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人参及补益药学术研讨会
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人参及补益药学术研讨会

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人参及补益药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昆明
  • 出版时间: 2011-07-22

主办单位:中国药理学会;云南省药理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人参及补益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传统中药人参在我国的应用历史悠久,其具有益智延年、强身健体、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调节机体功能稳态的功效。近10年来我们对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人参皂苷Rg1和Rb1的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分别从动物、细胞以及分子水平揭示Rg1和Rb1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药效学和药理学机制。1.人参皂苷Rb1/Rg1抗AD的主要药效学研究:分别给予快速老化SAMP8或过表达APP的转基因小鼠(Tg mAPP)小鼠腹腔注射人参皂苷Rb1/Rg1 3个月后,小鼠的视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显著的改善。神经病理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b1/Rg1肯定地减少AD动物模型海马/皮层组织神经炎性斑块沉积以及降低Aβ(1-40)和Aβ(1—42)的水平。2.人参皂苷Rb1/Rg1抗AD作用机理研究:(1)Rg1对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电生理研究表明,Rg1可明显阻断Aβ介导脑片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TP)电位的降低。进一步研究表明,其机制可能与Rg1减轻Aβ(1-42)对PKA—CREB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增加BDNF的蛋白表达有关。(2)人参皂苷Rg1对Aβ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Rg1能明显降低mAPPN2a细胞内的Aβ(1-40)和Aβ(1—42)生成,其机制与Rg1抑制β-分泌酶(BACE1)的活性有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PPARγ和NF-κB是Rg1调节BACE1的活性、继而减少APP酶切产物Aβ生成的两个重要靶点。(3)人参皂苷Rb1/Rg1对神经元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细胞模型表明,Rg1抑制GSK-3β、JNK/p38MAPK、p25/CDK5三条信号通路的活化明显减轻凝聚态Aβ(25—35)诱导的皮层和或海马神经元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维持神经元微管结构的稳定性。大鼠海马背侧注射Aβ(25-35)或冈田酸(OA)诱导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AD动物模型研究也表明:Rb1/Rg1可通过抑制GSK-3β的活性、增强PP-2A的活性来减轻tau蛋白过度磷酸化。(4)人参皂苷Rg1通过保护线粒体减轻Aβ介导的神经元应激损害:Rg1也明显抑制Aβ(1-42)诱导的原代培养皮层及海马神经元的凋亡。Rg1降低了NO、ROS和H2O2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增加ATP的产生,提高线粒体复合物Ⅳ的活性、抑制细胞色素c释放到胞浆,从而减轻Aβ诱导的线粒体损伤。(5)人参皂苷Rb1通过抑制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VGCC)的活性改善Aβ诱导的海马神经元钙平衡紊乱。总之,人参皂苷Rg1/Rb1不仅改善AD模型鼠的认知功能,而且以AD发病的中心环节“Aβ”为靶点、多环节地从源头上阻止、延缓AD相关的神经病理进程。人参皂苷Rb1/Rg1作为我国传统中药人参的主要单体成分,其代谢产物Rh1、ppt均可以通过血-脑屏障,且理化性质稳定。人参皂苷Rb1/Rg1药物的高效性、低毒性及稳定性,正是可能在临床上应用于AD防治的主要优势所在。
  • 摘要:目的:臭参又名兰花参,为桔梗科党参属植物,具有补中益气、增进食欲、提高免疫、增强体质等作用。在云南民间作为滋补品,具有区域特色。该品秋冬时令大量上市,用于炖鸡、排骨等,服后可“矢气频频”,类似“冬吃萝卜夏吃姜”之效果,被认为是秋冬进补之佳品。我们认为其中存在“以通为补”的物质基础。楮实子为桑科构树的果实,具有补肾清肝功效。“中医之肾”通过HPA轴可能与神经系统相关。现代研究证实楮实子可改善老年痴呆的学习记忆障碍,但其中的相关活性物质研究尚薄弱。白牛膝为石竹科短瓣花属植物,具有补肝,清虚热等作用,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习用补药,但除了我们的研究外,尚无相关文献资料。芡实与金樱子均为药食兼用品种,二者配伍形成了著名的水陆二仙但,具有补肾涩精功能,现代临床也将其用于肾病综合征的蛋白尿,但有关二者相关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有待深入。方法:采取天然产物化学手段获得补药中的化学物质;以传统医药理论和功效为指导,运用定向活性筛选的方法发现与功效关联的活性物质。结果:发现臭参具有与中药党参类似的炔类成分;楮实子中含有的多种倍半木脂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一个生物碱类似物具有AMPA/NMDA受体拮抗活性;白牛膝中的含氮类化合物包括环肽和生物碱,具有糖尿病肾病相关的活性,如对ROS、NADH酶的活化与表达、IL-6、MCP-1、Collagen Ⅰ、Ⅳ的分泌等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提示可能具有治疗糖尿病肾病前景;水陆二仙丹中的芡实和金樱子具有多种酚性物质,在DPPH,FRAP、高糖诱导的肾系膜细胞株等模型上均具有抑制作用。结论:臭参“以通为补”的药效可能与炔类成分具有肠蠕动作用相关,可作为生活或健康佐剂研发;楮实子中的酚性物质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生物碱类似物具有AMPA/NMDA受体拮抗活性,提示具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前景;白牛膝“补虚”的物质基础可能是含氮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具有慢性肾病或糖尿病肾病研究前景;水陆二仙丹中的酚性化合物为有效成分,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可能是其降肾蛋白尿的物质基础,对于肾病可能具有较好的预防价值。以上研究结果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Chemistry,Journal of NaturalProducts,Food Chemistry等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9篇,阐明和解决了一些实际或核心问题,产生了较好的研究效果。
  • 摘要:目的:人参为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植物Panax ginsengC.A.Mey.的干燥根及其根茎,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道地药材之一。2005版《中国药典》中将栽培人参称为“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又称“林下参”,习称“籽海”。后在2010版《中国药典》中将“林下参”改称为“林下山参”。因此林下山参为山参的一个品种。林下山参在辽宁种植较早,面积较大,目前己发展成为人参新兴产业,由于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我们对林下山参和园参的皂苷成分模式进行了系统比较,以期发现两种栽培方式人参的差别。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方法,定量方面采用“一标多平模式",采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和聚类分析,同时对不同生长年限人参药理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对林下山参最佳采收期的研究表明:在8月份大多数林下山参内的皂苷类成分增长较快,应该说为林下山参内的皂苷类成分积累旺盛期。总皂苷在9月份的含量最高,10月份是是大多数皂苷类成分含量最高的时候,但是总皂苷在此月份含量降低。因此辽东地区的林下山参,尤其是林下山参主产地----本溪地区的最佳采收时间为9月份和10月份,但10月份由于地上部分开始凋零,对于林下参的识别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林下山参的采集在本溪地区最好在9月份进行,这与园参的采集时间接近。讨论:林下山参的种植不需要毁林栽种,不破坏生态平衡,而且可以实现以林养参,以参护林,是一项比较有前景的人参产业。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林下山参中皂苷含量明显高于园参,个别皂苷的比例与园参有差别。林下山参中淀粉含量大大低于园参。我们以等皂苷含量和等质量为基准,对不同生长年限林下山参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能力进行比较发现15年以上生长年限林下山参明显强于6-7年和3-4年的林下山参。说明林下山参中皂苷以外其它成分也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 摘要:目的:比较26种饮食及中药中常见黄酮类化合物对缺氧及缺氧/再复氧损伤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化合物的保护作用与其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关系。方法:利用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建立体外心肌细胞缺氧模型和缺氧/复氧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缺氧模型组,缺氧/复氧型组,缺氧+药物组,缺氧/复氧+药物组。缺氧模型组以氮气预饱和的无糖DMEM培养基置换正常培养基,放入充有95%N2+5%CO2的三气培养箱中培养6h;而缺氧/复氧模型组在缺氧培养5h后以高糖DMEM培养基置换无糖培养基,放入正常培养箱培养4h。药物处理组分别在缺氧或复氧开始时加入不同化合物孵育。用MTS法测定各组心肌细胞存活率,ATP法检测细胞活力,并检测各组培养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含量,以反映细胞膜损伤程度。以DPPH法和FRAP法,检测各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黄芩苷、黄芩素、杨梅素、木犀草素、槲皮素对缺氧及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有很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而7-羟基异黄酮、染料木黄酮、柚皮素、芹菜素虽然对两种损伤模型均有较好保护作用,但体外无抗氧化作用或作用很弱。山奈酚、新橙皮苷、岩白菜素仅对缺氧损伤有保护作用,前者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但后两者无。二氢杨梅素、橙皮素对缺氧/复氧损伤有保护作用,前者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但后者无。芦丁、杨梅苷虽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但对两种损伤心肌细胞均无保护作用。而白杨素、葛根素、芒柄花素、依普黄酮、异氧黄酮、染料木苷、橙皮苷、柚皮苷既对两种损伤模型心肌细胞均无保护作用,又无抗氧化作用。讨论:化合物的心肌保护作用与其抗氧化能力无必然联系。黄芩苷、黄芩素、杨梅素、木犀草素、槲皮素等具有较好的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强抗氧化能力相关。而7-羟基异黄酮、染料木黄酮、柚皮素、芹菜素等无抗氧化活性的黄酮可能作用于其他靶点,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这些食物或中药来源的天然黄酮或许能被开发为预防或治疗心肌缺血性疾病的药物。
  • 摘要:目的:优化党参多糖的提取工艺,并通过体外实验观察党参多糖对小鼠脑、肝组织过氧化脂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浸渍时间的单因素比较,对党参多糖传统的水提醇沉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并采用苯酚-浓硫酸法测定其含量。利用全波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多糖提取物对小鼠脑、肝组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评价党参多糖的体外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结果:乙醇浸渍12h、蒸馏水浸渍2h有助于党参多糖的提取,以葡萄糖为标准对照,测得提取物中党参多糖的含量为90.01%。多糖对小鼠脑组织和肝组织脂质过氧化物的水解产物丙二醛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22.30mg/mL和8.06mg/mL。讨论:党参是中国常用的传统补益药,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研究表明:党参具有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同时,党参含多种糖类,而目前对党参多糖提取方法的研究仅限于得到少量产品,而市场又很难买到纯度较高、批量生产的党参多糖供试品,不利于党参这一主要成分的药效学、药动学研究,也给党参及其有效成分的配伍研究带来困难,因此很有必要优化得到一种操作简便可靠、成本低、得率高的提取方法。通过对党参多糖提取过程中乙醇浸渍和蒸馏水浸渍时间的考察,得知乙醇浸渍12h可有效减少党参多糖提取物中杂质的含量,蒸馏水浸渍2h提取物中多糖的含量相对较高。另外,许多植物的多糖成分都具有抗氧化作用,而党参多糖的抗氧化作用研究较少,党参多糖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未见报道,本实验证实党参多糖有明显的抑制小鼠脑、肝组织过氧化脂质生成的作用,其与抗氧化有关的抗衰老、促进免疫等作用及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癫痫为世界性常见疑难病,其反复发作的特性及其可能引起的多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现有抗癫痫药物具有毒副作用等无法克服的缺陷,而天然产物在发挥药效时通常毒副作用少。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利用天然产物治疗癫痫被认为是一条极具潜力的研究思路。人参皂苷是极具研究开发价值的天然化合物之一,其亚型主要分二醇组(包括Rb1,Rb2,Rc,Rd,Rg3,Rh2和Rh3)和三醇组(包括Re,Rf,Rg1,Rg2和Rh1)。目前己发现人参皂苷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很多方面的药理活性。本研究对人参皂苷尤其是人参皂苷二醇组分群(Rb组分,主要有Rb1、Rb3和Rd)及其各活性单体的抗癫痫和神经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比较研究了人参总皂苷的药效。用3-硝基丙酸(3-NP)造成大鼠神经退变模型,结合运动行为和脑组织形态等的变化指标,测定神经受损伤情况及药物疗效。用海人藻酸(kainic acid,KA)、毛果芸香碱(pilocarpine)及戊四唑(pentylenetetrazole,PTZ)分别造成大鼠急性癫痫模型,结合癫痫行为包括癫痫发作的潜伏期、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造模24小时后的体重变化和癫痫脑区的神经损伤情况,观测抗癫痫药效和对癫痫性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对于3-硝基丙酸造成的纹状体神经退变和运动功能丢失,人参皂苷二醇组(Rb组)预防给药可显著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减少纹状体神经元丢失,大幅降低动物死亡率。而人参皂苷二醇单体Rb1和Rb3以及人参二醇皂苷含量较高的人参茎叶提取物能部分改善神经损伤,但人参三醇含量较高的人参根部提取物对该模型未表现任何神经保护作用。在癫痫模型中获得一致的研究结果。人参皂苷二醇组(Rb组)对KA、Plio和:PTZ分别诱导的急性癫痫模型具有显著的抗癫痫作用:延长癫痫发作潜伏期、降低癫痫发作级别、缩短发作时间或减少癫痫发作动物数,对海马和皮层的癫痫性神经损伤也有显著保护作用。Rb1和Rb3单体以及人参茎叶提取物也有一定程度的抗癫痫及改善癫痫动物神经损伤的作用,但人参根部提取物未见抗癫痫作用和相应的神经保护作用。以上实验结果证明,人参皂苷二醇组分群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和抗癫痫作用,其药效显著优于任何人参皂苷二醇单体成分包括Rb1和Rb3,也强于总人参皂甙。可见,人参皂苷二醇组分群在神经保护和抗癫痫方面具有研究开发潜力,值得进一步开展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北柴胡正丁醇部位的抗抑郁作用,探索其抗抑郁机制。方法:北柴胡10kg,用95%乙醇提取,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正丁醇部位用5%NaHCO3水溶液萃取,水洗至中性,即得有效部位。本文体外采用培养U251细胞的方法,体内采用常用抑郁药初筛模型:小鼠悬尾和小鼠强迫游泳行为绝望模型,以及利血平拮抗模型,观察北柴胡正丁醇部位对皮质酮损伤U251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对小鼠悬尾、小鼠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以及对利血平诱导的运动不能、体温降低、眼睑下垂的影响。结果:北柴胡正丁醇部位能拮抗皮质酮诱导的神经毒作用,提高U251细胞存活率;并能显著缩短小鼠悬尾和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对利血平诱导的运动能力下降、体温降低、眼睑下垂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结论:北柴胡正丁醇部位能显著缩短小鼠强迫游泳和悬尾的不动时间,表明其具有显著的抗抑郁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北柴胡正丁醇部位对U251细胞皮质酮模型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提示其抗抑郁作用可能与胶质细胞功能障碍有关;北柴胡正丁醇部位能明显改善利血平诱导的小鼠体温下降,提示其抗抑郁作用可能与影响单胺类递质的代谢过程有关。
  • 摘要:目的:人参皂苷单体Rb3(Ginsenoside Rb3,G-Rb3)是西洋参叶20S-原人参二醇皂苷(PQDS)的主要单体皂苷,约占40%。本室前期研究表明,PQDS具有保护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及抑制心室重构等作用,并发现G-Rb3能对抗由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性损伤及Ang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提示其可能是PQDS保护心脏的有效成分。为开发利用此单体皂苷,本文在整体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G-Rb3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加入G—Rb30、12.5、25、50、100、200、400、800、1000μg·mL-1,作用48h,观察不同浓度G-Rb3对正常心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肥大模型组、G-Rb3 50μg·mL-1、100μg·mL-1、200μg·mL-1组。Ang Ⅱ 1×10-7mol/L,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同时加入药物,培养48小时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记录心肌细胞表面积,然后收集细胞,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定各组心肌细胞总蛋白质含量;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钙离子含量;Western Blot观察ANP、β-MHC、CaN,p-ERK1/2,ERK1/2,p-PKC,PKC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G—Rb3 800、1000μg·mL-1抑制正常心肌细胞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剂量组对正常心肌细胞的存活率无影响;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肥大模型组表面积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肥大模型组相比,G—Rbs 100μg·mL-1,200μg·mL-1组均能明显减小细胞表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肥大模型组的细胞总蛋白含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肥大模型组相比,G-Rb3100μg·mL-1、200μg·mL-1组均能明显降低总蛋白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肥大模型组的细胞内钙离子含量明显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肥大模型组相比,G-Rb3 100μg·mL-1、200μg·mL-1组均能明显降低钙离子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肥大模型组ANP、β—MHC、CaN,p-ERK1/2,p-PKCδ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肥大模型组相比,G-Rb3 100μg·mL-1、200μg·mL-1组ANP、β-MHC、CaN,p-ERK1/2,p-PKCδ蛋白表达减弱。结论G—Rb3能缩小心肌细胞表面积,降低心肌细胞总蛋白质含量,减少心肌细胞肥大标志物ANP、β-MHC蛋白的表达,减少CaN,p-ERK1/2,p-PKCδ信号转导通路蛋白表达。提示G-Rb3抑制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可能与抑制CaN,ERK1/2,PKC等信号转导通路有关。上述结果进一步确证G-Rb3是PQDS的主要有效成分,有可能开发成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创新药物。
  • 摘要:脑卒中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特点,是威胁人类健康三大主要疾病之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包括自由基机制、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机制、兴奋性氨基酸机制、一氧化氮和炎症反应机制等。国际上针对每一种再灌注损伤机制筛选和研制了近百种动物实验有效的脑保护药物,然而无一种药物试验临床有效,这与研究种属差异以及没有考虑脑功能整体性有关。美国神经障碍和脑卒中国家研究所脑卒中项目组对过去20年基础与临床研究作了回顾和总结,提出脑卒中研究焦点应该是神经血管单元,缺血性脑损伤研究和治疗中应把脑组织为一个整体来综合考虑。对“神经血管单元”这个概念在脑损伤后治疗与康复过程进一步延伸和干预靶点具体化,我们提出神经血管稳态重构(NSR)假说,我们以MNG对缺血性脑损伤干预为对象,从2007年开始提出神经血管稳态重构假说进行研究,先后有8个硕士研究生参与该假说探索,目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皮层和纹状体神经和血管发生死亡或者凋亡,神经元丢失,血管破坏,血脑屏障破坏,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 blot分析,莫诺苷能够增加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VEGF表达,激光共聚焦荧光双标显示能够增加神经和血管再生,免疫组化表明增加神经元和血管数目,抑制炎性因子表达,促进血脑屏障重建,促进损伤部位恢复和重构,从而改善神经功能和运动动能,具有神经血管稳态重构作用,这些作用和机制是通过Wnt信号通路实现的。
  • 摘要:淫羊藿药用历史悠久,来源于小檗科淫羊藿属的多种植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其有“益精气,坚筋骨,补腰膝,强心力”之功效。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淫羊藿能增加心脑血管血流量,促进造血功能、免疫功能及骨代谢,具有抗衰老、抗肿瘤等功效。淫羊藿具有的抗衰老作用衰老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其机制是多方面的。淫羊藿制剂可以从不同方面影响衰老机制,如影响细胞传代,延长生长期,调节免疫和分泌系统,改善机体代谢和各器官功能。淫羊藿具有抗氧化作用,且对自然衰老动物下丘脑神经递质老年性变化有明显的延缓作用。传统中药中对淫羊藿的药效研究主要集中在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阳痿遗精,筋骨痿软等方面。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品,无促进且抑制性机能,即性寒;炮制品,采用温的羊脂油炮制的方法后,淫羊藿明显促进性机能,即性温。国内外研究表明,淫羊藿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木脂素及生物碱。淫羊藿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但是,目前对淫羊藿及其各个部位的提取物,多糖、黄酮等各部分研究尚不够深入,例如,淫羊藿中究竟是哪一种化合物或哪几种化合物在反映其药效上占主要地位,是作用单一靶点还是作用不同部位协同地表现其药效尚不清楚,而且宏观上观察到的药理学作用的微观的作用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总的看来,针对当今世界发病率较高的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更深入地研究与开发淫羊藿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补益药是补益人体物质亏损、增强人体活动机能、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黄芪为补益药中的一种,黄芪为多年生草本,药用黄芪有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味甘、性温,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和生肌等功效。补益药黄芪具有多种药理作用。黄芪能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及其激活剂钙调蛋白的活性,增加钙离子内流和肌浆网内钙离子释放而增强心肌收缩力。黄芪具有利尿降压作用,同时降低肺动脉压及右心前负荷,扩张周围血管,而具有调节血压的功效。黄芪茎叶总黄酮不仅能提高免疫受抑小鼠的T细胞总数而且能调整T细胞亚群紊乱,不仅有免疫增强作用,亦有免疫调节作用。黄芪在体外对正常人及大鼠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还有较好的促解聚作用。黄芪可通过保护肝脏内粗面内质网,并使粗面内质网量增加,使细胞内rRNA和mRNA的含量增加,抑制核糖核酸酶活性,从而保护肝脏,降低血清转氨酶。黄芪可增加脾脏蛋白质合成,并使脾脏细胞增生,胞浆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黄芪对缺血性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可改善脂肪代谢作用,可改善糖代谢作用。黄芪精对多种实验性动物胃溃疡具有抑制作用。黄芪可延长小鼠的动情期,对小鼠的发育亦有良好的影响。黄芪有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和抗疲劳的作用。黄芪提取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脂质自由基均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因此具有抗衰老作用。黄芪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能有效保护小鼠免受流感病毒的感染。黄芪可明显地抑制小鼠肝癌和肉瘤的生长并具有抗骨质疏松的作用。黄芪具有“补药之长”之称,是一种极具开发作用的药物资源。
  • 摘要:补益类药物具有补益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足的作用,用以治疗人体各种虚证或者虚损不足。补益药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可配合祛邪药物,用于邪盛正虚之人,以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从而战胜疾病;二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能增强体质,消除衰弱的症状,提高机体的康复能力,使其早日恢复健康。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和保健.然而由于缺乏对药物知识的全面了解以及商家夸大其词的广告,导致人们盲目跟风,不合理甚至滥用补益药,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危害健康。所以正确合理应用补益药已成为医者和百姓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应当引起每一个人的重视。合理应用补益药,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明确补益分类,辩证施补。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所需的补益药也不相同。进补之前,应先了解自己的体质是阴虚还是阳虚,是气虚还是血虚,听从医嘱,根据病因和个人体质情况选择合适补药。切忌盲目滥补,如无虚之人乱用人参、鹿茸等进补,引起内热阳亢:过量服食人参引起出血;家长给儿童盲目服用补益类中药,导致儿童机体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甚至早熟等不良反应。2.控制剂量和时间。补益药通常是空腹吸收较好,宜在清晨或午饭前服用。同时也应考虑季节变化对药效的影响,如春季主“肝”,夏季主“脾胃”,秋季主“肺”,冬季主“肾”。用量也应因人而异。如人参每日用量不可超过9g,10~15d为一个疗程;阿胶的用量为每日3~9g,只有这样才能在避免毒副作用的前提下使药物发挥最大疗效。3.服药方法得当。一般平和补益药均宜温服,但还是要根据不同药品品质采用不同炮制方法。如肉桂、藏红花应先用热水浸泡再服用,避免长时间煎制使有效成分挥发受损。4.配合食补。要补在于扶正,食补在于养生,唯有将两者结合,相辅相成,才能补给机体所需营养物质,促使机体恢复正常。总之,唯有合理使用补益药,才能起到补益效果。
  • 摘要:目的:建立α-synuclein基因转染细胞+Aβ的拟AD细胞模型,研究二苯乙烯苷在体外对拟痴呆细胞模型的作用,探讨何首乌主要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TSG)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为阐明何首乌的功效机制提供试验依据。方法:TSG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纯度>99%。过表达A53T突变型α-synuclein基因的SY5Y细胞和相应的空载体细胞由医科院药物所陈乃宏教授馈赠。通过CCK8等检测Aβ25-35损伤细胞的浓度、时间曲线,以建立Aβ损伤的细胞模型。高糖DMEM培养基中加入15%胎牛血清及G418,接种于96孔培养板培养,待细胞融合率达到70%进行分组。将不同浓度的TSG(3.125nM、6.25nM、12.5nM、25nM及50nM)分别与转染α-synuclein基因及空载体的SY5Y细胞共同孵育24h,之后弃去含药培养基并加入工具药Aβ25-35孵育24h。应用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的存活率,DCFH-DA测定细胞的活性氧(ROS)水平。结果:25uM的A β 25-35作用24h即可对A53T α-synuclein基因转染细胞造成明显损伤,而A53T α-synuclein基因转染细胞较空载体SY5Y细胞对A β 25-35损伤更为敏感。TSG与细胞共同孵育24小时,药物浓度范围在3.125-50nM范围内,细胞生长状况良好,OD值无明显降低。细胞与A β 25-35孵育24h后,细胞活力下降了45%,而TSG可以明显拮抗A β 25-35引起的细胞存活率下降,并随剂量的增加保护作用上升,至50nM保护作用最强(P<0.05)。细胞受A β25-35的损伤,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而TSG则显著抑制了A β 25-35的损伤,使得胞内ROS水平降低(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α-synuclein基因转染细胞复合A β损伤的拟痴呆细胞模型。作为中药何首乌的主要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为进一步阐明何首乌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开发防治老年性痴呆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新药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 摘要:目的:观察CH03对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复制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的神经保护作用,探讨CH03对MCAO模型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CH03(1.5mg/kg,3mg/kg,6mg/kg)组和阳性药组(edaravone,6mg/kg)。线栓法MCAO造模,舌下静脉给药。脑缺血再灌23h时股静脉注入2%EB生理盐水溶液(4ml/Kg),取材,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脑组织中EB的含量(μg/g)以及对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同时,4%多聚甲醛灌流脑组织,取材用于电镜观察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结果:EB检测MCAO模型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实验表明,模型组EB渗入的含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01),低、中、高剂量的CH03显著降低脑组织中EB渗入的含量,并呈剂量依赖性(P<0.001);同时,低、中、高剂量的CH03组含水量较模型组表达显著降低;电镜超微结构观察表明,模型组血管内皮细胞有损伤、胞浆内有空泡,周细胞肿胀,星形胶质细胞肿胀肥大,但基膜以及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没有断裂,低、中、高剂量的CH03组剂量依赖性的改善内皮细胞的损失情况,星形胶质细胞水肿程度逐渐减轻。结论:CH03显著改善MCAO大鼠BBB的通透性,并呈剂量依赖性;由于MCAO模型组电镜显示基膜以及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完好,因此可以说CH03对细胞毒性脑水肿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摘要:目的:西洋参叶20S-原人参二醇皂苷(PQDS)是由五加科人参属植物西洋参(Panas Quinquefolium)茎叶总皂苷分离纯化的二醇组分,其中人参皂苷单体Rb3(Ginsenoside Rb3,G-Rb3)约占40%。为开发利用此单体皂苷,本文研究G-Rb3对大鼠实验性心室重构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p.生理盐水2mL·kg-1·d-1)、重构模型组(i.p.生理盐水2mL·Kg-1·d-1)、G-Rb3小、中、大剂量组(i.p.G-Rb3 10、20、40mg-kg-1·d-1)、阳性药卡托普利组(i.g.卡托普利100mg·kg-1·d-1),每组30只。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周建立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模型,造模期间连续给药4周。每组取10只大鼠i.p.10%水合氯醛30mg·kg-1麻醉,测量左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INE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动脉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计算平均动脉压(MAP),同步记录心率(HR)。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内皮素(ET)及心钠肽(ANP)含量。然后剖取心脏,称左心室绝对质量(LVAW),计算左心室相对质量(LVRW)。另取10只大鼠,剖取心脏,测定心肌组织AngⅡ、ALD含量及钙调神经磷酸酶(CaN),p-ERK1/2,ERK1/2,p-PKC,PKC蛋白表达情况。剩余大鼠剖取心脏固定,光镜和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胶原纤维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Ⅰ、Ⅲ型胶原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室重构组SBP、DBP、MAP、LVSP、±dp/dtmax明显降低,HR、LVEDP明显升高,左心室绝对重量及心脏系数明显增加,血清MDA含量增加、SOD及GSH-Px活性降低,血浆Ang Ⅱ、ALD、ET、ANP及心肌组织Ang Ⅱ、ALD、Ca2+含量增加,心肌组织CaN、p-ERK1/2,p-PKC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重构模型组比较,G-Rb3 20、40mg·kg-1组大鼠SBP、DBP、MAP、LVSP、士dp/dtmax升高,HR、INEDP降低,心脏系数明显降低,左心室绝对重量有下降趋势,心肌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梗死周边区胶原纤维增生减轻,血清MDA含量降低, SOD及GSH-Px活性增加,血浆Ang Ⅱ、ALD、ET、ANP及心肌组织Ang Ⅱ、ALD含量降低。此外,心肌组织CaN,p-ERK1/2,p-PKC蛋白表达减弱。结论:G-Rb3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降低心室脏器系数,轻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可能与其抑制RAS系统活性、减少缩血管物质水平及增强心肌的抗氧化能力关系密切,亦可能与抑制CaN,ERK1/2,PKC等信号转导通路有关。上述结果预示,G-Rb3有可能开发成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创新药物。
  • 摘要:目的:“小续命汤”是中医常用治疗中风的有效方剂,由芍药、杏仁、生姜、黄芩、防己、防风、麻黄、桂枝、川芎、红参、甘草、附子12味中药组成。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化学分析和药理活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小续命汤抗脑缺血有效成分组,并建立了有效成分组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方法:DPPH法测定样品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观察样品对过氧化氢损伤、谷氨酸损伤及低氧损伤的保护作用;TBA法测定对大鼠脑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综合分析多靶点活性,40%乙醇洗脱物和中间层的活性最强,40%乙醇洗脱物和中间层按比例混合为小续命汤抗脑缺血有效成分组。讨论:本实验室前期以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作为理论指导,对“小续命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复方适应症一脑缺血的发病机制建立了相关体外筛选模型,应用现代分离技术与高通量筛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中药复方小续命汤240个连续组分的神经保护作用,综合分析筛选结果获得由L1~L40和A100~A120连续组分组成的小续命汤抗脑缺血损伤的有效成分组。应用HPLC法研究发现抗脑缺血有效成分主要集中在大孔吸附树脂40%乙醇洗脱部分。再通过化学分析和活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前期寻找的小续命汤有效成分组,确定了含量稳定且适合工业化生产的有效成分组,建立了有效成分组的制备工艺路线,开发出一个疗效稳定可靠、工艺稳定可行的符合现代化对中药复方要求的新制剂。研究表明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的概念和技术路线是可行的,有利于应用现代医学的理论诠释复方的科学内涵,能够更科学的、深入的认识中药作用的机制,有利于提高中药制剂质量标准。
  • 摘要:目的:观察丹酚酸A对1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是否有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链脲菌素(STZ)60mg/kg,腹腔注射,一周后测血糖,空腹血糖>11mmol/L为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血糖升高4周后,根据血糖和周围神经症状随机分组,分为正常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组、阳性药依帕司他组、丹酚酸A低剂量组(0.3mg/kg)、丹酚酸A中剂量组(1mg/kg)、丹酚酸A高剂量组(3mg/kg),每日灌胃给药,每周以热板测量热缩足潜伏期(TWL),以Von Fery纤维测量机械缩足阈(MWT)。给药4周及8周处理动物,测定坐骨神经肌肉传导速度,观察坐骨神经超微结构变化,检测血液中血糖、果糖胺及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组坐骨神经超微结构有明显损伤性改变,坐骨神经肌肉传导速度在给药8周时明显降低,TWL在给药1-5周明显降低,给药6-8周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MWT在给药2-8周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坐骨神经超微结构损伤性改变有所减轻,丹酚酸A0.3mg/kg在给药1-5周可明显升高TWL,依帕司他及丹酚酸Almg/kg在给药2-8周可明显升高MWT,依帕司他及丹酚酸Almg/kg在给药8周时可明显升高坐骨神经肌肉传导速度;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血糖及血清果糖胺无明显差异,丹酚酸A1mg/kg及依帕司他可明显降低血浆中AGE含量。结论:丹酚酸A对神经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抗氧化作用降低AGE实现的。
  • 摘要:早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即提出以人参配以其他方药治疗消渴之症(糖尿病)。近十年研究也表明人参与其他中药配伍可有效防治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并进一步发现主要活性成分为人参皂苷、人参多糖等。根据文献报道,人参及人参皂苷等主要在以下方面发挥防治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1)改善糖代谢:健康人群和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人参后血糖可显著降低,葡萄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也显著降低。动物试验表明,人参皂苷无论是口服还是注射给药均可降低糖尿病动物模型的血糖水平。作用机制与抑制食欲、减缓肠道对葡萄糖和脂肪的吸收,上调葡萄糖转运蛋白4、PPARc/EBPa表达,激活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2)调节血脂:研究发现长期服用人参皂苷可显著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血脂紊乱。给予糖尿病动物模型人参提取物也得到类似的结果。(3)提高免疫功能:糖尿病患者在给予降糖药的同时注射人参皂苷后血中sIL-2R水平下降,而CD4/CD8、NK细胞活性显著增高,给予糖尿病大鼠人参白虎汤则明显提高血清IgG、IgM的含量,人参醇提物尚可糖尿病小鼠迟发型免疫反应,说明人参不仅可提高糖尿病所致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且可提高体液免疫功能,减轻自身免疫反应的损伤。(4)改善肾脏功能:口服人参皂苷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功能、减轻肾脏病理损害,其具体机制可能与下调大鼠肾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减少氧化应激有关。综上可见,通过大量临床和动物试验研究证实人参及其活性成分在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防治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加强人参活性成分功能研究有望为以后发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抗糖尿病药物提供依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