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妇科内镜及微创技术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妇科内镜及微创技术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妇科内镜及微创技术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洛阳
  • 出版时间: 2013-04-26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妇科内镜及微创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复合妊娠的病因,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IVF-ET术后复合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有异位妊娠的高危因素,4例有腹痛及阴道出血症状,1例仅有腹痛;4例术前经B超确诊,2例出现腹腔内出血;3例行输卵管切除术,1例行开窗术,术后均继续妊娠,其中1例早产,2例已妊娠至足月分娩,1例正在妊娠,已到妊娠晚期,1例宫内宫外孕均流产.结论:辅助生育技术使复合妊娠发生率提高,对于有异位妊娠高危因素的,应提高警惕,出现腹痛患者考虑复合妊娠的可能,超声检查是诊断复合妊娠的主要手段,一旦确诊需及时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往往有良好的妊娠结局。
  • 摘要:本文介绍了卵巢的解剖位置及血液供应位置。卵巢储备功能降低是指卵巢产生卵子功能减弱,卵母细胞质量下降导致生育能力下降。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是否吸烟及体重指数。并重点介绍了输卵管手术、卵巢囊肿剥除术、子宫切除手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同时,提出相应手术时预防卵巢功能受损的措施。
  •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下耻骨后膀胱颈悬吊(Burch)术和尿道中段悬吊带(Mid-urethral suspension)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手术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14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行2种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情况及疗效,其中行腹腔镜Burch术59例,行尿道中段悬吊带术55例.结果:术后6个月疗效,行腹腔镜Burch术和尿道中段悬吊带术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52.6%(20/38)、83.7%(36/43),改善率分别为39.5%(15/38)、16.3%(7/43),无效率分别为7.9%(3/38)、0%(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术后出现下尿路症状例数分别为11(18.6%)、6(10.9%);术后出现急迫性尿失禁例数分别为2(3.4%)、2(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Burch手术并发症有5例,尿道中段悬吊带术未有并发症发生.结论:比较2种手术方法,经阴道尿道中段悬吊带术具有较高疗效,而且手术简单、安全、术后患者康复快、留置尿管和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及排尿功能异常少;腹腔镜Burch术手术适应证较宽,可同时进行其他各类妇科手术,但对术者手术技巧要求较高。
  • 摘要:本文阐述了六项传统宫腔镜手术对改善生殖预后的作用。并介绍了宫腔镜在门诊诊断、不孕症诊断、子宫畸形治疗、宫颈手术等应用。
  • 摘要:本文介绍了宫腔镜检查术及手术的适应证及禁忌症。对术前评估、麻醉、术前准备、基本手术操作、常见手术技巧、术中监测、术后处理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做了简单的概述。
  • 摘要:目的:探讨医源性继发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LPD)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本院2例腹腔镜术后继发LP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者均有腹腔镜下碎瘤手术史,早期均没有不适症状,1例体检发现盆腔包块,另1例因自行扪及下腹部包块入院,术前均未明确诊断,术中发现继发性肌瘤予以手术切除,术后预后良好.结论:LPD可能由前次腹腔镜碎瘤术中脱落的子宫组织碎片生长而来,有盆腔包块患者如果有腹腔镜碎瘤手术治疗病史,诊断时应考虑到此疾病可能,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应严密随访。
  • 摘要:目的:探讨青春期少女妇科急诊的病因及治疗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间妇产科急诊室就诊并住院的353例青春期少女的病历资料,总结其发病病因及治疗过程及结局.结果:353例青春期少女就诊患者中,85例患者因卵巢囊肿就诊,占所有患者的24.08%; 82例患者因异位妊娠就诊,占23.23%; 68例患者因青春期功血就诊,占19.26%; 47例患者因创伤性外阴阴道裂伤就诊,占13.31%;妊娠流产的患者共28例,占7.93%;另有23例处女膜闭锁、11例阴道横隔和9例会阴血肿的患者,分别占6.52%、3.12%和2.55%。所有患者视病因及机体状况不同,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后,均顺利出院。结论:青春期少女妇科急诊就诊病因复杂,要积极地根据临床表现采取治疗方法,将疾病对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术中女性不孕的病因构成.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1月应用腹腔镜对770例女性不孕症进行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770例中原发不孕352例,继发不孕418例.镜下诊断各种病变756例,未发现异常14例.原发不孕和继发不孕中各种病变的例数如下:盆腔不同程度粘连者260例、299例;输卵管因素者203例、32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者120例、109例;多囊卵巢综合征者38例、35例;盆腹腔结核者14例、5例;子宫因素者62例、89例;正常盆腔者6例、8例。结论:慢性非特异性盆腔炎盆腔粘连和输卵管因素是不孕症的主要原因.
  • 摘要:目的:探讨SonoVue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评价输卵管通畅性的可行性.方法: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因输卵管近端粘连导致不孕在本院妇产科住院治疗的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术前行SonoVue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术中行宫腹腔镜联合输卵管通液,比较SonoVue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与宫腹腔镜联合输卵管通液的相符率.结果:32例患者共59条输卵管,SonoVue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诊断59条输卵管全部为近端阻塞,宫腹腔镜联合输卵管通液检查,术中见输卵管近端阻塞54条,远端阻塞5条,相符率为91.53%.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onoVue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可观察输卵管通畅情况,明确输卵管阻塞部位,该方法结果准确可信,操作简单易行,可以成为不孕症的一线检查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诊断输卵管性不孕症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09年1月~2010年12月因输卵管性不孕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207例患者行宫腹腔镜联合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其中27例患者术前行通液检查,205例患者术前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检查,16例患者术前行宫腔镜下插管通液,以宫腹腔镜联合镜下通液检查为金标准,观察比较另三种方法 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输卵管通液术的诊断符合率为55.6%(5+25/54),灵敏度为20.8%(5/24),特异度为83.3%(25/30).HSG的诊断符合率为43.5%(11+167/409),灵敏度为4.7%(11/232),特异度为94.4%(167/177).宫腔镜下插管通液术的诊断符合率为65.6%(10+11/32),灵敏度为58.8%(10/17),特异度为73.3%(11/15).结论:HSG的特异度较高即漏诊率较低,可作为输卵管性不孕的初步筛查.宫腔镜下插管通液灵敏度相对较高即误诊率相对较低,可作为输卵管性不孕的进一步筛查.但宫腹腔镜联合镜下通液诊断输卵性不孕的金标准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因下继发性不孕症患者的妊娠率.方法:对本院2007~2009年诊治的955例继发性不孕症患者资料归纳整理,总结不孕原因、治疗过程和治疗后2年内的妊娠结局,并针对各种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妊娠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PCOS患者中,应用促排卵药物治疗65例,妊娠率为47.69%;药物促排卵失败的患者,其中有29例选择腹腔镜下卵巢开窗治疗,妊娠率为65.52%;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即IVF-ET)14例,妊娠率为57.14%.②输卵管因素导致的不孕症中,行输卵管通水治疗95例,妊娠率为33.68%;通水治疗后,仍不孕的患者,其中81例选择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整形治疗,妊娠率为60.49%;行IVF-ET319例,妊娠率为39.81%.③子宫因素导致的不孕症中,月经失调行人工周期疗法94例,妊娠率为60.63%;行宫腔镜、腹腔镜或开腹手术168例,妊娠率为61.31%;行IVF-ET患者67例,妊娠率为26.87%.④不明原因继发性不孕者,5例患者行IVF-ET,妊娠率为21.74%.在所有行IVF-ET的患者中,总妊娠率为37.35%.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治疗输卵管原因导致的不孕症,能显著提高术后2年内的妊娠率。
  • 摘要:随着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不断的提高,"宫腔占位性病变"已成为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在超声检查下,正常子宫内膜呈中/低回声,回声均匀,无或极少量彩色血流信号.绝经期前随月经周期有一定的波动变化.绝经前正常子宫内膜任意时间的厚度上限为15mm;绝经后停止月经来潮,内膜厚度上限为5mm.宫腔占位性病变主要包括超声检查显示:内膜增厚超过上限、内膜不均匀增厚、宫腔内异常回声团、回声增强等,病变可有或没有血流信号.宫腔占位性病变理论上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主要发生于生育年龄、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其中部分患者伴有月经过多、不规则阴道出血、阴道排液、绝经后阴道出血、不孕、腹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也可没有临床症状,在查体时发现.在超声诊断下的宫腔占位性病变,包括多种疾病,常见的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粘膜下子宫肌瘤、宫腔异物等.不同年龄段主要发生的病变不同;不同病变与女性内分泌的关系不同;同样为宫腔内占位,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相应的检查和处理也各有特色.因此,尽早制定宫腔占位性病变的诊治指南,规范地处理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细胞中SOCS3上调后对JAK/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携带目的基因SOCS3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子宫内膜异位细胞,通过载体上的GFP荧光初步观察转染效率;Real-Time PCR检测转染后的内异细胞中SOCS3 mRNA水平的表达及其对STAT3 mRNA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的内异细胞SOCS3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及其对STAT3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慢病毒转染的子宫内膜异位细胞转染效率可达80%以上;携带目的基因SOCS3的慢病毒转染后,内异细胞中SOCS3 mRNA水平明显上调,这种上调对STAT3基因水平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内异细胞经转染后,其SOCS3蛋白表达上调,上调的SOCS3对总STAT3蛋白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可抑制p-STAT3水平.结论:内异细胞中SOCS3上调对STAT3基因水平的表达无影响,但可在蛋白水平影响STAT3活性.PSTAT3是作为转录因子可调控多种基因的表达,对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转移的那个产生作用,故推测内异细胞中SOCS3上调可通过抑制p-STAT3进而对内异细胞生命活动产生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19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52例单纯行腹腔镜手术,B组76例为腹腔镜手术+国产醋酸亮丙瑞林(贝依),C组70例为腹腔镜手术+进口醋酸戈舍瑞林(诺雷德),比较3组临床疗效、妊娠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相比,B、C组的总有效率均显著升高(总有效率:A组46.9%,B组77.1%,C组74.2%),复发率均明显下降(复发率:A组32.7%,B组12.9%,C组12.1%),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年,B、C组的总妊娠率高于A组(总妊娠率:A组39.3%,B组61.5%,C组6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pan>>0.05).不良反应发生率B组21.4%、C组1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腹腔镜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能提高有效率和妊娠率,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国产醋酸亮丙瑞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与进口制剂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异.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associated gene 1,MTA 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从而探讨MTA 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0例(增生期16例、分泌期14例),同时取患者的异位和在位内膜新鲜组织,分为异位内膜组和在位内膜组.随机选取同期因卵巢囊性畸胎瘤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0例(增生期9例、分泌期11例),取其新鲜内膜组织为正常内膜组.EMS临床分期Ⅰ~Ⅱ期10例,Ⅲ~Ⅳ期20例,病理切片由病理科专家复核确诊.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和RT-PCR(反转录)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及非内异症患者子宫内膜(正常内膜组)MTA 1的表达,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P法显示正常内膜MTA 1阳性率为20%(4/20),异位内膜阳性表达率56.7%(17/30),在位内膜阳性表达率83.3%(25/30),在位内膜与正常内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正常内膜与异位内膜比较P=0.010,有统计学意义,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24,RT-PCR结果显示MTA 1mRNA在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表达强度均高于正常内膜,内异证中MTA 1 mRNA在位内膜表达强度大于异位内膜.结论:MTA 1在在位内膜中的过度表达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复发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这将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线索。
  • 摘要: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异位内膜组织中B7同源体4(B7 homolog 4,B7-H4)的表达情况,以及患者血清中sB7-H4的水平变化的研究,分析探讨其在E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通过PV-600免疫组化法检测43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组织、43例在位内膜组织以及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B7-H4的表达情况;用ELISA夹心法检测内异症患者血清中sB7-H4的水平变化,选取30例体检健康女性血清作为对照,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免疫组化检测发现B7-H4主要在子宫内膜组织细胞的胞浆和胞膜中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呈现低表达或无表达,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呈现高表达,三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ELISA夹心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sB7-H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B7-H4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相关,B7-H4可作为无创性的检测指标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鉴别,通过对B7-H4的进一步研究有望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提供一个新靶点.
  • 摘要:目的:总结腹腔镜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合并不孕的疗效。方法:选择两家医院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患者21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腹腔镜探查术中根据病变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第2天皮下注射亮丙瑞林3.75mg,以后每28天1次,共3次,同日给予中药灌肠及盆腔微波理疗连续7天.术后1周开始口服中药,3个月为一个疗程.结果:腹腔镜手术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EMT合并不孕的总有效率为99.1%,12个月总的妊娠率为49.8%.妊娠率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Ⅰ~Ⅱ期与Ⅳ期EMT的12个妊娠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腹腔镜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提高妊娠率。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及宫腔镜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60~72岁的老年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患者中有阳性发现者为42例,其阳性发现率为93.3%,其中老年萎缩性子宫内膜炎22例,子宫内膜息肉9例,宫颈管息肉3例,子宫粘膜下肌瘤2例,子宫内膜癌3例(经定位活检证实),宫内节育器3例.结论:宫腔镜现已成为宫腔内病变诊断的金标准,其作为老年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诊断手段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宫腔粘连(IUA)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白介素-18 (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其在宫腔粘连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经宫腔镜诊断为IUA的患者60例(重度粘连组28例、中度粘连组32例)及非宫腔粘连患者30例(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检测IL-18、TNF-α及VEGF在观察组及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重度粘连组子宫内膜中IL-18、TNF-α及VEGF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及中度粘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粘连组中IL-18、TNF-α及VEGF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摘要:目的:检测Caspase-8在增殖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息肉(EMP)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息肉发生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而研究子宫内膜息肉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为明确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腔镜中心2011年12月~2012年5月间超声引导宫腔镜直视下电切的子宫内膜息肉标本32例,并将子宫内膜息肉分为分泌期17例和增殖期15例.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取自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患者共28例(已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正常子宫内膜),其中增殖期子宫内膜13例,分泌期子宫内膜15例.实验组病例来源包括无明显临床症状经常规体检发现子宫内膜息肉,以及有临床症状如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流血等就诊的病例.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取材前半年均未曾服用过任何激素类药物.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RTPCR方法 检测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及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Caspase-8的表达.结果:Caspase-8在子宫内膜息肉和正常子宫内膜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主要表达于正常内膜和息肉组织的腺上皮细胞的胞质中。在月经周期增殖期,实验组和对照组Caspase-8均呈弱表达,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进入分泌期,实验组和对照组中Caspase-8的表达均增强,且实验组Caspase-8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论研究组还是对照组,分泌期中Caspase-8的表达均高于增殖期。结论:Caspase-8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组织期相有关,无论是增殖期还是分泌期实验组中Caspase-8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分泌期表达均高于增殖期,从而影响子宫内膜息肉在分泌期无法正常发生周期性凋亡,提示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可能与凋亡减少有关。Caspase-8可能参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机理。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年龄阶段超声诊断宫腔占位性病变的相关因素,形成系统的宫腔占位病变的临床诊疗常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超声诊断宫腔占位性病变,于人民医院诊疗的患者2440例.将患者分为未绝经组(A组)与绝经组(B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症状、家族史、相关化验检查及术后病理.结果:A组37%为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腹痛或(及)阴道不规则出血,B组32%为有症状者,两组患者肿瘤家族病史均为11%,无显著差异.超声提示的内膜厚度以及占位大小两组无显著差异(A组内膜平均厚度0.92cm,B组0.88cm;占位大小A组1.2±0.03cm,B组1.2±0.07cm),两组均未见低阻血流信号.术后病理结果两组中正常子宫内膜无差异(P>0.05),癌变及癌前病变(包括子宫内膜及子宫恶性肿瘤,宫颈癌侵及子宫,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绝经期发生率高于非绝经期.结论:宫腔占位性病变在非绝经组及绝经组良性病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是癌变及癌前病变绝经期高于非绝经期,因此绝经后女性定期查体,不应忽视宫内回声团的存在。
  • 摘要:目的:采用阴道彩色多普勒B型超声(简称B超)和宫腔镜检查对宫腔内占位性疾病进行诊断和宫腔镜治疗,探讨两者的诊断价值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宫腔内占位2008例,在宫腔镜下检查和治疗后取下病变,并送病理。结果:2008例中有症状者1596例(79.5%)。其中异常阴道出血者1494例(74.4%),腹痛或异常阴道排液102例(5.1%);其余412例(20.5%)无症状查体发现。术中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子宫内膜息肉1030例,单纯性增生412例,复杂性增生26例,子宫内膜或腺体非典增生78例,子宫内膜癌26例,子宫肌瘤或腺肌瘤283例,不全流产26例,正常子宫内膜129例,分别占51.3%,20.5%,1.3%,3.9%,1.3% ,14.1%,1.28%,6.41%。结论:阴道超声检查有其优越性,阴道超声诊断为宫腔内占位的患者,以良性病变为主,其中子宫内膜息肉最常见。宫腔镜检查直观、准确,结合病理检查诊断更明确。绝经期的宫腔内异常占位,更适于宫腔镜手术,手术准确率高,创伤小。
  •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应用于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00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的患者的宫腔镜检查结果,并与其病理诊断相比较.结果: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炎164例,病理诊断结果160例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4例为非典型增生,病理诊断与宫腔镜结果 符合率97.56%;子宫内膜癌40例,病理确诊为36例,非典型增生4例,病理诊断与宫腔镜结果符合率90.00%;子宫内膜息肉32例,病理确诊为36例,病理诊断与宫腔镜结果符合率93.33%;子宫内膜增生20例,病理结果 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病理诊断与宫腔镜结果符合率100.00%;黏膜下肌瘤16例,13例行手术,确诊为子宫肌瘤,病理诊断与宫腔镜结果符合率81.25%;宫腔积脓13人,宫内节育器9人,活检取出内膜为内膜炎,病理诊断与宫腔镜结果符合率100.00%;颈管息肉3人,病理结果为颈管息肉,病理诊断与宫腔镜结果符合率100.00%;颈管癌3人,病理结果为颈管癌,病理诊断与宫腔镜结果符合率100.00%.宫腔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总的符合率为84.00%.结论:宫腔镜检查在诊断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妇女中有重要价值,诊断阳性率高,漏诊率低,且操作简单,患者容易接受.
  • 摘要:本文阐述了腹腔镜手术的意义在于引发了妇科医生对各种微创术式的实践和对“微创”概念的大讨论,促使人们重新认识阴式手术在微创治疗中的地位和应用和进行微创手术的医生积极接受、学习由传统腹腔镜手术衍生的各种微创手术方式,且腹腔镜手术的应用把年轻一代妇科医生直接带入微创治疗时代。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在治疗急性盆腔炎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临床初次诊断为急性盆腔炎的患者,将常规药物治疗48小时后体温未恢复正常或仍存在盆腔包块的42例纳入研究,依照是否立即行腹腔镜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和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年龄,盆腔包块例数经比较无明显差异,腹腔镜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部症状、体征消失时间、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腹腔镜组发生慢性盆腔痛、痛经及复发均少于对照组,输卵管通畅例数观察组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应用腹腔镜治疗急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其远期并发症如慢性盆腔痛及对生育功能影响方面均优于药物保守治疗组,有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女性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特点,评价腹腔镜手术在老年女性妇科疾病治疗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沈阳市妇婴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60岁以上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48例,回顾性分析术前、手术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情况.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3.05岁,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脏疾病.手术指征包括子宫、卵巢、输卵管各种良性疾病及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早期恶性肿瘤.48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结论:老龄并非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经过周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加强围手术期监护,老年女性腹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在IUD异位的诊断、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收治的7例IUD异位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结果:腹腔镜对取出异位IUD术中暴露清楚,容易找寻及定位,钳取准确。结论:到正规医院就诊,选择合适时机及合适的IUD类型和型号,定期检查;已绝经的妇女应及时取器;节育器异位可选择腹腔镜取器。
  •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LSC)与传统修补术在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21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施行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观察组),与同期25例施行传统修补术(对照组)的病例进行比较.应用POP-Q评分法评价解剖恢复疗效,采用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短表20(PFDI-20)评价功能恢复疗效,同时分析性生活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1.两组术后POP-Q分度各指示点位置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两组PFDI评分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月性功能评分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Ba点位置(-2.64±0.36)和总阴道长度(8.05±0.91)大于对照组(-2.22 ±0.54)和(7.92±1.17)(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观察组PFDI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年恢复正常性生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两组盆腔器官脱垂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能较好地恢复阴道轴向和保持足够的阴道长度,性生活满意,手术创伤小,安全可靠,复发率低,近期疗效较传统手术更具优势。
  •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取出异位宫内节育器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0年7月本院住院治疗的17例不同类型IUD异位患者,术前联合运用X线及超声确定异位IUD的位置.全麻下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对超声提示IUD同子宫关系密切者首先行宫腔镜检查,确定宫腔内无IUD或大部分嵌入子宫肌层自宫腔不能取出后,在脐窝的穿刺点导入腹腔镜,下腹右侧麦氏点及左下腹对应处作第2、3穿刺点,置操作器后探查盆腹腔以进一步确定异位节育器位置,判定IUD同盆腹腔各脏器之间的关系,分离IUD周围粘连组织使其游离后自trocer完整取出。结果:本研究使用圆形金属节育器者3例、爱母环7例、T形节育器3例、母体乐1例、吉妮环2例、花式环1例均发生宫内节育器异位,并合并不同程度的盆腔粘连及肠管损伤,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取出,发生肠管损伤者行肠修补术.结论:腹腔镜下取出异位宫内节育器安全、经济、创伤小。
  • 摘要:目的:总结33例宫腹腔镜联合治疗切口妊娠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切口妊娠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促进切口妊娠的规范化治疗,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行宫腹腔镜联合治疗的33例切口妊娠患者血β-HCG水平及术前B超及MRI结果,比较两种方法诊断符合率、测得的包块大小及术前术后血β-HCG水平及并发症(大出血、子宫切除等)发生情况。结果:总共有33例切口妊娠患者行宫腹腔联合治疗,术前先给予MTX50mg/m2肌注一次,米非司酮片25mg化疗七日,术中有9例行腹腔镜下子宫下段缝合术,其中5例有生育要求.B超及MRI诊断符合率达100%,且B超和MRI测得的包块大小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血β-HCG水平明显下降,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B超及MRI是诊断切口妊娠非常有效的手段,诊断需结合临床.术前规范化疗,合理的手术处理是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关键.降低剖宫产率是预防切口妊娠的关键.宫腹腔镜联合治疗切口妊娠安全有效,但需选择正确的手术指征,已达到最小创伤最经济安全为原则。
  •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本院近5年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39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7例中转开腹手术,中转开腹手术率为1.71%.中转开腹原因:严重盆腹腔粘连27例(40.30%),特殊部位病变21例(31.34%),术中大出血8例(11.94%),恶性肿瘤6例(8.96%),手术并发症3例(4.48%),外科疾病2例(2.98%).子宫手术的转开复率最高(6.88%),显著高于卵巢手术(1.28%)、输卵管手术(0.71%)及不孕症手术(0.37%)(均P0.01)。结论:严重的盆腹腔粘连和病变部位特殊是妇科腹腔镜手术转开腹的主要原因。加强术前评估、严格掌握腹腔镜手术指征可降低中转率,适时中转开腹,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 摘要:目的:比较全盆底悬吊术(total pelvic floor reconstruction,TPFR)与传统的经阴道子宫切除术(transvaginal hysterectomy,TVH)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1 1年1月在本院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25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盆腔脏器脱垂程度按照POP定量分度法(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POP-Q)进行分度,盆腔障碍量表(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 20,PFDI-20)判断患者生活质量.结果:251例患者中129例行盆底悬吊术(TPFR组),对盆底脏器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进行改良的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122例行经阴道子宫切除术(TVH组)。两组术后PF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都是安全有效的,其中全盆底悬吊术效果更显著,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对手术者的技术要求更高。
  • 摘要:目的:回顾一例腹腔镜手术术中缝针丢失的病例,总结寻找缝针的几点体会,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方法:回顾一例腹腔镜手术中经穿刺套管进缝针后缝针丢失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寻找缝针的体会和经验。结果:患者,女性,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持针器加持近针尾处缝线(0号,40mm VICRYZ,Ethicon,Inc),从左下腹10mm trocar刺口处进针,进入腹腔后,腹腔镜仅看到缝线,与针连接端断裂,未见缝针。用0度角腹腔镜全面检查盆腹腔未见针。检查各个角落及小肠肠攀间,未见缝针.术中放射科医生协助拍腹部平片,可见缝针位于左下腹.使用C型臂X线仪获得侧位和斜位片,但仍未能找到针所在部位.考虑缝针可能未进入腹腔,位于皮下可能性大,遂扩大左下腹刺口至2cm,一手指深入腹腔,配合腹腔外手指触摸皮下组织,反复寻找,后于距切口约5cm位置筋膜上位置找到缝针并取出。结论:患者年轻筋膜韧性较高,故进针过程中恰好切割针尾与缝针连接处,导致缝针断裂。
  •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泌尿系损伤的易发因素、临床症状及预防、治疗方法.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厦门市第二医院集美院区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发生泌尿系损伤的8例病例的损伤高危因素、损伤情况、损伤后临床症状、损伤后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年间妇科腹腔镜手术共7491例,发生泌尿系损伤8例,发生率为0.1%,其中输尿管损伤3例,发生率0.04%,膀胱损伤5例,发生率0.06%.主要疾病为子宫腺肌症、子宫腺肌症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并卵巢巧克力囊肿4例(50%),子宫肌瘤1例(12.5%),宫颈癌IB1例(12.5%),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1例(12.5%),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1例(12.5%).8例中有盆腔粘连4例(50%),子宫增大(8-12周)5例(62.5%),盆腔手术史3例(37.5%),术前可疑膀胱肿瘤1例(12.5%)。结论:盆腔严重粘连、子宫增大、盆腔手术史、手术范围广是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泌尿系损伤的易发因素,且在手术过程中易漏诊,往往为手术后出现症状才发现,应重视泌尿系损伤的易发因素,以减少手术时泌尿系损伤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盆底重建术中尿动力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12年2月83例盆底脏器脱垂患者进行盆底重建手术。根据患者病情分盆底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脏器脱垂无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及曾有压力性尿失禁目前无压力尿失禁考虑有潜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对早期患者未行尿动力学检查25例;行简易尿动力学检查15例;对有压力性尿失禁及潜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先简易尿动力检查10例.结果:术后25例未进行尿动力检查患者16例残余尿大于100ml,其中12例重置尿管;另3例残余尿正常小于50ml,因排尿困难发生尿潴留而重置尿管.3例发生膀胱可疑副损伤,1例膀胱损伤,留置尿管延长至7天.结论:盆底重建术手术复杂设计排尿功能,术前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可使手术安全有效进行。并排除手术禁忌症。如术前有严重的排尿功能障碍,并且非盆底赞其脱垂所致,保守治疗为首选,手术成为相对禁忌。对于术前尿动力学提示有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重建手术同时可行压力性尿失禁的防治手术。对于有潜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应筛选病例,先进行盆底重建术,术后观疗效,获得术后满意疗效。对术前无尿失禁的盆底脱垂的患者,有新发尿失禁的可能,也需要术前评估,应进行尿动力学检查。
  •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宫腔镜复查期限对中重度宫腔粘连预后的影响。方法:依据入组标准,选择133例中重度宫腔粘连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常规静脉麻醉下行宫腔镜粘连分离手术,并进行AFS评分,术后行人工周期治疗2疗程.所有患者粘连分离术后一定时间内宫腔镜二次检查并再次AFS评分,如有粘连予以分离,术后再次宫腔镜检查.宫腔镜检查提示恢复基本正常宫腔后2月行三维B超检查评估有无粘连再形成,如无粘连形成、彩超检查前已获得妊娠或满一年半宫腔镜检查仍未恢复正常则视为研究终点.根据二次检查距首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将入组患者分为3组:A组小于1月,B组1~2月,C组大于等于2月.比较不同期限宫腔镜复查对宫腔粘连术后AFS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初次宫腔镜复查时间长短对最终恢复正常宫腔形态所需手术次数及时间的影响.结果:133例患者中52例患者小于1月进行宫腔镜复查,40例选择1-2月内进行复查,41例复查期限大于2月,且3个研究组间各临床特征及粘连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3组AFS评分下降中位数分别为:A组7分,B组7分,C组5分,A组和B组评分下降情况与C组存在显著性差异。3组恢复正常宫腔中位时间分别为1.64月、2.75月及5.26月,三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宫腔粘连复查期限小于1月能够显著减少宫腔粘连分离次数,缩短治疗时间。
  • 摘要:目的:分析宫腔镜应用于治疗宫内节育器嵌顿合并宫内早孕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用宫腔镜取出宫内节育器嵌顿合并宫内早孕患者的宫内节育器并终止妊娠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中13例有人流史,16例为瘢痕子宫;放置宫内节育器1~3年3例,3~5年5例,5~10年7例,10~15年8例;哺乳期置器11例,人工流产术同时置器4例,月经干净3~7天置器8例.宫内节育器嵌顿于浅肌层17例,嵌顿于浆肌层5例,节育器已经断裂仅断裂残留部分嵌顿于肌层1例;宫内节育器嵌顿于宫角11例,宫底3例,前壁3例,后壁4例,宫颈管2例.22例经宫腔镜取出,1例结合腹腔镜取出.23例取出的宫内节育器中,金属圆环4例,爱母环9例,吉妮环8例,T型环2例.结论:对于宫内节育器合并宫内早孕要求终止妊娠的患者,宫腔镜可以在终止妊娠的同时取出嵌顿宫内节育器,定位准确,操作安全.在放置宫内节育器的时候应掌握适应症,操作规范,避免宫内节育器嵌顿。
  • 摘要: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在治疗年轻患者妇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比较32例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与32例同期传统腹腔镜手术年轻患者的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单孔腹腔镜于脐轮上缘行一2cm弧形切口,置入单孔腹腔镜穿刺套管,建立人工气腹,进腹腔镜探头及器械进行手术,手术操作步骤同传统腹腔镜.结果:两组手术均获得成功,单孔腹腔镜手术平均时间与传统腹腔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均无切口疝.结论:对于妇科年轻患者,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达到了微创与美观的结合,安全可行,但手术操作难度相对增大,应尽量选择盆腔无粘连或粘连较轻的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后发生迟发性输尿管损伤的临床表现,发生原因,处理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2012年五年间,妇科腹腔镜手术10天后发生输尿管损伤的临床资料、发生原因、诊疗情况及预后.结果:在2008~2012年的五年间,本院共计完成妇科腹腔镜手术3922例,其中3例发生迟发性输尿管损伤,发生率为0.07%.此3例均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其中2例行淋巴清扫术,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手术中的发生率为0.99%,腹腔镜淋巴清扫术中的发生率为1.3%.3例中出现输尿管损伤表现的时间最短为术后10天,最长为术后63天.3例患者均表现为围手术期情况稳定而于术后10天后出现的大量阴道流水,经检查为输尿管阴道瘘.主要诊断方法 为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镜检查及膀胱镜下输尿管逆行插管.结论:迟发性输尿管损伤是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发生率较低的并发症,主要发生于恶性肿瘤的腹腔镜手术后,特别在恶性肿瘤腹腔镜淋巴清扫术后发生率明显升高。发生原因主要与手术后输尿管和周围脏器粘连牵拉有关;同时腹腔镜手术中多用单、双极等电热处理输尿管周围组织也可能造成输尿管的血运及组织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输尿管阴道瘘,发生后经手术治疗预后良好。预防方法主要为减少输尿管与周围的粘连及减少输尿管周围的电热损伤,如术中游离输尿管后可于其周围放置防粘连膜以减少术后粘连,术中处理输尿管周围组织时可用钛夹等非电热损伤方法以减少输尿管的电热损伤。
  •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后预防再粘连方法.方法:对32例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采用连续多次宫腔镜检查及口服戊酸雌二醇4 mg 21天,后5天加用黄体酮胶囊200mg防再次粘连.结果:宫腔粘连分离术后行1~3次宫腔镜检查,术后随访一年,月经恢复正常(17/26)65.38%,痛经明显缓解(12/14)85.17%,经统计学检验后有明显统计学显著差异(P</span>≤0.01)。结论:宫腔粘连分离术后预防宫腔再次粘连采用反复宫腔镜检查及降低雌激素的用量是可行的。
  •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0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对其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300例中共出现并发症9例(3%),主要为皮下气肿,皮下出血,腹腔内脏器损伤等.结论:提高医生手术技巧,正确术前评估可减少腹腔镜并发症发生率。
  • 摘要:妇科腹腔镜自1988年行全子宫切除术以来,手术范围在扩大,手术种类在增多,难度也在增大,如目前,腹腔镜已广泛用于妇科各类良恶性病变的手术中,甚至早期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根治术、早期卵巢癌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恶性肿瘤二次探查术,以及腹膜后淋巴结活检术等.但是,腹腔镜手术的每一步都存在各种并发症的可能,1988年妇科腹腔镜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2000年妇科腹腔镜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26%.发生率在下降,但绝对数在增加,并发症的种类增加了,死亡率在下降.1988年死亡率为5.4/10万,2000年死亡率为1.3/10万人,有临床意义的并发症(出血、损伤)增多,多发生于子宫手术、盆腔淋巴结清扫、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粘连严重的复杂或困难手术中.
  • 摘要:为了研究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发生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将本院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2475例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临床资料均来源于患者住院病历记录.腹腔镜手术2475例中,发生并发症279例,其中出血10例(0.4%)、持续性宫外孕1例(0.04%,为宫角妊娠)、肠道热灼伤4例(0.16%)、膀胱损伤1例(0.04%)、输尿管损伤1例(0.04%)、皮下气肿118例(4.77%)、感染10例(0.4%)、神经损伤7例(0.28%)、术后肩痛114例(4.60%)、暴露性角膜炎4例(0.16%)、皮肤电损伤5例(0.2%)、输卵管自阴道切缘脱出1例(0.04%)、切口疝3例(0.12%).并发症中需术中手术处理的4例,开腹处理的1例,再次腹腔镜治疗7例.2004.1~2006.12并发症234例,2007.1~2010.10并发症45例,比较前三年与后四年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后四年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气肿和术后肩痛下降更为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虽为微创手术,依然存在严重并发症.本文认为手术操作技术不成熟、腹腔镜开展初期、术中视野暴露不佳、穿刺口过大、未辨清解剖结构盲目操作、盆腹腔严重粘连、切口异物污染、腹腔内气体残留、穿刺口未避开腹壁血管,是导致并发症的关键.本院通过以上问题的改进,腹腔镜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因此应强调并重视手术的适应证及操作的熟练性,充分了解仪器及设备的性能,并适当采取有效措施,在临床实践中验证方法 的有效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中转开腹率。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网片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中盆腔缺陷的临床效果以及手术技巧。方法:对18例POP-Q分度为Ⅲ度或Ⅳ度以中盆腔缺陷为主的患者行腹腔镜下"Y"型聚丙烯网片阴道骶骨固定术,应用"Y"型聚丙烯网片将阴道固定于骶骨岬前方的骶1或骶2的前纵韧带正中韧带上,合并中度以上张力性尿失禁患者同时行经闭孔无张力吊带尿道中段悬吊术,合并阴道前、后壁膨出者依据膨出情况决定置入膀胱阴道及直肠阴道间隙的网片形状和长度.结果:17例行经阴子宫子宫全切术+腹腔镜下网片骶骨阴道固定术,1例为子宫切除术后残端脱垂行腹腔镜下网片阴道骶骨固定术,无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90~200 min,平均(148.3±31.8) min,术中平均出血(83.3±36.2)mL.术后最高体温37.1~38.4℃,平均(37.7±0.46)℃,术后2~3天拔尿管均能自主排尿,残余尿均小于80ml.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为(13.1±5.13)月。根据POP-Q分度法及问卷评价手术效果,18例患者手术后盆腔器官脱垂症状全部得到纠正,盆底结构基本恢复正常,4例合并尿失禁患者术后2例症状加重,其中1例术后8月行TVT-O手术,新发尿失禁3例,未发现网片暴露及侵蚀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网片骶骨阴道固定术治疗以中盆腔缺陷为主的盆腔器官脱垂解剖学及功能学疗效好,是微创、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可能诱发尿失禁或者原有尿失禁的加重的可能。
  • 摘要:目的:评价生物补片法阴道成形术的手术疗效及术后患者的性功能状况.方法:选自2006年至2011年北京协和医院进行应用生物材料(人工脱细胞真皮ADM)人工阴道成形术的MRKH综合征患者53例,进行术后随访,以及术后随诊超过6月的患者采用性功能指数问卷(FSFI)来了解性生活情况.对照组选择24例同期健康体检、年龄因素匹配的患者进行FSFI问卷.结果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统计分析.结果:53例患者的年龄为23.6±2.4岁,手术时间为26.9±3.2分钟,术中出血量为69.4±21.7ml,术后的随诊时间为21.1±10.4月.所有患者没有出现膀胱或直肠损伤、盆腔血肿及补片相关的并发症.生物补片的费用约为12000元.6例(11.3%)患者新阴道顶端出现息肉,后经门诊处理好转.所有患者的解剖学成功率为100%,并且均对自身体像(body image)满意.42例患者术后随诊大于1年,其中32例有性生活,75%(24/32)的患者进行女性性功能指数问卷(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MRKH患者FSFI总分为26.7 ±3.5,在性欲(3.8±0.9)、性唤起(4.1±1.0)、湿润感(5.5±0.7)、性高潮(3.8±1.3)、性生活满意度(5.0±1.0)、疼痛感(4.7±1.1)这些方面分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25.6±7.4,P=0.46).结论:生物补片法人工阴道成形术手术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索改良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形术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行改良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形术的25例先天性无阴道患者与三种传统阴道成形术(乙状结肠法、胎儿皮法、羊膜法)的各25例无阴道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随访研究。结果:改良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形术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12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8.3d,出院后戴模具时间100d;乙状结肠法、胎儿皮法、羊膜法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分别是147min、71 min、6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98ml、31ml、28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9.6d、8.3d、9.7d,出院后戴模具时间分别为30d、22d、150d.改良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形术组患者较传统阴道成形术患者腹部切口美观,人工阴道黏膜光滑,弹性良好,无异味,有3例患者出现人工阴道盲端息肉,经处理后愈合好,性生活满意率达90%。传统阴道成形术组患者恢复良好,乙状结肠法人工阴道有异味,性生活满意率43%;胎儿皮法性生活满意率60%,但胎儿皮供源受限;羊膜法阴道易挛缩,易感染,性生活满意率17%。结论:改良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形术微创,美观,安全,实用,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及生物膜阴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2月本科就诊的29例先天性无阴道患者的临床资料,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11例(腹膜阴道成形术组),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10例(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组),生物膜(COOK公司生物软组织修补片)阴道成形术8例(生物膜阴道成形术组).结果 手术经过均顺利,无手术并发症.腹膜阴道成形术组手术时间(110.9±19.0)min,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组(212.0±18.6)min,生物膜阴道成形术组手术时间(30.9 ±9.0) min,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中出血量腹膜阴道成形术组(36.2±12.6)ml,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组(105.3±46.3)ml,生物膜阴道成形术组(26.2±12.6)ml,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生物膜阴道成形术组明显低于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组及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组(P=0.000),3组手术术后阴道情况,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组阴道长度(10.8±1.1) cm长于腹膜阴道成形术组(9.0±0.8) cm和生物膜阴道成形术组(9.0±0.8)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pan>)0.05);3组术后随访性生活满意程度基本相同(P</span>>0.05).结论: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及生物膜阴道成形术疗效相似,但生物膜阴道成形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满意率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
  • 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治疗MRKH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9例MRKH综合征患者情况进行比较,其中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代阴道手术19例(A组),单孔腹腔镜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10例(B组).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代阴道手术时间较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无显著差异.A组有一例患者术后24小时监测血红蛋白下降(术前133G/L,术后95G/L),术后36小时排气时排出柏油样便约200ml,使用冰盐水加副肾灌肠冲洗后,连续2天监测血红蛋白无下降趋势,术后8天正常排便.术后乙状结肠吻合口无感染及肠瘘发生.形成的阴道术后无狭窄,人工阴道深度为11~13cm,随访显示:各组女性性功能指标量表(FSFI)的得分无显著差异;自尊量表(SES)得分结果 显示,B组得分较高,与A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方法使肠吻合过程操作简便,使腹壁更加美观,认为单孔腹腔镜手术是这类患者较满意的选择.
  • 摘要:本文介绍了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 EP)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因EP来源于子宫内膜基底层,是子宫内膜的局部增生,TCRP定位准确、手术范围局限、复发率低,并发症极少,众多的研究认为其应为EP首选的手术方式。
  • 摘要:本文介绍了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征。重点介绍了治疗该疾病的子宫切除术及保守性手术。其中保守性手术包括子宫腺肌病病灶挖除术、子宫内膜去除术、介入治疗和消融术。
  • 摘要:目的:探讨重度宫腔黏连(IUA)患者行宫腔镜宫腔黏连分离术(TCRA)后应用结合雌激素的疗效.材料与方法:95例行TCRA术的IUA患者,术后辅以不同剂量(0.625 mg、1.250mg、1.875mg和2.5mg/d)及疗程(用药1~3个月经周期和≥4个月经周期)结合雌激素治疗为观察组,20例未服用任何雌激素患者为对照组.随访2组术后月经改善情况、宫腔再黏连情况、用药副反应及妊娠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月经改善率、宫腔再黏连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46和4.876,P<0.05),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和疗程结合雌激素应用的月经改善率、宫腔再黏连率、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剂量和疗程对重度IUA患者术后月经改善、宫腔再黏连和妊娠无影响(P>0.05).结论:重度TCRA术后应用倍美力是有效预防黏连的方法 ;不同剂量、疗程结合雌激素对重度TCRA术后预防黏连疗效相同。
  •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手术方法 及疗效.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住院的83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宫腔镜电切术,术中进行B超监护.根据肌瘤的类型,选用不同的电切方式进行切割,分析手术情况、手术效果、并发症预防等情况.术后1、3、6个月随访。结果:切除肌瘤直径1.5~6.5 cm,手术时间10~70 min,平均35±11 min.术中出血量20~120ml,平均45.5±9.6 ml.83例中73例1次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正常月经52例(62.65%),点滴月经31例(37.34%),贫血治愈率95.65%.结论: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效果好,恢复快,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金标准术式。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先行宫角环形加压缝合输卵管切除治疗输卵管间质部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采用腹腔镜下先行宫角环形加压缝合输卵管切除治疗卵管间质部妊娠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术后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术前超声诊断的27例考虑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患者,25例腹腔镜术中证实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均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量20 ~50 ml,平均33.3±10.1ml.手术时间35~60 min,平均48 min.术后3日复查血hCG下降幅度均>50%,术后3周内血hCG均降至正常范围,无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另2例患者术中证实为宫角妊娠,均在腹腔镜监视下顺利实施了吸宫术,无术后并发症,血HCG分别于术后15天及21天降至正常.结论:先行宫角环形加压缝合法在腹腔镜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切除术中,能成功解决切除病灶过程中出血难以控制的难题,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出血很少,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价值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2012年1月~2012年9月就诊于本科并接受腹腔镜手术的71例输卵管妊娠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33例(切除组),输卵管保守性手术38例(保守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动态监测术后血T-HCG等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观察保守组包块恢复情况、术后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等术后情况.结果:1、两组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无一例持续性异位妊娠.2、切除组术后3天血T-HCG平均下降比例:87.58%,保守组术后3天血T-HCG平均下降比例:81.0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切除组平均手术时间36.3±12.0min,术中出血12±8ml;保守组平均手术时间48.21±11.33min,术中出血20±1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保守组术后行子宫输卵管造影共32例,其中27 (84.4%)例输卵管通畅,5例输卵管通而不畅,无一例出现输卵管梗阻.5、截止到收稿时,切除组有7例成功受孕,其中6例宫内孕,1例异位妊娠;保守组11例成功受孕,无一例再次异位妊娠.结论: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腹腔镜下保守手术是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无生育要求妇女首选输卵管切除术.
  • 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异位妊娠手术治疗方面的技术可行性、应用特点及其安全性和发展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3年1月在本院共完成的25例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的临床资料,25例患者异位妊娠部位均为输卵管壶腹部,术后患者恢复快,疗效满意,疤痕不明显.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或传统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21(15~30)min,术中未出现器宫损伤并发症,术后患者脐部切口愈合良好,平均住院时间2.4(2~3)天.脐部手术切口愈合后,腹壁手术瘢痕不明显.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用于输卵管妊娠输卵管切除术,手术安全而且有效.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给患者带来更小的身心创伤,将被更多的妇科医师认识并用于临床。
  • 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镜多囊卵巢打孔序贯排卵诱导对多囊卵巢综合症所致不孕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妇科腔镜中心2012年~2012年收治的50例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年龄20~36岁.不孕时间3~13年,平均8年.均有不同程度月经稀发、多毛等症状.多囊卵巢综合症诊断标准,即符合以下3项中的2项:稀发排卵或无排卵;高雄激素血症的生化特征;超声检查提示多囊样卵巢.手术方式在月经干净后3~7天内手术.全麻,截石位.选取卵巢游离缘,于相对较大卵泡表面电钩穿刺,每侧8~10孔,深达髓质.电功率30~40W.于术后第二个周期第3~7天给予克罗米芬50mg每日一次.术后随访术后第一个周期第3天采血检验性激素六项.第10天起行超声检测排卵.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激素水平变化随访的50例术后患者,血清LH和T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LH/FSH接近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排卵情况术后随访50例患者,其中48例的术后第一周期卵泡发育正常,于第二个周期给予排卵诱导后,排卵成功率为98% (49/50).结论:综上所述,腹腔镜多囊卵巢打孔序贯排卵诱导可有效地改善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的无排卵症状.体现了腹腔镜微创技术在辅助生殖领域的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生育指数(EFI)预测相关不孕患者保守性手术后妊娠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本院170例行保守性手术治疗的内异症性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因素和术中情况,电话随访其术后的妊娠情况.根据EFI评分标准逐项进行评分并计算所有患者的EFI,统计其术后的妊娠情况;比较不同EFI得分患者的术后累积妊娠率;评价EFI预测术后2年内妊娠的价值;分析影响术后妊娠的因素.结果:术后总的妊娠率为60%(102/170),所有102例妊娠者中1~6月、7~12月、13~24个月和2年以上妊娠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62.7%(64/102)、19.6%(20/102)、12.7%(13/102)和4.9%(5/102).EFI1~4分与5分患者术后2年的累积妊娠率为29.4%和34.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2,P=0.96).结论:保守性手术或联合药物治疗后患者首次妊娠多发生在治疗后的1年内,术后/停药后应尽快受孕。EFI与内异症相关不孕患者保守性手术后的妊娠率相关,其对术后2年内妊娠的预测价值中等。EFI评分系统存在不足之处,其预测内异症不孕患者保守性手术后妊娠的价值尚需更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
  • 摘要:目的:回顾性评价腹腔镜手术对输卵管性不孕患者的生育功能改善情况,并对有输卵管积水和非积水的患者进行比较。材料和方法: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668名输卵管性不孕患者,这些患者根据其输卵管是否有积水分为:输卵管积水组和非积水组.在随访中有92名患者失访,其余576名患者被纳入分析.结果:随访2年后,总的妊娠率为24.82% (143/576).305名积水组患者中,55人受孕(55/305,18.03%),而非积水的271名患者有88人受孕(88/271,32.4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积水组的活产率(32/55,51.18%)也低于非积水组(72/88,81.81%)(P<0.05).随着输卵管病变评分的增高,其妊娠率也随之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过5年的不孕史、输卵管积水、术后一侧输卵管阻塞均是影响术后受孕的危险因素.结论:输卵管积水患者有明显低的妊娠率和活产率,腹腔镜手术对其生育力的改善有限。
  •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EFI)预测相关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妊娠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2011年170例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内异症相关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术后的妊娠情况.根据EFI评分标准计算所有患者的EFI,统计其术后的妊娠情况;比较不同EFI患者的术后累积妊娠率;评价EFI预测术后2年内妊娠的价值;分析影响术后妊娠的因素.结果:术后总的妊娠率为60%(102/170),所有102例妊娠者中1~6、7~12、13~24个月和2年以上妊娠的比例分别为62.7%(64/102)、19.6%(20/102)、12.7%(13/102)和4.9%(5/102).EFI1~4分与5分患者术后2年的累积妊娠率为29.4%和34.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2,P=0.96)。结论:内异症患者术后或联合药物治疗后患者首次妊娠多发生在术后1年内,术后/停药后应尽快受孕。EFI与内异症不孕患者手术后的妊娠率相关,其对术后2年内妊娠的预测价值中等。EFI评分系统存在不足之处,其预测内异症不孕患者腹腔镜手术后妊娠的价值尚需进一步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保守治疗或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不孕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89例不孕女性,按病因分为两组:输卵管性不孕者107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不孕者82例,输卵管性不孕者又分为两组,其中43例行超声引导下输卵管通液术,64例行腹腔镜手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不孕者亦分为两组,其中42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40例行腹腔镜手术,术后进行随访,监测宫内妊娠率。结果:输卵管性不孕者两组妊娠率分别为30.2%、54.7%(P <0.05),;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不孕者两组妊娠率分别为47.6%、70.0%(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可以有效地治疗输卵管性不孕、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休克型异位妊娠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本院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患者967例,其中休克型(腹腔内出血量>1000ml)63例为研究组,其余904例为对照组,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输卵管破裂的发生率、输卵管切除的比例及腹腔内出血量,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100%,无1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无1例中转开腹。结论:具备熟练的腹腔镜技术,必要的支持治疗及监护,腹腔镜治疗休克型异位妊娠是安全的,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宫内外孕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6~2009年8例IVF-ET术后宫内妊娠合并输卵管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4例壶腹部妊娠的患者行患侧输卵管切除,4例间质部妊娠的患者行间质部套扎切除术.7例患者术后妊娠至足月,1例患者妊娠至32周.结论:辅助生育技术使宫内外孕的发生率提高.超声检查成为诊断宫内外孕的主要手段.腹腔镜手术在治疗宫内孕合并输卵管妊娠中具有明显优势.早期诊断和治疗对妊娠结局影响很大。
  • 摘要:目的:评价临床进修与短期强化模拟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对在妇科宫腔镜培训中的效果及作用.方法:将2012.1~2012.12期间在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进行初学宫腔镜的学员根据培训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组1,临床进修组,参加3个月的宫腔镜临床进修学习,共24人;组2,临床进修+短期强化模拟培训组,临床进修3个月结束后再参加1周以宫腔镜手术技能模拟训练为主的短期强化模拟培训,共22人.培训结束后进行宫腔镜整体操作技能水平考核.结果:与组1相比,组2在宫腔镜时间控制、镜下操作前瞻性、手术操作准确性、术中特殊情况处理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临床进修与短期强化模拟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能明显提高妇科宫腔镜医师的培训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中晚期腹腔妊娠的诊断和治疗措施,减少误诊,降低母胎风险.方法:电子检索PubMed、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自2000年至今发表的关于中晚期腹腔妊娠的个案报道,以及本院2011年收治的1例腹腔妊娠患者临床资料,对入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59例,包括(1)23例中期腹腔妊娠,术前误诊率8.70%,术中胎盘取出者21例(91.30%),产后出血率达到78.26%;(2)36例晚期腹腔妊娠,术前误诊率55.56%,胎盘取出者12例(33.33%),产后出血率36.11%。结论:腹腔妊娠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临床医师业务水平,以降低腹腔妊娠的术前误诊率;严格胎盘取出指征,以减少术中出血风险。
  • 摘要:目的:建立胎儿颈胸部淋巴管瘤的围生期治疗流程.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单纯无其它合并症的颈胸部淋巴管瘤胎儿的诊治经过,首先羊膜腔穿刺或脐血穿刺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核型正常者严密超声继续观察胎儿心血管、泌尿生殖或有无胎儿水肿等结构异常,28周后行胎儿磁共振,了解有无纵膈等深部淋巴管瘤.针对单纯无其它合并症的颈胸部淋巴管瘤胎儿,超声引导下行囊液抽吸并囊腔内注射用A群链球菌(沙培林或OK-432)1KE或2KE,2-3周可重复治疗。结果:1例颈部、纵膈淋巴管瘤胎儿行EXIT手术(ex utero intrapartum treatment,EXIT;产时宫外治疗);12例单纯颈部或胸壁淋巴管瘤胎儿接受沙培林治疗2~4个疗程,取得满意疗效,出生后新生儿病灶区仅见皮肤皱褶,无疤痕及色素沉着,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针对颈部巨大淋巴管瘤导致气道阻塞者采用EXIT手术,单纯颈部或胸壁淋巴管瘤胎儿,排除其它结构及染色体异常后,可在宫内采用沙培林囊腔内注射,具有微创、安全、效果确切等优点。
  •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2006年12月至2013年3月因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在本院接受胎儿镜下胎盘血管交通支凝固术和/或羊膜隔膜造口术的56例临床资料,建立双胎输血综合征的胎儿镜下治疗流程。方法:整个手术操作均在实时超声引导下进行,尽可能避开胎盘定穿刺部位及手术操作人口,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1%罗派卡因l0ml+2%盐酸利多卡因10ml+生理盐水30ml混匀),首先采用22G羊膜腔穿刺针抽取羊水行FISH检查及羊水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直径3mm或2mm Karl Storz 30°胎儿镜经孕妇腹壁进入受血儿羊膜腔,胎儿镜下观察羊膜隔膜附近胎盘血管,根据血管的颜色及血管走向确定胎盘血管交通支,采用双极电凝(功率20w)或激光(Nd:YAG或Dornier激光机,功率15~17w)行非选择性或选择性血管交通支凝固术,针对孕周>24周者可同时行羊膜隔膜造口术。结果:所有孕妇均能耐受手术过程,仅有1例术后第7天考虑并发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经阴道引产终止妊娠;两例出现术后复发,其中1例拒绝再次手术而选择终止妊娠,另1例行二次手术,目前仍继续妊娠中。结论:胎儿镜下胎盘血管交通支凝固术和/或羊膜隔膜造口术治疗TTTS能明显提高围生儿的存活率,并减少其神经系统的并发症;24周后可考虑同时行羊膜隔膜造口术;国外26周后不建议行胎儿镜下手术治疗,结合本中心的治疗后效果观察及考虑我国国情,较晚诊断的TTTS,30周后没必要行胎儿镜下手术治疗,可严密期待治疗,实时终止妊娠。
  • 摘要:目的:评价经腹腔镜双侧子宫动脉电凝联合宫腔镜治疗Ⅱ型剖宫产切口妊娠的疗效.方法:2012年2月~2012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因剖宫产切口妊娠住院,经MRI检查确诊为Ⅱ型剖宫产切口妊娠,采用经腹腔镜双侧子宫动脉电凝阻断后,再经宫腔镜行宫腔内切口部位妊娠病灶清除的患者共10例,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HCG变化情况、术后超声检查等判断治疗效果,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0.3±4.9岁(27~38岁);平均孕次3±1.4次(2~8次),均有既往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史1次,距离前次剖宫产时间50±28.6月(12~72月),术后随访率为100%,随访时间为2.9个月(2~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术中出血量为,手术中及手术后无异常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2.7天(2~5天),血HCG恢复正常时间为32.2天(22~45天),所有患者均无需后续辅助治疗或再次手术.结论:经腹腔镜双侧子宫动脉电凝联合宫腔镜治疗Ⅱ型剖宫产切口妊娠的疗效确切,相对子宫动脉栓塞后治疗治疗费用明显减少。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在治疗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2012年8月经腹腔镜诊治10例CSP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10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治愈并保留子宫,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90.7±18.9分钟,平均手术出血241.6±285.3ml,均无中转开腹.1例行宫腔镜检查及腹腔镜监护下负压吸宫术,瘢痕修补术.8例阻断双侧子宫动脉后行局部病灶清除及瘢痕修补术.术后血人特异性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降至100mIU/ml以下时间平均(15.3±8.9)天,超声显示子宫恢复正常时间平均(20.1±6.8)天.1例在阻断双侧子宫动脉后行局部病灶清除术,超声显示90天后子宫恢复正常.结论:腹腔镜下局部病灶清除及瘢痕修补术是治疗CSP的理想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宫腹腔镜手术治疗疤痕妊娠.方法:腹腔镜下分离原手术瘢痕处粘连,充分推离膀胱;宫体注射垂体后叶素6u,在子宫收缩后,于瘢痕妊娠凸起或距浆膜层最薄处选择切口,快速清理妊娠组织,对于考虑妊娠组织残留者可在腹腔镜监视下用刮匙清理宫腔,同时剔除切口周围瘢痕,对合切口边缘;在导引棒指引下快速缝合子宫下段切口,尽可能减少出血;出血多时放置自制导尿管压迫止血.宫腔镜下扩宫后进入宫腔镜探查宫腔形态,确定疤痕妊娠部位,排除其他子宫内膜病变,以刮匙刮除疤痕处妊娠组织,再次以宫腔镜探查,对刮匙无法清除的粘连残留组织行电切术,出血点局部电凝止血,术毕垂体后叶素6u宫颈注射加强子宫收缩预防术后出血。结果:六例患者术后血β-HCG均降至正常范围;均无伤口感染、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阴道出血量少,阴道少量出血时间分别为5天-15天,均少于平常月经量;术后月经来潮时间分别为术后28天-52天;月经干净后复查B超均未见异常。结论:对于子宫疤痕妊娠保守治疗失败或血β-HCG过高,子宫破裂风险较大者,宜行手术治疗,B超提示子宫浆膜层菲薄者直接行腹腔镜下子宫疤痕妊娠切除术,B超提示子宫疤痕处尚有一定厚度的浆肌层(一般厚度大于4mm),可先行宫腔镜下妊娠物清除术,备腹腔镜监测。疤痕妊娠通过微创手术完整切除妊娠组织,可采用多种止血方法(药物+压迫+电凝等),术中出血少,极大地降低了因术中出血多而切除子宫的风险。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宫角部妊娠的手术技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宫角妊娠进行腹腔镜下切开取胚术,并对手术关键步骤进行改进.结果:所有病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经过顺利,无一例中转开腹,无一例手术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为(42.5±25.5)min,出血量为(12.0±5.2)ml,住院时间(3.0±0.5)天.结论:腹腔镜宫角妊娠切开取胚术,对保留生育功能是安全可行的,并不会增加手术的危险性及手术的并发症,但必须掌握熟练的手术技巧。
  • 摘要:目的:探讨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纪录患者手术适应征及围手术期相关参数.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是64.8±20.2min,平均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是75.6±56.6ml、4.8±1.6d;其中6名(12.2%)患者出现术后病率,术后病率与手术创伤、手术时间、肿瘤大小呈显著相关性(P<0.01).患者平均手术费用是796.6±320.1元人民币,总医疗费用是4760.2±1094.6元人民币。结论:对适应征选择恰当的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安全并且经济的手术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下不同术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应用宫腔镜不同术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100%,均未发生子宫穿孔、空气栓塞、水中毒等并发症.在术后月经量变化中,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后月经量减少,与宫腔镜定位后刮宫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孕症行TCRP手术26例,妊娠20例均顺利妊娠至足月分娩,无胎盘粘连及植入等.正确选择适应证,提高操作技巧,严格超声监测,是保障手术安全性和疗效的关键措施.
  •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宫腔镜子宫中隔矫治手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septum,TCRS)对子宫中隔患者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3月~201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腔镜科进行子宫中隔宫腔镜矫治术的患者143例,其中73例活产分娩,将活产分娩的患者与同期2078例子宫结构正常并分娩的妇女进行比较,分析其剖宫产率、剖宫产原因、分娩期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结果:(1)TCRS术后组剖宫产率、早产、臀位或横位、前置胎盘发生率分别为81.1%(60/74)、14.9%(11/74)、20.3%(15/74)、14.9%(11/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3%(879/2078)、5.1%(107/2078)、5.5%(115/2078)、1.5%(32/2078)(x2=43.694,11.208,24.803,58.163,P均<0.01)。(2)TCRS术后组无指征剖宫产率为38.3%(23/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4%(153/879)。讨论:TCRS术后患者的分娩结局与子宫正常的妇女水平相似,但是分娩期剖宫产率明显增高,尤其是无指征剖宫产率增高明显,产后出血及输血治疗发生率增高。为减少剖宫产率,减少分娩并发症,不仅需要加强孕期及分娩期监护,更要加强患者充分试产的信心。
  • 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子宫腺肌病灶切除对子宫卵巢血流与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2010年2月97例子宫腺肌病在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接受治疗,对随访资料完整的37例进行研究,比较手术前后子宫体积、子宫动脉及卵巢动脉血流指数变化,并观察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早卵泡期FSH、LH、E2水平.结果:术后1、3、6、12个月子宫体积分别为(172.85±65.38)、(166.40±51.57)、(149.62±58.76)、(153.91±62.42) cm3,较术前(428.96±79.23)cm3明显缩小(q=24.294,P<0.05;q=24.906,P<0.05;q=26.497,P<0.05;q=26.090,P<0.05).术后各时段子宫动脉Vmax (0.29 ±0.12 m/s、0.27±0.09m/s、0.28±0.11 m/s、0.22±0.13m/s)较术前(0.49±0.17m/s)均有明显下降(P</span>均=0.000).术后各时段子宫动脉RI, PI较术前明显增高。结论: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子宫腺肌病灶切除使子宫体积明显缩小、血供明显降低,对卵巢血流及体内内分泌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可作为无生育要求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微创治疗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MRI引导的聚焦超声术(MRgFUS)治疗育龄期妇女症状性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2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自愿接受MRgFUS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记录治疗参数、非灌注体积率(HRQL)和不良反应.并于术后1周,1、3、6个月,1年及2年随访.结果:(1)治疗参数及不良反应:平均治疗温度为(69±7)℃,平均治疗时间为(144±62)min,平均NPVR为(62±23)%;主要出现的不良反应有皮肤红斑(1/23 )、下腹部痉挛性疼痛(8/23)、阴道血性分泌物(5/23 )、下肢酸胀或麻木感(4/23),程度均较轻且能自行缓解。(2)治疗后在手术率:1年内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1例,两年内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共4例。结论:MRgFUS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安全的无创疗法,其短期疗效确定,术后1年时子宫肌瘤症状及患者生命质量均明显改善,但两年内有一定的再手术率。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阔韧带肌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5月~2011年5月行腹腔镜下子宫阔韧带肌瘤剔除术的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患者均成功行腹腔镜下阔韧带肌瘤剔除术,术中无1例发生输尿管损伤及术中大量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75.5±35.2min(45~125min),术中出血42.3±37.6ml(5~150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8.3±5.6h(14~30h),术后最高体温37.8±0.5℃(37.5~38.6℃),术后平均住院天数3.1±1.4d(3~5d)。结论:腹腔镜下子宫阔韧带肌瘤剔除术对损伤小、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可供临床选用。
  • 摘要:目的: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剥除术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的比较,以总结子宫肌瘤剥除手术方式的优劣。方法:通过对2009.01至2010.12在本院行子宫肌瘤剥除术的160名患者,分成腔镜组和经腹组,并对其术中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排气时间,术后2年的随访过程中的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术中平均时间为97.2min(70~123min)、术中出血量53.1ml(30~80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2d(1~2d)、术后住院时间3.7d(3~5d)、术后2年随访复发百分率为22.5%(18/80);经腹子宫肌瘤剥除术术中平均时间为82.6min(61~118min)、术中出血量102.3ml(83~125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6d(2~3d)、术后住院时间4.2d(4~6d)、术后2年随访复发百分率为25.00%(20/80)。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损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的优点,但是两组在复发上无区别.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骶骨阴道固定术(Laparoscopic sacrocolpopexy,LSC)治疗子宫脱垂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对5例患有子宫脱垂的患者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应用补片进行腹腔镜下骶骨阴道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手术效果,术前术后行盆腔脏器脱垂量表评分(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评价临床疗效。结果: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全子宫切除和骶骨阴道固定术,手术时间平均平均150min(120 ~250 min),术中出血平均155.4ml(80~500ml),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3~11月,未出现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下应用网片骶骨阴道固定术是一种治疗中骨盆脱垂的有效术式,具有微创、满意度高的特点,但对手术技巧要求高。
  • 摘要:目的:与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评价腹腔镜手术联合手指触诊法在子宫多发性肌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00例需手术的有症状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腹腔镜肌瘤剔除组(辅以手指触诊)及小切口开腹肌瘤剔除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24小时VAS评分、剔除肌瘤个数、住院时间、术后发热、术后复发的差异。结果: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剔除肌瘤个数、术后发热、术后复发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小切口开腹肌瘤剔除组(P<0.01),术后24小时VAS评分亦显著低于小切口开腹组(P<0.01).结论:手指触诊法弥补了腹腔镜剔除肌瘤不能直观感觉的缺点,减少小肌瘤的残留,降低复发率,通过准确定位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腹腔镜联合手指触诊法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适合具备熟练缝合技巧的单位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较大子宫肌瘤(14孕周<子宫<18孕周,至少1个肌瘤>9CM)切除术压脉带暂时阻断子宫动脉上行支减少术中出血的效果.方法:149例腹腔镜较大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先寻找并应用压脉带暂时阻断子宫动脉上行支,再行垂体后叶素宫体注射,与147例按常规操作完成腹腔镜较大子宫肌瘤切除术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span>均<0.05);而术后发热率、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pan>均>0.05).结论:腹腔镜较大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先应用压脉带暂时阻断子宫动脉上行支,再行垂体后叶素宫体注射,然后行肌瘤切除,两种方法相结合,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效果良好,降低中转开腹率,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剥离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手术技巧.方法:介绍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其疗效.手术采用先行囊内液反复抽吸、后行分离粘连,再行囊壁剥离及创面电凝止血.估计手术困难者,术前给予戈舍瑞林针皮下注射3次,术中采用置4个套管针.结果:128例患者,全部在腹腔镜下完成囊肿剥出术,无1例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时间86.4±30.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0.2±28.7ml,术后病理均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后6月内月经恢复正常,妊娠率57.14%(24/42),复发率9.38% (12/128).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是首选方式,掌握手术技巧,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卵巢热损伤、术后粘连、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受孕机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及缩宫素的止血效果,探讨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的患者病例,分为两组,其中一组46例,为腹腔镜下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子宫肌层注射(A组);另外一组30例,为腹腔镜下应用缩宫素子宫肌层注射(B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全部患者腹腔镜下手术成功,无手术并发症,A组术中出血量(105.31±50.66)ml、手术时间(80.25±36.41)min、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20.16±10.05)g/L分别小于B组出血量(157.26±85.23)m1、手术时间(98.32±40.39)min及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33.67±12.18)g/L,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均<0.05).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病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不良反应少,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止血效果优于缩宫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保守手术术后联合应用戈舍瑞林(Goserelin)的辅助性治疗作用.方法:回顾分析307例育龄期行腹腔镜保守手术的Ⅲ/Ⅳ期EMs患者(平均年龄32.8±7.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术后皮下注射戈舍瑞林3.6mg治疗3个月(n =206),另外一组术后期待治疗(n=101).随访术后18月盆腔痛持续、EMs复发和妊娠率的情况.结果:206例GnRHa治疗组患者和101例期待治疗组患者的疼痛复发情况(P =0.203)和内异症复发情况(P=0.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nRHa组EMs相关不孕症患者妊娠率明显升高(x2=7.568,P=0.023).结论:与期待治疗相比,Ⅲ/Ⅳ期EMs患者腹腔镜保守手术术后应用3个月戈舍瑞林治疗并不能更好的预防症状再发和EMs复发,但能提高EMs相关不孕症患者的妊娠率。
  • 摘要: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宫颈骶骨悬吊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6例改良子宫颈骶骨悬吊术病例及术后情况.结果:56例手术55例按计划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修补前壁组平均为(68.60±9.54)min,未修补前壁组为(45.50±11.35)min,手术平均出血量(50±25)ml.术后4例患者诉腰困痛,无出血、感染、补片侵蚀等手术并发症,术后追访无复发,主观满意率100%。结论:改良子宫颈骶骨悬吊术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远期手术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 摘要:传统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步骤为切开子宫肌层、剔除肌瘤、缝合瘤腔、取出肌瘤四步.手术中用到单极电切,双极止血;手术中器械反复更换进出;取出游离出的瘤体耗时长.临床工作中把这一术式加以改良,采用"开窗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即电动肌瘤粉碎器梭形切开子宫肌层(即开窗)并取出瘤体、缝合瘤腔两步.此方法 优点是开窗后直接牵拉瘤体,同时子宫收缩挤压瘤体,使其跳出瘤腔,瘤体的基底部也外翻,便于缝合.首先,旋切瘤体更方便快捷,缩短了手术时间,出血减少;其次,不用能量系统,减少了热损伤,利于子宫切口愈合;另外,由于瘤体基底外翻,利于缝合;还有,在取出肌瘤时,瘤体固定,省时省力.总之,简化了步骤,缩短了时间,减少了出血,从而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也降低妊娠子宫破裂的风险.而且,在缝合时,先将基底闭合.随后不切断缝线继续由内至外荷包缝合深肌层,再连续缝合切口,一气呵成.由于切口似"火山口状"很容易缝合基底;荷包缝合使创面缩小;一根线由里到外使各层间无间隙.既省时有利于切口愈合.手术时间一般在10分钟~40分钟.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联合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本院治疗子宫腺肌症行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联合宫骶韧带切断术32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痛经复发率、术后性生活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记录、随访、分析。结果:32例均在腹腔镜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联合骶韧带切断术,平均手术时间51min,术中出血量160ml,排气时间16h,住院天数5.5d,经术后随访术后痛经复发率6.25%,术后性生活满意度96.8%.结论:通过腹腔镜行子宫次全切除术联合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中出血少,在有效缓解痛经的同时保留了宫颈,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等诸多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阻断术在腹腔镜多发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住院的要求保留子宫的多发子宫肌瘤患者36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加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术后肌瘤复发率情况.并与随机选取的同期行单纯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40例多发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严重手术并发症,观察组患者术前子宫体积(314.7±137.9)cm,肌瘤数目(2~18)个,肌瘤直径大小(1~10)cm,平均手术时间(123±27)min,平均估计失血量(171±82)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5±1)天,术后病率发生率14.2%,子宫肌瘤复发率为7.9%.对照组术前子宫体积(256.3±97.6)cm,平均手术时间(95±19)min,平均估计失血量(156±95)ml,术后病率发生率为13.9%,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子宫肌瘤复发率为20.3%,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术加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多发子宫肌瘤的术式,其远期效果优于单纯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 摘要: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剥除术中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住院行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10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另选取20例同期行传统腹腔镜辅助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患者作对照.结果:30例患者无中转开腹手术,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无输血病例。单孔手术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6±20min(105~175 min),时间长于传统手术75±21min(50~90 min)(P<0.05).平均出血量为54±19ml(30~100ml),平均住院时间为5.1±1.0天(4~7天),两者与传统手术61±20ml(35~100ml),5.8±1.6天(5~7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可行、简便、安全、有效,较传统腹腔镜手术更加微创。
  • 摘要:目的:分析支原体感染与宫腔粘连术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内镜诊治中心接受宫腔镜行宫腔粘连切除术的1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支原体阳性者132例为观察组(术后3个月支原体仍为阳性者70例为观察组Ⅰ,术后3个月支原体转阴组62例为观察组Ⅱ),术前术后支原体均阴性者62例为对照组.观察组Ⅰ、Ⅱ及对照组中,中度粘连分别为34例、32例、30例,重度粘连分别为36例、30例、32例.观察术后月经改善、妊娠以及宫腔再粘连情况.结果:观察组Ⅰ中,中度粘连患者月经改善率、妊娠率、再粘连率分别为47.1%、10.0%、26.5%,重度粘连患者分别为38.9%、3.4%、38.9%;观察组Ⅱ中,中度粘连患者月经改善率、妊娠率、再粘连率分别为81.3%、50.0%、3.1%,重度粘连患者分别为70.0%、42.1%、13.3%;对照组中,中度粘连患者月经改善率、妊娠率、再粘连率分别为90.0%、43.7%、6.7%,重度粘连患者分别为84.4%、38.1%、18.5%.观察组Ⅰ中度粘连及重度粘连患者月经改善率、妊娠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Ⅱ和对照组,再粘连率均高于观察组Ⅱ和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观察组Ⅱ中中度粘连及重度粘连患者和对照组相比月经改善率、妊娠率及宫腔再粘连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支原体感染与宫腔粘连愈后有相关性,宫腔粘连患者术前及术后应积极治疗支原体感染。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推结器套扎粘膜下子宫肌瘤并行宫腔镜切除术手术疗效.资料及方法:将2008年12月至2012年10月就诊河北衡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的60例行宫腔镜粘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应用腹腔镜推结器套扎粘膜下子宫肌瘤并行宫腔镜切除术组及常规粘膜下子宫肌瘤宫腔镜切除术组,每组各3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阴道排液、术后出血及月经复潮时间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应用腹腔镜推结器套扎后行宫腔镜粘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时间20~40分钟,平均28.7分钟,术中出血10ml~30ml,平均15.2ml,常规手术组手术时间20~50分钟,平均33.5分钟,术中出血10ml~80ml,平均23.6ml,两组比较手术时间P=0.002<0.05,手术出血量P=0.003<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应用腹腔镜推结器套扎粘膜下子宫肌瘤后减少了术后阴道排液的患者例数,与常规手术组相比较,P<0.05.两组患者术后发热(体温>37.3℃)例数、阴道出血例数及月经复潮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推结器套扎粘膜下子宫肌瘤并行宫腔镜切除术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阴道排液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术后立即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2例自愿接受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的无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治疗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住院治疗的不接受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40例为对照组。治疗组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立即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对照两组术后的临床症状、随访术后月经量情况,每月阴道不规则流血天数、超声监测术后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内膜息肉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治疗组患者月经量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在术后6个月内,治疗组阴道不规则流血天数多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在宫腔镜电切术后立即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患者耐受良好,并能有效避免子宫内膜息肉复发,减少宫腔内操作次数,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和治疗痛苦。是有效的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方法,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自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实施经脐单子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15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疼痛情况、术后引流量,并与同期常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组对比.结果:完成单孔手术15例,其中1例肌瘤直径7.0cm,因与粘膜关系密切,剔除后改行常规多孔腹腔镜手术,顺利完成.其余14例均无副损伤、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是完全安全可行的,且其更微创美观,值得推广。
  • 摘要:2009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纵膈子宫患者46例,其中完全纵膈子宫18例、不完全纵膈子宫28例,已婚育龄期妇女.46例患者均无手术绝对禁忌症,在全麻下宫腔镜下行子宫纵膈切除术,术后患者留置宫腔引流管1周。结果:46例患者均顺利实施宫腔镜手术,随访患者,其中26例患者已顺利怀孕并生产,12例患者在口服补佳乐治疗中,3例患者怀孕3月左右流产,目前在本院生殖中心继续治疗,5例患者失访。通过心理护理、严密的术前准备及术中护理、术后护理病员均康复出院。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吸引刀在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2年12月因宫颈癌Ⅰb1、Ⅱa1期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科行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手术患者33例,其中术中应用超吸刀者18例(CUSA组),未应用超吸刀者15例(非CUSA组),对所收集病例进行研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术后膀胱及直肠功能恢复时间等。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阴道及宫旁切除长度、术后膀胱及直肠功能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CUSA组手术时间较非CUSA组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少.结论:在早期宫颈癌的治疗中,超吸刀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的优势,其在宫颈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y total hysterectomy,LTH)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选择因良性疾病需行LTH术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LTH组);对照组为同期在本院行开腹子宫切除术(abdominal total hysterectomy,ATH)且条件相似的患者28例(ATH组).测定两组术前ld和术后1、4d血清IL-2、IL-10表达水平.结果:①两组术后1d外周血IL-2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但ATH组下降的程度明显大于LTH组(P<0.05);ATH组术后4d外周血IL-2水平较术后1d有所升高,但仍显著低于术前(P<0.05),LTH组术后4 d IL-2回升至术前水平(P>0.05),与ATH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②ATH组术后1d外周血IL-10含量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4d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术前(P<0.05);LTH组术后1、4d外周血IL-10较术前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T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TH与ATH相比,创伤轻,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
  • 摘要:目的:探讨经腹及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术中及术后情况的比较.方法:对本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因子宫肌瘤或子宫肌腺症在本院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total abdominal hysterectomy,TAH)(53例)、经腹次全子宫切除术(subtotal abdominal hysterectomy,SAH)(20例),及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laparoscopically total hysterectomy,LTH)(45例)、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ally subtotal hysterectomy,LSH)(22例)共140例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TAH和LAH术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程度评分、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相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两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H和LSH术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前度评分、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相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两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LTH和LSH各有一例因腹腔出血较多行开腹止血.开腹行全子宫切除术中有一例发生膀胱阴道瘘.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较开腹难度大,但有很多优点,所有手术应严格规范仔细操作,避免过度自信,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laparoscopic subtotal hysterectomy,LSH)与子宫全切除术(laparoscopic total hysterectomy,LTH)两种手术方式在子宫腺肌症的手术治疗中的利与弊,及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临床病案对照研究.本实验共纳入20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按其手术方式的不同,依次纳入子宫次全切除组(LSH组)与子宫全切除组(LTH组).于病案室收集患者相关住院期间数据,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收集患者术后相关资料.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安置情况、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痛经症状缓解情况、性生活质量评分、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宫颈残端病变发生率及盆底支撑组织情况。结果:LSH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均明显低于LTH组,但输血可能性无明显差异;术后肛门排气时间LSH组平均2.05±0.45 d,LTH组平均2.08±0.44d,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随访,LSH组发生宫颈残端病变0例,LTH组出现盆底功能障碍者0例;术后1年性生活质量评价LSH组与LTH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尿管安置时间、住院时间等均优于子宫全切除组,且术后发生周期性持续阴道出血概率极低,术后患者性生活质量较全切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 摘要:目的:探讨阴式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特点及各自优势.方法:对近年来在本院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128例患者和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1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的肌瘤数量、重量以及术后最高休温、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使用抗生索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两组病例在术中剔除肌瘤重量、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阴式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剔除肌瘤数目较多,住院费用较低但术后最高体温较高(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具有微创手术的良好特性,并各有适用指征及特点而不可完全互相替代,但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而言,如有微创手术适应症阴式手术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术式,并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至2012年本院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5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患者手术后痛经缓解率为100%;月经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月经周期和经期无明显改变(P>0.05);2例患者复发,自然妊娠3例,生殖中心助孕治疗后妊娠1例,足月分娩2例.结论:腹腔镜病灶切除术可有效缓解子宫腺肌病所致的痛经、经量过多等症状,保留了子宫,是一种有效、微创、安全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TLH)与开腹子宫全切术(TA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科86例子宫良性病变且无生育要求,需全子宫切除的患者,44例行TLH,42例行TAH,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腹痛消失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患者除平均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腹痛消失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优于开腹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H的疗效优于开腹子宫全切术,值得临床推广。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