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极

人极

人极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33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3篇、专利文献15篇;相关期刊214种,包括船山学刊、新青年:珍情、意林等; 人极的相关文献由354位作者贡献,包括余光中、包利民、丁立梅等。

人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3 占比:95.56%

专利文献>

论文:15 占比:4.44%

总计:338篇

人极—发文趋势图

人极

-研究学者

  • 余光中
  • 包利民
  • 丁立梅
  • 吴非
  • 龙应台
  • 刘崇德
  • 刘送永
  • 双木
  • 吴彬杰
  • 吴金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雷金庆; 徐灿灿(译); 王晓伟(校)
    • 摘要: 传统关于爱与性的作品往往都是从男性视角出发,即使是1970、80年代出现的女性作家,也将焦点放在男性身上。贾平凹与他的前辈一样,更关心男子气概是如何与社会权力和社会控制产生联系的。在《人极》这部时代悲歌里,贾平凹反击了中国男性“太监化”的控诉,写出了阴阳融合越界可能造成的后果。在层级—性别坐标系上,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在性别轴上的移动来改变他/她的政治地位。
    • 周娜; 梅涵
    • 摘要: 《周易》将"诚"的思想衍化为形上之境界层次,而先秦诸子时期对"诚"的论及多涉及侧重于"行"的方面,而后周敦颐又将"诚"提拔至道体,实现天道与人道的互通.且周敦颐对儒家经典《周易》极为推崇,其"诚"的思想也多来自对《周易》的发微,他在对《周易》义理阐释的基础上赋予了"诚"新的意义.《周易》中的"诚"之动静的规定性来自于对《周易》卦辞与义理的阐发,"诚"的两种修养方法亦鉴于《周易》所提倡的内在修养方法.周敦颐更承袭《周易》形上之境界形态,使"诚"上达天命、下立人极,可见《周易》对周敦颐"诚"的思想体系的建构起到十分必要的作用.
    • 陈春桂
    • 摘要: 用绝对唯一的"形而上者"来说明众多相对的"形而下者"是何以可能的,这在西方哲学中叫作"奠基",在中国哲学中叫作"立极"。"奠基"观念是由康德率先提出的,但事实上,从笛卡儿开始就已经在处理奠基问题了。胡塞尔第一次明确给"奠基"下了一个形式化的定义,海德尔格深化了胡塞尔的思想进而提出了双重奠基的思想。在中国哲学中,"立极"的经典理论主要有《尚书·洪范》的"立皇极"、《周易·大传》的"立太极"和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立人极"。为形而上学奠基,首先是为主体性奠基,即追问"主体性本身何以可能"。然而,中西的传统哲学都没有揭示出这一问题,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是"生活儒学":"生活本身"给出了主体性。那么,在现代性生活方式下,又当立什么极呢?本文在"生活儒学"的视域下做出一种尝试:复归于"无"——立"无"极。生活儒学有一个基本的命题:生活即存在,存在即生活。而存在即无,生活即无,即无物、即浑沌。所以,立"无"极的"无"即是存在、生活,或称之为存在本身、生活本身。因此,复归于"无"即生活儒学所言复归于生活,立"无"极即以"无"为极——以"生活本身"为极,也即回到作为大本大源的生活本身,以生活为源头活水。
    • 刘文钊; 周敦颐
    • 摘要: 通过对周敦颐《太极图说》文本的分析,对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了文本中从宇宙万物到人伦万事的哲学展开以及和《周易?系辞》的关系。我们认为《太极图说》是一部和《周易?系辞》联系非常紧密的著作,相比于《周易》中的“易”,周子所提到的“太极”有着更丰富的哲学内涵,周敦颐用“太极”连接起“无极”和“人极”,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实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
    • 王芳芳; 聂娇
    • 摘要: 众所周知,"乾坤"两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最基本之卦,乃六十四卦之门户."乾"与"坤",一刚一柔,一阴一阳,构成宇宙自然的两种根本力量,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文化因子.而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古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成传统宇宙观的理论基础.本文所做的工作就是想从乾坤两卦和阴阳学说中探讨古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 白发红
    • 摘要: 周濂溪的《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研究者多将《图》与《图说》割裂开来,形成了对周子思想纷繁复杂的众多解释.从渊源上看,周子《太极图》的确受到了道家-道教易学的影响,但其义理是儒家的.在对《太极图》的诠释中,无极生太极、太极元气说的论说有其自身的困境;而“无极而太极”、太极本体说的理论则相对来说较契合周子的思想,这以朱子的诠释为代表.朱子的诠释要点有二:其一,认为《太极图》首图为“无极而太极”,无极乃是对太极的形容,太极才是本体;其二,认为《太极图》是周子自身思想的表达,并以《太极图说》的思想规范《太极图》.朱子的诠释至今仍然是正确打开周子思想世界不可或缺的钥匙.
    • 刘荣
    • 摘要: "人道"是王夫之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但长期以来学界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王夫之视人道为中国历史的本质,历史即是人道之历史.人道为立人之道,即挺立人之为人的根本标识.人道的内容由文明人类之道、中夏之道和君子之道三个部分构成,它们分别将禽类与人类、夷狄与中夏、小人与君子的本质区别开来.人道的本质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它们皆属于儒家思想的范围:一是各种治国理政之典制,二是各类人伦、道德法则.人道内涵贯穿于人道内容当中,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正是由于这些人道的内涵,才依次挺立起了文明人类之道、中夏之道与君子之道.王夫之认为,只有君子儒者才是传承人道的主要力量,是他们对人道的坚守才让人道在历史中绵绵不绝、代代相传.
    • 余光中
    • 摘要: 我们的主编,偶尔会发给我们一些精品文章,不多说话,只说一句:"这样的文章,让孩子们读一读益处很大。"于是,我们就仔仔细细地读,然后也会感慨一句:"这样的文章真好。"本期刊登两篇主编推荐的好文,愿你能感受到大编辑的拳拳诚心。
    • 霍光1
    • 摘要: 孟庄虽然并未直接照面,但对其进行伦理上的比较却具有很强的典范意义,因为二者正好代表了儒道关于伦理的两种不同理解类型。孟子是一种从''人极''立场出发的行动性伦理;相应的,其伦理视域是偏颇的。而庄子则是一种从''天倪''视域出发的观视化伦理;相应的,其伦理行为是清浅的。道德行为想要成就,就必然要求隆起相应的中心高地,这是一种同一性的努力。此中心高地,一方面可以表现为行动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为行动的动力源泉。孟子通过''诚''之凝聚来保障此行动之动力(或目的)的实现;而庄子则是通过''虚''之呈现,平和、动摇此人为造作的中心,从而保障了伦理视域的水平化、差异化。而孟子强调的行为动力(或目的)根本上则是''自我''生意的纯粹感受或明觉,所以自我对他者的仁爱无非是''自我''对一己生意的尽力追求或者充沛流溢。而在水平化视域下,庄子主张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知止有间,彼此尊重。而相互的尊重,使得彼此的生意各自在充裕的空间内自然舒发。平心而观,伦理的正当品格应该以视域之平为底色,其次才是相应的行为与善的追求。在这个意义上,庄子的伦理学比之孟子的伦理学具有优先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