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中生物教学中数学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
【6h】

高中生物教学中数学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1.2学生发展的需要

1.1.3高中生物学习的现状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模型

2.1.2 数学模型

2.1.3 模型方法与模型建构

2.1.4 模型建构能力

2.1.5 模型教学及其功能

2.2 生物模型的类型

2.2.1 概念模型

2.2.2 数学模型

2.2.3 物理模型

2.3 生物模型的特点

2.4 生物模型建构的原则

2.4.1 科学性原则

2.4.2 简化性原则

2.4.3 灵活性原则

2.5 模型的主要功能

2.5.1 简化功能

2.5.2 应用功能

2.6 模型构建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

2.6.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6.2 布鲁纳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6.3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2.6.4 科学的心理发展观理论

第3章 教材分析

3.1 模型建构活动以及在生物教材中的分布

3.2 生物模型及数学模型在教材中的分布

第4章 高中生物数学模型建构及应用教学现状调查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和方式

4.2.1 调查对象

4.2.2 调查方式

4.3 调查结果及分析

4.3.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2 教师访谈分析

4.4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4.1 教师缺乏系统地认识数学模型以及模型建构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

4.4.2 学生对生物模型的基础认识不健全

4.4.3 对不同模块各个教学阶段的模型建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4.4.4 教学进度与模型建构的时间安排之间缺乏参考

第5章 高中生物数学模型建构教学策略及案例设计

5.1 认识方面的策略

5.1.1 教师方面给予足够重视

5.1.2 教师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

5.1.3 学生正确理解模型建构教与学

5.2 实施方面的策略

5.2.1 了解学情、深挖教材、充分备课

5.2.2 情境创设、旧知激活、兴趣激发

5.2.3 教师引导、启发思考、升华提高

5.2.4 主次分明、以点带面、化繁为简

5.2.5 精挑精选、思维训练、步步为营

5.2.6 不愤不启、举一反三、知识迁移

5.3 教学中数学模型建构案例

5.3.1“减数分裂中DNA及染色体数量变化”中的数学模型建构案例

5.3.2“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的数学模型建构案例

5.3.3“种群基因频率”中的数学模型建构案例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1.1 生物学科数学模型建构与应用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意义

6.1.2 生物学科数学模型建构与应用在学习能力方面的意义

6.1.3 生物学科数学模型建构与应用在情感态度方面的意义

6.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中生物学科中数学模型建构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B 高中生物学科中数学模型建构教学现状教师访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赵烨;

  •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 学科 学科教学(生物)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新国;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G63G42;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