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单粒精播

单粒精播

单粒精播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3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04725篇;相关期刊29种,包括金陵科技学院学报、花生学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2017国际针灸高峰论坛等;单粒精播的相关文献由261位作者贡献,包括万书波、郭峰、张佳蕾等。

单粒精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04725 占比:99.97%

总计:204789篇

单粒精播—发文趋势图

单粒精播

-研究学者

  • 万书波
  • 郭峰
  • 张佳蕾
  • 李新国
  • 孟静静
  • 杨莎
  • 李林
  • 王才斌
  • 耿耘
  • 梁晓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俊华; 吴正锋; 党彦学; 于天一; 郑永美; 万书波; 王才斌; 李林
    • 摘要: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花生单粒精播群体质量的影响,选用直立型大花生品种“花育22”(Huayu 22,HY22)和半匍匐型大花生品种“花育9513”(Huayu 9513,HY9513),设置D1(7.5万株hm^(-2))、D2(15万株hm^(-2))、D3(22.5万株hm^(-2))3个密度,对不同密度下不同株型花生产量、光合产物累积与分配、叶面积系数、植株性状和粒叶比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随密度的增加,“花育22”荚果产量呈增加趋势,“花育9513”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花育9513”最适种植密度低于“花育22”。(2)“花育22”植株群体干重整个生育期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越大增幅越小,“花育9513”幼苗期干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花针期之后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D2密度植株干重最大。随密度增加,根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果针的分配比例降低;“花育9513”与“花育22”收获期干重相当,但干物质向荚果的分配比例较小、经济系数和粒叶比低。花生生育前期叶面积系数、光合势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HY9513”增幅高于“HY22”;“HY9513”的叶面积系数、光合势在结荚之前与“HY22”差异不显著,但结荚至收获期显著高于“HY22”。(3)收获期单株侧枝数和果枝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群体侧枝数、果枝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荚果产量与结荚后的干物质累积,尤其是饱果期的干物质累积、光合势及收获期的植株干重、叶面积系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密度对不同株型花生群体质量影响不同,直立型花生“花育22”耐密性好,最适密度高,而半匍匐型花生“花育9513”耐密性较差,最适密度低。
    • 胡伟
    • 摘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中强调,要强化在农业生产环节的节约减损,并提出两点意见:一是推进农业节约用种;二是减少田间地头收获损耗。这里重点讨论第二点,一场声势浩大的收获环节减损行动已经在全国开展,包括编制推进节种减损机械研发导向目录,加大先进适用精量播种机等机具的研发推广力度,集成推广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玉米单粒精播、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以及种肥同播等关键技术。
    • 王建国; 耿耘; 杨佃卿; 郭峰; 杨莎; 李新国; 唐朝辉; 张佳蕾; 万书波
    • 摘要: 通过分析中、高产旱地花生不同单粒精播种植密度下个体和群体质量、养分吸收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单粒精播增产机制,以确定中、高产旱地适宜的单粒精播密度,为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2018年和2019年在山东平度(PD)选取高产旱地、济阳(JY)选取中产旱地,开展大田试验。设3个单粒精播密度处理,为27.8、23.8和20.8万株hm^(-2),株距分别为9.0 cm、10.5 cm和12.0 cm,编号为SS_(9.0)、SS_(10.5)和SS_(12.0);双粒播种株数27.8万株hm^(-2),株距18 cm,记为DS_(18.0)。结果表明,与双粒播种(DS_(18.0))相比,单粒精播栽培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_(n))、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且LAI峰值较高和持续时间长。单粒精播发挥了单株干物质生产潜力,提高了群体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6.1%~20.7%,实现了干物质的快速积累。对于高产旱地平度,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大小为SS_(12.0)>SS_(9.0)>SS_(10.5)>DS_(18.0),而中产旱地济阳为SS_(9.0)>SS_(12.0)>SS_(10.5)>DS_(18.0);与DS_(18.0)相比,单粒精播栽培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提高5.4%~14.9%。单粒精播栽培促进了单株和群体对N、P、K、Ca的吸收和积累,增加了N和P养分向荚果中分配比例,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高产旱地中单粒精播栽培通过提高个体生产力,增加单株饱果个数和百果重,实现了群体增产13.6%~19.1%(2018年)和15.5%~23.8%(2019年),适宜单粒精播密度为20.8万株hm^(-2)。中产旱地,单粒精播促进个体健壮和形成高密度的群体优势是实现增产的关键,增幅8.4%~19.4%(2018年)和13.9%~27.8%(2019年),适宜密度为27.8万株hm^(-2)。综上,高产旱地群体质量和养分吸收量均优于中产旱地。单粒精播栽培模式可充分发挥中、高产旱地花生单株生产潜力,促进光合产物积累和养分吸收利用,改善了中、高产旱地花生群体质量,表现为“强源”“畅流”“壮库”,提高了荚果产量和收获指数,实现了花生高产高效。
    • 李泽伦; 丁红; 戴良香; 张冠初; 徐扬; 梁新波; 张晨; 石书兵; 张智猛
    • 摘要: 以不同粒重的花生种子为试材,采用不同播种方式,研究粒重大小和播种方式对花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粒精播处理可使产量增加,与传统双粒穴播相比,在一垄两行播种方式下,相对大粒种子和相对小粒种子分别增产9.77%、4.19%;一垄单行种植方式下分别增产3.44%和2.77%.无论种子粒重大小,单粒精播处理的主茎高、侧枝长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双粒穴播,但其荚果干重、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叶面积与双粒穴播间均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干重、茎柄干重与单株叶面积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饱果成熟期与结荚期地上部干物重之差与产量间呈显著相关关系.采用垄作双行单粒精播模式,选用饱满粒重较小的种子,可达节本降耗、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 芦连勇; 华福平; 沈希华; 邢晓宁; 王海莉; 王芳; 王艳
    • 摘要: 花生双粒或多粒等传统种植模式不仅造成同穴植株生长发育竞争排斥,降低产量,而且消耗种子量过大,严重影响种植效益.为此笔者选用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安花10号,开展单粒精播与双粒穴播传统种植模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安花10号采用单粒精播种植模式具有群体结构合理、节种节耗等显著优势.发展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能够有效释放植株个体增产潜能,缓解高产栽培中的主要障碍.
    • 陈雷; 范小玉; 张枫叶; 贺群岭; 刘卫星; 李可; 吴继华
    • 摘要: 以商花43号为材料,研究单粒精播不同密度S1(9.0万穴/hm2)、S2(13.5万穴/hm2)、S3(18.0万穴/hm2)、S4(22.5万穴/hm2)、S5(27.0万穴/hm2)和双粒播CK(18.0万穴/hm2)处理之间花生叶面积指数、SPAD、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品质的差异,探讨夏花生单粒精播的适宜密度及其高产群体的生理基础.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单粒精播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地上部干物质量随之增加,出苗后60 d和80 d,S4、S5处理叶面积指数与CK差异不显著,出苗后80 d,S4、S5处理群体地上部干物质量与CK差异不显著,到出苗后100 d,均显著大于CK.随密度增加,单粒精播主茎高、侧枝长显著增加,但均显著低于CK;总分枝、结果枝、单株结果数、生产力减少,均显著大于CK,S3处理开始,群体果数多于CK.随密度增加,单粒精播百果质量、百仁质量、饱果率、出仁率整体上呈增加趋势,S4、S5处理与CK间差异不显著.单粒精播有利于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S3、S4、S5密度有利于提高花生品质.S4、S5处理产量显著大于CK,分别比CK节约用种37.5%、25.0%.总之,合理密植是单粒精播花生高产的关键,形成和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群体结果数和饱果率是高产高效的主要因素.
    • 李成亮; 张民; 魏学文
    • 摘要: 一、技术要求(一)品种的选择棉花选种严格执行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应符合表1的最低要求(GB 4407.1经济作物种子第1部分:纤维类)。棉花采用单粒精播出苗后不用间苗时,种子的发芽率要达到95%以上。(二)缓控释肥料的选择选用的缓控释肥质量应该达到控释肥料的要求(表2)和缓释肥料的要求(表3)。
    • 李辉; 王锋; 王立功; 张秀平; 孙金霞
    • 摘要: 通过多年对玉米新品种NK718试验示范及其在产量和抗逆性上的表现,采取玉米单粒精播配套技术,充分发挥该品种增产潜能,探讨其高产增效技术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