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俞伯牙

俞伯牙

俞伯牙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音乐、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前线、人生十六七、琴童等; 俞伯牙的相关文献由134位作者贡献,包括余秋雨、佚名、吕麦等。

俞伯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 占比:98.54%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1.46%

总计:137篇

俞伯牙—发文趋势图

俞伯牙

-研究学者

  • 余秋雨
  • 佚名
  • 吕麦
  • 杨建波
  • 程秀锻
  • 赖建青
  • 陈鑫
  • 陈鲁民
  • Taiguo
  • amili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五灯会元》中有“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之语,警醒人们勿陷入狭隘的功利主义泥淖而无视天地大美。那些只“怀刀斧意”的人们,就如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所言,“自然徒劳地把它的丰富的多样性展现在他的感官之前,他在这种丰富多彩中只看到了他的掠夺品”。席勒倡导以美育弥合人性的分裂,教人成为完整的人,成为在春和景明的“高坡平顶上”,能看得见“山花映水红”的人。即使采樵,也当如钟子期那样听得出俞伯牙琴曲中的高山流水之意。
    • 嘉庆子
    • 摘要: 相传琴是伏羲氏的发明。佚名《太古遗音》说是"伏羲见凤集于桐",就用梧桐木造了一张琴。琴长三尺六寸,以应一年三百六十周天。古代的知识分子,讲究琴棋书画,琴是放在第一位的;读书人出门,随身必带琴剑书箱,琴也是放在第一位的,这就足见它的分量了。中国古代名琴甚多,而公认的四大名琴,则分别为"号钟""绕梁""绿绮""焦尾"。"号钟"是齐桓公所用之琴。陶宗仪纂《说郛》记载:"齐桓公使宁戚叩牛角而歌,哀;公鼓号钟之琴以和之,侍者莫不涕下。""号钟"又是俞伯牙的心爱之物。《列子·汤问》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 谭是非
    • 摘要: 中国古代商周时期,很多人都喜欢用“牙”来给自己的孩子取名,最有名的比如:“俞伯牙、鲍叔牙、姜子牙”,那么这个“牙”代表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首先这个“牙”并非“牙齿”的意思,在中国古文里,用作人名的“牙”通“伢”,就是男孩子的意思。现在很多地方方言里,仍然保留了这种叫法,把小孩子称作“伢儿”。
    • 余秋雨
    • 摘要: 其实,无所求的朋友最难得,不妨闭眼一试,把有所求的朋友一一删去,最后还剩几个?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受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是那么的短暂。相识己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匆。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 星云大师
    • 摘要: 吃菜有咸淡,口味不一。人情也有浓淡,冷暖寸心知。有的人交友喜欢热情,但是浓烈也会化为苦涩,不若许多的淡淡之交。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生死之交,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之交,庄光与汉光武的平民与皇帝之交,诸葛亮与张温的惺惺相惜之交。
    • 欧阳军
    • 摘要: 对于音乐家来说,听觉恐怕要比视觉显得更重要。在我国音乐史上就出现过不少有关这方面的奇闻趣事。《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己》,说春秋战国时,晋国上大夫俞伯牙有一次在航途中抚琴时断了根弦,结识了对音乐造诣颇深的樵夫钟子期,钟能凭听觉辨识理曲调。当下,两位乐友便成为"知音"。后来人们还把俞伯牙弹奏,被钟子期听出"高山流水"形容音乐的高妙。
    • 摘要: 横排一、陶渊明幻想出来的能够避世隐居的世外乐土。二、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角色,他的妻子是铁扇公主,儿子是红孩儿。三、两条直线垂直相交所成的角,角度为90度。四、原指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友谊,后来比喻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五、诗人。他曾写下著名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六、诗句。出自杜牧的《江南春》,它的上句是“南朝四百八十寺”。
    • 念山
    • 摘要: 春秋时代有个琴师叫俞伯牙,拜成连先生为师。他苦学三年,创作了一部乐曲,名叫《高山流水》。他非常高兴地把这部乐曲演奏给老师听。老师听完以后,笑笑说:“我有个老师,比我高明得多。明天,我带你去拜访他。你一定会有收获。”
    • 王健平
    • 摘要: 在女儿的陪伴下,我和老伴一起游览了琴台、月湖。虽不是节假日,却仍见三三两两的游人不断。望着俞伯牙、钟子期对揖的石像,感叹古人的温、良、恭、俭、让。难怪高山流水里既为知音,又有友情的故事,千古流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