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协商治理

协商治理

协商治理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24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学、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9866篇;相关期刊183种,包括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宁夏党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4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北京大学2012政治学行政学博士论坛暨国家的治理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第十届中国国家安全论坛等;协商治理的相关文献由25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敏、徐锋、魏崇辉等。

协商治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6 占比:0.7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9866 占比:99.20%

总计:30108篇

协商治理—发文趋势图

协商治理

-研究学者

  • 张敏
  • 徐锋
  • 魏崇辉
  • 于江
  • 孙强强
  • 王岩
  • 邓理峰
  • 钟金意
  • 钱再见
  • 何包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磊
    • 摘要: 为提升治理效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不少地方开始积极探索协商治理模式,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协商治理强调对协调、沟通和参与等主体行为的关注,注重公民参与决策的程序,对民主主体和民主过程有着明确的要求。构建适应逻辑—核心问题—保障机制的协商治理分析框架对乡村具体事件进行全过程考察。选取江苏省M村协商对话案例,分析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以互信互赖为前提的治理路径时代化、以多元合作为基础的治理资本组织化及以资源共享为支撑的治理治理模式开放化为乡村协商治理赋能,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
    • 尤琳; 罗志强
    • 摘要: 中国城乡社区协商治理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把组织、制度、文化、技术四大要素嵌入城乡社区协商治理中,可以构建一个理论和实践相契合的分析框架。“幸福微实事”是协商治理在城乡社区场域的具体实践形态,其运行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即注重开放性输入的共建环节、强调协商性转化的共治环节、实现精准性输出的共享环节。“幸福微实事”实践过程中,通过组织赋权、制度赋制、文化赋能、技术赋智,社区治理问题化驱动导向更加鲜明、规范化运作程序更加完善、理性化审议过程更加凸显、高效化推动渠道更加畅通,取得了城乡社区协商治理的良好成效。但也要指出,以“幸福微实事”为实践形态的城乡社区协商治理仍面临不少问题,需要不断深化实践、探索规律、解决难题。
    • 郁波; 刘慧娟
    • 摘要: 新时代基层协商治理是多元互动的协作治理体系,对统一战线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对治理实践分析发现:统一战线在基层协商治理中存在协商主体不明确,协商平台不充分,协商规则不配套,协商内容不确定,协商成果难转化等困境。这意味着,新时期我国应该建立多元主体协商机制,拓宽协商议题的产生渠道,保障协商议程的规范性,落实考核评价机制保证协商成果的有效转化。要求把统一战线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途径,为我国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 魏崇辉; 李钰鑫
    • 摘要: 通过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2012年11月8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主题为“协商治理”,文献来源为“北大核心”与“CSSCI”的396篇文章,可以发现,当前协商治理研究趋于平稳发展,学术共同体有待形成,发文机构以“双一流”高校、东部地区高校为主,高质量期刊为研究提供交流平台,获得各类基金项目支持。研究话题广泛而重心下移;研究热点聚焦于协商治理概念、内涵和特点的论述,协商治理在不同运行层面的应用,协商治理体制机制建设,协商治理制度优越性。民主协商、制度优势及基层治理是未来研究的趋势,为使研究更加紧跟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应增强研究的实践性,保持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强研究的开放性,学习和借鉴西方治理理论的优秀研究成果;加强研究的整体性,推动顶层设计研究与基层治理研究的契合,弥补当下研究的不足。
    • 刘晓玉
    • 摘要: 十八大以来,河南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形成了以党建为核心引领,多元共建共治共享,运用互联网信息平台以及居民(村)代表提案制等城乡社区协商治理模式。河南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农村“空心化”、合并社区管理难度大、社区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协商形式主义等突出问题与治理困境,因此,需进一步探索优化完善河南城乡社区协商治理的实践路径。
    • 陈家喜; 李智
    • 摘要: 棚户区改造是城市基层治理的复杂形态,具有群众关注度高、利益集中、投资巨大、回报率低、沟通难度大、前期拆迁和后期安置繁琐等诸多特点。如何和谐平稳地推进棚户区改造不仅是检验城市政府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也是考验党对城市基层社会整合能力的重要窗口。深圳市清水河街道探索“党建引领+协商治理”模式推进重点片区棚户区改造,构建城市基层治理复杂形态的简约治理机制。一方面,将党建工作嵌入棚改工作,党的建设与棚户区改造工程同步推进,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棚改工作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运用协商治理机制,将组织动员与群众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在涉及群众重大利益问题上充分沟通协商,争取最大公约数。项目用时137天顺利完成专规、签约、交房及启动拆除等棚改工作,各阶段均创造了棚改的“深圳速度”,为推进棚改建设提供了“清水河经验”。
    • 白启鹏
    • 摘要: 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新型共同体。提升农村社区协商治理效能对新时代增强整个国家的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探寻一种“自治、德治、法治”有序协调的系统运行机制、促进将农村社区居民自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农村社区协商治理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协商共治体系”能够有效破解农村社区的治理困境,促进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提升农村社区协商治理效能,应构建多元参与的农村社区协商治理共同体,确定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与公共权力互动的限度,推进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机融合。
    • 徐锋
    • 摘要: 人民属于联盟政治的范畴。不同于西方基于个体和权利本位的自由民主,当代中国基于整体和民权本位的人民民主更加强调人民的政治联盟性质,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国家形态。此种形态的历史生成、现实运作及其未来发展,都离不开广泛协商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最广泛统一战线内部的共识政治、有效治理。
    • 朱蓬瑞
    • 摘要: 协商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乡村协商治理作为基层乡村群众的民主实践和有效治理制度的探索,不仅是社会主义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地协商治理发展不均,青海乡村协商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在村民主体缺乏协商意识和能力、基层农村的社会组织疲软无力、协商治理制度匮乏等方面。因此,解决青海乡村协商治理中暴露的问题,加快完善乡村协商治理体制,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青海基层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廖萍; 秦小平
    • 摘要: 通过有效治理实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满足新时代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重点问题。长期以来,政府决策和精英规划替代农民真实诉求表达而导致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需错位现象颇为普遍。针对上述问题,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从协商治理的视角关注多元治理的问题,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提出思路与建议。研究认为:协商治理是对乡村振兴总要求和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双重回应,与乡村振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受传统管理惯性的桎梏,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协商治理无法达成有效的运转,主要表现在协商治理主体的缺席,议题的缺项和制度的缺位。针对现实困境,研究从促使治理主体归位,拓宽议题渠道和健全议事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协商治理的实践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