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鼓吹乐

鼓吹乐

鼓吹乐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271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1篇、专利文献32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南都学坛、北方音乐、齐鲁艺苑等; 鼓吹乐的相关文献由240位作者贡献,包括杜洋、蔡菲、左建新等。

鼓吹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1 占比:89.44%

专利文献>

论文:32 占比:10.56%

总计:303篇

鼓吹乐—发文趋势图

鼓吹乐

-研究学者

  • 杜洋
  • 蔡菲
  • 左建新
  • 李锋
  • 王晓丹
  • 冯光钰
  • 刘杉
  • 史凯敏
  • 孙云
  • 徐小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磊; 张洁
    • 摘要: 鼓吹乐,是打击乐与吹奏乐合奏的一种音乐形式,至今流传甚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针对鼓吹乐起源的探究,迄今悬而未决,观诸异说,其主要分歧归纳、总结主要源于不同溯源方法。通过查阅、梳理文献,试从鼓吹乐乐名、乐种、本体三种溯源方法着手,获取实证并加以辨析,欲求切近鼓吹乐泉源、还原其历史萍踪,为鼓吹乐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本始”参照。
    • 王姝骁
    • 摘要: 鼓吹乐的起源问题争论不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北狄乐”源自北方少数民族的马上之乐。然而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新材料不断出现,有学者提出了鼓吹乐的初形是秦汉以前中原传统器乐合奏形式的观点,尽管外来少数民族音乐对鼓吹乐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中原乐”仍是其源起之本。第三种折中的观点是从史料记载乐器配置的情况出发,认为鼓吹乐的产生是“北狄乐”和“中原乐”融合的结果。由是观之,目前学界关于鼓吹乐起源问题的讨论,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本文旨在对上述三种观点进行重新的梳理,进而提出鼓吹乐的产生,应是先秦以来各民族多元文化“汇聚”的产物。
    • 徐小明
    • 摘要: 在鼓吹乐里用阴阳形式进行表达,这在贵州民间各民族的鼓吹乐文化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高低八度的纵向结合是表达阴阳关系最常见的手段,多音程的表达方式将阴阳关系的结合给予多元性拓展。在具体的音乐表现里,动与静、简与繁、高与低、同度与多声、分与合等互为依存的阴阳矛盾关系在鼓吹乐里得到有机组合。由此与“天人合一”观念产生高度契合,这是贵州鼓吹乐不可忽略的深层文化内涵。
    • 朱宁宁; 李莎莎
    • 摘要: 吹奏乐表演的历史不仅呈现为乐器形制、器乐表演形式及演奏技法等历史实践的发展,且包含了不同表演形式下的社会文化感知与审美体验。遂,以中国吹奏乐的表演形式为研究出发点,以历史学研究方法,厘清自远古至明清时期中国吹奏乐表演形式的历史变革。并以此阐明中国吹奏乐表演形态特征在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形势下的演变。
    • 徐思澄
    • 摘要: 作为具有鼓吹部和雅乐部双重特征的宫廷乐部类或演奏团体,鼓吹十二案地位的历史沿革值得研究。鼓吹十二案在命名、曲目、演奏场合、功能范围及配器等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宫廷乐体系中不断被雅化,并在唐宋达到顶峰。由于无法被剥离的鼓吹乐及俗乐特征与制乐者对其雅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形成矛盾,鼓吹十二案在功能上原有的特殊性被削弱,因而在北宋之后逐渐被边缘化。由于雅化,鼓吹十二案并未随着鼓吹乐的俗化而与民间发生较多关系,而是在朝代更迭中随着宫廷雅乐的沉没而消失。其对宋元舞台艺术有一定的影响,创造出了“舞台上的小舞台”这一表演形式;在当代民间音乐中,长安古乐与鼓吹十二案的朝会奏乐略有相似,是一种继承和发展。
    • 孙乐
    • 摘要: 鼓吹乐是中华礼俗文化孕育出的艺术结晶。县域鼓吹乐所代表的仪式音乐是国家礼乐、民间信仰和地域性文化的外化表现。吹鼓手作为丧葬仪式用乐的演奏者,是民间礼俗用乐的重要传播者。临朐吹鼓手这一特殊群体在本区域的民俗生活中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通过对临朐地区丧葬仪式及音乐进行阐述,将存在的这一民俗文化现象进行详细的记录。
    • 汪晓万
    • 摘要: 江西省婺源县,原属徽州府,是古徽州府下辖六县之一。婺源民间盛行鼓吹乐,当地人也称之为“文武场”。婺源民间鼓吹乐班子遍及婺源乡间,承担了民间所有的风俗仪式音乐活动,并保留了大量的曲牌音乐。这些曲牌有的来自于婺源当地的戏曲,包括昆曲、徽剧、傩戏、傀儡戏、目连戏等,也有的来自于民歌小调。婺源民间鼓吹乐的曲牌音乐具有典型的地方特征,采用工尺谱记谱,以四字调为正调,各个鼓吹班子保留的曲牌差异很大,有的曲牌虽然同名,但因不同的调而呈现出不同的旋律与曲式结构。
    • 杜洋
    • 摘要: 时代变迁中,随着鼓吹文化的产生、发展、兴盛、变革到再发展,鼓吹艺人的"艺能"产生着一定范围内的伸缩及变化,在这其中包含着鼓吹艺人的表演、受众、适用等诸多问题.全文以不同时期为契机,对鼓吹艺人相关"艺能"的呈现进行探讨,全面而综合地看待鼓吹艺人"艺能"的新呈现,希冀能够在时代变迁大环境下深入了解鼓吹艺人艺能"至上-至下-至上"之变.
    • 陈耿
    • 摘要: 山西历史文化悠久,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也是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宝库,不论戏曲、民歌,还是器乐合奏,都独具特色而亘古流传.在山西境内,由打击乐、吹奏乐、弓弦乐等多类器乐的合奏被称为"八音会"或"鼓吹乐"等.唢呐作为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由波斯、阿拉伯一代传入中国后经过世代演变,吸收了中国的文化土壤而中国化.晋北鼓吹乐中所使用的大唢呐特色鲜明,其演奏深受当地人喜爱.本文从唢呐的构造部件、声音属性、演奏特点等方面,谈谈晋北民间大唢呐的特色所在.
    • 杜洋
    • 摘要: 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不同时期内一定音乐思想的集中呈现,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一个特殊的门类分化.对我国文化边缘地带黑龙江省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鼓吹乐项目所进行的相关研究,是一个代表区域范围内文化发展及文化传承的延伸性论题.本文基于对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鼓吹乐的现状进行概述,认知遗产所面临的保护与传承困境,完善鼓吹乐遗产项目可行及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实现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鼓吹乐项目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