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农就业

非农就业

非农就业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70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8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730篇;相关期刊399种,包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研究导刊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5届年会暨“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与趋势”理论研讨会、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与农牧区土地流转、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等;非农就业的相关文献由1023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国强、朱臻、苏群等。

非农就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8 占比:47.28%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1.81%

专利文献>

论文:730 占比:50.91%

总计:1434篇

非农就业—发文趋势图

非农就业

-研究学者

  • 任国强
  • 朱臻
  • 苏群
  • 刘洪银
  • 张广胜
  • 张洪艳
  • 李秀彬
  • 王征兵
  • 罗明忠
  • 刘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胜楠; 李坦
    • 摘要: 绿肥可以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单产水平,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对推动我国粮食发展有重要作用,然而农户对绿肥的施用意愿并未得到广泛关注。基于要素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从非农就业与极端气候变化感知的视角,分析农户对绿肥的施用意愿。根据分层抽样法获取冀、鲁、豫、皖四省的调研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与二项Logit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非农就业对农户施用绿肥有消极影响,且非农就业程度越高对施用绿肥的意愿越低;(2)极端气候变化感知对农户施用绿肥有积极影响,与一般农户相比,感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农户更愿意施用绿肥来弥补水土流失等造成的粮食产量下降等问题。研究可以为制定绿肥激励政策提供相关参考。
    • 李江一; 仇童伟; 秦范
    • 摘要: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和2017年的家庭和社区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带动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使农民参与非农就业的概率显著提高约4个百分点,但对创业无显著影响。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效应显著,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形成后,一定程度上能直接带动农业劳动者从事本地雇佣劳动,但尚不具有促进农业资本投资替代家庭自有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释放更多农业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效应。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可通过促进土地出租来带动农民非农就业。由此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在带动农民非农就业方面产生显著的要素集聚外部性,提出可从培育和发展这些新型主体着手来提升农民收入和促进就业。
    • 王杰; 蔡志坚; 秦希
    • 摘要: 采用Probit和工具变量法,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互联网使用与农地转出期限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农户长期转出农地,处理内生性问题后得到一致的结果;互联网使用促进农地长期转出的路径有二种,一是互联网使用通过降低转出户非农就业的失业风险来促进农地长期转出,二是降低因转入方违约行为导致的农地流转违约风险来促进农地长期转出;互联网使用对农地长期转出影响具有异质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在使用互联网后,其选择农地长期转出的可能性会相对更高。结合当前农户在农地流转期限决策中面临有效信息缺乏的现实,丰富并完善互联网相关专业平台的信息提供,并加强平台服务宣传以吸引、服务更多农户;提高低教育程度农户互联网信息获取能力,使其有效信息获取渠道从线下拓展为线下+线上。
    • 许伟杰; 刘德弟
    •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并采用CFPS2018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正向显著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的发生,相较于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女性,使用互联网上网的农村女性其选择非农就业的概率高7%;进一步研究发现,通信支出在互联网使用与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受教育程度以及地区差异均会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状况产生影响。最后,本文从加强农村互联网的建设和加大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帮扶的角度提出对策。
    • 许恒周; 牛坤在; 谭荣辉
    • 摘要: 本文基于2013年和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应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新一轮农地确权对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直接影响,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和三重差分模型检验农地确权影响家庭贫困脆弱性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地确权能够降低农户家庭未来陷入贫困或持续贫困的概率,其间接路径是通过促进农户从事非农就业降低家庭贫困脆弱性。金融可得性在农地确权影响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中起到调节效应,金融可得性越高,农地确权降低贫困脆弱性的作用越大。对处于不同贫困脆弱状态的农户家庭而言,农地确权降低贫困脆弱性的作用存在差异。上述结论对通过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相对贫困治理工作意义重大,并为评估新一轮农地确权政策提供了新思路。
    • 王萍; 朱礼想; 张亚欣
    • 摘要: 为促进农户生活能源向高质和清洁消费组合升级,利用陕豫2018年专项入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户生活能源消费组合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非农就业中的人均务工收入和非农培训,生计资本中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环保意愿及家庭基本特征中的户主受教育程度和房屋距离公路远近均与农户高质和清洁生活能源消费组合呈显著正相关;非农就业中的务工人数占比,生计资本中的自然资本及家庭基本特征中的户主年龄和人均耕地面积均与农户高质和清洁生活能源消费组合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农户以劣等能源和低质能源为主的生活能源消费组合逐渐向高质能源和清洁能源消费组合转变,影响农户生活能源消费组合升级的诸因素不容忽视,农户科学用能教育及引导亟待加强。
    • 陈中伟; 赵高送; 华长营
    • 摘要: 利用中国885个县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DEA方法测度农地生产效率,总体上农地生产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逐年增加,但2008年之后的规模效率呈现递减趋势;中部地区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以后西部地区农地规模效率一直递增;农地生产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山区最高,但规模效率平原地区最高。然后,利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分析农地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农民非农就业对农地生产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影响均呈现“U”型;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只有西部地区显著且呈“U”型,平原和丘陵地区呈“U”型,山地区域呈倒“U”型。(2)农地经营规模扩大对农地生产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影响只有西部地区显著且成“U”型;对规模效率影响东部地区显著且呈“U”型;不同农地特征下,农地经营规模对农地生产纯技术效率均呈现“U”型,对综合效率影响只有山地地区显著且呈“U”型,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只有丘陵地区显著且呈倒“U”型。最后,提出了引导农民职业合理分化、加快农村三产融合、培育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优化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要素配置效率等建议。
    • 陈宏伟; 穆月英
    • 摘要: 将劳动力要素配置纳入分析框架是厘清粮食节水生产行为收入溢出机制的关键。基于河北、山东、河南540个粮食种植户调查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分位数、中介效应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农户节水生产行为的收入溢出机制及异质性。研究表明:节水生产行为能够显著提升农户收入,且农业增收效应大于要素替代效应;节水生产行为的农业增收效应随农业收入水平提升而递增,即“马太效应”,其非农增收效应随非农收入水平提升而递减,即“重心转变效应”;本地非农就业在节水生产行为增收效应中发挥中介作用,外出务工部分遮掩了节水生产行为的收入提升效果;节水生产行为的增收效应随本地非农就业比例增加而上升,随外出务工比例提高而下降。因此,建议完善粮食节水生产的政策扶持与市场机制,引导非农劳动力合理有序就业,强化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进而推动农户持续增收。
    • 胡祎; 张正河
    • 摘要: 基于CFPS中2012年、2014年和2016年数据,采用内生处理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职业培训对农民非农就业决策、就业类型、就业地点、就业稳定性和就业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职业培训能通过提升农民人力资本的方式,提高农民参加非农工作的概率,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流动。第二,职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创业的意愿,增强了其从事非农工作的积极性,并使非农就业质量得以提高,这种就业质量的提升体现为工作更稳定、工资更高、工作地点离家更近。第三,从培训供给方式来看,用人单位组织的培训针对性更强、培训效率更高,对农民非农收入的提升效果比政府组织的培训更好。第四,从农民异质性的角度来看,职业培训存在两方面的突出效果:存在“拔高”效应,培训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使风险偏好较强的青壮年男性有更多就业机会,非农就业质量大幅提高;存在“兜底”效应,使风险偏好较弱的女性、老年人等农村相对弱势群体有获得离家较近、较稳定非农工作的机会。第五,现实中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尤其值得关注,阻碍其参加培训的不可观测因素拉低了其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往往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各级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农民职业培训支持力度,注重支持企业开展针对性培训,同时兼顾因各种原因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群体,让职业培训发挥更好的效果。
    • 陈光; 王娟; 王征兵
    • 摘要: 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代背景下,精神贫困治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根据陕西省周至县807户脱贫户的调研数据,对精神贫困进行量化分析,构建了收入渴望、非农就业和脱贫户收入的理论框架,实证分析收入渴望对脱贫户收入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收入渴望对脱贫户家庭总收入、工资收入以及其他类型收入之和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对工资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2)收入渴望有利于提升以家庭劳动力投入为标准的非农就业水平,并间接影响家庭工资收入。(3)在中介机制中,由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脱贫户家庭人口结构特征对非农就业和工资收入的影响较户主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应激发目标人群收入渴望、创造劳动力升级环境、继续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力度等政策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