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颅内动脉瘤破裂

颅内动脉瘤破裂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21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4035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中国医学工程、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西南神经介入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贵州省神经外科年会、山东省创作外科学术研讨会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文献由584位作者贡献,包括常枫、丰伟、何小燕等。

颅内动脉瘤破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 占比:0.8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4035 占比:99.12%

总计:24249篇

颅内动脉瘤破裂—发文趋势图

颅内动脉瘤破裂

-研究学者

  • 常枫
  • 丰伟
  • 何小燕
  • 冉玲
  • 刘序斌
  • 刘忠
  • 刘秀娟
  • 刘练
  • 包映晖
  • 区初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袁新春; 董伟; 刘学永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行超早期显微手术配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21年6月沛县人民医院收治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50例,以双盲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开颅收束配合常规腰穿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超早期显微手术配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脑脊液压力及红细胞数量变化,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Barthel指数变化,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3 d监测脑脊液压力(235.09±10.02)mmH_(2)O、6 d监测脑脊液压力(210.28±11.05)mmH_(2)O、9 d监测脑脊液压力(185.44±10.02)mmH_(2)O、12 d监测脑脊液压力(165.58±10.33)mmH_(2)O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1、9.694、10.633、6.277,P<0.05)。术后3 d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15.23±1.0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75.59±5.33)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72、12.335,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8,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接受超早期显微手术配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具有确切疗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脑脊液压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 施磊; 陈赟东; 冷硕; 赵国峰; 邓钢
    • 摘要: 目的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与非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并发症,以探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1例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资料,观察术中及术后复查造影瘤腔填塞致密程度(Raymond分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前术后改善程度评估临床预后改善程度。结果191例患者被分为两组,未破裂组患者126例,破裂组患者65例;未破裂组术后即刻完全栓塞RaymondⅠ级患者111例(88%),RaymondⅡ级9例(7.1%),RaymondⅢ级6例(4.8%);破裂组RaymondⅠ级55例(84.6%);RaymondⅡ级6例(9.2%),RaymondⅢ级4例(6.1%),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破裂组复查脑血管造影平均时间为164.45 d,而破裂组为161.55 d,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查造影完全栓塞率非破裂组为84.1%,破裂组为84.6%,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破裂组总并发症20例(15.9%),围手术期缺血事件10例(7.9%)、出血事件3例(2.4%);破裂组总手术相关并发症13例(20%),围手术期缺血事件6例(9.2%)、出血事件5例(7.7%),其中未破裂组复发7例(5.6%),破裂组复发2例(3.1%),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3、6、12个月mRS评分改变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在本研究中,颅内动脉瘤未破裂与破裂组术中填塞致密程度、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有效、安全。
    • 王庆庆; 宁静; 周加浩; 焦磊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8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B组患者在发病3d后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A组患者在发病3d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神经功能、氧化应激状态、并发症。结果:治疗后第7天,A组NIHSS分值及MDA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NTF、BDNF、NGF、SOD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B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施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可有效提高神经功能、降低氧化应激状态及术后并发症。
    • 时玉春
    •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64排容积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IAN)破裂出血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效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开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92例患者,患者术前进行3D-CTA造影扫描,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手术治疗,以显微神经手术所见的结果为金标准,将术前3D-CTA检查结果与手术所见结果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92例患者中经手术所见确诊为破裂动脉瘤的有89例,其中3例为假性动脉瘤,89例患者共检测出98个动脉瘤,80例是单一动脉瘤,9例是多发动脉瘤(2个);动脉瘤具体分布:颅内前部动脉9个,颅内中部动脉22个,颅内后部动脉12个,颈动脉床突部3个,颈动脉虹吸段4个,颈动脉海绵窦部5个,前交通支动脉21个,后交通支动脉23个;3D-CTA检测出阳性85例,阴性7例,阳性检出率为92.39%,检测准确率为95.65%,3D-CTA的灵敏度为95.51%,特异度为100.00%;手术过程中发生脑梗死1例,脑血管痉挛2例,脑脊液漏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35%;随访6个月后,动脉瘤复发1例,再出血1例,复发率为2.17%.结论 3D-CTA对IAN破裂出血的阳性检出率、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术后IAN复发率较低,具有推广价值.
    • 王传宝; 张超; 李惊涛; 陈琪; 刘晶晶
    •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大小与载瘤动脉直径比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将550例出现颅内动脉瘤破裂或首次被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50例患者中有320例未破裂动脉瘤和230例破裂动脉瘤,从二维血管造影图像中获得所有的测量值,记录动脉瘤破裂状态、位置、颅内动脉瘤最大尺寸以及载瘤血管直径,通过计算动脉瘤尺寸除以载瘤血管直径平均值获得比值.采用双尾Mann-Whitney检验评估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的统计学意义.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的医学共存病.两组间的显著性差异随后用逻辑回归进行检验.结果 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在年龄、性别、吸烟状况或医学共患病方面无显著差异.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平均最大尺寸明显小于破裂颅内动脉瘤(P = 0.02),未破裂SRs值明显小于破裂组(P<0.01).采用逻辑回归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性的变量的独立预测性进行评估.采用逐步回归法,最终的预测模型中仅剩下SR(OR,2.13;95%CI,1.11~4.15),SR与尺寸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50.生成S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阈值为>3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敏感性为69%,特异性为75%.结论 SR可通过二维血管造影,其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状态相关.SR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
    • 徐兵; 宣家龙; 雍成明; 杨代明; 黄录茂; 程志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5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根据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28),对照组患者于发病3 d后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于发病3 d内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2组患者于术后第7天评估颅内动脉瘤栓塞情况;术前及术后第7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分别为73.33%(22/30)、39.29%(11/28),观察组患者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Z=2.684,P0.05);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7天NIHSS评分显著降低,MBI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清MDA水平显著降低,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患者血清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1/30)、25.00%(7/2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718,P<0.05).结论 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可有效减轻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氧化应激反应、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完全栓塞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王飞
    • 摘要: 目的 探讨腰大池引流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河南圣德医院收治的7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引流术组(38例)与穿刺术组(37例),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介入术后1 d,引流术组行腰大池引流术,穿刺术组行腰椎穿刺术.比较两组并发症,脑血管痉挛(CVS)发生情况,术后7、14 d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流速度(VeICA)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术前、术后7d脑脊液红细胞数量和颅内压.结果 术前,两组脑脊液红细胞数量、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引流术组脑脊液红细胞数量少于穿刺术组,颅内压低于穿刺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术组CVS发生率为5.26%,低于穿刺术组(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大池引流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可有效调节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脑脊液红细胞水平,控制颅内压,降低血流速度,预防CVS发生.
    • 江远龙; 任付宾; 汪怡君; 高雪婷; 王炳昊; 丛宸; 王智
    • 摘要: 目的 基于四维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Dynamic four-di-mensional CTA,4D-CTA)测量,计算颅内动脉瘤心动周期内膨胀率,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与膨胀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微创神经外科一病区64例(其中未破裂动脉瘤24个,破裂动脉瘤40个)患者的完整资料;所有患者均行4D-C T A扫描并重建图像;依据动脉瘤破裂与否,患者分为未破裂组、破裂组;将1个心动周期的图像数据分成20个阶段,判断动脉瘤是否存在异常搏动点;同时记录和量化每个阶段动脉瘤的形态特征,计算其体积变化率(膨胀率);分析动脉瘤破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未破裂组中男女患者比例差异不大;破裂组女性患者则占70%,女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男性;破裂组吸烟史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破裂组;破裂组瘤高(4.63±1.56)mm,瘤宽(4.72±3.68)mm,瘤颈宽(3.86±1.69)mm均大于未破裂组;破裂组异常搏动点有29个(占72.5%)、膨胀率(14.56±6.25)%;未破裂组异常搏动点13个(占54.2%)、膨胀率(10.21±3.26)%;2组有明显差异(P9.775%,或纵横比>1.145,或存在异常搏动点时动脉瘤破裂风险将进一步增加.
    • 隋方; 李艳
    • 摘要: 目的 分析快速康复护理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该院收治的80例行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围术期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围术期行快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为(7.56±1.4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6±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低颅压综合征、肺部感染、其他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快速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 张晓阳
    • 摘要: 目的:研究早期血管内介入处置对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行内窥镜辅助下瘤颈夹闭治疗,观察组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为IV级、V级的均高于对照组,但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7.89%(3/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11%(13/36)(P<0.05).结论:早期血管内介入处置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