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性Ⅲ类

骨性Ⅲ类

骨性Ⅲ类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115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专利文献94613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中国美容医学、北京口腔医学等; 骨性Ⅲ类的相关文献由315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寅、王欢、张苗苗等。

骨性Ⅲ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94613 占比:99.88%

总计:94725篇

骨性Ⅲ类—发文趋势图

骨性Ⅲ类

-研究学者

  • 丁寅
  • 王欢
  • 张苗苗
  • 杨斌
  • 王建国
  • 王越
  • 丁榆德
  • 于剑南
  • 冉屹东
  • 刘东旭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皓琳; 王雅淋; 刘亚非; 左艳萍; 张晓焕
    • 摘要: 背景:前牵引治疗能有效改变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颌面结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颞下颌关节结构。但是关于前牵引颞下颌关节改变和颅颌面变化的相关性,尚无确切研究结果。目的:分析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前牵引矫治前后牙颌面改变与颞下颌关节改变的相关性,探讨前牵引矫治对儿童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8-11岁,对前牵引矫治前后牙颌面和颞下颌关节的改变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坐标系统定位测量分析,数据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前牵引治疗前后骨骼矢状方向发生明显改变,颞下颌关节窝和髁状突在X轴改变明显,在Y轴改变不明显,颞下颌关节后间隙明显减小;相关性分析发现,颞下颌关节与牙颌面结构改变之间存在中等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前牵引矫治后,牙颌面与颞下颌关节结构均有明显改变,且颞下颌关节骨改建与牙颌面改变之间存在中等相关关系,但没有密切相关关系。
    • 张琦; 范存晖; 杨茜; 李然; 徐晓琳; 丁玮; 王文惠; 杨彩秀
    • 摘要: 目的研究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和非唇腭裂骨性Ⅲ类患者牙弓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替牙期骨性Ⅲ类UCLP患者23例、非唇腭裂骨性Ⅲ类患者24例为试验组;年龄相仿的个别正常患者24例为对照组。在石膏模型上测量3组患者的牙弓宽度及长度。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UCLP组上颌裂隙侧牙弓宽度及长度均小于非裂隙侧(P0.05)。2)UCLP组上颌裂隙侧牙弓宽度及长度小于骨性Ⅲ类组,2组均小于正常组(P0.05)。3)UCLP组骨性Ⅲ类组下颌牙弓的宽度及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替牙期UCLP患者上颌牙弓较骨性Ⅲ类患者更窄、更短,且不对称;下颌牙弓在该期与骨性Ⅲ类患者尚无明显差异。对于UCLP反及牙弓缩窄患者的治疗应采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差异性扩弓矫治方案。
    • 蒙歌; 杨斌; 尼娜; 马贲
    • 摘要: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颌面畸形的手术治疗后面部软组织改善情况。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骨性Ⅲ类颌面畸形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作为治疗组,应用“手术优先”模式进行治疗;非颌面畸形的常规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观察治疗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于术前、术后一周、术后半年,经测量两组病例有代表性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骨性Ⅲ类颌面畸形的手术治疗表现出了较快地改善面部软组织畸形的特点,在治疗初期美观方面表现出不错的效果。
    • 王越; 俞万钧
    • 摘要: 目的通过后牙双斜面导板(TIPD)和面弓矫治器(FM)的矫正,探讨其对骨性Ⅲ类青少年上气道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30日至2018年12月30日在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经过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的骨性Ⅲ类青少年患者30例,15例戴用TIPD矫治器,15例戴用FM矫治器,分别分析比较两组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及舌骨位置的变化量及两组相关指标改变量。结果TIPD组和FM组患者矫治后气道指标(PNS-R、PNS-Ad1、PNS-Ad2)较矫治前显著增大,气道指标(Pas1-Pas2、Va1-Va2)及软腭指标(Sp1-Sp2、PNS-P1)较矫治前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道指标(PNS-R、PNS-Ad1、Pas1-Pas2)以及舌骨位置(AH-CVP、AH-NP、AH-RGn、AH-M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PD和FM矫治器均能扩大患者的上气道上段,改善鼻咽段、腭咽段的不足,并使上气道下段(舌咽段及喉咽段矢状径)减少,改善患者上气道上段的通气功能。FM矫治器更适合应用于以上颌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Ⅲ类患者,而TIPD更加适用于以下颌发育过度为主的骨性Ⅲ类患者。
    • 颜哲彬; 肖楚翘; 李亚其; 程巧愉; 范佩迪; 王军; 熊鑫
    • 摘要: 目的比较三类矢状向骨性错[牙合]患者的舌骨位置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84例正畸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根据ANB角大小确定患者的矢状向骨性错[牙合]类型:骨性Ⅰ类(1°≤ANB≤5°)、Ⅱ类(ANB>5°)、Ⅲ类(ANB0.05)。骨性Ⅱ类患者的下颌角点-舌骨点连线与舌骨点-颏下点连线的夹角(angle between Gonion-hyoid point line and hyoid point-Menton line,Go-Hy-Me)小于Ⅰ类患者,Ⅲ类患者的第三颈椎最前下点-舌骨点连线与舌骨点-蝶鞍点连线的夹角(angle between most anterior and inferior point of third cervical vertebra-hyoid point line and hyoid point-Sella line,C3-Hy-S)小于Ⅰ类患者(P0.05)。结论成年女性骨性Ⅱ类患者比Ⅰ类患者的舌骨更远离下颌;未成年骨性Ⅲ类患者比Ⅰ类患者的舌骨更远离颈椎与后颅底。
    • 闫永; 王永慧; 韩华伟
    • 摘要: 目的探究上颌快速扩缩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项城市中医院收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7例。给予对照组上颌前方牵引矫治,观察组予以快速扩缩联合前方牵引矫治。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对比两组矫治前后硬组织指标、上颌变化情况及咀嚼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36%(42/47)]显著高于对照组[72.34%(34/47)](P0.05);矫治后两组鼻咽直径较矫治前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矫治后观察组咀嚼效率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颌快速扩缩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可改善上气道宽度,稳定患者颌骨,改善咀嚼功能,提高矫治效果。
    • 韩雪; 张凡柯; 李小兵
    • 摘要: 目的对上颌反复扩缩联合前牵引与传统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牵引治疗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cry、CNKI、CBM、万方数据库,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10篇文献纳入本研究,其中6篇为随机对照研究,4篇为临床对照研究,共纳入30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Alt-RAMEC联合前牵引较RME联合前牵引SNA、ANB、Wits值、A-VRL、Ls-VRL的变化值增加更多,而SN-MP、Li-VRL的变化值Alt-RAMEC联合前牵引更小,SNB、U1-SN、IMPA的变化值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lt-RAMEC联合前牵引对上颌骨向前发育的促进效果更好,能获得更多的骨性效果,对软组织改善更为显著,但对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
    • 杜琎佳; 余炜伟
    • 摘要: 目的利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CBCT)测量骨性Ⅲ类成人患者牙齿的颊舌向倾斜度,对比其在不同垂直骨面型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与下颌平面角的关系,探讨骨性Ⅲ类牙齿横向代偿情况。方法选取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96例,根据前颅底平面和下颌平面的交角(SN-MP)分为低角组(SN-MP38°,n=32),通过CBCT扫描,测量上下颌尖牙、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度。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尖牙、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在不同垂直骨面型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角组>低角组(P<0.05);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表现为高角组相较均角组和低角组更舌倾(P<0.05)。上颌尖牙、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和SN-MP角呈正相关(r=0.324、0.459、0.602,P<0.05),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和SN-MP角呈负相关(r=-0.426,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牙齿颊舌向倾斜度存在差异,高角患者上颌牙齿更加颊倾,下颌第一磨牙更舌倾。
    • 李仲伟; 贾莹; 周星宇; 杨桦
    • 摘要: 目的:了解均角骨性Ⅲ类牙齿生理性初始位全牙轴倾斜特征及其与下颌骨矢/垂直向位置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均角骨性Ⅰ类30例、Ⅲ类21例患者CBCT Dicom数据,导入Invivo 5.1软件测量相关指标。结果:均角Ⅲ类和Ⅰ类同颌同名牙转矩角和轴倾角一致性较好。Ⅲ类与Ⅰ类相比:①矢状向:上切牙段冠唇向、下切牙段冠舌向趋势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尖牙、后牙轴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冠状向:上切牙近中倾斜趋势增加,下切牙较直立,仅上颌侧切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尖牙及后牙冠颊向、下尖牙及后牙冠舌向趋势增大,仅上前磨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均角Ⅲ类MP-FH值与L5、L6、L7转矩角正相关,且牙位越靠后相关性越强;④下前牙转矩值与ANB值正相关。结论:①骨性Ⅲ类均角牙列初始位时,下前牙转矩随ANB角减小而舌倾趋势增加,下颌后牙随MP-FH增大而呈颊倾趋势,上牙列与ANB角和MP-FH间无明显的相关性;②骨性Ⅲ类均角下牙列牙齿呈舌向倾斜,下牙列舌向安全代偿范围相对减小。
    • 郭雅萱; 马啸宙; 李洪发; 蒋少云
    • 摘要: 目的 探讨非拔牙掩饰性正畸治疗对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均角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影响,进一步为此类患者的正畸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已治疗结束的成人均角轻中度骨性Ⅲ类病例30例(其中男17、女13例),治疗前后均拍摄锥形束投照计算机重组断层影像设备(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进行三维重建,利用Invivo 5软件对颞下颌关节各个骨性结构的指标测量分析.结果 ①治疗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测量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治疗前后,矢状位关节窝高度增大且髁突长度减小,两者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状位髁突内外径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轴位关节窝前后径增大且髁突前后径减少,两者的变化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③颞下颌关节位置变化:治疗前后,矢状位关节上间隙和关节前间隙增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关节后间隙的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轴位髁突角增大以及髁突几何中心到中心矢状线的距离减小,两者变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正畸治疗前后髁突相对位置的改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非拔牙掩饰性正畸治疗对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均角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形态及位置改变有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