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992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992篇;相关期刊454种,包括当代青年研究、青年探索、中国青年研究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安徽省第四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安徽省第八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 等;青年亚文化的相关文献由1068位作者贡献,包括马中红、孙黎、闫翠娟等。

青年亚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4 占比:19.7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3992 占比:80.10%

总计:4984篇

青年亚文化—发文趋势图

青年亚文化

-研究学者

  • 马中红
  • 孙黎
  • 闫翠娟
  • 陈霖
  • 征鹏
  • 吕慧
  • 胡疆锋
  • 曾一果
  • 浦颖娟
  • 陈维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雪; 杨向荣
    • 摘要: 数字代际鸿沟表征了数字时代的文化差距、认同危机所引发的文化隔阂及由现代文化衍生出来的心理距离。《后浪》和B站跨年晚会作为现象级代际互动实践提供了分析数字代际鸿沟的新视角。当下基于数字传播场域展开的代际互动通过话语实践和符号互动建构了想象的共同体,代际文化的“破壁”直接源于资本动因,也是其网络空间相遇的必然。然而这一共同体是认同的幻象,其话语实践的策略性揭示出主流文化、消费文化对于青年亚文化的意识形态收编和商业收编,其话语博弈的普遍性也彰显了后喻文化的生命力。
    • 马中红; 唐乐水
    • 摘要: 在以往的代际研究中,年龄是构成“代”划分的主要标准,数字时代社会和文化语境中的“代”研究概念亟需改写。具体到饭圈,在经历了“文本消费”到“文本生产”再到“数据实践”的迭代更新,文本消费的重要性正在让位于数据实践,且饭圈的数据化与饭圈的媒介化和商品化直接相关。“数据信仰”绕过年龄成为分析饭圈代际的一级指标,语言维度、行为特征、情感心理、价值观念则成为分析饭圈代际差异的四个二级指标。数据信仰的特质包括:唯数据论、沉迷数据生产、顺从数据规则和数据迷思。数据信仰溢出饭圈,正在获得更普遍的适用性。
    • 何宏莲; 郭诗瑶
    • 摘要: “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较广,主要表现为弱化自我价值认同、影响人际关系和谐度和加剧代际隔阂。大学生自身处理负面情绪能力不够、家校对“丧文化”正确引导不足、互联网推波助澜及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竞争加大是“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而提高大学生群体自身能力、强化家校良性引导、加强互联网媒体文化监管建设和优化社会环境可以有效缓解“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
    • 徐宏远; 徐雪芹
    • 摘要: 通过对网络热词“躺平”的背景分析,理解青年的现实焦虑,建构包容有温度的社会,提出了“躺平主义”的正向、负向、中立三种分形框架。对躺平作为青年应激性的情绪宣泄,不会成为常态、不会成为主流社会思潮作出基本判断。从政府、社会、个人三个维度提出了消解躺平现实焦虑的对策建议。最后,对青年健康发展进行了积极展望。
    • 刘鸣筝; 芦猛
    • 摘要: “躺平”作为2021年“十大网络热词”之一,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本文以新浪微博中有关“躺平”和“内卷”的内容为研究数据,基于词频统计和LDA主题模型提取主题,从文本特征透视青年亚文化的情绪表达。通过对文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躺平”的微博内容主要呈现出青年的“躺平原因”“内心情感”“寻求寄托”“享受生活”四个主题;而“内卷”的微博内容主要呈现出青年人视角下“内卷严重”“生活压力”“反抗内卷”“教育内卷”四个主题。“躺平”和“内卷”的话语表达折射出了当代青年人的生活现状和内心情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之后,本文探析了“躺平”和“内卷”流行的成因以及青年亚文化表征,并对青年亚文化的情绪表达进行思考。
    • 薛铭安; 姒晓霞
    •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上的满足感逐渐趋于饱和,随之而来的是对精神层面的不断追求。当下娱乐化的大环境中,快餐文化显然已经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休闲娱乐时间,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逐渐摆脱固有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主动融合青年亚文化并在青年亚文化社群中传播,借助新的模式重新将其编码,打破社群边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自信的核心竞争力。文章以《国家宝藏》为例,从符号学的视角分析节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亚文化社群中的传播过程。文章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融合使前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国家宝藏》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以新颖的传播形式获得了广泛认同与传播,反映出的正是当下文化传播的首要任务: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 鲁乾辉
    • 摘要: 新媒介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研究需要转变视角,在聚焦于互联网虚拟空间中青年亚文化的生成过程和呈现样态。网络自制剧的受众定位于青年群体,因而自制剧与青年亚文化相辅相成,即网络自制剧的发展承载着也呼应着青年亚文化的流变。中国网络自制剧的青年亚文化探究主要分析中国网络自制剧发展的四个阶段,即自筹尝试时期、网站自救时期、制作成长时期、精品反哺时期,并从自制剧的元内容、基于社交传播的内容衍生、网络自制剧青年亚文化部落的边缘化与流变性等角度对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进行分析。并基于这些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分析,总结了中国网络自制剧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特点与危机,为以后针对网络自制剧的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与引导规范提供借鉴。
    • 芦晓凯
    • 摘要: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在社会实践中所呈现的有别于社会主导文化的一种次生文化、从属文化。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主体,青年人是网络剧的主要消费群体和目标受众。网络剧的出现和发展为青年人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的叙事,是青年人的心理、行为和价值观在文化产品上的体现。其风格化的特征体现出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抵抗,满足了青年人多样复杂的文化需求。本文以《传闻中的陈芊芊》为例,从借玩世与戏谑跳脱现实和“爽文化”,这两种青年亚文化视角对古装网络剧热播的原因进行探析。
    • 胡蝶儿
    • 摘要: 从亚文化的研究视角出发,探讨"土酷"潮流风格的构建过程与表现形式。采用了英国伯明翰学派风格·抵抗·收编的研究路径和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土酷"潮流风格的分类,明晰了其流行路径和设计表现形式。"土酷"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虽然显得微弱与边缘化,但是却饱含着巨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它促进了主流设计文化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为设计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 曾一果
    • 摘要: 从对B站《后浪:献给新一代的演讲》所引发的代际冲突的思考中,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在代际演进的时代环境中我国当代青年亚文化四个方面的文化转向——技术转向、价值转向、资本转向和审美转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来的种种青年亚文化,跟20世纪60年代欧美青年亚文化有着本质的差异,并且由于城市化、全球化在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同,有必要将不同时期的青年亚文化置于一种“多层次的协商关系结构”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这样的“多层次的协商关系结构”突破了伯明翰青年亚文化理论“抵抗/收编”的简单关系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