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六届全国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
第十六届全国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

第十六届全国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5-04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六届全国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广东省名中医池晓玲教授在3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业已形成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她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临床上充分发挥及运用中医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思想理念,并将其融入到肝病临床中,形成了治疗肝病的治未病学术思想.本文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特点,分述其具体运用:天人合一以循四时,顺节气为主,提倡二十四节气养生;创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以辨运气识体质相结合辨证,分阶段分层次论治.
  • 摘要:目的:本文从细胞因子的分类、功能、相互作用等方面介绍其在慢性肝炎和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分析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rn 方法:以TH1/TH2研究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关系:①观察142例4组常见证型及正常组的特定细胞因子变化;②观察E抗原阴性(Ⅰ组)和阳性(Ⅱ组)不同程度肝病患者与正常组的相关细胞因子水平.③检索整理中医药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rn 结果:①与正常组相比,不同中医证型的细胞因子升高程度及类型不同.②Ⅰ组与Ⅱ组的入组患者相关细胞因子值与正常组有差异;Ⅰ组与Ⅱ组之间从慢性中度肝炎开始上述细胞因子存在显著差异.③不同中药针对不同细胞因子具有靶向作用.rn 结论: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中医药在调节细胞因子,改善机体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 摘要:慢性乙肝承受了心理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生存质量显降低.应用WHOQOL-BREF、SF-36、CLDQ测评对慢乙肝患者进行大样本QOL调查,结果显示各维度明显低于正常人,且以瘀血阻络证和肝郁脾虚证为著.由于现行量表为国外引进,敏感性和针对性存在偏颇,文化性和区域性体现不够,中医特色体现不够,因此,根据QOL的概念,结合我国文化特色、以及中医对肝的认识建立测试版量表,并应用经典测试理论进行科学性考评.结果显示:该量表具有自己的特异性,有良好的反应性及敏感度,可以有效地应用于中医药对慢乙肝患者的生存质量的疗效评价.该量表慢性乙肝中医疗效评价量化、客观化、规范化,为完善慢性乙肝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起到关键作用.研究显示,慢性乙肝患者中医生存质量量表(测试版)具有自己的特异性,与CLDQ量表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太高;慢性乙肝患者中医生存质量量表(测试版)在对慢性乙肝患者的评定中有良好的反应性及敏感度,可以有效地应用于中医药对慢乙肝患者的生存质量的疗效评价,该研究为探寻中医临床诊治改善慢乙肝患者的生存质量的疗效提供有力可靠的证据,使中医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量化、客观化、规范化,从而推动慢性乙肝领域中医生存质量量表的进一步研发。
  • 摘要:和合疏养方是广东省中医院临床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方,临床应用表明本方具有较好的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乏力、腹胀、纳差、失眠等临床症状,能够促进肝功能恢复,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有效降低拉米夫定的YMDD变异率.本实验通过和合疏养方治疗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量效关系,进一步验证其改善肝功能、抗氧化、改善肝脏病理组织、调节免疫等临床疗效.和合疏养方是本科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方,本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并能够改善肝纤维化。本研究通过应用和合疏养方干预实验性肝损伤大鼠,不但验证了和合疏养方的疗效,而且证实了和合疏养方治疗肝损伤的疗效与剂量呈正性关系,随着有效药物浓度的增加,其疗效增加。
  • 摘要:本研究对304例慢性乙型肝炎的舌色、苔色、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病理进行对比相关观察,根据慢乙肝患者入院初舌象特征情况,分析了舌色、舌苔与肝功能的关系和舌色、舌苔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并总结了慢性乙型肝炎舌象特点与临床意义的内在联系,以及舌象与肝功能的关系。以期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发病机制,病情评估及便于临床更好地治疗。
  • 摘要:目的:比较外周T细胞亚群定量水平在不同阶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10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87例,原发性肝癌35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其外周T细胞亚群CD3-、CD4-、CD8-T定量水平及CD4-/CD8-值,并分析其与肝功能指标、HBsAg相关性.多组间及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及其后成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rn 结果:外周CD3-、CD4-、CD8-T细胞定量水平在3组患者中呈下降趋势,P值均<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成对检验提示慢乙肝组与肝硬化组、肝癌组相比,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肝硬化与肝癌组相比,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D4-/CD8-比值在三组中存在依次升高的趋势,P<0.01.且T细胞亚群与ALT、AST、TBIL、HBsAg值呈正相关.rn 结论: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数量水平逐渐下降,提示细胞水平的改变.
  • 摘要:文章介绍了健脾清肝法治疗肝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辨证论治研究,提出了对肝著进行辨证论治的关键在于对疾病病情变化的及时掌握,对于该病病机变化的正确总结,要充分体现中医治疗疾病时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辨证思路;在临床治疗肝著时,根据“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观点,辩证使用健脾清肝法治疗肝著;除了中医药内服辨证论治外,临床可让肝著患者加服中成药;还采用针灸治疗、穴位贴敷治疗、中药保留灌肠等其他中医综合疗法对本病进行治疗。有专家认为: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为疫毒之邪,既与现代医学认为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是感染乙肝病毒相一致,更重要的是为运用清热解毒祛邪药物治疗乙型肝炎提供了理论依据。疫毒湿热瘀结,肝脾肾失养是主要病理环节,清化肝胆瘀毒是治疗大法。肝郁脾虚湿热型肝著患者应治以健脾和胃,清热利湿佐以祛毒扶正为大法。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广西地区慢性肝衰竭(CLF)患者的病因病机、中医证候规律及预后转归,为本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广西地区1022例CLF患者病因、中医证候、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调查结果显示肝硬化是CLF的高危因素;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是CLF主要病因,尤其是HBV;本病辨证定性多以血瘀、气虚、阳虚、湿热、热毒为主;排在前3位的证型分布是瘀热发黄证、气虚瘀黄证、阳虚瘀黄证;其中阳虚瘀黄证和脾肾阳虚证患者的死亡率更高.结论:广西地区CLF患者的主要病因是肝硬化和HBV,气虚、阳虚在CLF中医证候中表现相当突出,这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摘要:难治性丙型肝炎主要是指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初次标准治疗后无应答或治疗后复发的病例.病机要点在于热毒瘀结,肝脾损伤,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原则当清化瘀毒,调养肝脾,扶正祛邪.分证论治:肝郁脾虚瘀阻证:疏肝健脾,行气活血.逍遥散、四逆散加减;热毒瘀结证:清热凉血,化瘀解毒.犀角地黄汤合四逆散加减;气虚阴伤证:益气养阴,清化瘀毒.四君子汤合生脉散、沙参麦冬汤加减;肝肾阴亏证:滋水涵木、养阴柔肝,化瘀通络.滋水清肝饮、鳖甲煎丸加减.丙型肝炎因其为血行感染病毒后发病,现代医学已经明确病毒的直接感染及其诱导的免疫反应是病情进展的主要原因,因此抗病毒治疗甚为关键。同时部分患者实验室检查提示阳性,却缺乏临床症状或体征,或存在多种证型夹杂,往往使得无证可辨或辩证时难以入手。此时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论治,更具有针对性,利于把握疾病全局。
  • 摘要:回顾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学组)专业委员会建立以来31年的历程,本专业委员始终秉承小型、专业、学术、流动、开放的办会理念,在总会和内科分会的领导下,作出了学术团体应有的贡献.文章总结了本专业委员会坚持学术引领,科研引导;突出学术活动,持之以恒;保持中医特色,注重创新;指导科教研防,全面发展的学术理念,通过31年的不懈努力,中医肝胆病学术委员会的委员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网罗了全国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中西医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将他们纳入到学术团体中发挥学术带头作用和科学知识普及作用。在不断的人员交替中不断建设壮大起来,不论年龄结构、学历学位结构、职称结构都发生改变,部分委员会的委员已是地区肝胆病学会的主任或主要带头人。
  • 摘要:目的:探讨52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率及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方法:对2007年12月-2010年12月多地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520例HBV-ACLF患者中西医结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试验组(采用基础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及中医药治疗)4周及8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3.36%及57.02%,优于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的50.96%及44.5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HBV-ACLF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并可改善多项中医临床症状.
  • 摘要:文章介绍陈建杰教授治疗小儿胆道闭锁术后经验.陈建杰教授认为小儿胆道闭锁术后的病位在脾,病变在胆及肝,基本病机为脾虚胆郁,湿热内滞;其临证辨治特点为健脾为要,治病求本;清热化湿,贯彻始终;调畅气机,利胆通腑;行瘀化痰通络,既病防变.
  • 摘要:目的:通过对痰瘀交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分析,采用活血化瘀理气的方法,自拟消脂方治疗改型病症,并设对照组,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2012-01/2013-12本院住院或门诊符合痰瘀交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18、<70岁)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活血化瘀理气法,自拟消脂方为主,结合饮食调养、运动疗法治疗方案.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处理,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rn 结果:入组患者68例,失访1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33例;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其相比差异显著(P<0.05).rn 结论:自拟消脂方治疗痰瘀交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型的垂盆草对大鼠四氯化碳(CCL4)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抑制炎性因子表达等机制.rn 方法:利用纯种的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鲜垂盆草煎煮组、干垂盆草煎煮组、垂盆草颗粒组、垂盆草配方颗粒组.实验开始除正常组外,给予大鼠腹腔注射CCL4橄榄油溶液造模,每周3次.首次造模6小时后灌胃,每日一次,连续7日.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检测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介素-6(IL-6)的含量、肝组织miR-122的含量和进行肝脏组织学检查.rn 结果:同模型组比较,鲜垂盆草组的肝脏质量和脾脏质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鲜垂盆草煎煮组、干垂盆草煎煮组、垂盆草颗粒组和垂盆草配方颗粒组均可降低大鼠血清Tbil、ALT、AST、AKP水平(P<0.05,或P<0.01);鲜垂盆草煎煮组、干垂盆草煎煮组、垂盆草颗粒组和垂盆草配方颗粒组均可降低大鼠血清TNF-a、IL-6的含量(P<0.01);鲜垂盆草煎煮组和垂盆草配方颗粒组的miR-122高于模型组(P<0.05).鲜垂盆草煎煮组、干垂盆草煎煮组、垂盆草颗粒组和垂盆草配方颗粒组均可见肝索结构破坏减轻,中央静脉周围细胞的水肿变性明显减轻,肝组织内炎细胞浸润减轻.rn 结论: 鲜垂盆草煎煮液、干垂盆草煎煮液、垂盆草颗粒、垂盆草配方颗粒均可治疗CCL4导致的大鼠急性肝损伤,改善肝组织的病理损伤,且起到抑制炎性因子表达的作用的作用.其中鲜垂盆草的功效更为显著.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