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长壁开采

长壁开采

长壁开采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01038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黑龙江科技信息、科技创新与生产力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陕西省煤炭学会2010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论坛、神华首届科技研讨会等;长壁开采的相关文献由307位作者贡献,包括伍永平、何满潮、解盘石等。

长壁开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1038 占比:99.87%

总计:101165篇

长壁开采—发文趋势图

长壁开采

-研究学者

  • 伍永平
  • 何满潮
  • 解盘石
  • 王红伟
  • G·里明顿
  • 张东升
  • 王旭锋
  • 约翰·霍姆
  • 杨双锁
  • 杨治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解盘石; 屈利利; 伍永平; 张颖异; 闫壮壮; 冯坤; 杨广兵; 吉峰
    • 摘要: 大倾角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时,下层煤采场顶板受到重复加-卸载作用,其覆岩运移和矸石充填特征较单一煤层开采时更为复杂。以东峡煤矿大倾角近距离煤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建立基于下层煤采场顶板的两端固支梁模型,确定了采场顶板易发生弯曲破断的位置,研究了大倾角近距离煤层群长壁采场顶板破断垮落特征。结果表明,上层煤采空区垮落顶板的堆积沿倾向具有不均衡性;垮落顶板与顶板残垣轮廓的接触程度存在差异性,沿垂直岩层方向可将垮落覆岩划分为完整倾斜砌体区域与倾斜砌体缺失区域。上层煤工作面底板受载沿倾向表现为分区特征,根据采空区的非对称充填特征将其划分为受近似点载荷的无矸石充填区和受非均衡作用的中、下部矸石充填区。下层煤开采时,采场倾斜中上部顶板(顶煤)先破坏下滑、充填至下部采空区,致使下部区域工作面顶板弯矩较小、倾斜中上部顶板弯矩较大,其中倾斜中上部顶板更易发生破断。由于采空区充填程度不同,下层煤采场来压呈现中部较大、上部次之、下部无明显来压的基本特征。相对于单一煤层开采,下煤层开采时周期性来压的强度较低且规律性不强。研究可为大倾角煤层群长壁采场顶板稳定性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 邱宏伟
    • 摘要: 针对贵州遵义长沟锰矿在进行长壁采矿法时试验爆破效果不理想的情况,结合长沟锰矿特有的矿体赋存条件,从凿岩方式与机具、炮孔布置、装药方式与炸药选取以及起爆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进与优选,从而达到对矿块现有爆破技术的大幅度提升。
    • 王家臣; PENG Syd S; 李杨
    • 摘要: 美国煤炭的地下开采分为长壁式和房柱式2种技术.地质条件较好、井田范围大的矿井,一般以长壁开采为主,否则以房柱开采为主.1994-2017年,美国井工矿数量减少了79%(2017年为237座).但是单个矿井产量增加了230%,煤炭生产更加集中、高效.美国长壁开采以中厚煤层为主,采高一般为1.6 ~2.5 m(最大开采高度4.2m,最小开采高度1.2m).长壁工作面均采用多巷布置、矩形断面巷道、锚杆支护.近年来,工作面尺寸、设备功率、设备尺寸逐渐增大,生产系统更加可靠.长壁工作面的自动化开采源于1984年的电动控制液压支架的研发与使用,此后开发了支架、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的单机自动化以及追机移架技术.2000年以后开发了半自动化工作面技术和采煤机远程控制技术.目前应用的主要是半自动化工作面技术,只有2个工作面应用了采煤机远程控制技术.这些技术解决了条件简单工作面的自动化开采问题,但遇到复杂地质条件时,仍需要人工干预.研发自动化开采的关键传感器和设备以适应地质条件变化、完善端部进刀系统,聚焦作业安全和粉尘与噪音防控,以及矿用大数据、高速通信与可视化技术是目前美国的重要研发方向.在近10 a来,房柱开采的工艺变化不大,但是开采装备的多样化和开采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相关技术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
    • 罗生虎; 田程阳; 伍永平; 解盘石; 王红伟
    • 摘要: 对围岩的有效控制是大倾角煤层长壁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以2130煤矿25221大倾角综采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模拟实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其成因综合厘定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采空区矸石充填模型和顶板走向力学模型,系统研究了采空区矸石的非均匀充填特征及其非均衡约束下工作面倾向不同区域顶板沿走向岩体结构的受载与失稳特征.结果 显示,采空区矸石充填特征在工作面走向和倾向均呈现出非均匀性,在工作面倾向中上部区域支架后方采空区底板上易形成倒三角自由面,且其非均匀性随着煤层倾角、采高和工作面长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垮落矸石非均衡约束效应影响下,顶板的受载与变形破坏特征不仅在工作面倾向具有明显的非对称特性,倾向不同区域顶板沿走向的受载与变形破坏特征及其所形成围岩结构的基本形态之间亦存在显著差异.沿工作面倾向自下而上,受采空区矸石充填量与密实程度逐渐减小、矸石与支架间距离逐渐增大的影响,采空区充填矸石对工作面围岩稳定的贡献度逐渐减弱,围岩的运移空间、频次和幅度等逐渐增大,围岩结构的稳定性逐渐减弱,支架的受载量及其变化幅度逐渐增大,"支架-围岩"系统的稳定性等逐渐减弱,且易形成较大来压.
    • 郭文兵; 马志宝; 白二虎
    • 摘要: 我国"三下一上"(建筑物、水体、铁路等线性构筑物下及承压水上)煤炭资源储量大,"三下一上"采煤是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矿井提高资源采出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在分析建(构)筑物下采煤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源头减沉控损开采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充填开采、部分开采,协调开采及减小建筑物变形的覆岩离层注浆技术措施等.通过分析长壁开采引起的覆岩破坏传递过程,提出了基于该过程的覆岩破坏充分采动程度判据及其高度计算方法,揭示了煤层开采覆岩破坏高度形成机制,采用地面钻孔观测及协调开采法成功进行了水体下等不同地质采矿条件下采煤,并针对高强度开采对松散含水层破坏特征进行了大地电磁探测,分析了采动影响下松散含水层破坏特征,揭示了松散含水层破坏机理并验证了大地电磁法用于探测含水层破坏的可行性.总结了我国"三下一上"采煤技术方法及安全技术措施.研究认为我国煤矿"三下一上"采煤技术将以源头减沉控损开采方法,覆岩破坏控制技术研究为主,地下煤炭原位保护开采技术将是未来建(构)筑物及水体下开采的发展趋势.
    • 郭文兵; 赵高博; 白二虎
    • 摘要: 煤矿长壁开采引起的覆岩破坏高度对于水体下采煤、保水开采以及瓦斯治理的解放层开采等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对煤矿高强度长壁开采引起的覆岩破坏高度及其达到覆岩破坏充分采动的判据进行了研究.基于覆岩破坏充分采动的定义,分析了覆岩破坏充分采动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包括工作面开采厚度、开采尺寸(走向、倾向长度)、开采深度与覆岩岩性;提出了以"梯形-面积""四棱台-体积"为依据的覆岩破坏充分采动理论判别方法,并将煤矿长壁开采三维覆岩破坏及地表下沉简化为4类采动影响体积(采空区长方体体积、上覆岩层预破坏四棱台体积、覆岩破坏后的体积与地表下沉体积)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工作面达到覆岩破坏充分采动时的覆岩破坏高度理论表达式与覆岩"两带"破坏模式的判别式;基于某高强度开采工作面,建立并校核了考虑现场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与工作面推进方向夹角的三维数值模型,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高强度开采工作面不同开采厚度、开采尺寸与开采深度对覆岩破坏充分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强度长壁开采工作面达到覆岩破坏充分采动时的推进距离与工作面倾向长度、深厚比成反比,研究给出了高强度长壁开采覆岩破坏充分采动的判据及其适用条件.
    • 罗生虎; 伍永平; 王红伟; 解盘石
    • 摘要: 底板破坏滑移是大倾角煤层开采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以2130煤矿25221大倾角综采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底板的破坏和滑移特征.结果表明,在采动应力和支架载荷作用下底板的力学性状发生改变,由层状连续介质状态演化为具有“结构体+结构面”的块裂介质状态;底板沿工作面倾向的破坏形态呈现为下大上小的非对称反拱,其最大破坏深度位于工作面倾向下部区域,且其破坏深度和范围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而减小;支架载荷对底板破坏影响有限,主要涉及采场直接底岩层;在底板重力倾向分量及支架和相邻块体栽荷作用下,当滑移体存在临空面、滑移体所受主动力与滑移面相交、且主动力合力与滑移面法线方向的夹角大于滑移面的摩擦角时出现底板滑移,且底板岩体结构失稳滑移的概率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支架倾斜幅度和范围的增大、直接底破碎程度的增大而增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