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工裂缝

人工裂缝

人工裂缝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建筑科学、系统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78530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断块油气田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六届全国天然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研讨会、2014年油气钻井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2012年特殊类油藏开发技术研讨会等;人工裂缝的相关文献由66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振宇、赵金洲、修乃岭等。

人工裂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8530 占比:99.82%

总计:78673篇

人工裂缝—发文趋势图

人工裂缝

-研究学者

  • 刘振宇
  • 赵金洲
  • 修乃岭
  • 周福建
  • 张应安
  • 张承武
  • 李勇明
  • 杨林
  • 武月荣
  • 王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欢
    • 摘要: 1.目的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的目的是获得具有高导流能力的页岩气流动通道,通常需要在人工裂缝中铺置支撑剂来实现。在页岩气储层改造施工过程中,由于滑溜水携砂能力有限,支撑剂沉降速度快,施工结束后大量支撑剂沉降在裂缝底部,并使得裂缝下部保持张开,裂缝上部会在闭合压力作用下逐渐闭合;由于存在岩屑,裂缝剪切滑移会形成自支撑;在裂缝上部自支撑和裂缝下部张开的过渡带,即为页岩储层岩石相互作用形成的斜支撑区域(图1)。页岩储层裂缝导流能力由支撑剂充填区域、自支撑区域、斜支撑区域3个部分的导流能力组成,国内外对于支撑剂充填区域和自支撑区域的导流能力已有广泛的研究,但对于斜支撑区域导流能力的研究尚处于空白。
    • 王晓明; 陈军斌; 孙晨; 柳文欣
    • 摘要: 为研究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夹角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考虑重力和裂缝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建立了非活塞式水驱油油水两相单向渗流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产量和含油率定量分析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夹角处于0°~90°时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夹角越大,油井产量越高,当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夹角为90°时,油井累积产量最高,且油井产量递减速度最小;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夹角增大,扩大了注入水波及基质系统的范围,驱油效果显著,当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夹角为90°时,裂缝系统和基质系统的驱油效果显著优于其他角度的裂缝分布,注入水波及范围最广,剩余油最少,但水驱油效率整体较低。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裂缝分布对于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并预防水窜的发生。
    • 黄满; 吴亮虹; 宁伏龙; 王佳贤; 窦晓峰; 张凌; 刘天乐; 蒋国盛
    • 摘要: 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未来能源,目前阻碍水合物商业化开发的表观原因是产气量不达标,因此有必要从水合物开采方法角度思考如何增产,其中储层改造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系统梳理了水合物储层改造理论和技术基础上,将其储层改造领域分为水力压裂、近井改造和化学改造3个方向,总结了3个方向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进行了讨论与展望。研究结果表明:①水力压裂方面进展较快,其成果验证了水合物沉积物的可压性,揭示了水合物沉积物与岩石拉伸破坏相似的压裂机理,发现裂缝在围压作用下闭合后仍具有增渗效果并有利于二次张开,分析了地应力、压裂液对水合物沉积物压裂特性的影响,构建了压裂过程数值模型,阐释了人工裂缝改善水合物储层降压和注热效果的机制,明确了人工裂缝高渗通道对产气速率等关键生产指标的提升作用;②近井改造方面,揭示了高压水射流冲蚀水合物沉积物的机制和规律,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水射流割缝、井周注浆柱、分层劈裂注浆均可有效提升生产性能,但研究尚处于构建产气模型评估改造效果阶段,还需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③化学改造方面,探索了二氧化碳水合物改造盖层和甲醇吞吐对水合物储层生产性能的提升潜力,分析了二氧化碳改造盖层并实现埋存的可行性。结论认为,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应加强构建以水力压裂为主、近井储层改造为辅、化学改造为补充的储层改造理论与技术体系,以加快推动水合物资源产业化进程。
    • 黎元元; 谷红陶; 马军
    • 摘要: 南川页岩气田已进入全面开发阶段,通过微地震监测准确描述页岩气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的展布规律、储层改造体积、裂缝复杂性等为后续压裂施工优化和加密井部署提供依据。鉴于南川区块采用地面布设检波器排列对A平台两口水平井66段压裂段进行地面微地震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描述每段压裂施工的裂缝发育过程,分析66段压裂后裂缝的分布特征:主要以人工裂缝为主,平均缝长290m、宽59m、高57m,井筒两翼改造范围近似对称,缝高以向上改造为主;储层改造总体积1.127×10^(8)m^(3),其中有效裂缝体积(DFN_SRV)4.82×10^(7)m^(3),占比近1/2;主裂缝方向为90°,与平台最大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建立单段缝网复杂度评价模板,整体主缝形态突出,次生缝发育明显,缝网较为复杂。综合研究认为,A平台压裂后储层改造效果好,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对南川页岩气井压裂评估适用性高。
    • 王进涛; 包敏新
    • 摘要: 介绍了全新的全悬浮非交联压裂液的技术背景,分析了全悬浮压裂液的技术原理,从全悬浮压裂液的溶解性、耐温抗剪切性、携砂性、伤害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并在Wei5-71井成功应用。该体系对提高人工裂缝的缝控体积,提高难动用储量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传统胍胶压裂液是通过交联技术提高有效粘度来达到携砂的目的,交联后粘度较高,施工摩阻较大,在压裂后裂缝闭合阶段,人工裂缝内部不可避免的产生支撑剂沉降,导致裂缝上部无法形成有效支撑,降低了裂缝的导流能力,影响了最终压裂的缝控体积。
    • 吕振虎; 外力·阿不力米提; 邬国栋; 董景锋; 张凤娟; 郑苗
    • 摘要: 针对水力压裂过程中,人工裂缝在纵向上延伸失控导致压窜水层、沟通距离受限的问题,开展了化学胶塞控缝高工艺技术研究。采用物理和数学模型实验进行了化学胶塞控缝高的可行性研究,明确了化学胶塞控缝高的最佳黏度范围,研发了100°C,170 s^(-1)下剪切20 min内黏度大于1000 mPa·s,90 min后最终黏度保持在650 mPa·s以上,交联时间5~10 min,破胶水化时间50~90 min可控的高黏化学胶塞体系,配套形成了化学胶塞控缝高的工艺技术。该技术现场应用2井次,控缝高、延缝长效果明显,对底水油藏的高效动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田冲; 钟可塑; 黎丁源; 张伟
    • 摘要: 1.目的准确测定页岩气储层孔隙度对于页岩气地质评价和储量计算都非常重要。柱塞样氦气孔隙度测定方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页岩孔隙度测定方法之一,鉴于页岩具有钻样易碎、低孔隙度和低渗透率等特点,常规钻样设备制取页岩柱塞样易产生人工裂缝,常规氦气孔隙度测定条件亦较难让页岩孔隙中充分饱和氦气,致使实验结果容易产生误差。为了克服上述不足并获得准确可靠的页岩孔隙度测定结果,笔者研发了一种新的测定方法 :(1)采用金刚石线切割制备柱塞样,以减少人工裂缝产生的概率、提高柱塞样制备成功率;(2)在样品饱和氦气前,运用真空泵抽空页岩孔隙中的残留气体,给其后的氦气饱和提供前提条件。
    • 王巧智; 江安; 苏延辉; 张铜耀; 高波; 齐玉民
    • 摘要: 致密砂岩储层普遍存在较强应力敏感损害,行业常规法作为分析应力敏感性的常规方法,仅能研究损害引起渗透率降低的宏观结果,对渗流空间变化的细节关注不够。文章以山西临兴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CT实时扫描的裂缝岩样的加压—卸压实验。结果表明,CT扫描技术可以用于分析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及裂缝形态受应力敏感性影响是如何变化的。实验岩样的应力敏感损害程度为中等偏弱,渗透率及孔隙结构损害均不可逆;人工裂缝对有效应力的敏感程度高于基质孔隙;裂缝宽度、裂缝张开体积可实现定量化描述裂缝应力敏感性;基质孔隙应力敏感性与孔喉数量、孔喉半径减少有关。
    • 王涛; 房好青; 赵兵; 曲占庆; 郭天魁; 王子权
    • 摘要: 近年来暂堵转向重复酸压已成为塔河碳酸盐岩油藏重复改造的主要手段,但现场对堵前应力场分布认识不足,限制了工艺选井选层及重复酸压时机的选择.为明确暂堵前孔隙压力及应力场变化规律,基于ABAQUS扩展有限元建立了井筒及缝周应力场分布的流-固耦合模型,对油井的初次压裂及生产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多因素对裂缝及生产引起诱导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人工缝及生产产生的诱导应力使原始地应力场明显变化,地应力差沿缝长方向以井口为对称点呈对称分布,在井口及裂缝两端呈"应力奇异性",距缝壁越远,诱导应力差越低;较大的初次压裂缝长、弹性模量,较小的原始水平地应力差、泊松比、油井产量及生产时间均有利于暂堵重复酸压施工;塔河储层高应力差特点导致仅依靠人工裂缝诱导难实现转向,必须配合适当的转向工艺.此研究结果为今后塔河老井重复改造设计、工艺选井选层及重复酸压时机的选择提供了直观可视的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场实用价值.
    • 赵鸿楠; 欧阳传湘; 李鑫羽; 曾羽佳
    • 摘要: 针对人工裂缝储层中填充支撑剂的运用探索,分别设立了2种不同的填充方式和4种填充程度,采用应力敏感性实验和导流能力测试实验,观察各岩心间的应力敏感性和导流能力差异,探究支撑剂在人工裂缝储层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2种铺砂方式均存在当充填层中支撑剂含量较少时,随有效应力或闭合压力的增大,支撑剂难以支撑储层表面,渗透率和导流能力迅速下降;80%铺砂浓度充填层岩心的临界压力为16.08 MPa,80%铺砂空间充填层岩心的临界压力为17.13 MPa,2块岩心均是前半段体现储层裂缝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后半段体现基质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导流能力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当闭合压力在10~70 MPa时,80%铺砂空间充填层的导流能力明显高于80%铺砂浓度充填层的导流能力,证明支撑剂的排列方式对储层导流能力有着积极影响,并在油气田开发应用中提出了新的见解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