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黑格尔主义

黑格尔主义

黑格尔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1年内共计141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哲学理论、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专利文献7977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现代哲学、江汉论坛、晋阳学刊等; 黑格尔主义的相关文献由14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南湜、吴晓明、徐崇温等。

黑格尔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 占比:1.74%

专利文献>

论文:7977 占比:98.26%

总计:8118篇

黑格尔主义—发文趋势图

黑格尔主义

-研究学者

  • 王南湜
  • 吴晓明
  • 徐崇温
  • 王金福
  • 冯信兴
  • 喻麓丹
  • 姚远
  • 张双利
  • 张翼星
  • 方瑞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计武
    • 摘要: 黑格尔主义把历史视为经验事实和先验理念的结合,是神圣的精神在时空中的逻辑展开。受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赛德尔迈尔把艺术媒介的分立视为现代人的精神症候——中心的丧失,它意味着上帝之死、艺术的非人化和整合艺术品的解体。与之不同,格林伯格则把艺术媒介的分立视为现代艺术追求艺术纯粹性的进程。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跨媒介艺术史旨在以艺术跨媒介性的目光重写艺术与艺术观念的历史。
    • 王南湜
    • 摘要: 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阐释,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强调主体能动性与强调社会历史结构客观性之争.从有效地改变世界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根本目标看,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基于价值理想的社会批判与基于科学考察的社会建构的双重功能,从而认识到马克思兼具哲学家与社会科学家之双重身份,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更为全面的合理阐释,而且更重要的是对马克思的社会科学家身份的再认识,以及对马克思建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再认识,对于当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来说,具有一种重大的战略性的典范意义.
    • 王南湜
    • 摘要: 近年来学界关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康德黑格尔两种倾向之争,并非只是单纯的理论兴趣之争,而是根源于当代中国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意识,即争辩各方都是在同一生存状态之中进行思考,且都意识到据以思考的生存状态.因而尽管在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问题上有着诸多分歧和争辩,但争论双方之间却始终持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都清楚地认识到了当今中国哲学研究者所必须承担的使命在于如何使中国的哲学研究切近中国的现实,且这种争辩正是切近现实的一种方式,而争辩各方的使命便是在这场哲学戏剧中认真地扮演一个推进剧情发展的角色.
    • 方瑞
    • 摘要: 如何判定《资本论》的理论性质,其关键在于对《资本论》方法的研究。围绕这一争论,学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阐释路径。一种是实证主义的阐释路径,立足于经验事实,注重对各种材料的整理与归纳,但这种阐释路径以"非科学的观察者"的方式对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外部联系进行说明和描述,最终陷入"图式化"的经验抽象之中。另一种是黑格尔主义的阐释路径,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作为解释原则,"要求面向既定社会的自我活动,并由之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之中",但这一阐释路径由于"跳过了经济分析的必要环节",必然陷入到黑格尔式的思辨抽象之中。鉴于《资本论》方法的研究对判定其理论性质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通过回顾马克思对不同研究方法的评述,来重新审视这两种阐释路径的理论困难,澄清《资本论》方法研究的阐释原则,以期进一步深化对《资本论》理论性质的理解。
    • 郭大俊; 张锴
    • 摘要: 恩格斯青少年时期在接受宗教保守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受到母亲和外祖父以及中学老师良好的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教育和影响,受到德国民主主义运动和启蒙主义运动的影响,这使他逐步地接受了启蒙主义世界观.恩格斯早期的启蒙主义世界观主要表现为:向往理性自由,热烈地讴歌为争取自由而奋斗的精神;反对封建专制,对德国封建等级制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猛烈的抨击;厌恶宗教虔诚主义,揭露了宗教虔诚主义的伪善和粗暴;崇尚科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渴求获得更多的知识.启蒙主义世界观在促使恩格斯的思想从接受宗教保守主义转向自由民主主义再转向黑格尔主义的过程中起到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 李科林
    • 摘要: 1970年前后短短几年,法国思想界涌现出一批关于斯宾诺莎的研究专著:德勒兹的《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1968)和《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1970),马夏 尔· 戈胡(Martial Guéroult)的《斯宾诺 莎· 第一卷·神》(1968),伯纳德·鲁塞(Bernard Rousset)的《伦理学的最终角度和斯宾诺莎主义的自洽问题》(1968),亚历山大·玛瑟隆(Alexandre Matheron)的《斯宾诺莎作品中的个人和集体》(1969)等,甚至连20世纪早期维克多·德尔博斯(Victor Delbos)和莱昂·布瑞斯维克(Léon Brunschvicg)的斯宾诺莎著作也在这一时期再版。此外,斯宾诺莎的名字还回荡在阿尔都塞、利科、拉康等哲学家的课堂上。投身于斯宾诺莎复兴热潮的哲学家们有各自的角度和目的,他们或者是借助斯宾诺莎突破存在主义的哲学框架,或者是由此批判黑格尔对斯宾诺莎的误读,进而抵抗持续良久的黑格尔主义,但这些不同的路径之间则发生着共振,都指向包含在斯宾诺莎文本之中思想的异端。
    • 约翰·麦克道尔; 汪洋
    • 摘要: 当代哲学在心灵与世界的关系这一问题上陷入了所与论与融贯论的两难境地.塞拉斯在其《经验主义与心灵哲学》中对所与论已有所批评.从康德与黑格尔的思想资源来看,康德的先验观念论需要彻底化为黑格尔的观念论,黑格尔的理论进一步驱除了所与性的框架.
    • 杨思基
    • 摘要: 马克思最初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者,在哲学上则属于青年黑格尔派信奉黑格尔主义.他的第一次思想转变是从“纯哲学、纯政治”的研究转向现实问题和物质利益关系的研究,由此促使他发生了从黑格尔主义向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抽象人道主义思想的转变,并进一步促发他在政治立场上转向工人阶级的立场.他的第二次思想转变比第一次思想转变更为艰难,是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动摇不定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彻底的新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从空想社会主义或“粗陋的共产主义”转向科学社会主义.与此相应,他在政治立场上也实现了从自发的工人阶级向自觉自为的工人阶级立场的转变.后一思想转变过程包含着马克思与黑格尔主义和费尔巴哈主义的一系列思想冲突,是通过艰难的思想理论批判完成的,这些思想批判,为创立马克思主义新哲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打开了前行的通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而其创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方法论则为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本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与历史发展规律,为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哲学基础,使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严整而科学、开放而发展,如一轮光辉灿烂的旭日升起在人类历史地平线,照亮了漫漫历史黑夜,并为人类解放展示了现实可行的光明前景.
    • 员俊雅
    • 摘要: 本文评析了2017年度国外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理论倾向。科兹虽然正确指出了新自由主义不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排斥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但他的观点没有贯彻到底,缺乏对"人是人的根本"这一人学维度的思考;卡尔霍恩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评价基本上也比较肯定,他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现实的、有理论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但对这些问题他没有给出更深刻的理论反思,而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将其寄希望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努力;洛克莫尔深入分析了马克思思想与西方哲学传统的理论联系,揭示了马克思的批判的黑格尔主义特质,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但他的理论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和实践性,恰好从另一个维度证明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确不是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历史实践密切结合的产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