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陈省身

陈省身

陈省身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611篇,主要集中在数学、中国文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9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340种,包括名人传记:上半月、数理天地:高中版、数学译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7年数学史国际学术会议、纪念欧拉诞辰300周年暨《几何原本》中译400周年数学史国际会议等;陈省身的相关文献由41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洪光、张奠宙、王善平等。

陈省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9 占比:99.6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33%

总计:611篇

陈省身—发文趋势图

陈省身

-研究学者

  • 张洪光
  • 张奠宙
  • 王善平
  • 于志洪
  • 冯景元
  • 卞毓方
  • 一泓
  • 杨象富
  • 龙飞
  • 张友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伟
    • 摘要: 原定2022年7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202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ICM 2022)将改为线上方式举行.2月26和27日,国际数学联盟(IMU)在其官网上对即将在7月6日至14日召开的2022国际数学家大会(ICM 2022)和在7月3日至4日召开的国际数学联盟第19次全体会员大会(IMU GA)发布最新声明.曾被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做一小时报告的华人数学家有:陈省身(1950,1970),丘成桐(1978),项武忠(1983),萧荫堂(1983,2002),张圣蓉(2002),田刚(2002),陶哲轩(2006),彭实戈(2010),张益唐(2014),杨丽笙(2018).
    • 於家海
    • 摘要: 数学抽象、枯燥、学起来困难,几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固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数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的抽象性,但也与我们对数学理解的角度、深度以及讲授数学的方式、方法有关.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知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也不止一次地提出“数学是美的”.数学大师的谆谆教诲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确实,数学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钱嘉蓉
    • 摘要: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内容,随着全等工具的运用,平面几何就可以更方便地展开对很多特殊图形及性质的探究与发现,比如,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研究,九年级圆和相似的研究,等等.可见全等的学习是具有奠基和全局作用的,是一种“好的数学”(陈省身语).最近,在九年级学习圆和相似之后,笔者又安排了一节数学拓展活动课,引导学生运用圆、相似等知识继续研究与全等有关的条件,促进了学生对全等、圆、相似等平面几何知识的深刻理解.
    • 林伟
    • 摘要: 中国数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于2021年10月23日在云南昆明召开,会上公布了2021年中国数学会华罗庚奖、陈省身奖和钟家庆奖获奖名单。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田野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文教授。华罗庚数学奖:复旦大学陈恕行教授、浙江大学王斯雷教授。钟家庆数学奖获得者:浙江大学、希伯来大学博士曹培根,武汉大学博士陈洪葛、青海师范大学博士崔素平和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博士高斌。
    • 周文娜
    • 摘要: 2002年,陈省身先生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为少年儿童题词“数学好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深切感受到“数学好玩”,是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的最有效的催化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通过引入七巧板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智力玩具,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平面图形。七巧板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形态能极大程度地引发学生的钻研兴趣,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开展实操,学会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观察,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 摘要: 第九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在南京举行,第九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7月31日在江苏南京开幕,海内外数百位华人数学家一道围绕基础学科与国际合作等学“数”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大会开幕式上颁发了ICCM数学奖、陈省身奖等奖项。ICCM数学奖于1998年首次颁发,用以表彰45岁以下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及在促进数学事业发展方面有卓越贡献的华人数学家,是世界华人数学界的最高奖项。
    • 摘要: 《漫谈数学人生:丘成桐的课外笔记》丘成桐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精选丘成桐教授的演讲及随笔共20余篇,分为“研学之乐”“数学之美”“教育之道”“家国之情”“科学之悟”5个章节。丘成桐14岁投身学术;20岁赴美求学,师从陈省身;22岁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博士学位;27岁破解顶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30岁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终身教授;33岁成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38岁接受哈佛大学的第三次邀请成为哈佛大学教授。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分享做学问的体会和感悟,讲述研究数学的心路历程,并以数学家的视角对科技与人文、教育与人才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论述和畅谈。该书还收录丘成桐教授对父母和恩师的追忆,读来感人肺腑。选录的文章有《我研究数学的经验》《为学与做人》《那些年,父亲教导我的日子》《从数学教学的视角看中国的基础教育》等。
    • 刘月艳; 裴杰
    • 摘要: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也因此把数学称为思维的体操。新课标(2022年版)指出:"推理意识有助于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增强交流能力,是形成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由此,不难看出推理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数学好玩"是陈省身先生对于青少年数学爱好者提出的"数学是什么的回答。
    • 杨明
    • 摘要: 丘成桐先生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也是继陈省身先生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更是第一位获得被称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的华人,一生获奖无数,被誉为数学界的“凯撒大帝”。1981年,32岁的丘成桐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几何奖,一举成名。此后,丘成桐又获得麦克阿瑟奖等重要奖项,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担任哈佛大学讲座教授,一时间风光无限,成为数学界一颗耀眼的明星,在海外获得无数荣耀的同时,丘成桐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
    • 叶隽
    • 摘要: 本文选择中央研究院三位科学家院士为个案研究对象,分别考察杨钟健、贝时璋、陈省身的留德背景与其所在学科的发展关系.通过追述其留德时代的师承情况、学术获益而作出科学成就之总结.在强调其作为留德学人的普遍性特点之外,凸显其科学家的三点特殊群体特征:一是对德国科学的熟悉和运用体现出德国科学文化层面的"西学东渐";二是对德国的学术理念有一种潜移默化型的较强接受,其影响深远;三是以积极态度进行了作为体制的大学、研究所机构、学会之类的制度化学术建设,以"教育与学术"的建制性参与来保持自身的"人文情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