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656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财政、金融、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0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54723篇;相关期刊501种,包括广西社会科学、当代经济、集团经济研究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2015学术年会、2013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发展论坛、第七届中国保险教育论坛暨中国保险教育论坛十周年大会等;非均衡发展的相关文献由80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敏、王雷、陈玉科等。

非均衡发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0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4723 占比:99.58%

总计:155379篇

非均衡发展—发文趋势图

非均衡发展

-研究学者

  • 张敏
  • 王雷
  • 陈玉科
  • 陶一桃
  • 吴敬琏
  • 周大平
  • 孔庆波
  • 巨荣良
  • 张永红
  • 王丽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江涛
    • 摘要: 产业数字化的非均衡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和政府治理与市场导向视角的产业数字化非均衡发展等。导致我国产业数字化非均衡发展的逻辑根源包括产业比较收益的差异化、产业数字化投融资水平的差异化、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不健全、数字化人才的结构性短缺与分布不均衡,以及市场内生动力和政府治理能力的差异化等。为此,要强化欠发达地区产业数字化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产业数字化,协同推进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健全科技和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完善数字治理体系,进而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迈向均衡发展。
    • 程水栋; 俞茜
    • 摘要: 办好新时代的特殊教育,对于满足残疾儿童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相比之下,特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高原现象”,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突出抓好特殊教育,采取有效破解路径,实现残疾儿童少年“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美好愿望,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当务之急。
    • 江丽; 李琳
    • 摘要: 本文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发现实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一般举措,并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对策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经验,提出相关建议.
    • 郭思嘉
    •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畸形的区域发展格局督促着社会各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思想也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均衡发展思想、改革开放初期的非均衡发展思想、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统筹发展思想的嬗变,这其中,梯度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区域发展指导理论,在我国区域战略探索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对梯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演进进行梳理,总结区域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我国未来区域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 李倩
    • 摘要: 新时代的到来,国家对于教育行业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背景之下,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学生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但是在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之中是非常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的状态主要的是体现在一个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经济的发展导致观念的落后。长期的发展下去会呈现出不利的因素,应该进行及时地调整。
    • 陈本昌; 张旋
    • 摘要: 辽宁省经济增速下滑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辽宁人口流出和人口负增长局面也在加剧.为探究二者联系,聚焦辽宁省区域内人口流动与经济开放问题,比较各地级市人口流动与对外开放情况,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分析辽宁省14个地级市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经济开放地区的人口集聚效应和适当的人口政策能够吸引人口流入;人口集聚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人口流出具有负的经济效应.据此提出政策建议:进一步调整人口政策,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放开大城市人口落户限制,优化人才引进政策,促进人口集聚;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顺应人口发展趋势,调整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
    • 王妤; 孙斌栋
    • 摘要: 如何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备受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尽管多中心被规划者视为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灵丹妙药,然而支持这一观点的实证研究较少.基于LandScan人口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以全球132个国家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讨城市规模分布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规模分布多中心并不能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反而会导致区域差距扩大.单中心缩小区域收入差距意味着单中心促进小城市人均收入增加要大于大城市,这是非均衡发展过程的空间表达,显示出经济会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未来应适度放松对大城市人口流动的限制,引导城市规模合理分布.
    • 刘萍
    • 摘要: 无论是作为历史学的基础学科还是辅助学科,史料学与历史学都紧密联系在一起,但二者并非均衡发展或齐头并进。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史料学一直滞后于历史学。从2011年起,在新史学“史料革命”的冲击下,史料学研究又逐步趋于活跃,研究方向从学科内部的理论问题转向新史料观及新技术对传统史料学的影响。
    • 于珊
    •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进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显露."新东北现象"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敲响警钟.文章从非均衡发展理论视角出发,透视当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实情况,发现"涓滴效应"持续小于"极化效应"、政策干预效果不明显,新发展格局下"增长极"缺位、资源前沿区有待开发和未完全形成"地理上的二元结构"以及"回流效应"弱导致东北地区发展频频落后.新发展格局下,东北地区应该抓住历史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需以理论指导实践,保障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地位、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构建东北地区"地理上的二元结构"、着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从留住人才着手、扩大"涓滴效应",重点开发资源前沿区、打开农村市场、发展多元农村经济,以此构建多维经济发展框架,有效推动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
    • 刘霞辉
    • 摘要: 中国式城市化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从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的城市化,即由市场起主导作用的工商业城市发展和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等级城市发展共同推进;二是政府高负债的城市化;三是非均衡的城市化,即造城快于人的进城的城市化;四是城市现代服务业有待充分发育的城市化,表现为城市服务业发展受约束,劳动生产率低.形成该特征基于三个逻辑:一是土地权力的集中使用,二是激励相容的房地产市场,三是城市集聚功能弱.为中国城市发展可持续计,未来城市化应立足于提升城市集聚能力,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降低政府对城市化的过度干预并使城市真正成为普通百姓的家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