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陈序经

陈序经

陈序经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6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文化理论、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专利文献12392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东方论坛、东南亚研究、东南亚纵横等; 陈序经的相关文献由122位作者贡献,包括赵立彬、张世保、刘集林等。

陈序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 占比:1.31%

专利文献>

论文:12392 占比:98.69%

总计:12556篇

陈序经—发文趋势图

陈序经

-研究学者

  • 赵立彬
  • 张世保
  • 刘集林
  • 张太原
  • 田彤
  • 张晓唯
  • 娄贵品
  • 谢泳
  • 郭建宁
  • 黄有东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常子磊
    • 摘要: 陈序经留学于美国之时,为了改变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状态,形成了“全盘西化”的思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逐渐强化了对于文化界和思想界的控制,且主张尊孔复古。在1935年和1941年的两次文化论战中,陈序经表达了中国应该走“全盘西化”道路的主张,但是这两次文化论战均受到了国民政府的干预。民国政治逻辑对文化发展的钳制使得陈序经的这两次努力以失败告终。陈序经对国民党越来越失望的同时,在文化上开放包容的中国共产党让陈序经重新拾起了希望,由此他选择相信中国共产党可以带领中国文化与世界主流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体系。
    • 陈蕾桦
    • 摘要: 20世纪30年代,陈序经先生救国心切,提出“全盘西化论”,这对推进中国思想进程有很大影响。本文将从该理论提出的基础——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及我自己的一点看法三方面浅谈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
    • 金惠敏
    • 摘要: 在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化关系话语论争史上,全盘西化论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与中国本位文化论水火不容.阅读全盘西化论的有关著述,会发现一个难以理解的悖论:文化不自信与民族自信相携而行、和平相处.作为全盘西化论的主要代表,陈序经给出了谜底:文化不但是人类的存在及其方式,更是人类满足其生命、生活需求的工具.此之谓"文化工具论".此论虽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但其洞见和价值并未随着历史的远去而烟消云散,在全球连接日益紧密的21世纪,它有助于扩大我们对于世界各种文化资源的开放度,提升我们将这些文化资源作为工具使用的自由自觉的选择能力,推进对于文化对话、文明互鉴的认识和实践.但此论的内在矛盾和错误亦不可忽视:一是既然以人类的现实需要为中心来主导文化的选择和引入,那么所有外来文化都有一个"球域化"的过程,"全盘"之接受绝无可能;二是未能将保守主义的"文化生命论"整合进来,它只看到人类对文化的创造和创新,而无视于文化对人类的影响和塑造.实际上,人类由于其理性反思能力能够同时审视和把握身内身外的文化资源与其内在的生命需求,从而做出最佳的选择.
    • 解娇
    • 摘要: 1935年,吴景超在《独立评论》发表了《建设问题与东西文化》一文,阐述他对待东西文化的折衷态度,指出了西化派与复古派在面对东西文化时的立足点与自身存在的矛盾问题.同年,《独立评论》刊登陈序经的答复文章,反驳了吴景超对他全盘西化论的批评,而吴景超再次发文表达他对中西文化的不同看法.以吴景超和陈序经二人的文化观为线索,梳理他们长达两个月的关于东西文化论争这一事件脉络,发现他们"并没有在'破'和'立'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结合点,而是采取激烈的'破'和笼统的'立'的态度".但论争本身可洞察民国知识分子自身的文化抉择观和民族认同感,并通过他们对中国未来文化建设的深刻思考来探寻中国先觉精英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 刘集林
    • 摘要: 20世纪40年代中期,社会学家费孝通、陈序经先后访美,分别留下了较详细、系统地介绍美国文化的著述,希望借鉴美国经验,推动中国抗战胜利后的社会与文化重建,改变中国以落后农村为主的面貌.但二人笔下的美国文化形象明显有别:在陈序经那里,美国文化处处占优势,在费孝通那里则优劣互现.不同的倾向体现了当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两种类型:理想型与实践型.二人之所以在抗战胜利前后积极、努力介绍美国文化,体现的正是当时知识分子在复杂时局中,期望通过文化借鉴与反省,寻求社会文化重建的忧患意识与迫切心情.而二人的美国文化形象与其说是对立的,毋宁说是互补的,且二者均强调吸收美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可谓殊途同归.
    • 唐文昊
    • 摘要: 1939年1月16日发行的《东方杂志》(第三十六卷第二号)刊载了陈序经先生的《广东与中国》一文.其文虽然没有激越的言辞,却在温婉的论述性劝说中体现出了作者那急切而真挚的爱国情怀,作为身处国难中的知识分子,作者以其独有的才识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情与责任.
    • 高志军1
    • 摘要: 1949年是新旧政权交替转换的重要年份。围绕这一年,大学在变动时代的起伏尤为剧烈。屹立于南粤大地的岭南大学在波涛涌动的时代大潮下亦面临诸多挑战,可谓内外掣肘。在此逆境中,岭大反能主动因应时局,及时调适,进一步壮大自身,表现出与同一时期高校发展轨辙相异的面相。以岭大为剖面,既可见投射于岭大校内的时局印记,又可考察其与时代的互动关系,一定程度上可见大学打上的深深时代印记,又可窥见变动时代大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 符开潮
    • 摘要: 一一九六三年九月,我在广州暨南大学读二年级。开学不久,我们班便到珠江南边的学校农场劳动。南国的秋老虎延续着闷热的酷暑,碧蓝的天空高悬着太阳火球,没有一丝风,地面泛起一阵阵热浪,还未挥动锄头,身着的背心早已湿透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