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硝化细菌

反硝化细菌

反硝化细菌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408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46073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生态学报、生物技术通报、微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全国排水委员会2014年年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等;反硝化细菌的相关文献由125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宏、孟婷、姚仁达等。

反硝化细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5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6073 占比:99.44%

总计:46333篇

反硝化细菌—发文趋势图

反硝化细菌

-研究学者

  • 杨宏
  • 孟婷
  • 姚仁达
  • 陈伟
  • 吴城锋
  • 尚海源
  • 王小乐
  • 王猛
  • 王玉洁
  • 管清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磊; 孙雪晴; 周晶
    • 摘要: 南四湖是山东省重要的水源地,其水质情况关系山东省内用水安全。本文从南四湖养殖水体采样,采用富集培养得到反硝化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对,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蜡样芽孢杆菌。
    • 宋玫滢; 孙晓莉; 王豆豆; 林雅琪; 刘洋
    • 摘要: 为分离可以高效去除亚硝酸盐的反硝化细菌,并在养殖废水处理中进行应用,本实验通过富集培养、稀释涂布、划线分离、纯化、筛选,从活性污泥中获得两株反硝化能力较强的微生物菌株A和H,研究了温度、pH、溶解氧、碳源、硝酸盐浓度对菌株A和H反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两株反硝化细菌经鉴定分别为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 A和Pseudomonas stutzeri H。在含有溴麝香草酚蓝(bromothymol blue,BTB)的培养基中,菌株H在37°C,pH 6.0,摇床转速为50 r/min,在添加1%(w/v)的柠檬酸钠为碳源的培养基中,NO^(-)_(3)的去除率最高,为84.67%;菌株A在30°C,pH 6.0,静止条件下,以柠檬酸钠为碳源的培养基中,NO^(-)_(3)的去除率最高,为67.04%。
    • 刘金珂; 何忠伟; 刘玉峰; 殷蕊; 孙桂清; 宫春光
    • 摘要: 从河北邯郸某虹鳟养殖场的底泥中分离得到一株革兰氏阴性菌,对其形态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并做生理生化鉴定,确定为一株托拉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olaasii),编号为G86。经发酵培养试验得到优化后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温度10°C,pH 6,转速180 r/min。以亚硝酸钠为唯一氮源,在上述培养条件下在72 h对总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为33.05%和31.85%。本次分离得到的托拉斯假单胞菌G86可以作为养殖生产上降解亚硝酸盐的备选菌株。
    • 李宁; 吴琼; 罗欢; 庞素艳; 杨旭楠; 张淦
    • 摘要: 利用硝酸钙、反硝化微生物和固化剂制备了一种缓释复合材料,分别探讨不同固化剂投加比的缓释材料对批次和现场试验中上覆水及底泥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缓释颗粒能够有效控制NO_(3)^(-)-N释放率。在批次试验第30天且m(硝酸钙):m(固化剂)=20:1时,相比直接投加Ca(NO_(3))_(2),上覆水NH_(4)^(+)-N,TN和COD浓度最高可降低72.3%,63.2%和48.8%,底泥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冤去除率高达91.1%。缓释材料在现场示范研究中得以有效应用,证明基于硝酸钙-微生物协同作用的缓释颗粒是一种有效的重污染底泥原位修复材料。探讨了“先泥后水”的水生态修复新模式,对高效消除底泥黑臭和重建好氧微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 赵会成; 刘梦帅; 陈帅民; 王新珍; 王仕琴; 胡春胜; 刘彬彬; 王凤花
    • 摘要: 华北平原农田由于长期过量施用氮肥,造成了土壤硝酸盐累积,导致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日趋严重。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可将土壤中累积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为气态产物,是消减厚包气带土壤累积的硝酸盐的重要途径。因此筛选高效反硝化微生物资源,对人工强化厚包气带土壤反硝化脱氮,阻控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采集位于华北平原的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长期施氮[施氮量为600 kg(N)·hm−2·a−1]定位试验0~150 m农田厚包气带及含水层土壤样品,从中筛选到62株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62株菌株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中的9个属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根据系统发育树的结果,挑选7株亲缘关系较远的菌株进行反硝化潜势试验,结果表明,菌株L71、L13和L103具备反硝化产气能力。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这3株菌均为无鞭毛的杆状细菌,其长度分别为1.0μm、1.5μm和1.5μm,只有L103具有运动能力。此外,菌株L103具有完全反硝化能力,且脱氮能力受到pH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菌株L103的反硝化速率高达1.62~2.36 g(KNO3)·d−1·L−1,具备实际应用潜力。本研究表明华北平原厚包气带土壤中存在完全反硝化微生物,并可为人工强化治理厚包气带土壤硝酸盐污染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
    • 张晨阳; 滕齐辉; 曹滢; 崔中利; 李顺鹏; 曹慧
    • 摘要: 为了解有机肥施用对于红壤中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设置了4个处理:CK(不施肥)、LM(低量有机肥)、ML(高量有机肥+石灰)和HM(高量有机肥)进行研究,并通过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和克隆文库的DNA测序估计了nirK基因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各处理分别挑选的288个阳性克隆子可分为78个类型,各处理nirK文库中的优势类群属于同一种类型,在CK处理中的占比为51%,在其他3个处理中的占比依次为33%、32%和27%.4个文库之间两两的相似性在37.50%~45.34%,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51个OTUs测序结果中6个OTUs与苍白杆菌属的相似性最高,占测序总数的11.8%;其余45个OTUs属于未培养类型,占测序总数的88.2%.有机肥添加有助于提高nirK基因的多样性,并且出现了红壤原始环境中未出现的反硝化细菌类型.
    • 曹乾斌; 王邵军; 陈闽昆; 曹润; 王平; 左倩倩; 赵爽; 杨波
    • 摘要: 探明热带森林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于理解反硝化引起的N2O排放及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双版纳3个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类型[即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MP)、崖豆藤(Millttia leptobotrya,ML)群落、群落及高檐蒲桃(Syzygium oblatum,SO)群落]为研究对象,揭示土壤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干湿季变化,分析热带森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环境变化对nirS 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表现为恢复前期高于恢复后期,而脱氯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和罗思河小杆菌属(Rhodanobacter)表现为恢复后期高于恢复前期;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均随恢复年限增加而增加,而贪铜菌属(Cupriavid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表现为随恢复年限增加而降低.9 月份各样地新检测出的属数量表现为:SO(19种)>MP(13种)>ML(7种).土壤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高檐蒲桃群落>崖豆藤群落>白背桐群落,且9月(湿季)>3月(干季).相关分析表明,热带森林恢复引起土壤N库(全氮、NH+4、NO3-)、C 有效性(微生物量碳、易氧化碳)及微气候(土壤含水率与温度)的改变,能够显著影响nirS 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微生物量碳、全氮及易氧化碳是调控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土壤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的主控因子,其次为土壤水分、温度、水解氮、pH、铵态氮、有机碳、容重及C/N.
    • 陈泽斌; 李冰; 林丽; 刘佳妮; 余磊; 徐胜光
    • 摘要: 为了解nirS和nirK型反硝化细菌在水稻根中的分布,利用MiSeq测序平台,对水稻根部的nirS和nirK反硝化功能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得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nirS和nirK型反硝化细菌在水稻根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nirK型反硝化细菌的种类丰富度虽高于nirS型,但种类分布的均匀度却低于nirS型.nirS和nirK型反硝化细菌隶属于3门5纲12目26属.在门水平,变形菌门是nirS和niK型反硝化细菌的共同优势门.在纲水平,α-变形菌纲是nirS和nirK型反硝化细菌的共同优势纲.在目水平,红螺菌目是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优势目;根瘤菌目是nirK型反硝化细菌的优势目.在属水平,磁螺菌属是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优势属;氏菌属、红假单胞菌属、慢生根瘤菌属是nirK型反硝化细菌的优势属.nirS和nirK型反硝化细菌在水稻根中的分布特征与前人对其他地理环境的同类研究结果相一致.固氮螺菌属等5个类群细菌仅存在于nirS型反硝化细菌中;氏菌属等17种类群细菌仅存在于nirK型反硝化细菌中,呈现出分布特异性.
    • 赵会成; 刘梦帅; 陈帅民; 王新珍; 王仕琴; 胡春胜; 刘彬彬; 王凤花
    • 摘要: 华北平原农田由于长期过量施用氮肥,造成了土壤硝酸盐累积,导致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日趋严重.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可将土壤中累积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为气态产物,是消减厚包气带土壤累积的硝酸盐的重要途径.因此筛选高效反硝化微生物资源,对人工强化厚包气带土壤反硝化脱氮,阻控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采集位于华北平原的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长期施氮[施氮量为600 kg(N)·hm?2·a?1]定位试验0~150 m农田厚包气带及含水层土壤样品,从中筛选到62株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62株菌株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中的9个属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根据系统发育树的结果,挑选7株亲缘关系较远的菌株进行反硝化潜势试验,结果表明,菌株L71、L13和L103具备反硝化产气能力.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这3株菌均为无鞭毛的杆状细菌,其长度分别为1.0μm、1.5μm和1.5μm,只有L103具有运动能力.此外,菌株L103具有完全反硝化能力,且脱氮能力受到pH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菌株L103的反硝化速率高达1.62~2.36 g(KNO3)·d?1·L?1,具备实际应用潜力.本研究表明华北平原厚包气带土壤中存在完全反硝化微生物,并可为人工强化治理厚包气带土壤硝酸盐污染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
    • 王京伟; 李元; 牛文全
    • 摘要: 为探明地下滴灌对番茄根际微区氮循环微生物及土壤N2 O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暗箱原位采集法,研究了不同滴灌管埋深(0、10、20、30 cm,依次记为CK、S10、S20、S30处理)对番茄根区土壤水分、养分、根系形态、微生物及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S10处理可提高10~20 cm土壤含水率,其土壤NO3--N含量、DOC(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根系分叉数、开花坐果期反硝化菌数量、果实成熟期亚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数量分别为CK处理的2.02、1.49、1.85、3.81、2.11和3.75倍(P<0.05),且0~20 cm土壤孔隙度较CK处理增加了10.72%(P<0.05),N2 O排放量为CK处理的1.99倍(P<0.05).S20处理显著提高了20~30 cm土壤含水率,其土壤NO3--N含量、DOC含量、根系分叉数、开花坐果期反硝化菌数量、果实成熟期亚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数量分别为CK处理的2.66、1.38、2.77、6.0、5.56和12.50倍(P<0.05),且0~20 cm土壤孔隙度较CK处理增加了22.32%(P<0.05),N2 O排放量为CK处理的2.24倍.S30处理形成0~20 cm土壤"干层"和20~40 cm土壤"湿层",土壤NO3--N含量、根系分叉数、开花坐果期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分别为CK处理的1.66、2.22、2.00和1.80倍(P<0.05),但DOC含量、0~20 cm土壤孔隙度、反硝化细菌数量等显著低于S20处理(P<0.05),N2 O排放量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地下滴灌方式下土壤N2 O排放主要为反硝化作用,不同滴灌管埋深形成的土壤水分分布会影响根系分叉数和0~20 cm土壤孔隙度,调节NO3--N和DOC含量、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生物量,影响"根系-土壤-微生物"的交互作用和N2 O排放量.S10、S20处理下根区环境利于增强"根系-土壤-微生物"的交互作用、促进反硝化作用和N2 O排放,S30处理相对会减弱"根系-土壤-微生物"的交互作用、抑制N2 O排放.研究显示,地下滴灌管埋深(土壤供水位置)通过调节根际微区土壤环境,改变氮循环微生物组成,进而影响"根系-土壤-微生物"的交互作用效应和土壤N2 O排放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