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冰冻圈

冰冻圈

冰冻圈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4381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海洋世界、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关注气候变化:挑战、机遇与行动”论坛、第四次全国大气科学前沿学科研讨会等;冰冻圈的相关文献由245位作者贡献,包括秦大河、丁永建、效存德等。

冰冻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4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4381 占比:99.61%

总计:54592篇

冰冻圈—发文趋势图

冰冻圈

-研究学者

  • 秦大河
  • 丁永建
  • 效存德
  • 任贾文
  • 康世昌
  • 沈永平
  • 姚檀栋
  • 李新
  • 王宁练
  • 陈仁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凌燕; 张清
    • 摘要: 一、试题设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季节性积雪是地球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陆地98%的季节性积雪位于北半球,其时空变化与气温、降水、日照、风速等密切相关。青藏高原积雪分布广泛,时空异质性极为突出[1]。
    • 效存德; 杨佼; 张通; 苏勃; 王磊; 许茜; 闫展; 郝海瑞; 黄怡
    • 摘要: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对气候系统各要素的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和深度不确定性(deep uncertainty)给出了新认识。文中基于此对全球冰冻圈变化的上述三方面加以总结和归纳。总体来看,无论何种排放情景,半球和全球尺度上冰冻圈各要素于21世纪均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即均向融化或退化方向变化,且具有不可逆性;但在区域尺度、短时间尺度和百年以上时间尺度上,不同冰冻圈要素或因内部变率大、或因响应机制复杂而存在可逆、可预测性差乃至深度不确定性难题。
    • 陈仁升
    • 摘要: 冰冻圈水文学是研究冰冻圈要素的水文过程、作用及影响的学科。它是在传统冰川水文学、冻土水文学、雪水文学以及寒区水文学等基础上,由中国科学家于2020年首先提出并完成其学科体系构建的科学,是随着冰冻圈科学发展而涌现的一门新兴的、冰冻圈科学与水文学的交叉学科。冰冻圈是地球表层连续分布且具一定厚度的负温圈层,亦称冰雪圈、冰圈或冷圈。冰冻圈要素主要包括冰川(含冰盖和冰帽)、河冰、湖冰、积雪、冰架、冰山、海冰、多年和季节冻土,以及大气圈内的固态水体等。冰冻圈从冰体融化形成径流的过程,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
    • 摘要: 《冰川冻土》聚焦服务于冰冻圈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寒区工程学、冰冻圈水文学、冰冻圈生态学等学科发展,重点报道冰川(冰盖)、积雪、冻土、海冰等关键冰冻圈要素的过程与机理、冰冻圈变化的影响与适应,以及相关的全球变化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关注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及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传播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学知识,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服务冰冻圈及其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胡利娟
    • 摘要: 8月3日,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对外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五个方面来揭示全球气候变化最新状况,可谓是一份“把脉”地球健康的最新“诊断报告”。
    • 摘要: 《冰川冻土》聚焦服务于冰冻圈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寒区工程学、冰冻圈水文学、冰冻圈生态学等学科发展,重点报道冰川(冰盖)、积雪、冻土、海冰等关键冰冻圈要素的过程与机理、冰冻圈变化的影响与适应,以及相关的全球变化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关注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及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传播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学知识,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服务冰冻圈及其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马丽娟; 效存德; 康世昌
    • 摘要: IPCC SROCC和AR6对高山区气候变化的评估表明,近期全球山地增暖速率提高,1980年代以来亚洲高山区增暖速率明显高于全球平均和其他高山区同期水平。各山地增暖普遍具有海拔依赖性,但机制复杂且区域差异大,除落基山脉未来气温增幅随海拔降低外,其余山地均随海拔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全球山地年降水在过去几十年没有明显趋势;预计未来北半球许多山地年降水将增加5%~20%,但极端降水变化的区域和季节差异较大,其中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极端降水频次和强度都将增大。山地年最大雪水当量的减少在固-液态降水转化的海拔高度带更强,未来山地降雪和积雪变化不仅与排放情景有关,而且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2010—2019年全球山地冰川物质亏损较有观测记录以来的任何一个10年都多,亚洲高山区虽然冰川物质亏损速率较小,但每年亏损的冰量在全球四大高山区中仅次于安第斯山脉南段。预计山地冰川将持续退缩数十年或数百年,未来亚洲高山区冰川退缩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将居全球四大高山区之首。山地多年冻土温度升高、厚度减薄,预计未来多年冻土将加速退化,即使在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1世纪末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面积预计也将减少13.4%~27.7%。从评估的完整性和信度水平来看,山地观测和研究仍存在巨大差距。
    • 摘要: 《冰川冻土》聚焦服务于冰冻圈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寒区工程学、冰冻圈水文学、冰冻圈生态学等学科发展,重点报道冰川(冰盖)、积雪、冻土、海冰等关键冰冻圈要素的过程与机理、冰冻圈变化的影响与适应,以及相关的全球变化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关注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及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传播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学知识,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服务冰冻圈及其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摘要: 《冰川冻土》聚焦服务于冰冻圈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寒区工程学、冰冻圈水文学、冰冻圈生态学等学科发展,重点报道冰川(冰盖)、积雪、冻土、海冰等关键冰冻圈要素的过程与机理、冰冻圈变化的影响与适应,以及相关的全球变化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关注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及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传播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学知识,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服务冰冻圈及其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王建
    • 摘要: 一、背景和意义积雪作为冰冻圈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地表能量平衡、水文及大气循环等具有显著影响[1-5],同时积雪的分布与属性动态能对气候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积雪也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在我国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山区,融雪径流对河流的补给量在春季可达75%[6-7]。但同时积雪也是重要的致灾因素,融雪洪水、风吹雪、牧区雪灾、雪崩是我国主要的积雪灾害类型,多发于新疆、内蒙古和青藏高原等地,不但引发重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威胁[8]。积雪面积、深度、反照率、雪粒径、雪密度、雪化学等积雪特性及分布参数是冰冻圈和气候变化研究以及我国积雪水资源评估、积雪灾害监测和预警的数据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