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单宁酶

单宁酶

单宁酶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209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70519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生物加工过程、微生物学杂志、现代食品科技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1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管产学研助推食品安全重庆高峰论坛、全国生物化工技术发展研讨会、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等;单宁酶的相关文献由489位作者贡献,包括邱树毅、肖安风、杨秋明等。

单宁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0519 占比:99.80%

总计:70658篇

单宁酶—发文趋势图

单宁酶

-研究学者

  • 邱树毅
  • 肖安风
  • 杨秋明
  • 吴鑫颖
  • 倪辉
  • 王征
  • 蔡慧农
  • 黄高凌
  • 杜希萍
  • 保玉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卢海强; 陈伟; 田洪涛; 谷新晰; 谷子林
    • 摘要: 单宁酶在食品、饲料和制药等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本研究通过对柿树单宁酶基因PsnTanA进行密码子优化,使得该基因的GC含量由60.2%调整到57.1%,CAI值由0.62调整到0.76,优化前后基因序列的一致性为78.3%。单宁酶PsnTanA经大肠杆菌BL21表达后,重组酶PsnTanA在40°C和pH 7.0下表现出最大活性,比酶活力为1.53 U/mg,表观分子量约为39 kD。多种金属离子抑制了重组酶PsnTanA的活力,并随着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其中Cu;和Fe;表现出的抑制效应最为明显,部分有机试剂也表现出类似的现象。以没食子酸正丙酯为底物时,单宁酶PsnTanA的Km值和Vmax值分别为1.43 mmol/L和3.28 mmol/(L·min)。除此之外,研究发现单宁酶PsnTanA能够有效降解高粱、茶和绿豆单宁等底物。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现有单宁酶资源,也为进一步为单宁酶在食品和饲料中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 陈伟; 谷新晰; 张莉娟; 谈苏慧; 田洪涛; 卢海强
    • 摘要: 基于大肠杆菌的密码子偏好性,对茶树单宁酶基因CsTanA碱基进行优化,基因优化后GC含量为51.9%,密码子适应指数为0.8,优化前后基因序列的一致性为77.8%,以pET-30a为表达载体对优化基因进行重组表达及酶学性质分析。A_(600nm)约0.6的重组菌株以1 mmol/L的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在30°C诱导12 h,破碎上清液重组单宁酶rCsTanA比活力为0.35 U/mg,镍柱纯化后的rCsTanA比活力为1.53 U/mg,纯化倍数约为4.4。纯化重组单宁酶rCsTanA分子质量为39 kDa,其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分别为40°C和7.0。不同金属离子浓度对酶活力的影响存在差异,在低浓度(1 mmol/L)条件下,K^(+)增强了rCsTanA 37.28%的酶活力,而Ag^(+)、Cu^(2+)和Fe^(3+)使该酶活力均丧失80%以上;而在高浓度(5 mmol/L)条件下,Cu^(2+)表现出完全抑制rCsTanA活性的特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吐温80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极性溶剂(甲醇、乙醇、丙三醇、异丙醇及丙酮)对rCsTanA活性具有较强抑制作用。本研究不仅实现了茶树单宁酶的表达和酶学性表征,同时也丰富了单宁酶资源,为植物单宁酶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 吴荣梅; 余书平; 余秀宏; 汪永奇; 曹青青; 唐平; 尹军峰; 许勇泉
    • 摘要: 夏秋茶鲜叶原料中酯型儿茶素含量丰富,经传统方法加工而成的绿茶苦涩味重,不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导致经济效益低,因而被广泛弃采并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单宁酶是一种作用于没食子酰基的生物酶,可催化酯型儿茶素生成非酯型儿茶素与没食子酸,改变绿茶儿茶素组成,从而达到改善滋味品质的目的。文章在绿茶加工过程中添加单宁酶处理杀青叶,并分析了酶添加量与处理温度对成品绿茶浸提液感官品质与理化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单宁酶处理杀青叶可有效改善夏秋季绿茶浸提液滋味品质。随着酶添加量的提高,浸提液外观色泽越发清亮,苦涩味降低而回甘显著增强,整体口感得到极大改善。此外,酶解处理后,浸提液中的总儿茶素含量虽无明显变化,但酯型儿茶素含量与比例均显著降低,浸提液抗氧化活性得以提升。处理温度的影响虽不及酶添加量,但40°C处理的浸提液品质显著最佳。
    • 王玉印; 卢海强; 陈伟; 张莉娟; 田洪涛; 谷新晰
    • 摘要: 探究固、液发酵方式在重组毕赤酵母单宁酶工程菌的形态、产酶量及酶学特性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重组菌株在固、液发酵方式下表现出了较大差异。固态发酵条件下,重组菌株能够积累更多的生物量,当培养48 h后积累的生物量比液态发酵高22.3%;经电镜分析发现,固态条件下,重组菌株个体之间更容易出现聚集,并伴随着有生物膜的产生;在不同甲醇体积分数诱导下,固、液发酵的重组菌株的产酶量均出现了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诱导两者最高产酶量的甲醇体积分数却存在差异,分别是2%和3%。进一步研究发现,固、液发酵条件下,重组菌株发酵的单宁酶酶学性质也存在一定差异,固、液态发酵单宁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30°C和为20°C,且酶的热稳定性也有一定提高,其余酶学性质差异不显著。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分析发现,固态发酵生产的单宁酶存在不同的修饰,这可能是造成上述性质差异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本研究探究了固、液发酵条件下,重组单宁酶毕赤酵母菌株生长及产酶特性的差异,为高效制备单宁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 李红叶; 陈立佼; 刘明丽; 郭天杰; 王道平; 潘映红; 赵明
    • 摘要: 单宁酶(Tannase,EC 3.1.1.20)能水解单宁中的酯键和羧酚酸键,产生没食子酸以及对应醇,在食品、饮料、饲料、制药、医药、化妆品等各类工业中应用广泛,也在普洱茶发酵中具有重要作用.从普洱茶发酵中分离的黑曲霉菌株PU001中克隆得到单宁酶基因Tan2,并连接到表达载体pCold-Ⅰ构建BL21-pCdd Ⅰ原核冷诱导表达系统,转化至感受态大肠杆菌BL21中,SDS-PAGE与质谱鉴定均表明单宁酶Tan 2表达成功,旨在为进一步研究该酶在普洱茶发酵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他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 张初署; 王明清; 于丽娜; 毕洁; 宋昱; 张建成; 徐同城; 崔言峰; 孙杰
    • 摘要: 利用单宁酶脱除花生衣提取液涩味,改善花生衣提取液品质,比较不同处理条件下花生衣提取液在口感、原花青素、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方面的变化,优化单宁酶处理花生衣提取液的条件.结果表明:添加单宁酶能明显脱除花生衣提取液的涩味,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花生衣提取液滋味品质明显改善.单宁酶处理花生衣提取液的优化条件为:酶解温度为50°C,酶解时间为5 h,酶添加量0.2%和底物浓度为0.8%,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花生衣提取液无苦涩味,口感好,原花青素得率9.2%,多酚得率15.3%,游离氨基酸得率为1.35%.本研究对于改善花生衣提取液的滋味品质、拓宽花生衣应用有积极意义.
    • 董弦弦; 吴晓江; 张钰龙; 巫小丹; 万茵; 刘成梅; 付桂明
    • 摘要: 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技术(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对炭黑曲霉FCYN212菌株进行诱变,选育单宁酶高产菌株,并对单宁酶产量提高的菌株进行发酵罐发酵参数优化.结果表明:通过ARTP诱变后结合溴酚蓝平板变色圈法初筛,摇瓶发酵复筛,成功筛选到1株单宁酶活力较高的突变株NCUFM8,且与原始菌株酶活力(0.135 U/mL)相比,NCUF M8酶活力为0.212 U/mL,显著提高了 57%(P<0.05);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经8次连续传代并摇瓶发酵,NCUF M8平均酶活力达0.208 U/mL,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发酵罐发酵参数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参数为,发酵时间4 d,接种量2%,单宁酸质量浓度60 g/L,溶氧体积分数45%,诱导物添加时间36 h,该条件下NCUF M8酶活力为1.377 U/mL,相比未优化酶活力(0.212 U/mL)显著提高了549%(P<0.05).研究实验结果为单宁酶的高产菌株选育提供了新的依据,并可助力节约单宁酶的工业化生产成本.
    • 何泽琪; 刘果; 阚启鑫; 杨国航; 曹庸
    • 摘要: 本实验室自主分离的黑曲霉N5-5所产单宁酶已发现对没食子酸丙酯具有良好酶解效果.为了单宁酶的工业化应用,本次研究大批量培养单宁酶,探究其对单宁酸的酶解效果及酶的固定化效果.发酵采用先液体扩培后固体发酵的形式,提酶后利用陶瓷膜过滤技术纯化、浓缩酶液,并对比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两种不同干燥方式,还使用树脂载体对酶进行固定化.实验表明,纯化后单宁酶酶活达258.53 U/mL,可水解10%至50%浓度的单宁酸,其中30%以下底物浓度酶解效果较好;冷冻干燥对酶活影响不大而喷雾干燥使酶活降为174.02 U/mL;另外,单宁酶通过树脂载体固定化后,在实验条件下可重复使用至少4次.研究为提高黑曲霉N5-5发酵所产单宁酶的媒介效率、降低酶解反应成本、实现商业化生产建立了理论基础.
    • 陶磊; 满云
    • 摘要: 高粱中的单宁多集中在种皮上,籽粒颜色深的类型单宁含量较高,籽粒颜色浅的单宁含量较低。单宁带有涩味,遇铁呈蓝黑色,能使蛋白质凝固,对酶制剂和酵母均有破坏作用。本文通过试验在蒸煮过程中添加单宁酶,发现可以减弱单宁对酶制剂和酵母的抑制作用,降低糊化粘度,提高发酵成熟醪酒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