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膜龈联合线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及与面型之间的关系
【6h】

膜龈联合线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及与面型之间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3 头颅侧位片的测量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1 牙龈乳头尖作为测量膜龈联合线至牙槽嵴顶距离的参考点

2 正畸微种植钉植入不同部位的优缺点分析

3 牙龈乳头尖至牙槽嵴顶距离的测量

4 牙根间距离与骨性错牙合类型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响微种植体稳定性局部因素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支抗是影响正畸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微型种植体支抗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正畸治疗的范围,显著提高了正畸治疗的效果,受到广大正畸医师和患者的青睐。但微型种植体尺寸小、手术方便的同时也影响了其稳定性,脱落情况时有发生。植入部位的牙槽骨状况及手术方式是影响微型种植体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其中牙槽骨的厚度、硬度、及种植体周围的骨量关系到种植体尺寸和形态、手术方式及载荷力值等的选择,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通过CT扫描研究了牙槽骨不同高度骨皮质厚度和硬度的分布规律及牙根间距离,有研究表明牙根间水平距离与骨面类型相关。大量临床试验表明以膜龈联合线作为种植体植入位点,其稳定性更高,但口腔各处膜龈联合线到牙槽嵴顶的距离不一,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微型种植体常用植入位置的膜龈联合线到牙槽嵴顶距离的分布情况,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测量微型种植体常用植入位置膜龈联合线到牙槽嵴顶的距离,探索牙龈乳头作为参考标志的可能性、膜龈联合线到牙槽嵴顶的距离的分布规律及与骨性面型的相关性,为微型种植体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⑴测量位置: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间(U12)、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U56)、下颌中切牙与侧切牙间(L12)、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L56)、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L67)。测量项目:牙龈乳头高度、膜龈联合线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及头颅侧位片的测量。⑵牙龈乳头高度(d1):牙周探针沿着远中牙龈乳头轻轻插入,有轻微阻力感后停止,然后读出牙周探针上的数据。⑶头颅侧位片的测量:使用Smart’nCeph Researcher V9.0软件(泰国清迈设计)测量每位患者的SNA、SNB、ANB角。SNA:SN与NA连线的夹角(82.8°±4.0°);SNB:SN与NB连线的夹角(80.1°±3.9°);ANB:NA与NB连线的夹角(2.7°±2.0°)。
  结果:①各处膜龈联合线至牙槽嵴顶的距离d在左右同名牙齿间、男女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数据合并。②牙龈乳头尖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同名牙齿间牙龈乳头尖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在左右侧及男女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U56与U12,L12, L56,L67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U12,L12,L56,L67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膜龈联合线处到牙槽嵴顶的距离:上颌膜龈联合处至牙槽嵴顶的距离稍大于下颌,上下颌前部膜龈联合处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分别大于后部距离。U12及 U56的距离为7.3±1.2mm、6.5±1.7mm,L12、L56及 L67的距离分别为5.5±1.0mm、5.0±1.2mm及4.7±1.5mm。除 L56和 L67之外U56,U12,L12,L56,L67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膜龈联合线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在不同骨性错牙合类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⑴膜龈联合线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在不同骨性错牙合面型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⑵上颌膜龈联合处至牙槽嵴顶的距离稍大于下颌,上下颌前部膜龈联合处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分别大于后部距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