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无锡
  • 出版时间: 2009-01-06

主办单位:中国佛教协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国佛教音乐文化大典》开启宏伟的佛教艺术长城工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本文介绍了有关佛教音乐历史文献方面的查阅、整理,分析了佛教音乐构成、类别,以及教育,对《中国佛教音乐文化大典》项目的特点进行综述。
  • 摘要:整理编纂出版《中华大藏经》,是我们国家作为文化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来做的。它的筹划,可以上溯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当时百废待兴,佛教文献作为“文化遗产”的“抢救”重大项目,列入了中国科学院的计划;时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的吕澄先生为此曾拟出了一个《新编中华大藏经目录》,一度引起热议。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计划最后流产了。改革开放不久,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任继愈教授即与吕澄先生联系,筹划重新启动《中华大藏经》的整理出版事宜。本文对《中华大藏经》的整理与出版工作进行介绍。
  • 摘要:佛法就是心法,心有八万四千相,佛讲八万四千法。明白心之善恶流动,即知六道苦乐之无尽轮回,故能改恶向善;明白心之本体不动,即知二乘 解脱之寂静涅槃,故能破迷开悟;明白心之妙用无穷,即知大乘菩萨之殊 胜庄严,故能自利利他。所以,上根之人,直指之下,明心见性,十方法 界,顿时了然,妙用无尽;中根之人,依法修学,藉教悟宗,拾级而上,亦得受用;下根之人,唯在闻思,不事真修,或者着相修行,把握不住佛 法根本,终日辛劳,无所受用,亦能深种善根,而改善现实生命。由此之故,建立佛法的修学体系,对机施教,应病与药,实为佛陀教化众生之善 巧。本文首先介绍了五乘正法即是道次第;然后强调了五乘正法要分工合作;最后说明了五乘正法指归在菩提。
  • 摘要:所谓幸福,一般指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也有人从伦理学的角度定义为: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本文主要强调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广结善缘。这样的世界,才是幸福的世界;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 摘要:佛教发源于印度而盛行于东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华夏大地形成了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佛教流派,即中华佛教三大语系。三大语系佛教徒坚信三宝,和谐融合,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写下了千年光辉史册。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华佛教三大语系与世界各地佛教光芒万丈,以佛法雨露滋润和谐世界、培育世界和平、造福世界人民。
  •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了社会福祉古今通,慈善兼济实相共,自他相关受恩益,慈善施财合情理;阐释了慈善是行更是心,自他不二即和谐,文化跌荡弱慈善,从容审虑拾传统;强调了中华文化久传扬,佛教慈善行世间,慈悲智慧无障碍,自利利他本一体,愿行相扶修大乘,六度四摄施为首;描述了深广慈善次第行,百千万种随缘施,众善兼备助布施,渐次修学得圆满;最后说明了奉行慈善成净土,随缘无执趣大同。
  • 摘要:原始佛教作为佛教创立者——佛陀最初适应声闻根器者所演述的教说,为日后各时代、各地区、各系统佛教学派和宗派的发展,提供了基本观念和方向。各学派和宗派所取的路径虽然不一,而最终都要会归于佛陀的 核心思想。本篇主要论述有关佛教宗派融合的问题,在探讨宗派融合时,也涉及教义融通的问题。
  • 摘要:在台湾社会上,能见有民间信仰之不同的宗教。目前在台湾,固然有道教、佛教、基督教,但民间信仰、如拜祖先、拜神等为主。虽然如此,数多年来,在台湾社会上,信佛之人数越来越多。于中华民国时期,台湾佛教包含有流传于亚洲各地的三大系佛教,就是汉传、藏传与南传佛教,如目前之情况下,此三系之中,汉传佛教之势力是最大的。本文旨在探讨台湾南传佛教的发展,甚至研究一个属于斯里兰卡系统之南传佛教道场。
  • 摘要:自清代集《龙藏》三百余年来,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成立“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修《佛光大藏经》,三十余年来,已呈现相当成果,对佛教的推展弘扬也起到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佛光大藏经》的编修缘起以及实际编修的经验,提出修藏重要工序和流程。最后并将多年来的成果作一综合报告。
  • 摘要:挑起战争的根源在于许多人不了解“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自然法则,内心被“贪嗔痴”的欲望所蒙蔽,恣意的向外扩张权利和征服对手,所以制止战争必须从心念上着手,用智慧和慈悲来改变心态和思维。本文就佛教的心灵环保展开了详尽的论述。
  •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真理与迷信,然后说明了团结与分裂,阐释了仁爱与仇恨,描述了科学和愚昧,从佛教教义的角度论述了内心修炼的过程。
  • 摘要:在印度佛教中,接续中观学而出现的中期大乘佛教教派,其名称是“瑜伽行派”。“瑜伽”意译应该是“相应”,是一种类似于禅定的修行方法。而佛教的“瑜伽行者”则是以“唯识观法”为核心而“转识成智”成就佛果的佛教修行 者。瑜伽行派遵奉的经典传译到中国之后,在唐代形成了一个宗派,通称为“法相唯识宗”。本文就佛教教义中的唯识观的意义展开了详尽的论述。
  • 摘要:近现代以来,将佛教与科学置于同一平台进行考察与对话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理论视域。参加议论的,既有佛学家,也有科学家,两种原本看似排异的力量逐渐寻找着彼此的融合点,从而拓宽了各自的理论疆域,并促成可一门边缘学科的诞生。本文就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即物理、心理、伦理展开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 摘要:爱因斯坦曾说:‘智力上的成绩,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这句话精辟地描述了高等教育与佛教教育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本文在分析这两种教育特色的基础上,主要阐述如下两个问题:一方面,佛教教育侧重于德、智、体、群、美、甚至知情意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和生长,以建立人的真理生命,为高等教育提倡全人教育的理念储备了有益资源;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从收生、学科、编制、师资的选用以及在平衡‘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拥有十分丰富的资源,为推动佛教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最后从五个方面探讨如何才能使佛教教育超越历史、面向未来、融入社会、走向世界。
  • 摘要:今天,人类面临严峻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无一不是人类自身的贪婪、狂妄与无知所造成。要寻找根源,最后,必然总要找到人自身的心智堵塞、心智迷失、心的贪瞋痴这个总根源上来。所以,藉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及时召开的最好平台,我要呼吁全世界的佛教徒共同努力,振兴佛教,宏扬佛法,把佛陀的生命智慧,慈悲之光,把佛教的法性平等,依正不二的环保理念,普洒到亿万众生心灵中去。让佛陀的心灵智慧,启示我们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重建和更新吧。笔者根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的环境生态保护专题,浅谈人学佛后的心得。
  • 摘要:大藏经,无论是传统汉文大藏经、藏传甘珠尔,还是南传巴利三藏,都是智慧的宝典,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本文介绍了我国历代对大藏经的整理、重印、与保护,提出了参与赠藏因缘及工作成果报告,对由赠藏经验累积的心得及对大藏经弘扬的展望进行综述。
  •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费孝通等人在云南省大理市凤仪镇北汤天村董氏宗祠发现佛经的来历、内容及价值。大理凤仪北汤天佛经,指1956年由费孝通等先生在云南省大理市凤仪镇北汤天村董氏宗祠发现的三千多卷册写本和刻本佛经。这是继敦煌藏经洞之后我国古代佛教文献的又一重要发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不过,自发现以后,一直没有人有条件通览看过这批佛经,所以确切情况还不能说十分了解。本文参考周泳先先生整理后编的目录,并根据自己的所见,略作介绍。
  • 摘要:佛教于二十一世纪中有机遇也有挑战,本文由便利教学和研究两方面简单解释了新编佛经教材的时代需要,从梵、巴、藏文经典等新材料,谈到我国首部较大规模运用此等材料的佛经选编“藏要”;再从汉文藏经可以进一步改善及现代化的空间,谈到正在筹备的“大藏经选要”计划,希望引起教界及学界关注佛教教材的发展。
  • 摘要:本文梳理佛教的修学体系,认为应以菩提心为宗,辅以戒定慧三学,作为体系建构与实践的核心。另外,本文也根据作者自己的经验,提出了灵鹫山佛教教团“四期教育”体系。通过从阿含、般若、法华、华严四期的学习与引导,让修习者由浅入深,成为一个菩萨道行者。值得注意的是,架构虽分四期,然而整体的学习跟修行,都不离开当下的真心与菩提心。
  • 摘要:佛学是救世良方。很多学者的研究证明,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已将目光转向东方、转向中国。本文探讨了佛教智慧中的人文关怀与和谐理念,西方人如今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如何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决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西方人开始琢磨中华文明的古老传统。中华民族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全世界唯一以国家形态传承,又同根、同文、同种延续几千年的民族。因为文化理念蕴含着更加深刻的生态智慧,伦理与制度充满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生活方式实践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历史传统延续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而这些智慧的核心就是中国的佛学。
  • 摘要:佛教与当代科学不仅不相冲突,而是可以配合科学,与科学相互补充,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独特贡献的重要文化。相信在党的正确宗教政策领导下,在佛教四众弟子的努力之下,佛教一定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做出贡献,实现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理想。本文分析了佛教的理性和科学精神,对佛教与科学的一致性和互补性进行综述。
  • 摘要: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其和雅清澈、安详优美的旋律流露着佛教信众们对佛法的虔诚与祟敬,引发着人们信仰佛教的情绪和热情,潜移默化地凈化着人们的心灵,使人感悟到清净真实的生命的美丽。它使佛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等思想用善入人心的方式深入地传播到广大群众之中,在历史上起了重要的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 摘要:上海龙华古寺方丈我们已处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和网络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处理信息与获取知识的手段,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佛教文献整理和知识的普及方面,数字化需求也日益突显,并成为全球化的普遍趋势。在数字化技术水平较先进的地区,如日本、韩国、美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佛典电子化,特别是佛教大藏经的电子化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rn 电子版《赵城藏》工程已走过了三年多的历程,在今后的几年里,还有更多新的难题需要解决。
  • 摘要:《赵城藏》电子化工程自2006年4月正式启动,至今已走过了一年多的历程,三年多的经验告诉我们,制作电子版《赵城藏》绝不是一家之力就能完成的。我们还借助了前人的经验,特别是台湾CBETA的成果和大量从网上得到的已成熟的电脑软件技术。本文就国际佛典电子化进程和最新软件技术的开发现状,提出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各地区的电子佛典组织,都应建立并公开自己的网站;建立全球化的软件开发的协作机制,以通讯方式展开活动;着重于开发全球范围内通用的兼容各种文字的统一字符集和标准化的标记语言,使佛典电子化中的缺字问题,互不兼容的内码问题,不同平台之间共享资源问题等得到最好的解决,以推进佛典电子化的进度,提高电子文本的质量等建议。
  • 摘要:佛教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发展科学,但是他并不否认科学,他愿意更多地利用科学,于是将一些有科学内容的知识放在佛经里面,用以启发人们的智慧。佛教不是“关于生存技能方面的东西佛经中确实讲的比较少”,而是讲得很多,是将其作为例子或譬喻而出现的,难免被人们所忽视。所以智行法师说:“佛法本身,以现代眼光来看,是最有科学精神,而且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何况其中除了哲学思想以外,有关理论科学、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十分丰富。
  • 摘要:有人把佛教称为佛陀的教育,或者,解释为佛陀的教导,或者,解释为佛陀的教化,我想,这都是可以成立的。至少,上述解释,并没有说错,它符合佛陀的本意,符合佛教的真义,符合佛教自诞生以来已传播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本文介绍了佛陀教育中慈悲和智慧应该达到的程度。
  • 摘要:本文对以“和谐世界,众缘和合”为主题的江苏无锡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盛会进行介绍,研讨大会题中期望众缘和合,吾人深知,众缘甚广,而家庭和睦实居首要,人类爱心始于家庭,而家庭之建立源于夫妇健全之人伦关系,必须有优良之教育为基础,要能互相尊重及敬受。目前众多不健康之社会现象,深信与教育质素低落有关,厚望于佛教精神普及大地,深入人类心灵补教育质素之不足,则世界和谐,人类幸福当无量矣。
  • 摘要:本篇内容,以佛法“法界缘起”的宏观,论述“佛教的传播”应立足于此。又“发扬佛法”这“法界缘起”更是应有的根本立场与立基点!所以本篇内容阐发的重点有“民族性与世界性”之意涵的探讨;“佛教的世界性原理”释义;“佛教世界性的事例”说明。
  • 摘要:本文介绍了佛陀时代的佛教乐艺弘法与中国梵呗弘扬,分析了菲律宾民族的乐艺特质,以人间音缘与佛陀传为例对佛光山在菲律宾的佛教乐艺弘传进行说明,探讨了天主教国的净莲未来发展。
  • 摘要:中国企业道德构建的任务既紧迫又艰巨,中国佛教思想对于中国企业的道德构建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作用。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发扬人间佛教的思想,把个人的修行与企业道德构建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企业道德构建之路。
  • 摘要: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与之不相匹配的幸福指数却在下降,科学技术的“物质至上”观念对人类文明发展提出挑战;当今世界面临新一轮严重经济危机,人们如何面对困境和应对挑战?使我对人类生存的意义产生认真思考,而在此基础上将其核心价值运用于人生经营和企业经营理念上,那生命的意义和利他的思维模式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本。
  • 摘要:企业是国家的重要经济市场,所以企业能否和谐关键在于内部的管理。那么怎么样来和谐企业呢?本文以佛教的缘起论认识自己,以人人平等、六和敬思想经营人心,以四无量思想心来报国土恩,来构建和谐企业。
  • 摘要: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生互长,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其包含伦理学、美学、训诂学,由寺庙修学体系传承至今。然而,多样的 传播管道挑战着现当代佛教传承,本文拟从佛教现代传播角度做以梳理和展望。
  • 摘要:二十世纪末以来,由于物质文明的高度开发,人类于物质生活的层面,可谓辉煌舒适的享受。然而也由于终日汲汲营营追逐于物质的需索中,而于心灵层面普遍存在着空虚贫乏与茫茫然无所适从的困境,价值观混淆、社会伦理、人伦义理皆失序,人心惶惶,各种心理精神疾病如雨后春笋。医学的研究发达,赶不上身体百病丛生日新月异的病相发展,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破坏,让人们尝到自作自受,得不偿失的苦果。人们这才开始反思,物质生活的追求毕竟不是唯一的人生指标,心灵、精神生活的提升,像似更实在的人生平衡点,所以心灵环保、心灵革命、净化人心等论点应运而生,打着所谓身、心、灵健康养生的种种活动卖点,普遍受到青睐。足见心灵健康的需求,确实是人们更终极的目标。
  • 摘要:今天,愈来愈多国家把“硬实力”建基“软实力”之上,即是把社会规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建立在道德文化基础上。道德文化的作用在于洗涤心灵。佛者觉也,觉者心灵的觉醒也,心灵觉醒是一切国家建设、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将影响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国家形象,和国力盛衰。佛教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道德“软实力”意义重大。
  • 摘要:普贤曾立“请转*轮”大愿,如何运用现代传播方法去推动*轮,至为迫切需要。本文试着从文字出版、影音传媒、音乐艺术、素食禅茶等角度,为佛教弘法传播的现代化找出可能的方向。而要达成此目标的前题,必需着重教育,培养佛教的人才,因此唯有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
  • 摘要:探讨佛教教育的机遇和挑战问题,应该跳出佛教教育自身,考察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状况。佛教教育只有显扬佛教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谈论佛教教育的问题,首先应该思考佛教的基本特质和生存发展的基础,思考如何才能使佛教在保证“契理”的条件下,契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机”。当代社会现代化、全球化、资讯化、网路化的现实,与佛陀所建立的教法之间,形成了更为明显的契合,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佛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佛教教育不应仅仅等同于僧伽教育,僧伽教育不应仅仅等同于僧才教育,僧才教育不能仅仅等同于教理的掌握和修行的提高。对于佛教教育的理解,应该开放心态,真正确立“佛教在世间”、“佛教为世间”的大教育理念,对佛教教育进行层次区分,运用社会更多方面的力量,以助益社会和谐、佛法住世为目标。这既符合佛教的根本宗旨,又符合教育的核心取向。
  • 摘要:中国佛教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法赖人弘”,形象地说明了人在弘扬佛教中的重要性。弘扬佛教,不是一句空话,它是要人去努力做的。而要努力弘法,就要有人才,所以佛教教育成为培养人才的至关重要方式。佛教今天能依然在社会上拥有广泛地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佛教教育的功劳,离开了佛教教育,佛教将不会再得到发展。所以佛教教育是中国佛教界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rn 中国佛教能在关键时刻奋进而起,与时俱进,走在时代之中,无不得益于理论的创新,而这些理论的创新,从现在的角度来看,都应该属于学术研究推动的结果,是历代祖师不懈地对佛教进行学术上的探讨,在祖述经典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机的理论,才使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在历史的进程中最终走在了时代的前面。而那些创造佛教理论的前贤大德,都是受之于佛教教育的成长,是佛教的经典著作和佛教的祖师将他们培养成一代大师,因此,佛教教育是佛教学术研究的最基础工作,整个佛教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也离不开佛教的学术研究。
  • 摘要:任何一种文化、一种宗教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种文化、一种宗教要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对自己已有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调整、补充或改造,找到自己在这个时代存在的理由,重新给自己一个定位。本文主要介绍了在中国,科学对宗教,包括佛教在内的批判,同时也就引来了宗教和佛教对于科学的回应。然后强调了佛教应该找出这个与其他文化样式、知识系统不同的东西来定位发展。
  • 摘要:随着时代的潮流,近几十年来,佛教也经常以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国家 地区,召开无数次的国际性佛教会议,会议内容不外是佛教徒的使命、佛教的发展、佛教的未来等等,在议程中几乎都有不少高僧大德呼吁:佛教要团结!笔者从佛教义理上,提出从随喜功德谈宗派和谐;从诸行无常谈宗派和谐;从尊重包容谈宗派和谐,以及从涅槃寂静谈宗派和谐等几点建议。
  • 摘要:面对全球化的影响,佛教不再闭门造车,而是走向国际,与各宗教进行对话、交流、联谊,以开创宗教和谐的互动局面,佛教亦可与不同领域的社会团体,进行文化、艺术、慈善、生命教育等合作的关系,使世界看到佛教,佛教不忘世界,更与国际的脉动,使弘扬佛法的脚步,与时俱进。只是,佛教走入国际,需要更多外语人才的培养,国际交流的对话,需要更多元的接纳与广阔的包容。佛教如何因应现时代的需要,与世界接轨,建立对话交流的平台,以促进世界和平。
  • 摘要:佛教文化的传承是指佛教文化的传播、流传、承袭、承继;佛教文化的创新则是指佛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排除旧的,创立新的。传承与创新是佛教文化发展的两个基本样式。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理论上涉及坚持与发展、传统与现代、古代性与当代性、恒久性与时代性、原教义与新学说等重大问题,也触及佛教与社会、佛教与世俗、佛教与民族、佛教与地域等关系问题,需要教内外学者深入思考、探索和总结。本文主要从佛教文化发展样式的视阈对传承与创新作一学术性的初步探讨。
  • 摘要:在人类所应面对的四个关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个关系是外在的,但矛盾正日趋激烈。这三大关系矛盾问题的解决,仅诉诸于外在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手段都不足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关键的出路在于“人与自我”关系的的解决上。此四大关系尽管佛教都有丰富的思想贡献,但最大、最重要之处还是“人与自我”的思想贡献。所谓“人与自我”的关系,即是“人与自心”的关系。如何认识和驾驭自心,佛教阐释的非常透彻与具体,本文概括为:心的产生根源、心为诸法本、人心在选择、苦乐由心生、善恶由心生、垢净由心生,以及净心灵之法7各方面加以论述。
  • 摘要:无论是个人的修养与提升,还是社会的繁荣与发展,都需要一种“正信”。那么,佛教的信仰则是一种“正信”,有其自身价值与意义。本文介绍了佛教信仰的激情与理性的合一;信仰贯彻于佛法修学的始终;信仰是一种自内证性,以及佛教信仰具有包容性、圆融性这四个特点。
  • 摘要:佛国净土是佛教徒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保护生态环境是佛教界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保护好国土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最具体的爱国。佛教界会借鉴世界环保思想的实践经验,一如既往地庄严自身,自净其心,内外同步进行,成为“善待地球,保护环境”的积极力量!
  • 摘要:佛教与科学的关系,看似复杂,实则微妙。试简述之。其实,纯粹从认识论的角度上来分析,不管佛教与科学——甚或其它的学科门类,矛盾不矛盾、有多少矛盾,佛教都有充分的理由泰然自处、坦然 面对,完全无惧于来自任何一方的挑战。本研究提出对于科学,佛教尽管可以在战略理论上宽容它,平视它,但在战术实践上,很显然,是不能不重视它。学好科学,提高文化,增进修养,这是时代政治的大势所趋,更是佛教飞跃发展的当务之急。
  • 摘要:发现佛教与科学的接轨点并将佛教科学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科学时代人们对佛教的误解与偏见,同时引导佛教徒在正本清源中正信正行,使佛教在新的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而佛教的许多独特价值不但可以为科学提供富有启发意义的认识路径,而且也可以弥补与校正科学的某些实践缺失与价值偏弊,以共同促进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应当说,这是“佛教与科学”双向受益的一个过程。本文对佛教与科学的物理、心理、伦理三大交涉点进行综述。
  • 摘要:对于佛教与科学的关系,应注意的关键是:必须厘清科学的真实与佛教的真实的视角之不同;而这种视角的迥异,在于佛教与科学的意趣之差异;佛教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交涉的首要条件是相互尊重,各施其能,在砥砺中的互为补充,共同发挥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 摘要:佛教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诞生在人间,留下了三藏十二部的经典,其中所记录的佛法,都是为了要提升人品、净化人心、改善人的环境。本文介绍了心灵环保的理念和方法,探讨了佛教全球共通的伦理价值?
  • 摘要:本文探讨了学佛的重要性,学佛,是应如法学佛,不要让佛费心。如果还是在这里待佛来怜悯,那就太过可惜了。所以能清醒得智慧之人,拜佛免求佛,拜佛是遵佛为圣人,拜佛学佛有高尚的道德,拜佛学佛有超凡的人格,拜佛有慈悲大愿来教化拯救众生的大无畏精神与教法,我们紧要是要着实向佛学,佛怎么做我们就学他做。
  • 摘要:走在追寻及探究真理的过程里,面对古今中外知识瀚海,不论是佛典或世典的著述论说,皆应出以“敬重、谦抑”之心,广博而深入地阅览与思惟; 同时,也应该要怀抱信心,谨慎举证提出己见。唯因心存敬重、谦抑以及信心,才显出真正受教于上人所说之“自性三宝”。本文首先提出了知本末终始先后,然后说明了慈济宗法源根据,最后指出了慈济宗实践方向,强调了合心勤耕大福田。
  • 摘要:中国佛教(Chinese Buddhism),自公元一世纪扎根于中国,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然而当今的社会历经无数的变迁,二十一世纪已是「地球村」的世纪,佛教教育如何以「科学化」的学术精神培养僧才(monastic)与信徒(devotee)的国际视野,令其足以用多元化管道窥探佛陀精神(Buddha’s spirit),让佛法的弘传因而得以持续跻身国际舞台,这种时代变迁带动佛教教育与高等教育有互助发展的必要性。本文首先披露台湾地区佛教教育发展的概况、困境,再述其因应之道,这些困境不论是老问题抑或新问题,都应追根究底寻求与高等教育互助发展,方能因应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 摘要: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也是学修的根基!皈依是加强信仰建设的必备基础,信仰建设更是升华皈依内在的方便法门。皈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课,它既是佛教信仰的最低标准,同时也是佛教信仰的最高要求,光信仰不皈依是不如法的,本文就皈依与信仰建设简单谈谈个人看法。
  • 摘要:在现代社会,宗教的社会功能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其中教化社会和净化人心的资生公益福祉事业常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韩国佛教代表性的曹溪宗和近来增长势头较猛的天台宗的社会福祉事业为例着重考察了韩国佛教的社会福祉理念和所开展的利众的社会福祉实践及其相关问题。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如何创造性地阐发菩萨思想?建立新的慈悲精神?实践新的布施慈善体制,则是当前佛教界所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韩国佛教在这方面的积极的探索实践和经验,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不无借鉴意义。
  • 摘要:当今台湾的佛教在藏传、南传、欧美、日系等的冲击下,普遍有学习梵文、 藏文、巴利文、日文等语言的风气。甚或认为非如此不足言佛学,是走向国际化的趋势所在。但在现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学术固然也是无国界。但在疲困于语言的教学与学习上(有时不止一种外语),殆少余力再从事于佛理的钻研。不容忽略的是:无论经济也好、学术也好,在国际化、全球 化中,仍不能离开本土化才能不失根本而有特质。否则,是舍己之田而芸人之田,所谓舍本而逐末了。甚者有邯郸学步反失故步之忧。就我们文化主体的汉传佛教而论,在历史演化中,无论就翻译的严谨度,以至文献资料的丰富都是值得重视的。况汉传佛教已经发展自成体系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更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存在。却被现代的佛学研究忽视、陌视、误解,甚至诬蔑。目前西方佛学研究对中国佛学研究尚颇贫乏,我们有责任将汉传佛教加以发扬而光大之。本文强调发挥佛教“五明”圆通的精神,整合各学科。廿一世纪外在环境的巨变,现代人面对一个积极竞争的时代,具有前所未有之挑战。华人遍布全球为数最多的汉传佛教,有着无可让度的责任。在佛理的运用上,应借佛法给人类,针对身、心、灵各方面以积极、正面,具开创性与启发性的思维导向。在学术上,要掌握以佛教诠释法作研究之重心,以免失去佛教的基本精神与意义。
  • 摘要:本文对汉文大藏经从古到今的编藏理路作了简单的梳理,指出古代编藏主要出于宗教目的。日本《大正藏》的编纂,体现了大藏经从宗教性向学术性的演变。而大陆《中华藏》的编纂,则进一步将大文化理念引进大藏经的编藏实践。文章最后对目前编藏工作的开展提出个人的一些设想。
  • 摘要:建立和谐世界,必须付诸于切实的实践,从修身养性开始。修身之要,莫过于修口。修口之法,一则减少杀生,避免破坏生态,增强自身健康;二则避免滥情,增进慈悲道德;三则实现正语,尽善尽美,和谐无诤。以此三法,可以去除三毒,出离三界,和合众缘,皆大欢喜。
  • 摘要:智慧而慈悲的佛陀把他觉悟的真理无私地开示给众生,就是希望众生可以善用智慧的良药,去化解种种无明的困扰苦难,走出业感葛藤,终得清净解脱!本文主要介绍了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在于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在这三法印的核心里,涵括了佛陀教诲的慈悲与智慧。
  • 摘要:世界佛教论坛上,本文倡议佛教徒从四个方面发挥核心作用,从而扭转对自然环境的毁坏,使人类在地球上的角色更为和谐。这四点行动包括:挑战以自然为代价致富的妄念;阻止为中药而非法交易濒危动物;考察寺院如何运用资源(如水资源、能源和食品);通过呼吁佛教怜悯众生的理念,教育普通民众关爱环境。
  • 摘要: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以后,经过与中国古代儒道文化碰撞,在自觉吸取儒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本土化的佛教---禅宗。佛教高扬“众善奉行”这一基本教义原则与儒道两家一道成为影响我国几千年的主流文化。其“众善奉行”思想对我国人文风俗易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企业的和谐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末法时代,是人末而不是法末!面对这样的时代,负有传播佛教正法使命的出家人,天然的使命无法回避,弘扬正法就注定要伴随自己前行。本文通过分析探讨,面对现实,随缘方便接引众生,改变执着,回归根本。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出家人需要面对和担当,只能是弘法!通过弘法,改变别人,改变自己的局限和束缚。其实弘法本身就是修行!我们要珍惜学佛的因缘,不虚此生,放下不是放弃。
  • 摘要:解脱道与菩萨道非为对立的二法。菩萨道行者不该否定解脱道的价值,反应正视菩萨道中相应解脱道的教义,将其离欲清净的功德力转为菩萨道的资粮;然亦不可忽视唯菩萨道方能指出一条完整的成佛之道,这正是菩萨道不共解脱道的价值。
  • 摘要:金融海啸悄然袭来,短短时间之内全球”尸陈遍野”,个人、企业甚至国家灾民比比皆是。许多曾经叱吒风云的企业与金融王国相继倒下,世界顶级富人榜重新排序,有些国家甚至面临破产的厄运。在这个满目苍凉的非常时期,许多人都在默默祈求,盼望著这个令人沮丧的世界灾难能够快点过去。其实,仔细想来,这次金融海啸的发生是有其必然性的,人们如果能 够从这次危机中反思,了解其因果关系,对大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本文的上半部,笔者尝试从这次金融海啸发生后人们所能看到的一些表面现象,通过反思透视真正的问题所在。在下半部分,笔者将会尝试从他对佛教非常粗浅的认识的角度出发,想像这次被金融海啸吞噬的一些企业王国如果是由佛陀来掌舵,也就是说如果这些企业的经营理念能够遵循佛教的教义的话,又应该是什么样的模样。
  • 摘要:自近代复兴中国佛教之父杨文会(字仁山1837—1911)赴英伦时得识日 本佛教学者南条文雄。南条文雄(1849—1927)与高楠顺次郎(1866—1945)都是日本佛教近代化与学术化关键性的影响人物。日本佛教自唐代传入,可说全是汉系的佛教。此后日本佛教受欧美学术的影响,走入现代的佛学研究领域。直接透过巴利文、梵文、藏文等原典之研究风气来研究佛学,是以语言学、文献学等为主的研究。或以比较宗教学之立场重新评估佛教。从此,无论从研究范围、方法,以至价值之评论等,无不是现代欧美式的学术研究方法。从某个角度来说,可谓开创一种新风气。也可说是全然脱离汉传系统的佛教精神而走入学术了。本文主要就近代中国佛教的兴起与汉传佛教展开了详尽的论述。
  • 摘要:佛法,是人生高最的指导方法;佛教,不是宗教,是佛陀对人类的至高教育;而佛教的经藏,更是人生的清凉剂,家家有佛经,人间处处则更圆满。本文主要简述了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儒释道三家典籍皆为传统文化瑰宝,虽朝代迭有更替,但代代承传,其光芒依然不失。然后文中强调了佛教自东传后,二千年来,不仅兴盛于华夏,且益发扬光大。特别是得到了历朝历代的推崇与弘扬,才能历久弥新,绵绵至今。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广邀诸山长老、佛教界鸿学大儒共聚一堂,为佛教在当今世界之贡献及责任做精辟深入的阐释。作者只为略书管见,以慈济环保志业实践之理念为题,尚祈对当代佛教之发展及思惟有所裨益。
  • 摘要:信息科技似乎在一夜之间席卷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发达国家,不管在任何领域,它目标明确地要改变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新的信息科技要求我们不仅要以一种新的思维来传播和弘扬佛法,更要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聚合网上学佛社群、提供给社会大众一种新的社会价值和精神食粮。本文拟首先探讨现代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然后解读信息科技对佛教的重要性和对佛教传播的影响,最后作者试图为信息科技给佛教组织和个体带来的负面作用寻求答案。
  • 摘要:佛教在中国和世界广为流传,其理论和观点博大精深,其思想除了对思想文化、社会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外,其教义的深渊广博与企业的现代管理有着纵横细微、相映相辉的关系,很多理念和观点对企业的和谐发展也有诸多促进作用。
  • 摘要:佛教“慈悲”为怀,所谓“慈悲”,《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是无缘大慈,给世界所有的众生温暖、幸福与快乐;“悲”是同体大悲,拔除一切众生的烦恼与痛苦。慈悲不只是 对有缘人,对寃与亲都平等,无分别心,把他们的痛苦看作自己的,如是推广到一切有情动物,都能生起怜悯与爱护。本文首先描述了佛教慈悲与慈善公益;然后分析了佛教教义与慈善公益;阐述了智慧布施,贫富均沾;最后展望了佛教慈善的未来。
  • 摘要:佛教是重体证的,其体证的过程就是修习实践。而要获得圆满的智慧解脱,就要按一定的体系进行修习实践,所以修习体系对学人是至关重要的。佛教修学的总纲是戒、定、慧三学,在实践方面,戒、定、慧学如鼎的三足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佛经、律、论三藏,是释尊一代教义的集成,特别是佛所说《华严经》为经中之王,为根本大法。《华严经》不仅是佛教哲学理论的精华,而且是非常注重观法实践的。行者通过观法以达诸法实相,契入佛的境界,达到佛教修习实践的目的。本文首先描述了带果修因的神妙境界;然后说明了信解行证的结构层次;介绍了阶次鲜明的修行路线;阐释了圆融无碍的实践观法;列举了精进不懈的修习典范;最后强调了人间佛教的圆满旨归。
  • 摘要:本文首先说明了佛弟子,尤其还自诩为大乘佛教徒,应该在这混浊的社会中,起到净化社会、净化人心的作用。而净化人心之前提,先应该了解真正的佛法,并依之而去实践,获得禅定、智慧,然后再入世,即到人间实践与推广佛教,亦即是弘扬人间佛教,行人间佛教之菩萨行,使所有苦难众生得到究竟解脱。当然,这需要有识之士能够真正的创建一个实践人间佛教之菩萨行的系统性步骤。本文最后提出希望所有在为实践人间佛教的大德,能够将佛之教法适用到实践中去,而在实践中再检验佛之教法的时代适应性,寻找出一条方便而切实可行的人间佛教之路。
  • 摘要:科学一词,简单明了的说是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是理性与实验的结合,即对万物做合理阐释以成为认知,进而达到事物理念的“真实”境界,凡是人类对自然界追求理解的研究活动都可称为科学。科学的原意为“知识”,是一门利用仪器与学理,专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进行研究与探讨的学问。本文指出佛法是科学的,科学也是佛法的显现。因此,科学越进步,佛法越兴盛。
  • 摘要:佛教从7世纪传入西藏以来,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它影响着藏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藏族人的重要信仰。这可以从藏族人的死亡仪式中看出,同时,藏传佛教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反映其信条。在死亡仪式中运用的音乐及其深奥,展示出它与佛教教义的和谐与完美一致。
  • 摘要:中国大陆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宗教自由信仰政策的指引下,各地佛教道场相继恢复,僧才培养工作也逐步开展,但由于办学模式陈旧,修学并重的教言未见落实,加之教学理念、教育方式、师资力量乃至课程安排等方面未能契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尽管国内拥有数十家佛学院,而真正能够与时俱进,统领大众,承我佛制的殷殷僧才仍然匮乏,从而导致庙堂虽多,常住无众,信众虽多,统领无头的尴尬局面。这些与对岸台湾的庙堂多,常住众,信众多,领头雄形成强烈对比。因此,通过对现代僧伽教育现状的调研,探索出一条契合当今时代潮流,适应众生信仰,能够传承佛制,可以堪称人天的僧才新路,尤其重要。
  • 摘要:这论文首先介绍了佛教的经典八万大藏经,介绍了朝鲜怎样保护并保存它为珍贵的法宝、具有国宝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还介绍了朝鲜怎样进行经典解释工作并把它体现在现实的具体情况。
  • 摘要:佛教自创始起就关注众生的世俗生活,并由此发展出丰富的公益理论和实践。本文的目的,是在吸取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佛教与公益事业的关系为中心,界定佛教公益事业这一概念,勾勒佛教公益事业的理论基础和古代实践,简述人间佛教与公益事业的关系,最终指出佛教公益事业的当代意义。本文的核心命题是,佛教拥有深刻的公益事业理论,具有丰富的公益事业实践,佛教公益事业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社会根源,对于人间佛教的形成发展和未来演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宗教的现实作用是其理论思考的出发点,内在的心性解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思维方式的核心这两点印顺信仰转变的启示。
  • 摘要:佛教本是佛陀的教化,是人类的生存智慧。佛法开启我们认识生命,了知生命,并且寻求生命的安顿与超越。它不是用占有、侵吞、夺取、向外部寻求的方法,它寻求的是自心,是自性的回归与净化。佛教的慈悲观,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归根到底,是关怀生命,生命关怀。本文提出佛陀的教育、教导、教化,就是教我们做人要慈悲,要有智慧。学佛,就是学习慈悲,学习智能。
  • 摘要:佛教慈济基金会(以下简称慈济)于1966年由证严法师在台湾的东部花莲所创立之本土化慈善团体,43年来,在台湾推动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国际赈灾、骨髓捐赠、环境保护、及小区志工等志业,并扩展至全世界,亦于2003年加入联合国非政府组织新闻部会员,成为NGO中少数的宗教团体之一。
  • 摘要:佛教与印度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所在,佛教独创的核心理念就在缘起论。依缘起论观察社会,就形成了佛教独特的众缘和合社会观。当然,这一社会观中也渗透着佛教“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的终极指向,正因无常,即社会总的来说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无我,社会的各组成部分都不能执于自我,各因缘才能协调、互助、达致和合,相对的社会稳定向上才能保持。由于构成现代社会的因缘有变,因此相对于传统社会,其和合的内容、方式与相互关系都在调整改变之中。本文从现代社会家庭、社会组织、社会阶层的和合,现代僧团与佛教信众的和合,法律与政治秩序的和谐三方面作比较,简要论述了其与传统社会的异同。
  •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育良小学、培德中学创办人宣化上人,然后概述了学校的学术课程,强调了与佛教相关的课程设置,重点阐释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 摘要:《法华经》中说: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方便示演八万四千法门。可众生往往执指忘月,为法所迷所困,不知用法导归自性。今据《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之耳根圆通,《心经》之般若真空以及《法华经》中之“三乘归一”之思想,给大家用简单直白外加故事公案等来说明修行之理论与实践,其主旨是在告诉大家如何才能修到心净则国土净的境界。
  • 摘要:本文针对当今社会形形色色、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提出“和谐世界,众缘和合”的主题,极具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之时代意义。和谐世界离不开善缘聚集,和谐世界期待着从心开始的自觉,和谐世界期待着社会大众有一颗环保的心灵。
  • 摘要:星云大师改革佛教的思想可说是来自他年少时的经历。在经历过民初的教难及佛教改革失败史,使大师产生一种可以为了佛教奉献一生的强烈信念。本文就星云大师宗派融和想与实践展开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文中首先介绍了深化的组织内部教育,然后提出了无私的共生行事理念,描述了团结的佛教组织形象,最后强调了对等的沟通平台建制。
  • 摘要:社会的和谐与美好,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离开痛苦,得到安乐,这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而生存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人们的苦乐,只有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带给众生真正的安乐。任何一个伟大的宗教都具有这些教导人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平等对待、理解宽容、慈悲博爱的伟大教喻。本文主要就佛教学诚法师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番见解展开了详尽的论述。
  • 摘要:“一念莲华”这个蕴涵着提升生命内涵的社会服务理念,近年来,逐渐被台湾地区部份经历过亲友生死大事的丧亲者所认知。这是一个创新的佛教名词,既广义地表达了对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灵净化与提升的关注,亦包含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怀。并关键地指称对于社会人群之生死大事,依佛教理念所提供一系列从临终关怀、舍报助念、中阴引导、乃至于丧亲者悲伤辅导与心灵支持的社会服务。本文探讨“一念莲华”生命关怀理念的推广与实践,对于社会和谐所具有的正向意义。
  • 摘要:弘一法师是与印光、谛闲、太虚、虚云诸位大师在现代中国佛教史上同享盛誉的一位高僧大德,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至今在海峡两岸、甚至在国外都有许多弘一法师的热爱者和追随者。但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弘一法师的守戒弘律与念佛的形象特征,与大力推动佛教革新运动及倡导现 代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人认为,太虚是革新派、激进派或新僧派,而弘一是传统派、保守派或旧僧派。文中不认同这种观点。本文首先讨论了弘一法师所弘扬的佛教是否也是现代人间佛教,继而进一步说明了弘一法师所阐述的悲智双运的慈善观念及其实践,是其弘扬现代人间佛教的重要体现,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 摘要:回顾百余年来,跨三个世纪中佛教发展所经历的动荡与转变,从清末民 初几度遭逢的存亡关头,到中国佛教在台湾复振、生根,乃至于晚近台湾地区新兴佛教团体的组织化、国际化、佛教事业发展的多元化,以及佛教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日趋扩大与深入化,从而使得佛教组织对民间社会具体的影响力也随之日益彰显的过程中清楚看到。站在二十一世纪初,正当佛教各界乃至各组织无不积极奋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全世界弘扬的同时,教界内外对当前佛教应世发展而衍生的如出世入世与世俗化的不同见解、又如对“人间佛教”的诠释与实践的讨论,以及各佛教组织间同异的比较等课题,也方兴未艾,沸沸扬扬的在各种学术讨论会上被做为核心议题不断地反复讨论。本文首先介绍了赛局理论与Braudenburge、Nalebuff的竞合理论,然后描述了佛陀谈六和敬的缘起及其意义,最后分析了从竞合理论看六和敬的应用。
  • 摘要:介绍巴利三藏近期的研究,以注释书(atthakathā)的研究为主,介绍三个注释书的研究:Sīhalatthakathā, Jātakanidāna 及Milindatthakathā,此三个研究方向、范围不同,但可互补。
  • 摘要:文化和文明,相互不同的价值体系在国际社会上,为了防止战争的发生,实现和解与协力,必须有一个可以协商的基本原则。过去,国际社会经过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出现了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还有为了抵抗这些的自由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等一些单方面的原则。为了竞争对方展开的思想遭到了迫害,文化和价值观,整体性各不相同的国家间不顾各自处境的差异依靠力量单方面贯彻宣言目标及价值,反而引起了矛盾和损失。本文首先提出当今国际社会为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实现国家间和解协力,至少要准备一个共同原则的时期到了;然后描述了和解纠纷,促进融会贯通的可能性和原则。
  • 摘要:通过经典还原与哲学梳理,我们发现文殊智慧业已构成一个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诸论俱全、内在融贯的佛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从大乘佛教的内在精神和中国佛教的根本特色出发,根据“菩萨四德”和“三圣圆融”的义理结构,对文殊智慧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现代“判教”与重新定位,以此彰显文殊智慧的佛学特色及其在现代转型中的大机大用。
  • 摘要:本文就真禅法师作为一位佛教教育家的贡献,及他在教育理念上、客观条件上的局限性,作一简略的探索,以发扬法师热心僧教育的精神,并以此为引子,透视当今僧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推动佛教界重视僧教育、研究僧教育的目的。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佛教的传入,特别是经过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后,禅宗思想渗透到了书画艺术创之中,使其创作题材、创作技法、创作心态、创作表达、创作构思、创作内含更为生动和丰富,对我国的书画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摘要:佛教东渐进入中国以来,很快融入中国社会,并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甚至在某个历史阶段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在佛教进入中国的同时,佛教 音乐也随之而来。但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语言问题而“金言有译,梵响无授”,因此佛教音乐必然“本土化”。“华化”了的佛教音乐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 程中,始终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之中并随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而传承。中国的佛教音乐实际上是中国传统音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五台山佛教音乐为例,就中国佛教音乐亟待抢救和保护展开了详尽的论述。
  • 摘要: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指出:“跨民族的宗教是存在的,不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是没有的。”公元前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的儒家、道家文化及民间习俗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中国固有的文化一道,共同滋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习俗等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重点探讨了佛教在塑造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伦理义务’的道德观、‘修身养性’的人生观、‘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思想、‘由小康到大同’的社会理想和‘忠恕仁义’的处世原则等?大性格特征的过程中扮演的极其重要的角色。
  • 摘要:本文主要就中国还是“弥梨车”佛教观念中的“众生”与“民族”展开了详尽的论述。首先分析了“民族”与“众生”的概念,然后提出了“众生”与“众生平等”,描述了“中国”与“弥梨车”——传统印度的理解和偏见,最后提出了民族和民族心态的调适,强调了佛教众生平等的理想与世界大同。
  • 摘要:中国佛教的观音信仰在历史上源远流长,至今在教内外仍发挥重大影响。它体现了深厚的人道精神,具有巨大的普世价值和积极的实践品格。观音菩萨“法雨普施”的无差别的普遍济度,对于贫弱者的关爱,对于现世苦难“闻声往救”的担当感、紧迫感,等等,都是人类人道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南传上座部佛教经由泰国、缅甸传入我国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后,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 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一个覆盖面较广、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有较深渊源的中国南传佛教文化圈。它在保持南传佛教基本传统纯洁性的同时,也在积极适应着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然后就中国南传佛教管理体系中的安章角色展开了详尽的论述。
  • 摘要:人类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与来生福报,而有了宗教的信仰。宗教旅游则是探寻因宗教因素所带来宗教本身及其外围资源的体验之旅。基本上宗教旅游可归类到马斯洛基本层次的生理或安全需求上,自古以来,基于“宗教信仰心”,宗教朝圣一直是项重要的旅游动机,为了供应前往朝拜者的住宿,在圣殿周围形成商业活动及客栈的设立;而宗教旅游动机大抵可分为三类范畴:(一)以信仰动机为主的朝圣地(二)具历史性与艺术性的宗教景点(三)与宗教相关的节庆祭典。台湾的宗教具有多元化的特色,宗教活动处处可见,而小区民众更是热情参与,使宗教节庆历久不衰,其中的大甲妈祖文化节、台南南鲲鯓代天府王爷圣诞及高雄佛光山的寻求精神慰藉与心灵平静参访之旅等,皆为台湾的重要宗教旅游盛事。
  • 摘要:佛教的流传,祖师们应众生不同的根机,而成立八大宗派,尽管各宗皆有 不同的特色及修持方式,但其背后的立论点,均来自于佛陀一脉相承的教 法。佛光山追随释迦如来的脚步,推动人间佛教,也未离开此原则。本文透过国际佛光会举办的“禅净密三修法会”之相关文献,探讨宗派之融合,并就三宗修持方式、三修法会融合三宗的时代意义、落实于生活修行来论述;最后,兼论对三修法会未来展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