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伦理化

伦理化

伦理化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99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文学、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9篇、专利文献2074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中国哲学史、江汉论坛、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伦理化的相关文献由21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胜、任剑涛、刘芳等。

伦理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9 占比:8.75%

专利文献>

论文:2074 占比:91.25%

总计:2273篇

伦理化—发文趋势图

伦理化

-研究学者

  • 陈胜
  • 任剑涛
  • 刘芳
  • 周山华
  • 尹鸿
  • 张清华
  • 惠天
  • 方德满
  • 李建军
  • 梁晓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晓晴; 黄平
    • 摘要: 杨庆祥近年的诗歌创作依托于伦理确定性,展开为“停顿”“建筑”等美学构型。“停顿”指向具有无限可能的“零”,使现实瞬间展露其实质构造。“一”则指向伦理化的世界,“停顿”既是“零”对“一”的持续拆解、重组,也是自我不断被卷入、重塑的过程。延续前作的“新伤痕”之余,《世界等于零》中的“爱”在当代人的内部危机下,变为需要“我”反复确证的信仰;另一方面,诗歌将“爱”与感知关联,借助“停顿”来构筑有关伦理现实的感官确定性。“反讽-劝谏”等意象结构呈现为一个恒定的诗意系统,以寻求当代诗与社会现实新的对话格局。
    • 郭淼; 王保中
    • 摘要: 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的全新教育场域中,根据时代发展重新解读教师角色内涵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社会的主题与集结点之一。将人工智能的理性限度与教育的人文向度相融合,以技术哲学为思考框架,发现教师正面临“技术化”降解教师智慧、“模式化”阻碍教师超越、“单一化”扭曲教师生命的角色维度的失衡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在社会活动中作为人的主体性,也让教师无法领悟教育的真谛。进一步审视并解构教师角色成为关键。在“人工智能+教育”深入融合的过程中重塑教师角色,要回归到生命本质的探寻,实现教联网时代智能与生命的和合相生,最终引发对教师“生命化之维”的关照,达到技术、伦理与生命的有机融合。
    • 高妮妮; 郭洪雷
    • 摘要: 作为汪曾祺早期作品的代表作,《复仇》无疑是其运用小说技巧进行创作的典型。作家通过叙述视角的频繁转换,在不同的叙述声音中,传达出自己对生命主体性的理解与推崇。在对传统复仇母题进行再阐释的基础上,汪曾祺在复仇者弃仇的背后,还表达了自己对于战争的思考,对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希望。此外,小说修辞与道德化、伦理化之间的承载关系,为复仇者的弃仇提供了更多阐释空间的同时,也对当前小说的写作劣势具有极大的启发、引导意义。
    • 贺如文
    • 摘要: 复仇既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观念。复仇观念的演变与文明进程相一致,但存在国家民族间文化心理建构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孝义复仇始终在礼法之争的周旋中摇摆,国家在严禁私人复仇的同时,却对“孝义”复仇网开一面,鲜明地反映出礼法之争的实质和礼的主导,推动形成了一种有利于维护伦理秩序的复仇观,体现出尊礼卑刑、忠孝治国、家国同构的统治原则。
    • 王晶波; 江晔
    • 摘要: 南北朝隋唐时期,在中国文化的渗透影响下,佛教的罪罚观念也出现了伦理化与世俗化的特点。宣传佛教果报说的冥报故事,被用来维护中国传统的伦理纲常,使佛教罪罚观念逐渐向世俗伦理妥协。《佛说十王经》一类伪经迎合民众恐惧地狱恶报的心理需求,极力宣称奉持该经的灵验与功德,进一步造成了世俗佛教中罪罚与善恶报应观念的混乱。
    • 张践
    • 摘要: 引导宗教向伦理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是宗教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也符合中国、世界宗教发展的大方向。中国古代宗教经过周公、孔子的改革发展,逐渐变成了伦理化、人文化的宗教。西方的基督教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也逐渐变成了具有伦理性、人文性的宗教。通过宗教治理使其向伦理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也符合世界各地的社会现实,是一个值得提倡的重要方法。
    • 摘要: 《牛津科普读本过度捕捞》在过去二十年,公众视线主要聚焦于海洋渔业的衰落、世界鱼产量的可持续性以及捕鱼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许多人表示,他们关切海洋保护,以及渔业的可持续化的和消费伦理化。那么,渔业是否面临瓦解?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是否需要寻找方法来替代现有的食物系统?我们是否应该担心持续捕鱼会导致物种灭绝?商业捕鱼是否能以可持续方式进行?一方面关于渔业现有的恶劣状态的担忧被不断放大,而另一方面关于过度捕捞问题的明确科学解释少之又少,人们对实际捕捞的数量及其生态影响仍存在困惑。本书将为过度捕捞及其外围问题提供合理的解释,引导读者从科学、政治、经济和伦理角度看待过度捕捞,从而解答哪些渔场可以进行可持续管理,而哪些不能。
    • 程相占
    • 摘要: 当代西方自然美学是在生态运动的推动下,在批判现代西方自然美学理论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反思现代西方自然美学对象化、风景化、艺术化及其隐含的人化等方面缺陷,当代西方自然美学相应地发生了四方面的转型,即伦理化、环境化、生态化与自然化.西方自然美学当代发展的内在逻辑就是由超越"现代四化"而走向"当代四化".环境化的自然美学即自然环境美学,它与人建环境美学一道构成了环境美学整体,与之相应的是艺术美学;生态化的自然美学即自然生态美学,它与生态艺术美学一道构成了生态美学整体,与之相应的是非生态的乃至反生态的美学.这样一来,我们就在勾勒西方自然美学当代发展逻辑的同时,清楚地辨析了自然美学、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三者之间的区别.
    • 郝振宇
    • 摘要: 家庭秩序的稳定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与基础.西夏在通过儒家道德伦理对家庭成员秩序进行梳理的同时,更通过法律借助国家力量对破坏家庭秩序的行径进行强力禁断.西夏维护家庭秩序的法律措施有二:一是表现在对婚姻关系的规范,即控制婚外性行为的发生以及相应的惩处措施;二是表现在对亲属间相犯的规范,即以节亲制度为制罪原则来维护长尊幼卑的家庭秩序,体现了西夏法律浓厚的伦理化特征.诸此法律规范体现出西夏通过构建和谐的家庭秩序以达到社会秩序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 莫飞平
    • 摘要: 高校学生管理的伦理化机制指的是将最新的科学管理思想和管理伦理理论有机结合的一种管理机制,其根本宗旨是通过既"管"又"理"的方式,使学校的教书育人系统处于最优状态,立德树人目标达到最佳效果.它具有刚柔并济、方圆同行、中西合璧等特征.我们可以通过人文管理、情感管理、自主管理等途径来构建伦理化的学生管理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