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价值理论方法学术研讨会
价值理论方法学术研讨会

价值理论方法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6-06-23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价值理论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价值论首先要充分澄清价值的意义并把澄清价值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否则,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的内容,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并且很有可能背离了它最本己的意图。而哲学上对价值的解释总是与对存在的理解紧密关联着的。现代哲学的存在论变革使我们不仅能够透视以往关于价值解释的局限性,而且能够使价值意义的阐释达到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指出在对价值的理解上,需要突破价值的认识论框架,进入到价值的存在论(本体论)的层面,或者说在价值与存在的关系中把握价值。研究指出并不是说所有的“效用”都构成价值,只有实现、增强人的本质力量的“效用”,才具有效用价值,因而成为价值世界的一个方面。
  • 摘要:现代性通过与过去的不断决裂而使自身非定形化,因而它是一个从起点就开始液化的进程,流动性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伴随着人之主体地位的提升和感性欲望的无限膨胀,人的一切特征的满足成为了现代社会运动的全部内容。现代人在摧毁传统社会条件下自我与自然、自我与自身、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同时,面临着一种非确定感和非安全感,进而呈现出一种无根基的生存状态。如何夯实现代人的生存根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
  • 摘要:本文认为,可以依据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将现代实践哲学划分为思辨的实践哲学、实用主义的实践哲学和有限理性论的实践哲学三种类型;相应地,实践辩证法也可划分为思辨的实践辩证法、实用主义的实践辩证法和有限理性论的实践辩证法三种类型;有限理性论的实践辩证法是一种更为优越的辩证法。
  • 摘要:自我评价活动就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主体的评价活动。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直接同一,典型地体现着自我评价活动所具有的特点。群体自我评价活动通过以群体为客体的权威评价活动和民众评价活动体现出来。社会自我评价活动是群体自我评价活动的特殊类型。自我意识就是主体关于自身的意识。自我评价活动对于自我意识由自在达到自觉具有重大意义。
  • 摘要:在哲学的全部问题中,没有哪一个问题像价值问题那样与方法论紧紧地关联在一起。价值问题在西方首先被提出明显是一种对传统哲学方法论的批判;中国当代价值哲学在兴盛之后一度陷于低迷明显是因为方法论的局限;未来价值哲学的深度发展只有寄希望于研究方法的重构。本文对西方价值问题的提出与方法论的自觉进行分析,简述了中国价值哲学的低迷与方法论的困境,对价值哲学的深度发展与方法论的重建进行了讨论。
  • 摘要:价值和道德深深根植于人性的系统存在及其与外界自然、社会和意识环境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中;物性既与价值和德性有深刻区别,又是其基础;界限鲜明的价值与工具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人性化的核心就是确立这样一套价值和道德观念。以维护和完善人性的整体存在、内部和谐及其与各种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进而促进每个人类个体人格境界的提升。
  • 摘要:由于受一元化的哲学理论思维的影响,自古以来哲学一直陷入在一元论的困境之中,哲学史变成了一元论的批判史、变革史、替代史、转向史,哲学也不可避免地给人呈现的是其言语不真、不实、不定的面貌。哲学研究必须转变理论思维方式才能改善哲学研究的难为处境。在确定服务于人的生活为理论研究目的的前提下,哲学理论思维应该超越一元化思维而采取三元化思维的路径,从而建立“个体、家庭、群体”的三元生命观、三元人观和三元价值观。三元价值观的建立,为价值论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可以避免人们在一元价值观和二元价值观面前的迷制,为理论联通生活开辟了较为切实可行的道路,这正是今天的价值论研究所迫切需要的重大转变。
  • 摘要: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交往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交往实践实质上就是主体(人)的一种创价活动。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生活世界的交往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价值问题的研究范式和研究路向。立足交往的视域,探讨价值生成、价值关系和价值认同等问题,对于价值理论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摘要:本文对价值论的“拟科学”、认识论研究方法进行介绍,提出借鉴、应用“科学认识论”方法的意义,分析了价值论与科学认识论的学术差异,对方法失当导致的问题及对新方法的呼唤进行了讨论。
  • 摘要:价值认同作为价值主体之间通过变化着的关系(对话、交往、混乱)使自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它具有自主性、过程性、异质性、流动性等特性。从本质上说,价值认同对既涉及到是否必要与是否可能的问题,也涉及到价值认同的方式这一方法论问题,这其中又涉及到该思考问题的角度或立场问题,这种角度或立场也就是一种从“我”出发去谈论价值认同的表述,它包括主动认同与被动认同、同质认同与差异认同、事实认同与建构认同等认同方式。
  • 摘要:如果说,现代哲学确实有一个“价值论转向”的话,那么,在这个价值论转向中诞生出来的恰恰是一个赋有高度的“主体性”和“现实性”的本体论。以笔者之见,现代社会的价值和价值观的是非曲直,或许就寓于现代本体论与现代价值观的这一关系中。本文先就传统的本体论及寓于其中的价值观略作考察并作一参照。
  • 摘要:对话伦理学是一种认知的、普遍的伦理学,是形式的或程序的伦理学,因为它仅仅只给出了一个原则:所有规范具有同样被接受的可能性,实际的决定取决于话语参与者。也就是说,所有的规范都是同样有待被承认的有效性论断,而对话中的实际参与者具有承认的决定权。本文从普通伦理学、超越相对主义等方面对对话伦理学进行了简述,介绍了以先验语用学为基础的对话伦理学,并就对康德伦理学的改造进行了讨论。
  • 摘要:价值与事实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异,作为事实认识方法论的知识论并不适合于价值哲学。价值和意义有很多相似之处,作为意义理解方法论的解释学比较适合于价值哲学。把解释学的观念和方法应用到价值哲学中可以更好地认识复杂的价值现象,可以为解决现实的价值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
  • 摘要:是否可能以及斯在价值差异、多元的条件下达致一种价值共识,这是迫切的现实与理论难题。本文在多元主义质疑的基础上阐述了可能性的理由,并归纳了目前达致价值共识的六种主要路径:意识形态建构、价值的社会契约、重叠共识、视阑融合、合理交往、价值澄明。文章最后指出,各种路径的共同关注点启示:追求价值共识要注重政治条件、语言基础和公共性的研究。
  • 摘要:儒家伦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从宏观总体上看主要有:(1)尊德性与道问学;(2)圆而神与方以知;(3)正心诚意与格物致知;(4)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儒家伦理学研究方法在《中庸》中有深刻而系统的表现,“中庸”实质是一种“执中用和”、“二元一体”的研究方法,表现为“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等具体的研究方法。儒家伦理学“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研究方法和致思路径,实在是把握住了伦理学的真谛,具有不可低估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 摘要:本文先从人们认为最具客观科学性的价值、即经济学上的价值入手,来分析价值在什么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客观的”又在什么意义上不能够简单地看作客观的,而是现象学所考察的那种“意向性的”对象,即主客同一或主客不分的“事情本身”。然后再来探讨各种不同的价值之间的关系。
  • 摘要:人是社会的人,在实践活动中,个体与社会、他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共在的生活世界。作为个体与他者的一种关联方式,信任只存在于个体与他者的共存情形中。因此,信任不可避免地与人们的共同生活联系在一起,并且在很大程度上维系着共在条件下的并存生活。本文对个体的交往方式与交往现状进行介绍,对信任与共同体进行简述,指出共在生活中,个体之间的交往方式决定着被选用的信任模式,不同的信任模式适用于不同的交往方式。
  • 摘要:对于自然世界,可以进行描述性说明,然而,这个自然世界对我的意义何在?这就在于主体的理解。其次,就社会世界和社会事实而言,价值理解则是行为主体建构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的前提。不同的价值理解确立了与外在世界的不同的价值关系。因此,就价值问题,本文从意向与理解这样两个方面来讨论。
  • 摘要:中国的价值论研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艰难里程,出了不少成果,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一种反思,进行一次总结,笔者认为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意味着进入自觉的阶段。本文指出方法论自觉和成型历来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方法方面的创新也是理论创新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讨论方法论问题的时候,还应该注意,这种讨论需要聚焦于方法本身,但又不能孤立地仅仅限于方法自身,还必须结合研究内容。
  • 摘要:传统儒家对于劳动和劳动者往往持轻视的态度,苏洵则对此进行了重大修正,认为劳动产生道德,劳动者大都是善良的,他还将义与利结合起来,提出一种新型的劳动价值观。
  • 摘要: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个性的文学家,其文其思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收获。对《阿赖耶识论》的分析,为更加深入地理解废名的诗学与文学创作的精神内涵提供了可靠的基础。《阿赖耶识论》不仅是佛教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典范代表,而且反映了思想家自觉融会古今中思想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努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