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半城镇化

半城镇化

半城镇化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2年内共计58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经济、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11607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人民论坛、贵州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十届中日韩地理学联合会议、第一届亚洲地理学大会、第十五次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等;半城镇化的相关文献由85位作者贡献,包括姚志、朱要龙、曹泽昊等。

半城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11607 占比:99.99%

总计:611665篇

半城镇化—发文趋势图

半城镇化

-研究学者

  • 姚志
  • 朱要龙
  • 曹泽昊
  • 朱金
  • 杜春德
  • 汪胜洋
  • 焦晓云
  • 薛双
  • 谢云
  • 高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李璐邑
    • 摘要: 本文从区域发展进程和城镇化内涵出发,研究分析了北京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认为在北京的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规模限制相矛盾、区域规划和交通体系不配套、城镇化与现代化不同步是当前北京市域范围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认为北京应当正视自身城市经济高度发达的客观事实,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目标。具体来说,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基础,率先探索城乡要素平等互动机制,提高周边新城和小城镇的经济承载力,注重交通体系配套,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并重视发挥农业的生态作用。
    • 郭聪; 关昊文; 段锦宜
    • 摘要: 房价、半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当前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三大现实问题,三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本文利用2009-2018年我国30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将三者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中,使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探讨上述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房价上涨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提升半城镇化水平,半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反过来继续推动房价上升,半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呈“U型”,城乡收入差距对半城镇化的反作用则呈“倒U型”。这些关系在东中西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基于上述结论,最后给出政策建议,以探索解决城乡问题的最佳途径。
    • 骆文标
    • 摘要: 从城乡关系角度研究了城乡混杂地区的形成过程及现状特征,并分析其成因及现有的城镇化治理实践经验.结合汕头这一典型区域的实际情况,针对其城乡混杂地区的城镇化发展问题,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混杂地区城镇化的路径.
    • 焦晓云
    • 摘要: 文章基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历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官方数据以及个人社会调查实际,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半城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半城镇化就是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但又不能融入城市的不彻底的城镇化状态,随着体制机制创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备、生存环境优化以及人力资本积累增加,半城镇化现象终将得到解决.文章阐述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难以实现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和文化融入的半城镇化现象,通过文献研究和调研分析,认为破解半城镇化难题需要健全居住证制度,推行"渐进赋权"模式的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歧视政策和歧视行为,营造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良好环境;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建设新型社区,推进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
    • 汪嵘明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农民工"半城镇化"的问题也逐渐显示出来,使农民工处在一个城镇与乡村之间"半城镇化"的尴尬境地.目前,我国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就业、经济收入以及社会保障实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解决目前我国新经济形势下农民工的"半城镇化"困境势在必行.文章就新经济形势下农民工"半城镇化"的困境与应对策略展开深入讨论.
    • 高海波
    • 摘要: "社会的反向运动"视域中的城镇化反映出人与城镇之间的双向抗拒,资本裹挟下的城镇异化,社会阶层间的冲突对垒,以及社会深层结构的变迁.新型城镇化作为中国城市化的特色途径也遭遇"半城镇化"问题、被资本宰制的倾向、阶级冲突风险以及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可否认,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社会的反向运动"视域中的城镇化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何以消解"社会的反向运动"视域中的中国城镇化问题?关键还在于"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处理好乡村观念与城市观念之间的关系、注重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三农问题.
    • 张兆为1
    • 摘要: 以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回流为主要特征的''双转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的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了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和中西部就地城镇化是改善非均衡的城镇化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的最后给出了推进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几个合理化建议。
    • 李春生
    • 摘要: 对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差的经济内涵、演变趋势、形成原因和优化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城镇化率之差可以近似地表示农村户籍半城镇化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省、市一级的两个城镇化率之差没有经济意义;两个城镇化率之差整体上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超过了农村户籍人口落户城镇的速度.提出要缩小两个城镇化率的差距,必须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核心,在保护农民工权益、推动制度变革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 任仪; 刘科伟; 张可心
    • 摘要: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政府在市民化过程中,为弥补城乡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差距所承担的财政压力成为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因此,测算市民化的公共成本,成为研究市民化工作相关对策的重要任务之一.该文在确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构成的基础上,从一次性成本和经常性成本两个方面,测算了陕西省省域公共成本.根据市场和政策因素建立地区成本修正模型,测算省域及各地市公共成本.陕西省市民化公共成本为29 689元,其中首年支付一次性成本为22 874元/人,每年持续支付的经常性成本为6 815元/人.各地市首年总公共成本在33 800元~29 651元之间,关中地区最高,陕南次之,陕北最低.从公共成本特征出发,陕西省市民化工作需要扩大成本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公共成本中占比较高的要素中,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另一方面要发挥小城镇低成本优势,推进县域城镇化工作,分担大城市市民化压力,促进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The citize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and promote the new urbanization.The public cost obstacle is the biggest resistance in the process of citizenization.Therefore,it is important to calculate the public cost of citizenization and to set up the cost-sharing mechanism.This paper determines the cost inclusion elements at the core of citizenization,measure the public cost of Shaanxi Province and other cities in terms of two aspects:one-time cost and recurrent cost.The results showed:the public cost of citizenization in Shaanxi is 29 689 yuan.The one-time cost of the first year is 22 874 yuan/person.The recurrent cost of continuous payment of 6 815 yuan/person per yea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blic cost is proportional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The total public cost of the first year is between 33 800 yuan and 29 651 yuan.The citizeniz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needs to expand the cost financing channel,guide the social capital to participate in the public cost,reduce the financial pressure of government.On the other hand,it also needs give full play to the low cost advantages of small towns,promote a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 朱要龙
    • 摘要: 以城市融入为主导的城镇化学术主张,不新成为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伴随城市户籍改革的持续深化与相关障碍的逐步扫清,“半城镇化”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因此,重新审视半城镇化问题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值得关切的议题.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存在两个典型事实:城市建设的规模偏向、农村人口的永久性迁移与制度性迁移分化,均明确指向现行的土地制度安排.基于文献研究,本文凝练概括了两大经验假说:农村地权退出与土地财政冲动,,并力图统一于一个土地制度的分析框架内,以寻求半城镇化的发生机制.现行土地以城市征用地制度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提供制度庇护,同时,以村集体所有权配置土地权利,无法为农村人口的土地财产权实现提供制度通道.当前,关于土地制度与半城镇化关系及改革方向,出现了三类分歧:土地制度优势论认为半城镇化是制度运行的理想结果,土地制度扭曲论认为要重构土地私权;稳健的改革论认为关键是提防城镇化中的土地私有化陷阱与重构利益分配机制.本文分析认为,在现行土地制度框架内,“半城镇化”问题是农村人口微观行动策略与地方政府宏观政策选择共同的合意均衡.半城镇化向彻底城镇化的转型建设,不能以互相割裂的改革方案替代.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议题是农地制度改革,国家关于农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公权之上重塑私权,即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并逐渐向追求效率的经济功能与赋予权利的保护功能让渡,将人地依附关系转向人地保障关系.制度建设要允许偏远农村人口将退地后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作为流动资产,可以有偿进行转让;要探索带“地标”城镇化方案,以构建建设用地指标物权化机制.一则纠正地方政府的士地财政冲动与错配支持,二则赋予进城农民的土地退出权或市场化收益权.改革理想状态是,地方政府与非属地进城农民建立起激励相容机制,以走出地方政府增长选择与农民损失厌恶的博弈困局,实现半城镇化到完全城镇化的转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