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黑线姬鼠

黑线姬鼠

黑线姬鼠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327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内科学、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6575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兽类学报、生态学报、浙江预防医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四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研讨会、第23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会、第四届全国四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学术讨论会等;黑线姬鼠的相关文献由74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再学、郑元利、金志民等。

黑线姬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3 占比:4.6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6575 占比:95.26%

总计:6902篇

黑线姬鼠—发文趋势图

黑线姬鼠

-研究学者

  • 杨再学
  • 郑元利
  • 金志民
  • 金星
  • 杨常玉
  • 王勇
  • 张云
  • 张美文
  • 朴忠万
  • 郭永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天; 郝海波; 姚梦雷; 侯清波; 黄继贵; 吴杨; 刘漫; 胡兵
    • 摘要: 目的总结荆州市2017-202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监测结果,为该市HFRS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市8个县(市、区)开展HFRS宿主动物监测。在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采用夹夜法分别于室内、野外布放鼠夹。室内及野外选取荆州市常见生境。对捕获鼠进行鉴定,无菌取鉴定鼠肺,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鼠肺汉坦病毒并分型。结果 2017-2020年荆州市平均鼠密度4.83%(1 106/22 910),鼠汉坦病毒阳性率9.83%(58/590)。鼠密度居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江陵县(9.61%)、沙市区(6.44%)和石首市(4.92%)。鼠汉坦病毒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沙市区(17.31%,27/156)、江陵县(8.51%,16/188)、监利县(8.42%,8/95)和洪湖市(7.29%,7/96),其它地区捕获鼠未检出汉坦病毒。春季鼠密度为5.47%(578/10 566)。其中室内生境鼠密度6.15%(146/2 374),鼠汉坦病毒阳性率1.89%(1/53),阳性鼠为厨房捕获小家鼠;野外生境鼠密度5.27%(432/8 192),鼠汉坦病毒阳性率11.76%(16/136),阳性鼠以小麦田和虾稻田捕获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秋季鼠密度为4.28%(528/12 344)。其中室内生境鼠密度6.06%(198/3 269),鼠汉坦病毒阳性率0.78%(1/129),阳性鼠为杂物间捕获黄胸鼠;野外生境鼠密度3.64%(330/9 075),鼠汉坦病毒阳性率14.71%(40/272),阳性鼠以蔬菜田、虾田、虾稻田、稻田捕获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捕获黑线姬鼠均携带HNTV型汉坦病毒;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携带SEOV型汉坦病毒。结论荆州市HFRS宿主动物以野外捕获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分别携带HNTV型、SEOV型汉坦病毒。江陵县、沙市区鼠密度及鼠汉坦病毒阳性率均较高。
    • 张春凤; 苏航; 周思宇; 杨文建; 于成文; 金志民
    • 摘要: 为了探究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是否有显著差异,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0只大林姬鼠和10只黑线姬鼠的肠道菌群的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比较两组之间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鼠的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大林姬鼠的优势菌属为unidentified-Muribaculace、unidentified-Lachnospiraceae、螺杆菌属,黑线姬鼠的优势菌属为unidentified-Lachnospiraceae、unidentified-Muribaculace、乳杆菌属。Anosim分析结果表明,大林姬鼠与黑线姬鼠肠道菌群的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且两组间肠道菌群差异极显著(P<0.01)。本研究结果为防治农林有害微生物和有效评估鼠类疾病传播风险提供基础微生物数据。
    • 摘要: 出血热是一种什么病,如何预防A入冬以来,西安市各大医院相继接诊多例出血热患者。出血热是北方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由于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症状和普通流感较相似,所以不少患者会误以为是普通的感冒。--什么是出血热?专家介绍,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 周思宇; 杨文建; 金志民; 吴宁; 万祥旭; 朴忠万
    • 摘要: 【目的】探明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体毛的特征性图谱,为鼠类种类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黑线姬鼠背毛及腹毛进行红外光谱检测和分析。【结果】黑线姬鼠背毛的红外光谱在781 cm^(-1)附近出现最强峰,次强峰分别出现在686 cm^(-1)附近及707 cm^(-1)附近;黑线姬鼠腹毛的红外光谱在781 cm^(-1)附近出现最强峰,次强峰分别出现在686 cm^(-1)附近及707 cm^(-1)附近。【结论】黑线姬鼠背毛及腹毛的红外光谱图谱极相似,其背毛和腹毛的红外光谱图可反映出该物种体毛纤维的特征性成分。
    • 黄华南; 陈秋芳; 陈再文; 蒋峻峤; 周训军; 张琛; 张美文
    • 摘要: 为了解益阳市舵杆洲洲滩小兽群落近年来的变化状况,研究汇总了2006—2020年舵杆洲洲滩连续监测数据,发现目前洲滩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较高,捕获有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巢鼠(Micromys minutus)、臭鼩(Suncus murinus)5种小兽,种类与同期农田捕获种类相同.从小兽组成看,黑线姬鼠和东方田鼠在群落组成中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9.75%和45.92%,黑线姬鼠已经成为舵杆洲洲滩生境的第一优势鼠种,既不同于堤内农田生境的以黑线姬鼠为绝对优势种群的状况,也不同于洞庭湖历史上洲滩以东方田鼠为唯一优势种群的格局.
    • 龙贵兴; 游雪
    • 摘要: 为掌握黑线姬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形态特征的变化规律,对贵州省大方县2008—2020年捕获的270只黑线姬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不同性别形态特征的差异不显著,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形态特征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体重、胴体重和体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尾长、后足长、耳长在进入成年状态后,生长的速度缓慢或停止生长.
    • 蔡美艳
    • 摘要: 对浙江省温岭市2011—2019年农田黑线姬鼠的繁殖特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共捕获黑线姬鼠407只,其中,雌鼠217只,孕鼠51只,总胎仔数247只.种群总性比为1.14,不同月份性比有一定变化,其中,12月雌雄数量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组的性比表现为亚成年组(3.34)>幼年组(2.44)>成年Ⅰ组(0.95)>老年组(0.36)>成年Ⅱ组(0.34),雌雄性比有一个从年轻雌性占优到年老雄性占优的转移变化;平均怀孕率23.50%,总繁殖指数0.61,平均胎仔数4.84只,全年均有孕鼠,且有2个繁殖高峰,分别为4和9月,不同年龄组的怀孕率随年龄递增,幼年组无繁殖能力,老年组与成年Ⅰ组的平均胎仔数与繁殖指数较高.因此,在防治上,可将每年的4和9月定为黑线姬鼠的防治适期;在预测防控上,要重点关注成年Ⅰ组及老年组两者数量在种群中的占比,以避免黑线姬鼠种群大量繁殖.
    • 龙贵兴; 游雪; 彭忠勇
    • 摘要: 黑线姬鼠是大方县农田害鼠优势种之一.为摸清黑线姬鼠繁殖参数的年龄和季节变化情况,对贵州省大方县2008—2020年稻田、旱地鼠情调查中捕获的270只黑线姬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群性比为1.06,平均怀孕率为28.78%,平均胎仔数为5.48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9.39%,平均繁殖指数为0.81;幼年组性未成熟,不参与繁殖,亚成年组、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均可参与繁殖,不同年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怀孕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均不断增加,成年Ⅱ组和老年组为主要繁殖群主体;不同季节种群繁殖存在显著差异,冬季无繁殖个体,繁殖主要集中在春季、夏季、秋季,而春季和秋季为主要繁殖季节.
    • 卢志宇; 闫鑫; 于永慧; 丁晟; 夏光辉; 周冬生; 熊小路; 徐建民; 焦俊
    • 摘要: 目的 调查江西省部分县区啮齿动物携带的立克次体.方法 在江西省南丰县、铜鼓县、上犹县、浮梁县、上高县、上饶市广信区捕获啮齿动物,运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种类.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捕获的啮齿动物的脾脏组织样本中的柯克斯体属、斑点热群、东方体属和无形体属立克次体.结果 捕获啮齿动物6种共393只,包括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社鼠和臭鼩睛,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311/393).从19只黑线姬鼠检出柯克斯体(6.11%),从2只黑线姬鼠检出东方体(0.64%),从1只黑线姬鼠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0.32%).对扩增阳性基因片段测序和对获得基因序列做同源性比对,结果浮梁县黑线姬鼠检出新塔拉萨维奇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贝氏柯克斯体;铜鼓县和上饶市广信区黑线姬鼠检出贝氏柯克斯体;南丰县黑线姬鼠检出恙虫病东方体.除黑线姬鼠外,其它5种啮齿动物均未检出立克次体.结论 江西省部分地区的黑线姬鼠携带贝氏柯克斯体、新塔拉萨维奇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等立克次体病原体,人群存在相关立克次体感染的风险,疾控和医疗机构应加强立克次体病的监测.
    • 侯祥; 韩宁; 封托; 张博; 陈晓宁; 王京; 常罡
    • 摘要: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因素与害鼠种群变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害鼠防治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以西安市长安区周边分布的黑线姬鼠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动态监测,掌握其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结合非线性的统计方法广义可加模型,对该地区2015-2018年黑线姬鼠种群密度和气候因素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该鼠种群变化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该地区黑线姬鼠种群数量总体显现为下降趋势.黑线姬鼠种群密度存在显著的正向自我调节效应(F1.00,5.77=27.062,P<0.01),且与上一月种群密度存在线性的正相关.当月平均温度与该鼠种群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效应(F1.90,5.77=4.696,P<0.05),两者之间显现为钟型关系,当温度<21°C时,两者之间显现为正相关,黑线姬鼠种群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反之显现为负相关.当月累计降雨量与其种群密度之间也存在显著的非线性效应(F1.87,5.77=3.879,P<0.05),同样,两者之间也显现为钟型关系,当降雨量>90 mm时,两者之间显现为负相关,种群密度随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反之显现为正相关.因此,温度和降雨对黑线姬鼠种群变化具有调节作用,低温干旱和高温多雨均不适合该鼠的繁殖与生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