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兵制

兵制

兵制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军事、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法制与社会、东疆学刊、内蒙古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等;兵制的相关文献由145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剑桥、蒋军、关发明等。

兵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91.7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83%

专利文献>

论文:9 占比:7.44%

总计:121篇

兵制—发文趋势图

兵制

-研究学者

  • 于剑桥
  • 蒋军
  • 关发明
  • 刘哲
  • 宫凌海
  • 尚威
  • 张宁
  • 徐承波
  • 李永
  • 潘宏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凡松
    • 摘要: 明初思州、思南等千户所虽设而旋裁,其部分土百户却仍在传袭绵延。至中后期,在都司卫所系统外,逐渐又有参将、守备等流官武职分辖地方,与守巡、兵备等文职共参军政,地方军事管理体制也相应地由卫所制度向卫所—营兵相结合的兵制转变,呈现出以移民为主的卫所军力地方化发展与地方原住民雇募武力相表里的趋势。
    • 周加兵; 张克峰
    • 摘要: 近代以来,尚武精神词义泛化,对当今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造成消极影响.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结合尚武精神与教育、武术的近代关系史和尚武精神自身的历史呈现,来观察尚武精神词义演进的节点,审视尚武概念的本质.研究认为:对精武体操会的多重职能与其多重目的的错位对应,是造成尚武精神词义泛化的重要源头;尚武精神的本质是一个国家、民族或群体作为一个耗散结构在特定的自组织时期的信息涌现;它不是具体的知识和通过教育获得的个人品德,而是集体的气质;作为体育项目的武术不承载尚武精神教育职能;教育或学校体育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在塑造尚武精神过程中,协从社会制度的其它部分起作用.
    • 殷彦康
    • 摘要: 效用兵为北宋熙宁间正式设立之兵种,初置时员额有限,靖康间其员额激增.至南宋绍兴、隆兴间已成为宋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职能、地位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效用兵的前后异化可以帮助我们一窥宋代军队的逐渐冗滥不堪用.目前对效用兵之较专门研究仅见于王曾瑜先生《宋朝兵制初探》一书,本文拟于王先生之研究基础上再做一些补充与完善,勾勒出效用兵的全貌.
    • 赵德昊; 周光辉
    • 摘要: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具有长期维系、不断重建的国家韧性。这种国家韧性并不是制度僵化停滞的表现。在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其官制、税制与兵制都发生过多次影响深远的变革。大一统国家的体制变革既源于大一统体制与大规模治理之间的结构性张力,也得益于中华民族居安思危、革故鼎新的文明传统。体制变革是塑造大一统国家韧性的动态机制。通过体制变革,大一统国家的政治秩序得以长期维系,多权力中心分立的低水平均衡得以被打破,大一统体制长期向成熟演进的趋势得以保持。通过制度化变革实现有效治理的做法为我们塑造现代国家韧性提供了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 汪细莲1
    • 摘要: 边塞诗在隋代开始发展,至唐代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府兵制是中国古代颇具影响力的兵制之一,曾在隋唐时代发挥 过重要的作用,却未能长盛不衰,最后不得不弃之不用。其由盛到衰的过程,除了史实的记载外,也曲折地反映在隋唐的边塞诗中。
    • 窦葳
    • 摘要: 《补汉兵志》是南宋钱文子为《汉书》补修兵志之作。钱氏将散见于《汉书》纪、传、表、志中有关兵制的记载予以搜辑(?)绎,且于书中附入自己的精审考辨与独到见解,对于研究西汉兵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考述结合的编纂方式亦为后世补作正史兵志提供了范本。然而钱氏作此书之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为《汉书》补缺,还有为宋立议。钱氏欲以寓兵于农的汉代征兵制斟酌参行于其时,以解决募兵制下军队仰食国家所引发的兵患问题,故作该书以讽谏,其拳拳于国计民生的著书旨趣突出体现了宋代史学强烈的经世目的与关照现实之意识。
    • 摘要: 元代的兵制混合了蒙古、中原和南宋的多种因素。军队的建制采用蒙古传统的十进制。元代的军队分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基本上是按民族等级分编的。一、元代军队的编组从窝阔台以后到忽必烈时期的探马赤军,其民族成份不断扩大,包括了唐元、土蕃、阿速、饮察等族人,以至一些汉人。新附军就是原来南宋的军队,但也进行了改编。所有这些军队都编组为牌(十户)、百户、千户和万户。
    • 上官红伟
    • 摘要: 宋代武力之盛,前不及汉唐,后不如元明清诸朝,已不须过多争辩。究其原因,除与两宋立国背景、宋廷安内虚外、重文抑武的国策以及宋代将领素养等相关之外,宋代兵制方面亦可挖掘其原因。具体到战役层面,其间的胜负得失,则与将帅是否指挥得法直接相关,此为兵法范围,而在战争层面,如何调配兵力和选择将帅,则属兵制问题,后者对战争的胜负更具决定作用。宋代用兵之失,多体现于应对辽、夏、金三朝造成的边患方面,其中不免涉及宋代地方统兵体制的问题。
    • 摘要: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本书全面论述了作者对于中国兵制和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兵制和“兵”的文化——也就是“武德”的历史的读本。全面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兵的精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