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单株产量

单株产量

单株产量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579篇,主要集中在园艺、农作物、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3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8314篇;相关期刊245种,包括中国种业、世界热带农业信息、中国果业信息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1中国马铃薯大会、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分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等;单株产量的相关文献由142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锦芳、李浩杰、蒋梁材等。

单株产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3 占比:6.23%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8314 占比:93.62%

总计:8881篇

单株产量—发文趋势图

单株产量

-研究学者

  • 张锦芳
  • 李浩杰
  • 蒋梁材
  • 蒲晓斌
  • 华明艳
  • 吴伟华
  • 周丽红
  • 孙芳
  • 张厚华
  • 张时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洁琼; 刘慧; 雷建姣; 劳家喜
    • 摘要: 为筛选出在钦州市表现较好的抗(耐)枯萎病香蕉品种,对桂蕉9号、南天黄、中蕉9号等3个香蕉品种的植物学性状和抗枯萎病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个香蕉品种各具有优良特性,但综合各项指标来看,桂蕉9号和南天黄可作为抗病品种在钦州推广种植,其中桂蕉9号综合表现稍好于南天黄。
    • 摘要: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发现一个小麦产量性状新基因,该基因对小麦小穗数、分蘖数以及单株产量等性状都有明显的调控作用,田间测产显示产量平均增长11.9%。该成果在线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 摘要: 1.特征特性。"云油杂28号"为中早熟油菜品种,秋播平均生育期181.6无夏播平均生育期110天。株形较紧凑,平均株高169.89厘米,苗期生长势强,分枝性较强,分枝角度小,有效分枝数7.42个;单株有效荚果数272.15个,籽粒饱满,荚粒数20,千粒重3.99克,单株产量19.54克。抗逆性强,抗倒伏性中等,成熟一致性齐,丰产性好。菜籽不含芥酸,硫昔含量21.70微摩尔/克(饼),含油量42.18%,达到双低标准。
    • 李智谋; 姜守全; 于江辉; 管锋; 姚仁祥; 方杰
    • 摘要: 为了阐明三系杂交稻稻瘟病抗性和产量之间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的遗传效应,揭示二者间的关联性。本研究以6个三系野败型不育系和13个恢复系配制的78个杂交稻组合为材料,进行田间自然抗性鉴定,于稻瘟病盛发期调查各组合叶瘟、穗瘟、稻穗损失率,成熟期测定单株产量。配合力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稻瘟病抗性和单株产量均受亲本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影响,但非加性效应高于加性效应,而且恢复系GCA基因型方差的贡献率大于不育系;稻瘟病抗性和单株产量受遗传变异效应影响较大;GCA效应分析表明,不育系L5A和恢复系LR7、LR10均为正效应,不育系的穗瘟和穗瘟损失率之间为差异极显著正相关,恢复系稻瘟病3指标间为差异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与稻瘟病抗性间未达到显著相关性;SCA的效应分析表明,L2A/LR1、L3A/LR13、L4A/LR10、L4A/LR13、L5A/LR4、L5A/LR11、L6A/LR1稻瘟病抗性指数和单株产量均为正效应,杂交稻组合稻瘟病3指标间为差异极显著正相关,而单株产量与稻瘟病抗性间为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此,抗病高产三系杂交水稻应选育GCA较高的亲本,同时注意协调组合的SCA。
    • 孙戈; 衣颖
    • 摘要: 以“泰山1号”猕猴桃为试验材料,探究留果数、氯吡脲喷施浓度、授粉方式3个因素对果实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疏果时每处叶柄保留1~2个果,氯吡脲喷施浓度为5 mg/L或15 mg/L,采用人工授粉与自然授粉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将会进一步提升猕猴桃果实产量,并且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
    • 黄志午; 宋云鹏; 杨决平; 徐志刚; 朱为民
    • 摘要: 以‘金陵美玉’番茄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补光处理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C1和C3处理比CK处理提前20 d上市,采摘总产量中C1和C3处理分别是CK的4.1倍和5.0倍。除单果重外,C1和C3处理的各产量构成因素显著高于C2和CK。定植后35 d和50 d,C3的株高和茎粗最大、CK最小。定植后70 d和80 d,C1的株高和茎粗最大、CK最小。C1处理和C3处理的单株产量与C2的单株产量分别是CK的5.5倍和3.07倍。补光可提升叶绿素含量,减少病虫害,降低冬季低温弱光高湿等不利环境的影响。点光源冠层补光+线光源丛间补光(C1)更有利于苏州地区“秋延后”设施番茄的栽培。研究结果对该区域的黄瓜、辣椒、草莓等设施果菜或浆果的冬春季栽培具有示范和借鉴作用。
    • 石悦; 杨东升; 房永雨; 柴文娟; 刘拴成; 贺如彤
    • 摘要: [目的]明确对高丹草产量影响较大的关键农艺性状,挖掘其高产潜力,为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12份高丹草材料为研究对象,对高丹草各性状进行测量,利用随机区组试验对高丹草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干重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和通径分析。[结果]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1.61%~54.67%,表明各供试材料主要农艺性状存在丰富变异;各性状与单株干重相关性为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长>叶宽,单株干重与株高相关系数最大(0.746),与叶宽的相关系数最小(0.349);主成分分析共获得3个主成分,分别是株高因子、分蘖因子和叶宽因子,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45.855%、12.924%、11.594%,累计贡献率高达70.373%,主成分1中各性状特征向量值均为正值,单株干重、株高、茎粗、叶片数和叶长的载荷量较高,表明植株高大、主茎粗、叶片数多且植株叶片较长时,高丹草产量较高;通径分析中对植株产量直接影响的大小为株高(0.444)>茎粗(0.258)>叶片数(0.201)>叶宽(0.136)。[结论]株高和茎粗是直接影响高丹草单株产量的重要性状。
    • 曹彩红; 田雅楠; 赵立群; 祝宁; 何秉青; 曹玲玲
    • 摘要: 以33份结球莴苣品种为材料,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影响结球莴苣产量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结球莴苣品种选择和育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产量与单株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性状相关不显著;单株重与展幅宽、展幅长、中心柱粗、株高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农艺性状与产量关联度依次为单株重>展幅长>展幅宽=中心柱粗>中心柱长>叶球球形指数>株高>叶球横径>叶球纵径。因此,结球莴苣产量的形成受单球重、株高、展幅长、展幅宽、中心柱粗等性状的影响,在育种过程中可以优先考虑单株重,同时结合展幅长、宽,其次适当注意中心柱粗、中心柱长和株高,最后依据育种目标选择合适的叶球纵径和横径。
    • 葛平珍; 余娟; 何友勋; 赵龙; 张时龙
    • 摘要: 在优于大田管理的条件下,以22份小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7个主要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从而确定影响小豆单株产量的因素。结果表明,除了荚长,其余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5%,荚长的变异系数最小,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大;7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顺序为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荚长>百粒重;经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农艺性状进行通径分析,直接作用大小为单株荚数>百粒重>株高>荚长。综合考虑,小豆单株获得高产应选择单株荚数多、百粒重适中的品种。
    • 江丽; 袁名安; 李朵姣; 胡新荣; 赵东绪; 陈斌; 翁晓星; 郑寨生
    • 摘要: 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赤霉素(GA)及芸苔素内酯(BR)及二者交互作用对籽叶两用茶树光合特性及茶果产量的影响。以5年生的金茶1号为试验对象,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GA(0、0.8、1.0、1.2、1.5 mg/L)、BR(0、0.3、0.5、0.8、1.0 mg/L)及二者交互处理(GA+BR 0 mg/L+0 mg/L、1.0 mg/L+0.5 mg/L、1.0 mg/L+0.8 mg/L、 1.2 mg/L+0.5 mg/L、 1.2 mg/L+0.8 mg/L)在茶果油脂转化期对茶树进行喷施,测定各处理茶树成熟期果实含水率,茶叶籽含油率,叶片含氮量、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以及成熟茶果的生物学特性和单株产量。结果表明:随着果实的成熟,茶果含水率逐渐降低,茶叶籽含油率先升高后降低(除对照),且同一时期喷施GA、BR及二者交互处理的茶果含水率均低于未喷施外源激素的茶果,茶叶籽含油率均高于未喷施外源激素的茶果;GA(1.2 mg/L)、BR(0.8 mg/L)及二者交互处理(GA 1.0 mg/L+BR 0.8 mg/L)的茶果成熟时含水率最低,分别为21.17%、25.75%、20.13%,茶叶籽含油率最高,成熟期的最高值分别为35.97%、33.52%、36.17%,单株产量最高,分别为1.91、1.91、1.95 kg;含氮量、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随着果实的成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成熟茶果的单株产量与成熟期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一籽质量、二籽质量及三籽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在生长期对茶树喷施外源激素可促进茶树的光合作用,提高茶果的产量及含油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