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轴性症状

轴性症状

轴性症状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20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602496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骨伤、护理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中医骨伤科高峰论坛、2011年全国微创外科高峰论坛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创刊十周年庆典、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2011年全国脊柱外科研讨会等;轴性症状的相关文献由646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文元、申勇、田金辉等。

轴性症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7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02496 占比:99.97%

总计:602700篇

轴性症状—发文趋势图

轴性症状

-研究学者

  • 丁文元
  • 申勇
  • 田金辉
  • 胡成栋
  • 刘法敬
  • 李东风
  • 李书奎
  • 李晓东
  • 苗洁
  • 赵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庆彬; 王玉强; 赵耀; 于忠; 张泽源; 刘屹林
    • 摘要: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围手术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术术后轴性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66例患者的资料,记录身高体重并计算BMI,按体重标准分为两组:超重组(BMI≥23.9 kg/m^(2))30例;体重正常组(BMI0.05),手术时间超重组大于正常组(t=-3.124,P0.05;t=1.646,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1、3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1个月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2、P>0.05;t=0.318、P>0.05),两组术后1个月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t=7.453、P<0.05;t=14.883、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超重组与正常组手术疗效相当,但前者手术时间更长,术后围手术期轴性症状更重。
    • 刘娟; 申薇; 李瑞娟
    • 摘要: 目的:探讨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对颈椎融合术后病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1月收治的104例颈椎融合术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围术期干预的基础上增加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干预前后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部屈曲和颈部主动活动范围(AROM)指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估两组病人轴性症状改善效果及应用人体压痛测试仪检测病人颈椎功能改善效果(斜方肌、提肩胛肌、枕骨下肌的肌肉压痛阈值),并比较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VAS评分、N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颈部屈曲角度、主动活动范围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斜方肌、提肩胛肌、枕骨下肌的肌肉压痛阈值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颈椎融合术后病人实施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后可改善病人颈部轴性症状,促进病人颈椎功能恢复进程,提高预后效果。
    • 查圆瑜; 李佐华; 姚世军; 扈佐鸿; 阮文枫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保留C_(7)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改良椎管扩大成形与传统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Central、EMbase、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Database、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时间至2020年12月1日。纳入关于保留C_(7)棘突改良椎管扩大成形与传统椎管扩大成形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0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603例患者,改良组268例,传统组33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改良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VAS评分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保留C_(7)棘突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的疗效相当,均可有效改善各项评分,前者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 刘法敬(综述); 许海委; 田金辉; 王雪(审校)
    • 摘要: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脊柱退行性疾病,可导致四肢麻木、无力,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是治疗CSM的经典术式,但术中颈后肌群的大范围剥离及韧带复合体的破坏,使得术后颈部肌肉萎缩、颈椎曲度丢失及轴性疼痛症状在患者的恢复过程中如影随形。因此,临床上针对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术式改良从未中断过,如保留或重建颈半棘肌的C2棘突止点、重建韧带复合体、在通道下椎管成形减少肌群损伤及设计新型内固定装置来重建颈后伸肌附着点等,以期获得一定程度的临床改善。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肌肉附着点和韧带复合体保留及重建技术进行综述。
    • 田纪涛; 周杰; 弓永顺
    • 摘要: 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组方联合夹脊穴电针治疗脊髓性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疗效及对颈椎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郑州市中医院收治的脊髓性颈椎病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1个月出现轴性症状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电针夹脊穴治疗,1次/d,治疗5 d/周,连续治疗4周。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身痛逐瘀汤(葛根、黄芪、桃仁、红花、羌活、秦艽、当归、牛膝、没药、地龙、甘草、川芎),取清水煎煮至200 mL,早晚两次餐后30 min分服,1剂/d,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两组均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9例,显效16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3.33%(40/43);对照组基本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7.78%(32/4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颈椎功能、轴性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对比,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身痛逐瘀汤联合夹脊穴电针治疗脊髓性颈椎病疗效确切。
    • 麦惠珍; 谭转改
    • 摘要: 目的探讨自制背心式约束带在颈椎后路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术后轴性症状与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行颈椎后路手术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绑带固定肢体,观察组应用自制背心式约束带固定肢体,比较两组颈椎曲度、颈椎功能受损程度、轴性症状发生情况及生命质量[采用SF-36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估]。结果术后3、6个月,两组颈椎曲度均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颈椎功能受损程度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背心式约束带在颈椎后路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颈椎功能,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 江仲超; 韩晓辉; 袁宇飞; 田金辉; 李晓东; 苗洁
    • 摘要: 颈椎棘突是颈后肌群重要的附着点,在全椎板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极易被破坏。为明确重建伸肌附着点及保留C_(7)棘突开槽式减压在治疗脊髓性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了2017年1月—2018年7月8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情况,其中70例获得完整临床随访。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单开门术中采用伸肌附着点重建和保留C_(7)棘突开槽式减压治疗;对照组(33例),行常规单开门椎管成形钛板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改变、颈后肌群横截面积变化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有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在CCI及颈后肌群横截面积上与术前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上述数值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观察组轴性症状发生率为8.1%(3/37),对照组为21.2%(7/33),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在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重建伸肌附着点及保留C_(7)棘突开槽式减压会增加手术时间,但术式的改进可以更好地维持颈椎曲度,减轻颈后肌群萎缩并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 田金辉; 李志远; 江仲超; 颜珍珍; 李少伟; 李晓东; 苗洁
    • 摘要: 针对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椎板门轴侧断裂伴移位的问题,对不同门轴处理方式的术后疗效进行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将2013年5月—2018年9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接受单开门椎管成形钛板固定术治疗的31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研究中,其中有63例患者术中发生门轴断裂伴椎板移位,根据处理方式将其分为两组:重建组(35例),对椎板进行叠瓦状重建及钛板固定治疗;切除组(28例),将断裂并移位的椎板切除。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相关指标,观察患者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颈后肌群横截面积变化及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在手术时间及术出血量上,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的颈后肌群横截面积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小(P0.05),切除组的CCI较术前出现明显丢失(P0.05)。术后重建组有8.6%的患者出现轴性症状(3/35),切除组为21.3%(6/28),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时,重建组81.6%(31/38)的断裂门轴获得骨性融合,至术后6个月时,有94.7%(36/38)的断裂门轴获得骨性融合。可见,对于门轴断裂伴椎板移位的患者,采用叠瓦状椎板重建联合钛板固定及切除椎板均不会影响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椎板重建更有利于颈椎曲度的维持并减轻颈后肌群的萎缩,从而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
    • 秦志勇; 黄懿; 马迅; 冯皓宇; 陈晨; 纪春磊; 徐昊
    • 摘要: 颈椎后路手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后纵韧带骨化症等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取得了良好的远期治疗效果[1]。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是颈椎后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生活质量[2]。AS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AS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术中颈后肌肉韧带复合体破坏;术后颈椎曲度改变、颈椎活动度降低、长期颈托佩戴等。本文回顾近年中外文献,旨在探讨AS的发病机制、预防策略及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提供借鉴。
    • 何心愉; 周红海; 曾禹铭; 覃鸿图; 刘柏杰; 侯喜安
    • 摘要: 轴性症状是颈椎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以颈椎活动受限,颈项部及肩背部长期疼痛、僵硬和肌肉痉挛等症状为主,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工作和生活。不同的手术方式对颈椎局部解剖结构的损伤机制不同,其中常见的颈椎前路手术主要破坏颈椎骨性结构,颈椎后路手术主要破坏颈椎局部软组织结构,两者均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有关。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既与手术相关的一些共性危险因素有关,如颈椎活动度的减少,也与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颈椎序列等特有的危险因素有关。本文对颈后伸肌群、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颈椎骨性结构、手术方式等因素与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相关性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