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交流供电

交流供电

交流供电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347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电工技术、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02656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中国医疗设备、医疗装备、实用医技杂志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六届光伏电站设备优化、能效提升运行维护研讨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第20届新技术论坛、第四届民用飞机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论坛等;交流供电的相关文献由61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鲲鹏、冯剑冰、刘娟等。

交流供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2656 占比:99.87%

总计:102785篇

交流供电—发文趋势图

交流供电

-研究学者

  • 李鲲鹏
  • 冯剑冰
  • 刘娟
  • 孙增田
  • 李云霄
  • 秦金磊
  • 韩颖慧
  • 骆志伟
  • 黄德亮
  • 龚建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昌明
    • 摘要: 当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穿越城市中心城区时,其主城区段发挥着主城区骨干线的功能,确定并统一全线技术标准是前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成都市轨道交通13号线为例,以功能定位和客流特征为基础,对速度目标值、站立标准、车辆选型及编组、互联互通需求、快慢车运行、空气动力学效应、供电制式等技术标准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该类型轨道交通的前期研究思路、运营组织标准化与差异化的统一、互联互通等相关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结论:全线采用140 km/h速度目标值,城区内按100 km/h限速运行;城区、市域范围内分别按照5人/m^(2)、4人/m^(2)的站立标准计算列车定员,座椅分别采用纵、横排布置方式;采用跨线运营组织模式,与线网中S2、23、S3号线互联互通;根据时间目标要求,采用快慢车运行;专题研究高速地铁地下空间空气动力学效应,车辆采用密封车;采用AC25kV供电制式,结合速度目标值确定盾构隧道内径为7500 mm。
    • 摘要: 基于自有知识产权的10多项矿热炉节能国家专利技术,由陕西高科电力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研制成功的节能型矿热炉直流供电系统,与内蒙古某铁合金公司共同攻关,对13.5 MVA交流矿热炉进行直流化改造,顺利于2022年3月中旬投入工业化运行,该矿热炉原来采用三电极交流供电,改造后采用四电极直流供电,全数字化在线热备用控制和调节,投入运行后进行了硅铁、硅钡、硅钙等铁合金产品的熔炼.
    • 杨子龙; 赵勇; 雷鸣宇; 王一波
    • 摘要: 可再生能源制氢是促进新能源电力消纳、实现零碳氢能的重要方式。与并网制氢模式相比,光伏离网制氢具有成本低、部署灵活的优点。以离网光伏电解水制氢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光伏并网制氢与光伏离网制氢的不同,讲述了3种制氢电解槽与可再生能源结合的适用性。重点阐述了基于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的离网制氢系统结构设计、电解槽的光伏直流供电单元设计、制氢辅助系统交流供电单元设计、安全供电控制单元设计,分析了系统设计和控制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储能的容量配置方法和双备份的可靠供电方法为离网式光伏制氢系统提供了技术参考。
    • 周丹; 何治新; 艾晓宇; 李鲲鹏; 曹晓斌
    • 摘要: 中国部分城市轨道交通采用工频单相交流制式,以提升列车的运行速度和运输能力。牵引供电系统发生故障时,有可能采用单侧停电抢修方案,如果此时接触网的感应电压过高,将对检修人员造成安全威胁。依据广州地铁22号线设计资料,搭建地铁隧道的仿真模型,计算得到一侧线路停电检修,另一侧线路正常运行时接触网上的感应电压,获得牵引电流、隧道之间的距离等因素对感应电压的影响规律。发现采用单端接地方式时,接触网上的感应电压将超过安全标准,可通过双端接地方式将感应电压降到安全限值以下。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交流供电制式下城轨进行单边停电作业时,检修区间的接触网必须采用双端接地方式。该结论可为地铁管理部门制定安全措施时提供参考。
    • 吴观华
    •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可保证列车安全运行并起到提供乘客信息的作用,无线通信质量直接影响地铁运营效率、行车安全。文章依托广州市轨道交通18和22号线,通过分析区间交流供电、直流供电原理,计算电缆末端电压,制定不同区间长度、不同供电方式下无线通信区间供电方案。工程实践表明,小区间采用传统交流供电系统、大长区间(超5 km)采用直流供电系统的冗余供电方案,可保证区间无线设备供电稳定性。本技术可适用于不同区间长度无线通信设备供电系统方案制定,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性。
    • 王猛; 狄谨; 陈民武; 姚鸿洲; 李正川
    • 摘要: 为实现市域铁路与地铁线路的贯通运营,以重庆市域铁路江跳线贯通运营进入地铁5号线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内外交流和直流2种供电制式下的双流供电技术应用情况,在对限界、轴重、供电、信号和列控系统、接轨站及运输组织等边界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市域铁路列车贯通运营进入地铁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采用下沉式平台等车辆限界适应性控制技术,将双流制车辆受电弓最低工作高度控制在距轨面4220 mm,符合地铁5号线的接触网限界标准;采用设备均衡布置和车辆轻量化设计技术,将车辆轴重由17.5 t减至15.5 t,满足地铁5号线结构荷载对轴重的要求;采用设置系统分离区和钢轨绝缘节的交直转换段切换技术,能实现交直流供电方式下车辆区间不停车自动切换;列控系统直接选择地铁列控系统,同时预留国铁列控系统的位置,并在终点站通过双岛四线和信号交叉共管的方式可实现同台换乘和过轨贯通运营。该研究不仅为本线后期运营维护提供了技术支撑,还为国内其他线路规划建设提供了参考。
    • 苟明中
    • 摘要: 成都市轨道交通18号线是按"中心穿越、串城连接、快慢运行、互联融合"理念实施的全国首条最高运行速度为140~160 k m/h,兼顾中心城区、市域及机场客流,集"快慢组合、共线运营"等多种运营组织模式于一体的8A编组、AC25kV供电的复合功能快线.文章从其运营模式、线路敷设、车辆选型及升级、供电制式及电磁干扰、空气动力学、通信信号及综合监控、差异化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技术与实践进行阐述,并进行现场试运营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其噪声、屏蔽门风压和车辆动力学均满足相应要求,可为国内其他市域快线建设提供参考.
    • 张浩; 周虎利; 吴明超
    • 摘要: 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为线路等级速度140 km/h的市域轨道交通快线,采用交流25 kV供电方式,需要设置电分相.在电分相区段,列车需断电惰行通过,由此产生的速度损失对运营影响较大.结合牵引计算,分析了电分相设置对速度的影响,以及对线路坡度、站间距的要求.通过优化该线的平纵断面,实现了列车在通过该线3处电分相的速度损失均小于10%的目标.基于13号线的设计经验,提出了市域快线电分相位置设置的几个重要原则.
    • 李鲲鹏; 靳守杰; 李俊豪; 曹晓斌; 朱传林
    • 摘要: 为了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运输能力和列车运行速度,我国几个主要城市新规划了25 kV交流供电制式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交流供电制式下牵引回流系统的泄漏电流侵入周边管线设备后,将威胁到人员与设备的安全.建立矿山法地铁隧道模型,对比研究了交流、直流2种供电制式下泄漏电流的大小及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交流供电制式下的泄漏电流远大于直流供电制式下的泄漏电流,其泄漏电流大小随牵引供电区间长度的增加而快速增大;钢轨对地泄漏电阻和土壤电阻率均不是泄漏电流的主要影响因素;交流供电制式下的泄漏电流主要通过空间电磁耦合产生,减少电磁耦合强度才是降低泄漏电流的主要途径.
    • 摘要: 全国首列双流制轨道车辆在重庆下线10月20日上午,全国首创的双流制轨道车辆在重庆下线,这种重庆造智能车辆,将首先在轨道江跳线推广应用。双流制轨道车辆,以既有重庆As型车技术平台为基础,最大特点是搭载交直流双供电系统,能在交流25kV和直流1500V两种供电线路上运行。在经过交流供电区、无电区和直流供电区时,自动根据加速速度、加速距离、切换速度、无电区滑行距离、各信标间切换时间等,在1分钟内完成数十次切换动作,做到全自动不停车切换,实现市郊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贯通运营,形象地说,就像混合动力汽车一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