组织工程骨修复长骨缺损治疗及随访的临床研究,以验证其临床应用有效性和安全性。结论构建的个体化组织工程骨用于临床修复骨缺损未见明显的排斥反应,提示个体化的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好和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均观察到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和促进骨愈合作用。通过对组织工程骨临床试验观察,初步证实了组织工程骨用于修复各类长骨缺损有较强的生物安全性。
  • 摘要:目的 评估近排腕骨切除术3年以上的随访疗效。方法 对1992-2004年在我科进行的19例近排腕骨切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手术前后腕关节的影像学资料、握力和腕关节活动度进行统计。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为3-10年,平均6.7年。19例中有16例术后随访时无疼痛,3例有轻微疼痛。术后发生桡腕关节退变者8例。腕活动度屈伸(72±17)°,尺桡偏(39±11)°,平均分别为健侧的63%、45%。12例术后腕握力为(20±11)kg,平均为健侧的77%。结论 近排腕骨切除术的中期疗效稳定。
  • 摘要:目的 对我院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肱骨髁间、髁上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资料作出总结分析,希望本研究能有助于了解肱骨髁间髁上粉碎性骨折的不同手术方式及其适用范围、术后正确的康复治疗。方法 我院自2002年10月~2006年9月,采用克氏针或螺钉内固定、单侧钢板内固定、Y形钢板内固定、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髁上粉碎性骨折45例,获完整随访32例,骨折采用AO分型,疗效按改良的Cassebaum肘关节评分系统评定,对本组资料的内固定方式、肘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上颈椎损伤与不稳的术式选择与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上颈椎损伤与不稳患者,进行手术复位、减压与内固定融合术。其中4例Jefferson骨折予后路Magerl手术,5例Jefferson骨折、6例上颈椎椎管内肿瘤、4例齿状突畸形致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予后路Cervifix、GLZH枕颈固定融合术;7例枕颈部畸形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予寰椎后弓切除、枕骨大孔扩大后,行Ventrifix和/或Ventrifix+Magerl内固定术;7例Hangman Ⅰ、Ⅱ型骨折予后路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4例Hangman骨折予前路C2-3椎间减压复位钛板内固定+后路经皮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6例横韧带损伤致寰枢椎脱位行经口咽松解+Magerl手术和/或Magerl+Gallie后路钢丝内固定术;8例Ⅱ型齿状突骨折行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5例寰枢椎脱位并寰椎枕化予经口咽齿状突切除术+Cervifix、GLZH枕颈固定融合术。结果:5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5年,平均18个月。齿状突骨折及Hangman骨折解剖复位、愈合好,达到生理性功能重建:寰枢椎脱位复位固定满意,融合可靠;Jefferson骨折、上颈椎椎管内肿瘤及枕颈畸形者,枕颈融合好,固定可靠,无螺钉松动,延脊髓减压彻底。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寰枢椎损伤类型、脊髓受压部位及手术熟练程度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早期施术,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术前良好的复位和/或术中充分减压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椎管内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内固定的必要性。方法:回顾31例颈椎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和效果。结果:所有病例术后3-7天在颈围保护下均可坐立或下床活动,经3个月至4年随访,颈椎稳定,无畸形。23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6例完全瘫痪者,5例部分恢复,1例恢复欠佳,但无加重趋势,无并发症发生。结论:MRI是颈椎椎管内肿瘤可靠的诊断方法,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范围及其与脊髓的关系和脊髓的病理过程,有助于早期诊断及其预后的判断。早期切除肿瘤与内固定是保证手术成功、避免病废及继发性脊髓损伤的重要措施。
  • 摘要:目的 探讨大巨型脊柱肿瘤的手术及内固定治疗。方法 31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根据肿瘤部位分别采用后路、前外侧或背外侧入路切除肿瘤。21(21/31)例患者施行钛板内固定术,并且酌情钛网椎管成型或植骨融合。结果 18例(18/31)患者手术全切除肿瘤,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后5天左右可坐立或下床活动,27例(27/31)经X线平片、MRI随访和临床观察,手术区脊柱稳定无变形,无脊髓压迫征象。良性肿瘤获得随访的15例均未见复发征象。结论 大巨型椎管肿瘤切除需要恰当的手术入路和显微技巧,术后需酌情给予内固定以增强脊柱稳定性。
  • 摘要:病例收集时间:2007.5-2008.5。病例资料:肿瘤患者20例26例次,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3.65岁。骨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脂肪肉瘤3例、上皮样肉瘤2例(其中一例用两例次).全身多发性恶性横纹肌肉瘤1例(用三例次),软骨肉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神经鞘瘤1例、肝癌1例(用两例次),乳腺癌骨转移1例,肾癌骨转移癌1例,滑膜肉瘤1例。全部病例接受手术、病理证实。
  • 摘要:目的 应用Ilizarov法对化脓性踩关节炎距骨骨坏死一期进行跟骨、胫骨融合术。方法 2005年12月29日收治男性患者43岁。该患者于2005年8月15日,因坠落伤造成右内踝骨折、距骨骨折(Hawkins Ⅳ型)、踝关节脱位。在当地医院急诊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大量脓液流出,距骨外露,踝关节跖屈60度畸形。X线显示距骨密度不均。诊断为外伤后化脓性踝关节炎,胫骨下段骨髓炎,距骨骨髓炎、骨坏死,距跟关节炎。一期病灶清除,切除踝关节炎性滑膜,摘除坏死的距骨,清除距跟关节滑膜病灶,切除胫骨下部关节软骨;胫骨上1/3截骨,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踝关节内放置川岛式冲洗管:将踝关节功能位固定:一期关闭切口。术后应用敏感抗生素持续冲洗及静脉滴注。术后一边冲洗,第10天开始胫骨向下延长。冲洗30天拔管。术后45天胫骨下端与跟骨接触,继续向下延长加压,到术后50天跟胫加压完毕。结果 术后切口一期闭合。原来的瘘孔2个月完全闭合。术后10个月跟骨、胫骨骨性融合。术后11个月延长段矿化良好,拆除Ilizarov外同定架。全负重行走。结论 外伤性化脓性踝关节炎,距骨骨髓炎、距骨骨坏死,在关节及距骨炎症严重,距骨不能救治的情况下,不得已摘除坏死的距骨,才能治愈踝部的炎症。距骨被摘除后,进行持续冲洗,通过胫骨截骨向下延长,跟胫融合,是可以成功的。
  • 摘要:目的 报道应用Ilizarov技术和川岛式持续洗净疗法治疗感染性Charcot关节跟骨距骨缺损胫骨大段骨缺损的经验。方法 患者,女,12岁。先天性腰3、4、5骶1裂孔引起大小便失禁;坐骨压迫性骨髓炎,瘘孔排脓;右踝下垂畸形;左距骨跟骨缺损,胫骨缺损15cm,胫骨残端骨外露。右踝关节跟腱延长,胫距关节融合Ilizarov法固定。左胫骨腓骨病灶清除。跟骨病灶清除,中足骨显露,胫骨残端与中足骨融合,胫骨高位截骨,延长;用Ilizarov法固定,对胫骨中足骨加压融合,通过截骨处整体延长。髓腔内和病灶部持续冲洗。结果 右侧术后100天因钉孔感染拆除外Ilizarov外固定架,距骨胫骨纤维愈合,尖足畸形矫正,能负重。左坐骨骨髓炎瘘孔闭合。左小腿骨整体延长17cm,延长段骨矿化良好;胫骨,中足骨骨性融合在功能位,能全负重行走。结论 感染性Charcot关节跟骨距骨缺损胫骨大段骨缺损,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Ilizarov技术和川岛式持续洗净术并用可以保住患肢。
  • 摘要:目的 应用Ilizarov技术一期治愈9岁骨缺损21cm股骨感染性假关节.方法 术中见股骨骨缺损处被纤维组织覆盖,将其纤维组织分离,露出骨干、骨皮质、骨髓质,取出钢丝,清除瘢痕,切除假关节处"炎性滑膜",稍加修整,后对骨断端尖段切除约0.3cm,预定切断骨的位置,切断股骨,用Ilizarov环式固定将两断段加压融合,近段延长。术后口服仲景大造丸每日三次,每次一粒(9克)。结果术后4个月假关节骨坚强愈合,骨髓炎治愈,术后7个半月,股骨延长21cm,延长骨矿化良好,两下肢等长,髋关节功能良好,膝关节间隙正常。术后11个月拔除外同定架。结论 应用Ilizarov技术原理,一期手术治愈9岁骨缺损21cm股骨感染性假关节。具有创伤小、骨愈合快,大段骨缺损一期修复治愈、疗效显著等特点。
  • 摘要:目的:分析大段异体骨移植治疗肱骨肿瘤、重建骨缺损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骨肿瘤科自2001年11月至2006年11月进行手术治疗的30例肱骨肿瘤病例。全部30例患者均行大段异体骨移植术治疗.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从34岁至65岁,平均年龄48岁。肿瘤类型:原发性肿瘤23例,其中骨巨细胞瘤12例,软骨肉瘤5例,骨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成骨细胞瘤2例以及成软骨细胞瘤1例;另有转移癌7例。肿瘤部位:肱骨近端19例,肱骨干11例。根据Enneking分期系统,其中IA期5例,ILA期15例,IIB期3例。对于19例肱骨近端肿瘤患者,采用骨关节移植、髓内钉内固定;而11例肱骨干肿瘤的患者进行嵌插植骨髓内钉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5至6.5年,平均随访3年。其中一例出现局部感染,并持续两年时间,后因进行肺癌手术而死于并发症。一例术后出现肩关节血肿,后经3次抽吸后缓解。一例经嵌插植骨的转移癌患者在植骨两端均出现不愈合,但植骨端周围形成骨性包壳。故植骨稳定性良好。在19例骨关节移植的患者中,4例出现植骨萎缩吸收.发生率约21.1%。此现象一般于术后两年出现,5年内移植骨几乎完全吸收。骨萎缩通常自肱骨大结节开始,逐渐向干骺端蔓延。但是这4例患者均未出现疼痛症状。依据Enneking功能评估系统,评价指标包括:疼痛、功能、心理承受、受的位置、手部活动骨以及抬举能力等6项。关节移植病例评分在15至22分之间,平均19分(满意度63.3%):而嵌插植骨患者术后评分在22至30分之间,平均27分(满意度90%)。根据ISOL关于异体骨移植放射线评估标准,包括:融合程度、骨吸收情况、骨折、植骨短缩、固定物改变、肥大、半脱位、关节狭窄以及关节软骨下骨质等9方面观察指标。骨关节移植患者评价为优者10例、良4例、可1例、差4例,优良率73.7%。其中差的4例主要表现为大段骨近乎完全吸收,可的1例表现为关节面塌陷在1cm以上,同时伴有大结节部分吸收:而嵌插植骨患者术后评价优良率达100%。结论:大段异体骨移植是一种骨肿瘤切除术后可行的重建方式。但是在肱骨近端的骨关节移植病例,移植骨萎缩吸收是一种主要的远期并发症,故可考虑行异体骨及假体联合移植或单纯肿瘤假体移植。而嵌插植骨治疗节段性骨缺损可认为是一种简单、安全并且能够很好保留功能的方式。
  •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脱蛋白时间对异种骨移植替代物细胞毒性、生物相容性和体内降解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脱蛋白液分别浸泡牛松质骨0,24,36,48和60h,通过与细胞共培养观察异种骨对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毒性,通过异种动物体内埋置观察其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结果:脱蛋白液处理48h和60h组细胞相对增殖率与空白对照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相容性最好,细胞毒性分级为0级;扫描电镜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脱蛋白液处理48h组早期(4w内)即出现软组织细胞长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X线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显微CT观察显示48h组支架结构降解性明显优于其它组(P<0.05),12w后48h组支架几乎完全降解。结论:脱蛋白液处理48h后,异种骨移植替代物的细胞毒性最低,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达到最佳状态。
  • 摘要:目的:研制一种相容性好、有强度、可降解、能修复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天然双层组织工程化软骨支架(ECM+BMG+C)。方法:(1)工程化软骨支架的制做:软骨细胞外基质(ECM),加脱细胞、脱钙骨基质明胶(BMG),冷冻真空干燥、交联后形成双层海棉状软骨支架(ECM+BMG)。(2)种子细胞选择: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加软骨培养剂诱导培养,能在体外大量扩增。(3)工程化软骨支架(ECM+BMG+C)的构建与移植:将(ECM+BMG)复合 种子细胞(BMSC)在体外培养3天,倒置显微镜下检测细胞和支架的兼容性及生长状况良好,无细菌和支原体污染,方可移植到关节软骨缺损直径(4mm)处。(4)多种捡测方法:A.光镜(UEM)、扫描电镜(SEM)下观察软骨支架(ECM+BMG)构建后的大体形态、孔径大小和孔隙率。B.采用生物力学方法测定工程化软骨组织块的强度。C.组织化学染色法:ECM、种子细胞可用涂片法、工程化软骨支架、用冰冻或石蜡切片,均可用Hoechst 33258和Gimesa、染色镜下观察ECM和软骨支架BMG中细胞脱凈后方可制成(ECM+BMG)支架。甲苯胺兰(TO)、奥新兰(AB)、藩红花"0"和11型胶原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可观察软骨基质、11型胶原的存在和特性。D.对构建好的组织工程化软骨块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软骨支架(ECM+BMG)复合种子细胞后(ECM+BMG+C)有无毒性,(BMSC)细胞是否贴块生长,可用PI+AO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在 支架中的活性。E.实验室检测:按照试剂盒说明测定软骨基质中GAG的含量。F.将工程化软骨组织块植入兔关节软骨缺损中,观察其在体内修复软骨缺损的组织形态特性.结果:工程化软骨支架(ECM+BMG+C):(1)倒置显微镜下见活细胞紧密贴附到支架材料上,生长良好。(2)用七种染色法:ECM用涂片法、BMG支架用冰冻切片,均用Hoechst 33258和Gimesa染色,见细胞95o/o已脱去。(3)取工程化软骨组织块做P1+AO荧光染色,90 o/o为绿色活细胞。(4)甲苯胺兰染色呈紫兰色。AB染色为兰色。藩红花"O"染色为玫瑰红色。免疫组化11型胶原染色为宗黄色。(5)扫描电镜下见材料孔隙在150-300um之间,细胞和支架兼容性好。(6)植入兔体内的工程软骨组织块经6个月观察,十个关节有7个大体关节表面平整,镜下见关节软骨缺损修复,为类软骨组织结构。3个关节表面欠平整,为纤维软骨结构.结论:双层软骨基质载体呈多孔海绵状、有强度、无毒性、复合种子细胞后兼容性好、有类软骨组织细胞的特性和修复大面积软骨缺损的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 通过分离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检测其在特定的培养条件下诱导为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成骨能力,并将诱导前后不同密度的BMSCs接种于同种异体骨颗粒,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从而探讨以BMSC与同种异体骨颗粒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最终为组织工程骨修复临床骨缺损提供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 研究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hydroxyapatite/tricalcium phosphate,HA/TCP)双相生物陶瓷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tic protein-2,rhBMP-2)的复合材料对骨质疏松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选用30只8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只)行双侧卵巢摘除术,对照组(10只)行假手术。术后12周确定实验组骨质疏松模型建立成功,两组大鼠双侧股骨外侧髁上造成直径3mm骨缺损。同时实验组随机植骨分为两组:单纯HA/TCP组和rhBMP-2/HA-TCP复合材料组:对照组全部植入rhBMP-2/HA-TCP复合材料。植骨术后4、8、12周取双侧股骨标本,进行组织学、X线、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检测。
  • 摘要:目的:研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复合缓释制剂,进行体外、内实验,探讨其作为补充外源性NGF制剂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药物微球技术制备的NGF微球,与生物纤维蛋向胶混合形成NGF复合缓释制剂,分别进行体外、体内实验。体外实验包括药物释放曲线和释放药物的活性鉴定;体内实验为,18只雄性Wistar大鼠,根据修改缺损材料不同,随机分成3组(n=6):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NGF复合缓释制剂组(A组);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B组):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纤维蛋白胶组(C组),术后2周测量神经轴突生长距离。结果:体外实验证明,NGF复合缓释制剂可持续释放NGF达60天以上,释出的NGF,可促进鸡胚背根神经节神经纤维突起生长,具有较强的生物学活性。术后2周,测量再生神经生长距离分别为A组7.46±1.75mm,B组4.62±1.06mm,C组为4.36±1.20 mm,A组明显高于B、C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备的NGF复合缓释制剂,可长期释放NGF,并具有生物活性,可作为补充外源性的NGF良好的制剂。
  • 摘要:目的:对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移植的应用解剖进行系统观察,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同时对手术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利用经动脉灌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标本15具(30侧)进行解剖学观测。对15例(30侧)成人的活体小腿应用多谱勒血管探测仪测定小腿远端后外侧皮支穿支点的分布。总结近年小腿逆行筋膜蒂皮瓣49例,对手术方法进行总结、改良。结果:腓肠神经周围伴行数支恒定的细小动脉,且相互吻合,在发出营养神经的血管同时,亦发出2-6个小分支,平均为3支,供养相应区城的皮肤。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足背,足跟,内外踝.小腿中下段胫前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时,较应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具有不牺牲肢体主要血管、发生血管危象风险小的优点,皮瓣血管蒂恒定,变异较少,且手术操作简易。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良,使皮瓣成活率进一步提高。
  • 摘要:目的:通过化学萃取法制备同种异体神经支架,并将培养的雪旺细胞与支架进行体外结合培养。探讨如何构建具有仿生结构,抗原性小且能含有多种促神经再生成分的支架,修复较长距离的神经缺损.方法:取Wistar大鼠双侧坐骨神经,运用3%三硝基甲苯和4%脱氧胆酸钠分别萃取1,2和3次,在新鲜神经和萃取神经中段取材,行HE染色,S-100及层粘连蛋白(Laminin)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测。取SD胎鼠坐骨神经及臂从神经,使用复合酶消化,差速贴壁及Arab-c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培养方法获得大量高纯度的雪旺细胞。再将雪旺细胞注入同种异体神经支架内,并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用三硝基甲苯和脱氧胆酸钠萃取后,坐骨神经内细胞和髓鞘被清除,神经基底膜得以保留。电镜下可见萃取后的神经由空的神经基底膜管和管之间的胶原纤维构成。萃取次数增加后,神经内残留的S-100蛋白显著减少,但反复萃取后支架结构受破坏。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支架适合雪旺细胞体外生长,雪旺细胞在其内有迁移排成行的特性。结论:用三硝基甲苯和脱氧胆酸钠萃取2次可去除细胞而保留神经基底膜管,是制备具有仿生结构神经支架的理想方法。神经支架种植雪旺细胞后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神经缺损修复材料。
  • 摘要:目的:通过模拟股骨头坏死骨损害制备股骨头骨缺损模型,观察附载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的TCP/HA修复股骨头骨缺损的效果,探索有效的修复股骨头骨坏死的新型修复材料、技术与方法。方法:①制备TCP/HA材料:应用理化方法将磷酸三钙(TCP)与由牛骨获得的羟基磷灰石(HA)制成具有松质骨天然结构的磷酸三钙和羟基磷灰石的混合物(TCP/HA),由合作方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协助完成。将制成的TCP/HA修成块状,以环氧乙烷消毒备用。
  • 摘要:制备京尼平交联的胶原/壳聚糖支架,对其进行细胞毒性评价。分离培养新西兰兔骨髓基质干细胞接种于支架,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黏附及生长情况。动物肌袋埋植试验观察其组织相容性。实验结果证实京尼平交联的胶原/壳聚糖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较好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
  • 摘要:目的 探讨异种异体脱细胞软骨支架材料(acellular cartilage material,ACM)复合同种异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修复兔股骨内髁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①密度梯度离心和差速贴壁法获得原代兔BMSCs.选择第三代BMSCs作为种子细胞;②利用冷冻干燥、胰酶消化和化学去垢剂等方法制备脱细胞软骨支架材料:⑨3月龄新西兰兔股骨内髁制备直径4mm,深3mm关节软骨缺损模型,24只新西兰兔以2个时间段随机分为3组,Ⅰ ACM-BMSCs组:第三代BMSCs 1×106个/mL与ACM于37度5%CO2饱和湿度复合48h:Ⅱ ACM组;Ⅲ空白对照组。④移植6,12周后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修复组织Ⅱ型胶原,Wakitani评分评估修复效果。结果①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6和12周Ⅰ组再生组织与正常关节软骨面平齐,修复部位表面较平整,界限模糊,接近正常软骨。Ⅱ组修复组织表面不平整并有明显下陷,修复组织全层可见成纤维样细胞,深层可见极少数透明软骨样细胞。Ⅲ组未见明显修复,肉芽组织形成伴成纤维样细胞增生;②Wakitani组织学评分可见在不同的时间段Ⅰ组和Ⅱ组均低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间组织学评分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③免疫组织化学:ACM-BMSCs组修复组织的细胞为软骨样细胞,可见柱状排列,周围软骨基质Ⅱ型胶原染色阳性。结论以ACM为支架材料,同种异体BMSCs为种子细胞制备的组织工程化软骨对兔股骨内髁关节软骨缺损有修复作用,形成的新生软骨为透明软骨样组织。
  • 摘要:目的:体外培养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并向软骨细胞表型分化,探讨其与兔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体外相结合培养的可行性,为下步将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处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做准备。方法:抽取兔股骨骨髓液,分离纯化骨髓液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取扩增传代至第3代的BMSCs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地塞米松和抗坏血酸联合诱导,在诱导4天、7天,14天后,分别用甲苯胺蓝染色检测细胞蛋白多糖的表达,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Ⅱ型胶原的表达并计算阳性率;对照组用含10%胎牛血清的LG-DMEM培养液自然分化。制备兔DBM,采用液体置换法检测经脱钙2天、3天、4天支架材料的孔隙率。扫描电镜观察DBM的超微结构,以及DBM与细胞体外结合培养3天的粘附情况。结果:BMSCs易获得,体外培养生长稳定,细胞活性良好。实验组BMSCs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细胞甲苯胺监染色异染,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脱钙3天的DBM多孔结构及空隙适合细胞的粘附和增殖。细胞和DBM体外培养粘附好。结论:兔自体BMSCs米源丰富,细胞活性好,经体外诱导后可以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兔同种异体DBM制备方便,具有良好的特性,两者结合培养粘附好,为进一步体内实验做好准备。
  • 摘要:目的:对股骨髁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测量,掌握股骨髁的形态特征,用于指导股骨远端手术中的定位判断。方法:将90侧下肢防腐标本经物理、化学方法去除软组织做成干燥下肢骨骼标本,有86侧可用于观察、测量。对股骨髁形态进行大体观察。测量股骨外髁前后径(X1)、髁膑面前切迹深(X2)、髁膑面切迹前后径(X3)、髁间窝深(X4)、外髁高(X5)、髁膑面下切迹深(X6),计算股骨髁膑面前切迹深指数(X2/X1)、股骨髁间窝深指数(X4/X1)、股骨髁膑面下切迹深指数(X6/X5)。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股骨髁形态不规则,各部分有一定特征。X1为57.5±4.7mm,X2为6.3±2.3 mm,X3为23.1±2.9mm,X4为28.1±3.0 mm,X5为35.8±4.8 mm,X6为8.7±1.1 mm。X2/X1为0.109±0.040(95%的参考范围0.032-0.199),X6/X5为0.246±0.033(95%的参考范围0.198-0.323),X4/X1为0.488±0.028(95%的参考范围0.431-0.549)。其中,X1与X2、X4正相关,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X1与X2/X1、X4/X1不相关;X5与X6正相关,X5与X6/X5负相关,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根据X2/X1、X4/X1、X6/X5可以推断股骨髁间凹陷相对于股骨外髁的位置。结论:1、了解股骨髁的形态特点有利于指导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定位定向操作;2、股骨膑面前切迹深指数、股骨膑面下切迹深指数、髁间窝深指数为解剖学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且可以用于推断股骨髁间凹陷相对于外髁的位置,从而指导股骨远端内同定手术中定位定向操作。
  • 摘要:目的 观察两种接种密度的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在成骨诱导分化后复合β-TCP应用于兔腰椎横突间脊柱融合的术后融合效果。方法 应用MSCs/β-TCP复合体对随机分为两组(低密度接种组和高密度接种组)的新西兰大白兔进行腰椎横突间非去皮质脊柱融合术,观察两组动物术后大体腰椎融合率,影像学特征,骨矿含量(BMC),骨密度(BMD)和矿化组织体积(volume)以及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低密度接种组比较,高密度接种组术后融合率明显提高,可达到71.4%(p<0.05).Micro CT图像结果显示高密度接种组横突间不仅新骨形成量多,而且融合稳固;并且骨矿含量(BMC),骨密度(BMD)和矿化组织体积(volume)以及骨矿化沉积率(MAR)均高于低密度接种组(p<0.05)。结论 接种密度为10×106cells/mL的人工骨具有较好的融合效果,融合率可达到71.4%,这一点对于临床应用MSCS复合生物材料体外构建人工骨应用于非去皮质脊柱后路融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应用显微CT研究rhBMP-2/异体骨复合骨、自体骨与异体骨这三种移植材料分别用于兔腰椎融合后,不同时间点融合骨组织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在每只兔的L5、L6横突间行腰椎后路植骨融合术,各组分别植入rhBMP-2/异体骨复合骨条,自体髂骨条以及单纯异体髂骨条,每组于术后第3周、4周、5周各处死5只大白兔,分离保存其融合节段标本,行显微CT扫描后进行骨组织的定量分析。结果 术后三个时间点中,复合骨组和自体骨组与异体组相比,除了Tb.Sp数值下降外,其余各项参数前两者均要高于后者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周,复合骨组的TMD、Tb.N高于自体骨组(P<0.05),其余各项参数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4周,复合骨组的TMC、Tb.N、Conn.D均要高于自体骨组(P<0.05),前者的BVF、Tb.Th、Tb.Sp与后者的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5周,复合组的TMC、TMD、Tb.Th、Tb.N均高于自体骨组且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BVF和Conn.D两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兔腰椎后路横突间植骨融合中,rhBMP-2/异体骨复合骨能很好的促进骨组织的形成和生长,其成骨效应不低于自体骨,优于异体骨。
  • 摘要:目的:制备加替沙星-聚癸二酸酐缓释制剂,初步研究该缓释制剂的稳定性及体外释药性能。方法:1、分别按不同配比称取PSA和加替沙星原料药适量,研碎,移入自制聚四氟乙烯模具,压紧,在红外恒温箱中于90℃加热熔融,放真空干燥器中冷却,制成载药量分别为20%、10%、5%的加替沙星-PSA制剂(直径3mm,高5mm,重量为40±1.0mg).
  • 摘要:目的:研究加替沙星-聚癸二酸酐局部缓释系统体内释药特性。方法:1.加替沙星-聚癸二酸酐局部缓释系统的制备:用熔融缩聚的方法制备聚癸二酸酐,将加替沙星与聚癸二酸酐充分混合,制成大小40±1.0mg,载药量20%的药棒,密封冷冻保存,60Co辐照灭菌(剂量20kGy),密封保存于-40℃(2冰箱内。2.聚癸二酸酐生物相容性实验: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进行聚癸二酸酐体内生物相容性的研究,将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三只,将新西兰大耳白兔静脉麻醉,在无菌条件下,分别切开6只兔背部皮肤,对照组在脊柱两旁椎旁肌肌袋内植入空白聚酸酐棒,止血,缝合,消毒。
  • 摘要:目的:利用同种骨基质明胶(BMG)具有骨诱导活性,聚乳酸(PLA)材料易塑型的特点,取长补短,采用超临界CO2(SC-CO2)"绿色"合成法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多孔PLA/BMG复合材料,通过理化性质、细胞相容性检测筛选出最佳复合比例,并对其成骨活性进行评价。
  • 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化学处理对同种异体骨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新鲜同种异体松质骨切割成3mm×3mm×3mm骨粒,通过标准化化学方法脱脂、表面脱钙及脱蛋白处理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能谱分析以及显微CT扫描、测量其结构和骨质变化。结果:标准化化学方法处理的骨粒呈均匀多孔结构,孔洞相互贯通,骨小梁结构、骨密度及钙磷含量等无明显变化。结论:标准化化学方法处理的同种异体骨粒可有效去除同种骨抗原性成分,对骨粒正常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影响。
  • 摘要:加替沙星-聚癸二酸酐缓释制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文介绍了制备加替沙星-聚癸二酸酐缓释制剂的方法,初步研究该缓释制剂的稳定性及体外释药性能,指出载药量为20%, 10%, 5%的局部缓释系统在体外缓冲液中均以表面溶蚀方式降解,聚癸二酸酐对加替沙星的释放呈一级释放动力学特征,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回归系数R大于97%。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