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发热性疾病

发热性疾病

发热性疾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19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临床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71697篇;相关期刊150种,包括父母必读、中国卫生产业、中国社区医师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2013年会、2009年中国国境卫生检疫学术大会、第四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等;发热性疾病的相关文献由33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凤敏、张晓明、李小荣等。

发热性疾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1697 占比:99.73%

总计:71891篇

发热性疾病—发文趋势图

发热性疾病

-研究学者

  • 张凤敏
  • 张晓明
  • 李小荣
  • 薛蓓云
  • 刘群
  • 吴明国
  • 唐永煌
  • 孙清廉
  • 孝华
  • 尹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亮存
    • 摘要: 不明原因发热的疾病分布,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感染性发热的比例逐渐降低,结缔组织病所致发热的比例逐年上升,位居不明原因发热的第二位.这与风湿免疫科医师增加、实验室技术进步、风湿免疫疾病诊断率升高有关.蒙医将一切发热性疾病统称为温病,是蒙医独有特色的一门学科.其从病理发展分为未成熟期、炽盛期和热寒界期三个阶段的理论,是其基本理论核心,在治疗中须遵循这三个阶段为原则.在救治方面,用药和外治方法也有其古老而独特的民族传统特色.
    • 冀连梅
    • 摘要: 对于出现过热性惊厥的儿童,在发热性疾病发生时,使用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治疗可能缓解不适症状,但退热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发作,原因是在引起惊厥发作的发热初期,退热药可促进散热,它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增加外周血流量和出汗增加散热,从而降低体温,但不能抑制身体产热。
    • 王万巨
    • 摘要: 1发热的概念恒温动物在内生性致病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高于正常体温的0.5°C),称为发热。2发热的病因发热激活物的存在是引起发热的原因。发热激活物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的物质。
    • 张韶橘
    • 摘要: 目的 根据不明原因发热(FUO)疾病的病因诊断情况,分析有效、合适的药物,并在临床治疗中验证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我院住院部发热患者182例,基于无菌的原则,采患者静脉血,同步培养细菌L型、需氧菌、厌氧菌等菌类群,采用直接测试复数菌类群的方法,分析患者的病理,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根据患者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并给予静脉注射的方式治疗.结果 该方法所测得发热患者最高40.3°C,最低37.3°C,平均温度(38.4±0.7)°C;药物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的最长用时为29d,最短5d;统计治愈标准出院分类第一诊断(并发症列后)患者数量,细菌L型类共165例,复数败血症共17例.结论 182例由FUO的诊断中,发现患者的血液被病原菌感染后,会出现细菌L型败血症或复数菌败血症是有关的,需要针对此类病症进行药物治疗.
    • 唐小环
    • 摘要: 小儿高热惊厥属于急诊科最常见的一种急症,发病率较高,临床统计可达3-4%。临床发现,多数小儿高热惊厥发病初期与发热性疾病体温骤升有关,且约有70%的小儿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且小儿高热惊厥发作时间多数会持续1-10分钟,当小儿出现惊厥时还会伴有意识障碍,如治疗不及时,不仅会增加癫痫危险性,严重时还会危机小儿生命。因此,做好小儿高热惊厥急救与护理,对提高小儿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故此时的急救护理是救治高热惊厥患儿重中之重的环节,但是在小儿高热惊厥中该如何急救护理呢?
    • 朱国伟
    • 摘要: 目的 探究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发热性疾病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发热性疾病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和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炎症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L-1β、IL-8、TNF-α、hs-CR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发热性疾病的效果显著,能够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值得研究和推广.
    • 刘群
    • 摘要: 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故命名为川崎病。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是我国5岁以下小儿较常见的发热性疾病之一,好发于6月~5岁小儿,男多于女,有遗传易感性,亚裔人群为易感人群。川崎病是以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可多脏器受累,以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主要累及冠状动脉,容易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
    • 钟秀平; 彭明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对小儿发热性疾病诊断及临床意义,为提高小儿发热性疾病的诊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138例发热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诊断结果将其分为细菌感染组63例、非细菌感染组56例、风湿性疾病组19例,且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26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4组血清PCT及CRP水平,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PCT及CRP联合检测对小儿发热性疾病诊断及临床意义.结果 (1)细菌感染组血清PCT及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非细菌感染组血清PCT及CRP水平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性疾病组血清PCT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根据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CRP及PCT联合检测对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敏感度为79.66%,特异度为100.00%.结论 血清PCT及CRP联合检测在小儿发热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为鉴别诊断非细菌或细菌感染及风湿性疾病提供参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喆; 张宁; 张献波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CD64、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对儿童发热性疾病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76例发热性疾病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以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出院诊断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同时收集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8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血清CD64、PCT及CRP水平,并与对照组患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组外周血中CD64、CRP和PCT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两比较:细菌感染组外周血中CD64、CRP和PCT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细菌感染组外周血中CD64、CRP和PCT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根据ROC曲线结果显示:外周血中CD64、CRP和PCT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均〉0.8;CD64诊断发热性疾病患儿灵敏度为74.01%,特异度为74.98%;CRP诊断发热性疾病患儿灵敏度为82.10%,特异度为84.03%;PCT诊断发热性疾病患儿灵敏度为72.02%,特异度为84.38%。CD64、CRP和PCT这3个指标联合后对发热性疾病的预测价值,敏感度为78.11%,特异度为100.00%。结论血清CD64、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可作为儿童发热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喆; 张宁; 张献波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CD64、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对儿童发热性疾病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76例发热性疾病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以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出院诊断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同时收集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8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血清CD64、PCT及CRP水平,并与对照组患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组外周血中CD64、CRP和PCT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根据ROC曲线结果显示:外周血中CD64、CRP和PCT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均>0.8;CD64诊断发热性疾病患儿灵敏度为74.01%,特异度为74.98%;CRP诊断发热性疾病患儿灵敏度为82.10%,特异度为84.03%;PCT诊断发热性疾病患儿灵敏度为72.02%,特异度为84.38%.CD64、CRP和PCT这3个指标联合后对发热性疾病的预测价值,敏感度为78.11%,特异度为100.00%.结论 血清CD64、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可作为儿童发热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