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佛教

佛教

佛教的相关文献在194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92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41篇、会议论文312篇、专利文献39篇;相关期刊2708种,包括中国宗教、五台山研究、法音等; 相关会议86种,包括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2015丝绸之路与泾川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福山首届药师佛与健康文化论坛等;佛教的相关文献由9740位作者贡献,包括姚卫群、黄夏年、杨富学等。

佛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41 占比:97.10%

会议论文>

论文:312 占比:2.58%

专利文献>

论文:39 占比:0.32%

总计:12092篇

佛教—发文趋势图

佛教

-研究学者

  • 姚卫群
  • 黄夏年
  • 杨富学
  • 陈星桥
  • 慈庄法师
  • 韩焕忠
  • 陈坚
  • 张树卿
  • 方立天
  • 学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戴继诚
    • 摘要: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通过走“上层路线”,形成具有浓厚经院哲学色彩的“贵族佛教”,不仅有悖“普度众生”的宗旨,也严重阻碍其进一步发展。魏晋之后,菩提达摩及其弟子“教外别传”的方式走“平民佛教”道路,形成独具特色的禅宗,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化与习俗。从某种意义上说,达摩僧团的平民化佛教为我国当代宗教健康发展带来诸多有益启示。
    • 祝帅
    • 摘要: 禅宗是在深受中国文化(特别是道家)的影响下很大程度上完成的向佛教原始教义的一种复归。“禅”本身也是一个梵语词汇,禅宗初祖达摩“一苇渡江”从外国入华,但禅宗主要是在中国人即“六祖”慧能及其弟子手中发展成为一种原创性的哲学思想的。慧能本人的不识字恰好促生了“不立文字”的禅宗佛学——尽管后学还是将慧能言论整理成《六祖坛经》。禅宗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视,很难说不是主要受到道家哲学的影响,而“解构经典”进而“呵佛骂祖”的信仰实践,则未尝不可看作是对原始佛教的一种复归。尽管在唐武宗灭佛之后,禅宗思想仍然得到了保存,晚唐五代时期还分化出“五家七宗”。但总的说来,禅宗的创造性高峰已经过去。直到今天,虽有很多人(包括艺术家)热衷于谈“禅”,也还有许多寺庙被称为“禅院”、“禅寺”,但今日名副其实的“禅宗”精神,只能存在于文献之中。本文对于禅宗的分析,即是就其体现出的一些对于艺术和设计创作有启发的中国思维方式进行讨论。
    • 郑昕; 武振宇
    • 摘要: 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南垂村有一方宋代功德碑,形制巨大,庄重典雅。但因年代久远,仅存碑身。碑阳为《中书门下牒潞州》与《潞州潞城县金粟山南垂村真如院重修佛殿功徳记》,记叙了重修真如院佛殿的缘起与过程;碑阴为官员、僧侣与男女信徒名录以及唐大慈恩寺窥基法师口述《般若心经序》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通过考证碑文,梳理还原其所记载的唐宋时期南垂村的佛教信仰及宋代佛教政策。碑文内容与现存史料相印证,可补史之阙,兼之碑文清晰,笔锋尤存,可谓集历史、书法艺术于一身的精品。
    • 林良娥; 林家乐
    • 摘要: 岩洞庙宇诗,意指以岩洞庙宇为题材,直接描写岩洞庙宇或借岩洞抒情达意的诗歌类型。马来西亚的岩洞庙宇保留了不少字画与旧体诗词,其中又以霹雳怡保的霹雳洞(Perak Cave Temple)最具人文气息,堪称马来西亚最具中华文化价值的佛教旅游胜地,有“南岛敦煌”之美誉。现存于《霹雳洞八景诗集》中的各种体裁的诗约有400多首,楹联50余副,这些文字记录了20世纪文人与僧人对岩洞自然景观的赞叹,并寄寓了他们的宗教情怀与文化生活。这些诗既弥漫着浓郁的佛禅气息,又不乏庙堂色彩和文化意蕴,体现了马来西亚岩洞独有的休闲与审美文化。有鉴于此,可就《霹雳洞八景诗集》之文本内容,探析八景诗的编纂成因、美学风格及诗中的禅意与诗意等蕴涵。
    • 王欣
    • 摘要: 现代电子媒介在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中逐渐深入到宗教信仰领域,并作为一种宗教传播手段被使用。各种佛教网站及电视、电脑等媒介,通过对信息的可视化、动态化、影像化以及循环化播放,扩大受众范围,形塑人们的思想行为。形式多样的电子媒介对佛教信徒的影响有着差异化与层次化的特点。作为受众的普通信众和僧人,并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物质条件、思想层次、实际生活需求以及权利义务职责来进行相关信息的筛选和接受,加以理解内化,并且运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之中。
    • 张舜英; 曹坤宇
    • 摘要: 在传统文学史的书写中,寒山及其诗歌创作长期处于被遮蔽、被忽略的状态,这和他身世成谜、风格浅俗、且长期未能融入士大夫交游圈、始终是一位地方诗人有很大的关系。对寒山无常观的分析,首先在于了解诗人寒山的经历,在此背景下分析寒山“无常观”的缘起,以及描写寒山“无常观”诗歌的种类。
    • 许鸿梅
    • 摘要: 《大唐创业起居注》所载李渊建唐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异象”杂糅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道教和传入的佛教等多种文化元素。其中,佛教元素的出现与运作,既是贵族精英们对社会文化的采择利用,也是民众将自身神秘文化赋予外来文明,将其本土化后集体“造神”的结果,是民间参与政权合法性构建与叙事书写的一种手段。李渊集团基于现实需求对多种文化的采纳,一方面,扩大了建立功业的根基,提升获胜概率,奠定了唐朝立国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这个根基也因多元文化之间的矛盾斗争和主体的频繁变换而渐次消解。构建与消解,构成唐朝政治合法性的主要历程。
    • 吴岳聪
    • 摘要: 憨山德清为“万历三高僧”之一,在中国佛教史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其创作传记文30篇,具有文学和历史双重价值。从文学方面来看,其将浓郁的感情注入文中,运用各种叙述手法展现晚明僧人的奇狂个性,突出人物性格,避免了脸谱化的人物描写;从历史方面来看,文中记录了晚明时期僧人尝试复兴佛教的历史事实,描绘了有志僧人的群像,是研究该时期佛教的重要史料。
    • 龚斌
    • 摘要: 《世说新语》是魏晋时代的百科全书。该书保存当时佛教的记录约有60多条,反映了两晋高僧的弘法事业、出身世家大族的众多名士与名僧的交往史实以及外来的佛教哲学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整理研究《世说新语》有关佛教的资料,可以深化我们对魏晋佛教史的认识,理解佛教何以能征服中国知识者,佛教如何中国化等重大的文化现象。
    • 吴正浩
    • 摘要: 新见《李锷墓志》为一方唐代后期墓志,志文除载有志主李锷的生平外,还详细记载了于阗佛教中毗沙门天王的形象。该文首先结合墓志和两《唐书》等史书材料,考释了李锷的家族世系。其次,结合于阗、敦煌等地雕塑及壁画等考古文物资料,探讨了于阗毗沙门天王的主要形象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于阗毗沙门天王信仰在内地的传播原因。该墓志的出土,提供了唐代潞州地区民众信仰于阗佛教的新资料,具有一定的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