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伏马毒素

伏马毒素

伏马毒素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22967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食品安全导刊、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3年霉菌毒素与饲料安全饲料毒理学术报告会暨饲料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届全国玉米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专家论坛、中华预防医学会2011年全国职业病学术交流大会等;伏马毒素的相关文献由564位作者贡献,包括严亚贤、孙建和、张奇等。

伏马毒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2967 占比:99.93%

总计:123048篇

伏马毒素—发文趋势图

伏马毒素

-研究学者

  • 严亚贤
  • 孙建和
  • 张奇
  • 李培武
  • 王元凯
  • 赵志辉
  • 张兆威
  • 张文
  • 郭文博
  • 唐晓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太; 毛丹; 王少敏; 刘贤贤; 周恒; 季申
    • 摘要: 建立了免疫亲和柱净化-自动化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中药薏苡仁中伏马毒素(FB_(1)、FB_(2)、FB_(3))的分析方法。样品经甲醇-乙腈-水(1∶1∶2)振荡提取,免疫亲和柱净化,采用自动化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测定FB_(1)、FB_(2)、FB_(3)。结果表明:FB_(1)、FB_(2)、FB_(3)在5~200 ng/mL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对阴性样品分别添加50、250、1 000μg/kg低中高3个水平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分别为75.1%~81.6%、85.4%~91.7%和78.6%~84.3%,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4%;检测限分别为6、10、10μg/kg;定量限分别为20、30、30μg/kg。此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中药薏苡仁中伏马毒素的准确定量。
    • 李绍宽; 刘静; 赵楠; 庞民好; 唐博文; 赵斌; 刘颖超
    • 摘要: 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是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产生的伏马毒素是一种有毒次级代谢产物,严重降低玉米品质,威胁食品安全。DHOD基因编码二氢乳清酸氧化酶(DHOD),主要通过参与生命体中的嘧啶合成途径来影响机体的DNA、RNA合成,进而调控次生物质代谢等过程。为明确DHOD基因在拟轮枝镰孢伏马毒素生物合成中的作用,首先分析拟轮枝镰孢DHOD的系统发育关系,然后通过同源重组法创制拟轮枝镰孢DHOD基因敲除突变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拟轮枝镰孢野生型与DHOD基因敲除突变体伏马毒素产生量的差异,并利用RT-qPCR技术分析DHOD基因及伏马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系统发育分析及序列同源比对结果表明,DHOD基因在镰孢菌中较保守;PCR和RT-qPCR分析表明,采用同源重组法获得了拟轮枝镰孢DHOD基因敲除突变体;HPLC分析显示,DHOD基因敲除突变体的毒素产量较野生型显著下降88.32%~93.56%;RT-qPCR检测结果表明,拟轮枝镰孢DHOD基因敲除突变体中fum1、fum6、fum8和fum13基因表达量较野生型均显著下降。综上所述,拟轮枝镰孢中DHOD基因表达量与伏马毒素的产量呈正相关。
    • 陈昱君(译); 王文策(校)
    • 摘要: 通过修饰霉菌毒素的化学结构来减少毒性的酶脱毒技术已成为控制谷物收割期后霉菌毒素的一种有前景的方法。本研究利用伏马毒素B1酯酶(EC 3.1.1.87)(FUMzyme;BIOMIN, Tulln, Austria),通过脱酯化水解伏马毒素(FB),这种酶还原的方法用来降解谷物内核中酶培养混合物中的毒素。通过使用有效的LC-MS/MS分析方法监测FB1的水解型FB1(HFB1)产品的水解程度,进一步比较了Fum D FB还原法对"低浓度"和"高浓度"FB污染的国产玉米的效果。通过测定酶动力学参数和HFB1在玉米籽粒和残留水解环境中的相对分布,进一步评估该方法的酶活性和处理时间。在"低浓度组"(≥1000 U/L,P<0.05)和"高浓度组"(100 U/L,<0.05;≥1000 U/L,P<0.0001)的FB污染玉米分别采用Fum D处理1 h后,其FB1的含量显著减少(≥80%),FB1转化为HFB1的转化率约为1∶1μmol。结论:酶动力学参数表明,FB1转化率在"高浓度"FB污染玉米中差异显著(P<0.05),这取决于FB1活性的利用。采用Fum D来降解FB毒性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以玉米为基础的商业贸易中,以及将自产玉米作为主要膳食、且FB的摄入量高于限值的区域。
    • 郭志青; 张霞; 刁立功; 许曼琳; 于静; 李莹; 何康; 宋新颖; 王维婷; 迟玉成
    • 摘要: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其中伏马毒素对粮食的污染严重威胁人和动物健康,长期过量暴露于含有毒素的食品或饲料会引起人类和动物的中毒或各种疾病,严重者甚至死亡。本文综述了伏马毒素的结构、种类、毒性机理、生物合成基因序列群和基因调控机制及其控制和预防方法,为镰刀菌的生物防治和有效控制伏马毒素污染提供理论基础,对其它真菌毒素的抑制和防治具有参考意义。
    • 李子琨; 史晓梅; 何卓霖; 钱承敬; 翟晨; 常冬; 罗云敬; 谢云峰
    • 摘要: 目的:评定同位素内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玉米中伏马毒素的不确定度。方法:采用HPLC-MS/MS结合同位素内标法测定玉米中伏马毒素含量,建立数学模型,对实验测量结果重复性、拟合标准曲线、前处理方法等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和评定,得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应用建立的方法检测玉米中伏马毒素(FB、FB、FB)的含量,分别为81.68μg·kg^(-1)、59.79μg·kg^(-1)、68.62μg·kg^(-1),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5.60μg·kg^(-1)、3.82μg·kg^(-1)、3.61μg·kg^(-1)(k=2)。结论:该方法测定玉米中伏马毒素含量的不确定度总体较小,最大测量不确定度由配制标准溶液引入,提醒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准确配制标准溶液。
    • 刘晓莉; 李金泽; 朱勇文; 王文策; 杨琳
    • 摘要: 伏马毒素(FB)是镰刀菌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是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之一,广泛存在于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中。FB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肠道毒性、肝毒性、肾毒性和生殖毒性等,可引起机体细胞膜脂质改变、鞘脂代谢紊乱、细胞氧化损伤、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等。本文就FB的理化性质、污染情况、毒性作用机理和污染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更好的预防FB污染和减少FB对畜禽生产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 赵一凡; 常晓娇; 杜稳; 孙长坡; 刘虎军
    • 摘要: 为提高毕赤酵母重组菌产伏马毒素B1(fumonisin B1,FB1)羧酸酯酶的摇瓶发酵水平,以酶活力为指标,对发酵条件和培养基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关键培养基成分,再进行正交试验建立试验数据样本,最后建立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测并寻找最优发酵培养基组成.经优化得到的发酵条件:诱导温度28°C,初始pH 6.0,每24 h补加体积分数为1%的甲醇,诱导96 h;优化后发酵培养基组成:蛋白胨23 g/L、KH2PO444 g/L、PTM4(Pichia trace minerals 4)微量元素溶液1.5 mL/L、K2 SO47.15 g/L、MgSO4·7H2 O 5.85 g/L和酵母粉5 g/L.FB1羧酸酯酶酶活力达到402 U/mL以上,较优化前提高了1.19倍.优化后显著提高了重组菌株的产酶能力,研究结果为FB1羧酸酯酶发酵罐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 李琴珵; 石洁; 何康来; 王振营
    • 摘要: [背景]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引起的穗腐病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其产生的伏马毒素威胁食品安全.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等穗期害虫危害可导致玉米严重减产,并加重玉米穗腐病的发生.[目的]评估2种杀虫剂(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3种杀菌剂(氰烯菌酯、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玉米穗期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以及对玉米产量和籽粒中伏马毒素含量的影响;明确施用杀虫剂后接菌对穗腐病发病的影响,探究防治玉米穗期病虫害的有效方案,为玉米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郑单958为供试玉米,在2019年春、夏两季于河北廊坊进行田间试验.玉米大量吐丝后5 d和20 d两次施药,接菌处理于吐丝后7 d进行.在玉米完熟期调查虫害级别、穗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果穗穗长、行粒数、穗重和百粒重,计算防治效果和增产情况,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籽粒中伏马毒素B1、B2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相比,施用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均可显著降低平均虫害级别、穗腐病发病率、病情指数、伏马毒素含量.与单独施用杀虫剂相比,施用杀虫剂与杀菌剂的混剂未显著降低平均虫害级别、穗腐病发病率、病情指数、伏马毒素含量,也未显著提高产量和对上述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与仅接菌的处理相比,施用氯虫苯甲酰胺后接菌处理在穗腐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和伏马毒素含量方面均显著下降.在春玉米和夏玉米试验中,25 g·hm-2氯虫苯甲酰胺及其与杀菌剂的混剂对穗部螟虫的防治效果分别达82.1%—92.7%、94.2%—95.0%,而30 g·hm-2甲维盐及其与杀菌剂的混剂对穗部螟虫的防治效果显著低于25 g·hm-2氯虫苯甲酰胺,仅为57.8%—78.0%、83.1%—89.9%.2种杀虫剂对穗腐病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春玉米防治效果均>60%,夏玉米防治效果均>88%.对于产量而言,各处理均对果穗穗长和行粒数无显著影响,药剂处理后的果穗穗重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用杀虫剂后接菌对产量无显著影响.分别施用2种杀虫剂单剂或其与杀菌剂的混剂后,春玉米可增产5.49%—13.49%,夏玉米可增产9.20%—13.95%,玉米籽粒中伏马毒素含量均低于500μg·kg-1,而对照玉米中伏马毒素含量达2817μg·kg-1.喷雾接菌处理的玉米中伏马毒素含量高达8710μg·kg-1,而接菌前施用杀虫剂可将伏马毒素含量降至1500μg·kg-1以下.[结论]施用25 g·hm-2氯虫苯甲酰胺和30 g·hm-2甲维盐均可通过显著降低玉米蛀穗害虫的危害,从而减轻穗腐病的发生并降低籽粒中伏马毒素含量,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而杀虫剂/杀菌剂混用与杀虫剂单用对虫害防控效果差异不显著;穗期害虫对果穗的伤害在穗腐病的发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综合各方面因素,25 g·hm-2的氯虫苯甲酰胺是防治穗期玉米害虫、减轻穗腐病较为理想的药剂.
    • 赵健; 许秀琴; 吕燕
    • 摘要: 建立UPLC-MS/MS法测定大米中伏马毒素B1、伏马毒素B2、呋虫胺、DN和UF的检测方法.使用乙腈/水/甲酸(体积比85/14/1)作为大米样品提取溶液,分取提取液中加入适量多壁碳纳米管去除共提杂质,净化溶液经浓缩、复溶和高速离心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柱分离、质谱(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5种药物在2~100μg·L-1线性关系良好(R2>0.99),各种药物在5、20、80μg·kg-13个添加浓度水平下,平均加标回收率83.6%~111.0%,相对标准偏差2.2%~11.0%,方法定量限1.0~3.0μg·kg-1,满足大米中5种药物定性定量检测.
    • 郑嘉; 王红旗; 刘继红; 王俊艳; 曹成; 尹海燕
    • 摘要: 为了优化现有液相色谱、液质联用伏马毒素检测方法中前处理的烦琐,并降低费用,建立一种轻简化液质联用法,用于检测玉米中的伏马毒素B1、B2和B3.首先用乙腈-水-甲酸溶液(50:49:1)提取玉米中的伏马毒素,再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进行预分离[C18反相色谱柱,100 mm×2.1 mm,1.9μm;流动相A:CH3OH-H2O(98:2)+5 mmol/L CH3COONH4+1%HCOOH和流动相B:CH3OH-H2O(2:98)+5 mmol/L CH3COONH4+1%HCOOH],最后用高分辨质谱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检测方法对1~1000μg/L的伏马毒素B1、B2和B3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16~0.31μg/kg和0.52~1.01μg/kg;在3个不同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77.72%~102.7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7%~8.92%.综上,建立的轻简化液质联用法具有操作简单、稳定可靠、检测成本低的优点,可用于玉米中3种伏马毒素的检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