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颈椎后路

颈椎后路

颈椎后路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7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0336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中华护理杂志、颈腰痛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一届全国中青年颈椎病专题论坛、2006年骨科新进展研讨会、首届国际针刀医学学术交流会等;颈椎后路的相关文献由75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明岩、孙玛骥、孙珺等。

颈椎后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1.0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0336 占比:98.96%

总计:10445篇

颈椎后路—发文趋势图

颈椎后路

-研究学者

  • 刘明岩
  • 孙玛骥
  • 孙珺
  • 张星晨
  • 未洋洋
  • 王清
  • 王秋安
  • 胡亚兰
  • 袁峰
  • 邹小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曾广吾; 董时纯; 陈健
    •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和颈后路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74例MCS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37)和B组(n=37)进行对比研究.A组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B组行后路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的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椎曲度指数(CCI),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的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术后1年JOA改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3个月、术后1年CCI与其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CF和颈后路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MCSM均可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两者在手术时长、颈椎曲度指数、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并发症方面无显著差异,临床应根据患者综合因素个性化选择术式.
    • 贺欢
    • 摘要: 目的:讨论颈椎后路椎间孔镜下单开门减压手术护理配合.方法:将我院接收的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均实施颈椎后路椎间孔镜下单开门减压手术,同时辅以针对性的护理服务.结果:21例患者都顺利完成了手术,并且在优质护理的作用下疼痛有所缓解,护理满意度较高.结论:在进行椎间孔镜下单开门减压手术时施以手术护理配合,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保证手术安全,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 唐先忠; 刘晓峰; 刘金凯
    • 摘要: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ACDF)和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双节段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导致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8年5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双节段局限性OPLL患者113例.根据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椎板成形组57例和ACDF组56例.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2~C7 Cobb角、T1倾斜角、C2~C7 SVA、ROM、OR、脊髓可用空间;评估两组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的JOA、VAS、NDI评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结果:ACDF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低于椎板成形术组(P0.05).结论:ACDF和椎板成形术治疗双节段局限性OPLL均显示了满意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然而,ACDF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较少.
    • 袁引弟; 梁容肇
    •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手术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关的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行颈椎后路手术患者的病历.制定病历数据调查表,并收集术前转运前完成的累积Braden压疮风险量表评分、体质指数(BMI)、手术持续时间、术前时间、术后时间以及围手术期发生的任何压力性损伤情况.结果:年龄大于60岁、BMI小于18 kg/m2、Braden评分为13分或更低的患者、术前时间延长(>2?h)、术后时间延长(>1.5?h)更易发生压力性损伤(P<0.001).结论:建议对于术中相关压力性损伤从术前运送到手术室到术后住院治疗的时间采用延续性护理策略.
    • 张圣飞; 张亮; 杨建东; 张志强; 蔡俊; 陶玉平; 冯新民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颈椎病后路椎管减压手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6月脊柱外科行颈椎病后入路椎管减压手术患者,其中应用超声骨刀减压患者(A组)28例,其中单开门组12例(A1组),全椎板切除减压组16例(A2组);应用高速磨钻减压患者(B组)22例,其中单开门组9例(B1组)全椎板切除减压组13例(B2组)。观察并记录患者切除椎板节段数目、切除椎板所需时间、术中总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有无硬脊膜撕裂、有无脊髓损伤和神经根损伤、术后有无脑脊液漏及术前术后JOA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出现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各组患者之间的性别比、年龄、椎板切除节段数目与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速磨钻组出现3例硬脊膜撕裂,超声骨刀组出现1例硬脊膜撕裂,术后均出现脑脊液漏,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后均自行愈合。A1组较B1组、A2组较B2组患者在手术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单节段椎板平均切除时间为(2.08±0.56)min,低于B1组(3.39±0.7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1组较B1组、A2组较B2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骨刀在颈椎后入路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安全且高效,可以节省椎板切除时间、减少出血、减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同时能够减轻手术者劳动强度,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 尹自龙; 屈文静; 王强; 许正男; 王晓滨; 张啓维; 孙常太; 文良元
    • 摘要: 目的 比较超声骨刀和高速磨钻在颈椎后路椎板成形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医院行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患者110例,根据术中使用切骨工具分成超声骨刀组(ultrasonic osteotome,UO组)和高速磨钻(high speed drill,HD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术前及术后6、12、24个月评价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JOA)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术后6、12、24个月门轴椎板愈合情况.结果 UO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HD组患者显著下降,手术时间较HD组患者显著缩短,术后引流量、引流天数较HD组患者显著下降,较HD组患者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12、24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HD组术前及术后6、12、24个月ODI评分差异有显著性(F=89.062,P=0.000);UO组术前及术后6、12、24个月ODI评分差异有显著性(F=98.158,P=0.000);两组神经功能均获得改善.HD组有1例患者术中发生了硬膜囊损伤后脑脊液漏,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057,P=0.811).结论 超声骨刀在颈椎椎板成形内固定术中应用能减少手术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
    • 雷洪俊; 陈忠羡; 付兆宗; 向珊珊
    • 摘要: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将我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总计50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25例与观察组2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颈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丝线缝合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Centerpiece内固定术治疗.对照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率,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长、术后接受颈椎康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可比.治疗后2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明显升高,其中观察组患者的WHOQOL-BREF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中,采取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长、住院时长与术后进行颈椎康复的时间,获得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更低,手术更安全,明显的改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效果理想.
    • 阚阔; 张仲明; 张露; 杨勇; 张茁
    •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盘髓核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33例2016年5月-2019年1月我院接收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患者依据术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盘髓核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治疗.记录2组患者手术与住院相关指标,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曲度和病椎椎间高度的变化.以及2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少,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术后2组患者的病椎椎间高度均恢复较好,但颈椎曲度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恢复更佳,该项指标差异,P0.05,可对比.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改善明显,术后12个月改善程度再次提高,组间术后各时段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盘髓核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病变神经根得到松解,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更好,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术后功能恢复佳.但远期疗效需待进一步随访证实.
    • 张圣飞; 张亮; 杨建东; 张志强; 蔡俊; 陶玉平; 冯新民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颈椎病后路椎管减压手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6月脊柱外科行颈椎病后入路椎管减压手术患者,其中应用超声骨刀减压患者(A组)28例,其中单开门组12例(A1组),全椎板切除减压组16例(A2组);应用高速磨钻减压患者(B组)22例,其中单开门组9例(B1组)全椎板切除减压组13例(B2组)。观察并记录患者切除椎板节段数目、切除椎板所需时间、术中总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有无硬脊膜撕裂、有无脊髓损伤和神经根损伤、术后有无脑脊液漏及术前术后JOA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出现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各组患者之间的性别比、年龄、椎板切除节段数目与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速磨钻组出现3例硬脊膜撕裂,超声骨刀组出现1例硬脊膜撕裂,术后均出现脑脊液漏,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后均自行愈合。A1组较B1组、A2组较B2组患者在手术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单节段椎板平均切除时间为(2.08±0.56)min,低于B1组(3.39±0.7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1组较B1组、A2组较B2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骨刀在颈椎后入路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安全且高效,可以节省椎板切除时间、减少出血、减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同时能够减轻手术者劳动强度,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 朱新宇; 张义超; 徐昌霞
    • 摘要: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俯卧位摆放方法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进行颈椎后路手术患者90例,根据头颈部不同固定方法分为A组Meifield头架固定30例、B组传统啫喱头架固定30例、C组个性化石膏床固定30例.观察三组患者的体位放置时间、患者头面皮肤情况、手术医生对术中体位稳定性满意度.结果:三组患者体位放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摆放时间最短,轴线翻身最稳妥,与其他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头面部皮肤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患者皮肤均完好,无一例压伤,与其他两组患者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中体位调整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的术中稳定性最低,术中调节次数最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组颅钉固定稳定,方便调节,颜面部受压力小,无一例皮肤损伤和压痕,适合绝大多数颈后路手术,但搬动患者需谨慎,防止二次损伤;B组头架摆放方便,头部无创伤,皮肤受损例数较多,适合手术时间短、简单颈后路手术;C组使用个性化石膏托,轴线翻身稳妥,适合椎管严重狭窄,颈椎骨折脱位瘫痪等严重颈椎不稳,防止在摆放体位时再次损伤;同时适合在手术室没有头架时因地制宜制作,既节省成本,又方便操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