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先天性缺牙

先天性缺牙

先天性缺牙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374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2篇、专利文献25503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中国医药指南、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等; 先天性缺牙的相关文献由519位作者贡献,包括冯海兰、刘洋、韩冬等。

先天性缺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2 占比:1.44%

专利文献>

论文:25503 占比:98.56%

总计:25875篇

先天性缺牙—发文趋势图

先天性缺牙

-研究学者

  • 冯海兰
  • 刘洋
  • 韩冬
  • 刘浩辰
  • 潘永强
  • 田华
  • 戴东晓
  • 李伟
  • 李创
  • 王毅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世彦; 鲁晓红; 梁建晖
    • 摘要: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微种植体支抗对先天性缺牙美观及咬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夏市人民医院2016年5-2018年5月收治的先天性缺牙患者105例,随机分为两组:Nc组(自锁陶瓷托槽联合微种植体支抗)51例,Yk组(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微种植体支抗)54例,观察两组的修复效果、咀嚼效能及牙周状况,整齐美观度及舒适度改变情况,对比两组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和牙釉质脱矿情况。结果:牙齿修复效果比较,Yk组优良率96.1%,Nc组8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Yk组矫治后比较,Nc组矫治后1个月、6个月后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Yk组整齐美观度、舒适度、固位能力比较,Nc组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Yk组PLI、GI、牙釉质脱矿情况比较,Nc组明显下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牙周状况比较,Yk组优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微种植体支抗治疗先天性缺牙效果较好,美观度较高,可提高患者咬合功能。
    • 杨西美
    • 摘要: 目的 探讨先天性缺牙实施正畸联合口腔修复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19年8月—2021年5月诊治的88例先天性缺牙患者,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44例。常规组给予口腔修复疗法,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正畸治疗,对比两组修复效果、咀嚼功能评分、语言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先天性缺牙修复总有效率为95.45%,较常规组的81.82%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1,P=0.043);研究组治疗后咀嚼功能评分(9.38±1.02)分及语言功能评分(9.42±1.26)分均较常规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86、6.641,P<0.001);研究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先天性缺牙患者予以正畸加口腔修复治疗后,修复效果较好,使其语言功能、咀嚼功能、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 朱红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正畸联合口腔修复疗法治疗先天性缺牙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84例先天性缺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口腔修复治疗)和观察组(42例,采用正畸联合口腔修复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先天性缺牙患者应用正畸联合口腔修复治疗,能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咀嚼及语言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郑力
    • 摘要: 目的分析采用口腔修复术对先天性缺牙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先天性缺牙患者,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口腔正畸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口腔修复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评分、咀嚼能力评分、心理状态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语言功能评分分别为(5.11±1.36)、(7.27±1.64)分,参照组分别为(5.17±1.87)、(6.34±1.77)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咀嚼能力评分分别为(4.69±1.71)、(6.89±1.18)分,参照组分别为(4.58±1.57)、(5.53±1.29)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咀嚼能力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显著高于参照组的6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口腔修复术对先天性缺牙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更好的恢复患者的语言、咀嚼功能,并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有临床应用价值。
    • 吕淑清
    • 摘要: 目的 分析正畸联合口腔修复疗法治疗先天性缺牙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所收治的80例先天性缺牙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n=40)采取口腔修复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n=40)采取正畸联合口腔修复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语言功能、咀嚼功能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语言功能、咀嚼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正畸联合口腔修复疗法治疗先天性缺牙的效果,高于仅采取口腔修复疗法治疗所产生的效果.
    • 方庆彬
    • 摘要: 目的 本文对于正畸方法联合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效果展开研究.方法 本次对2018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我院进行先天性缺牙治疗的患者进行抽取,例数为60,对两组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其中对研究组(例数:30)及对照组(例数:30)分别实施正畸联合口腔修复治疗、单一腔修复治疗,通过治疗有效率、口腔功能、修复评分等指标进行效果观察.结果 将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进行比对,结果显示: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口腔功能、修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评分上升情况更加显著(P<0.05).结论 将正畸方法联合口腔修复疗法应用于先天性缺牙的治疗中,对患者的口腔功能、面部美观均有改善效果,实现牙齿的有效矫正.
    • 王宏艳; 石晶; 李杨
    • 摘要: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正治疗先天性缺牙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牙周菌斑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20年10月于我院的先天性缺牙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口腔修复治疗,研究组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PLI、PD、GI、SBI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发音功能、舒适度、矫治器固位能力、整齐美观感、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语言功能和咀嚼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天性缺牙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正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改善患者的牙周菌斑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牙周改善情况,提高满意度和患者的咀嚼、语言功能,值得推广和应用.
    • 方庆彬
    • 摘要: 目的本文对于正畸方法联合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效果展开研究.方法本次对2018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我院进行先天性缺牙治疗的患者进行抽取,例数为60,对两组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其中对研究组(例数:30)及对照组(例数:30)分别实施正畸联合口腔修复治疗、单一腔修复治疗,通过治疗有效率、口腔功能、修复评分等指标进行效果观察.结果将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进行比对,结果显示: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口腔功能、修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评分上升情况更加显著(P<0.05).结论将正畸方法联合口腔修复疗法应用于先天性缺牙的治疗中,对患者的口腔功能、面部美观均有改善效果,实现牙齿的有效矫正.
    • 徐莉
    • 摘要: 目的对先天性缺牙患者应用口腔修复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1期间该院收治的先天性缺牙患者128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应用正畸治疗)和治疗组(应用正畸治疗+口腔修复),各64例,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就治疗后患者的语言及咀嚼功能评分而言,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治疗总有效率而言,治疗组患者为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64,P<0.05);就患者对外观的满意度情况而言,治疗组的满意度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5,P<0.05)。结论先天性缺牙患者应用口腔修复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借鉴并推广。
    • 吴君怡; 余淼; 孙仕晨; 樊壮壮; 郑静蕾; 张刘陶; 冯海兰; 刘洋; 韩冬
    • 摘要: 目的:在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hypo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HED)患者中检测ectodysplasin A(EDA)基因突变,汇总并分析携带EDA4基因突变的HED患者的缺失恒牙分布特点及全身临床表现.方法:对临床收集到的12个HED家系进行遗传病史采集、全身系统性检查和口内检查,通过采集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或唾液样本,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EDA基因编码区并进行Sanger测序,与正常人群的EDA基因序列(NM_001399.5)进行比对,筛查突变.利用突变功能预测、保守性分析、蛋白结构预测分析突变的功能影响,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会遗传变异致病性分级指南》评估突变的致病性.总结EDA基因突变的HED患者的全身表型、缺失恒牙牙位,对比分析不同牙位缺失率的差异.结果:在12个HED家系中发现8个家系分别携带8个EDA 基因突变:c.164T>C(p.Leu55Pro)、c.457C>T(p.Arg153Cys)、c.466C>T(p.Argl56Cys)、c.584G>A(p.Glyl95Glu)、c.619delG(p.Gly207Profs * 73)、c.673C>T(p.Pro225Ser)、c.676C>T(p.Gln226 *)和 c.905T>G(p.Phe302Cys),其中,c.164T>C(p.Leu55Pro)、c.619delG(p.Gly207Profs * 73)、c.673C>T(p.Pro225Ser)、c.676C>T(p.Gln226 *)和c.905T>G(p.Phe302Cys)为新检出的突变.本研究发现的EDA基因突变的HED患者均为男性,其平均缺失恒牙数目为(13.86±4.49)颗,其中上颌平均缺失恒牙数目为(13.14±5.76)颗,缺失率为73.02%,下颌平均缺失恒牙数目为(14.57±3.05)颗,缺失率为80.95%.牙列左、右侧同名牙缺失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侧切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和下颌侧切牙缺失率高,而上颌中切牙、上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率低.结论:本研究在HED患者中检测出EDA基因致病突变,总结EDA基因突变的HED患者缺失恒牙规律,丰富了HED患者的EDA基因突变谱和表型谱,为遗传诊断和产前咨询提供了新的证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