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岩层移动

岩层移动

岩层移动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628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建筑科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0篇、会议论文104篇、专利文献417291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采矿技术、金属矿山等; 相关会议76种,包括2013全国现代地测技术与开采沉陷学术会议暨数字矿山论坛、全国“数字矿山”与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2001年全国“三下”采煤新技术学术会议暨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等;岩层移动的相关文献由1057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家林、钱鸣高、朱卫兵等。

岩层移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0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0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17291 占比:99.86%

总计:417875篇

岩层移动—发文趋势图

岩层移动

-研究学者

  • 许家林
  • 钱鸣高
  • 朱卫兵
  • 缪协兴
  • 戴华阳
  • 郭广礼
  • 王晓振
  • 郭文兵
  • 麻凤海
  • 梁运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新旺; 屈正一; 程立朝; 郭翔宇; 李文贵
    • 摘要: 为了研究固体充填开采地表沉陷预计与控制,以邢台矿为背景,基于概率积分法与弹性地基理论,建立了固体充填开采地表沉陷预计模型,得到了地表沉陷值的理论解,采用数值模拟和相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初始充填率为80%、85%、90%和95%四种情况进行模拟计算,对不同初始充填率条件下的地表沉陷值和下沉系数以及不同推进阶段的覆岩及地表沉陷盆地运移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概率积分法与弹性地基理论建立的沉陷预计模型对地表沉陷进行预计的方法是可行的,为固体充填开采地表沉陷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相比垮落法开采,固体充填开采地表下沉系数平均降低了93.18%~93.33%,提高初始充填率,降低充填体欠接顶量,能有效控制地表沉陷;揭示了不同推进阶段的工作面覆岩和地表沉陷盆地运移规律,为地表构建筑物保护提供参考。
    • 鞠金峰; 许家林; 刘阳军; 马祥; 王晓振; 王业征; 刘乐; 谢建林; 赵富强
    • 摘要: 煤炭开采引起的岩移规律一直是采矿领域难解的“黑箱”问题,研究揭示其内部作用机制与演变过程是科学解决采矿工程系列问题的理论基础。基于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采用地面钻孔原位监测方法,开展了红庆河煤矿深井特大采高开采条件下覆岩内部移动规律的实测与反演研究。结果表明,覆岩由下向上逐步运移发展的过程呈现5阶段典型分区特征,分别为覆岩超前受压变形阶段、逐层向上断裂运移阶段、覆岩整体快速沉降阶段、上位岩层向下压实阶段以及覆岩整体稳沉阶段。依据5阶段岩移特征,拟合形成了覆岩超前运移的“类指数”岩移边界线,对应井上下超前影响范围分别为地表的340 m以及煤层的99 m;推演得到了关键层逐层向上断裂发展的83°断裂延伸角,对应320 m埋深以下关键层发生超前断裂、以上为滞后断裂。同时,对覆岩“横三区”的具体分布进行了划分;沿走向推进剖面,“类指数”岩移边界线与关键层断裂线之间的区域为超前变形区(煤壁支撑区),对应于岩移阶段1;关键层断裂线之后、直至井上下分别滞后工作面煤壁410和190 m的区域为离层区,对应于岩移阶段2~4;再后方的采空区为重新压实区,对应于岩移阶段5。覆岩关键层运动表现出对地表沉陷的显著控制作用,随着其逐层向上断裂运移,地表沉陷活跃度不断攀升,在主关键层结束其正向回转并开始反向回转时,地表沉陷开始进入峰值状态,且这种峰值的持续对应于覆岩整体的快速沉降;当上位岩层逐步压实下位岩层时,地表沉陷活跃度开始降低;直至主关键层运移稳定,地表沉陷活跃期结束、开始进入衰退期;表明地表沉陷盆地的最终形态直接受控于主关键层的运移状态。
    • 许家林; 秦伟; 陈晓军; 胡国忠; 谢建林; 王晓振; 朱卫兵
    • 摘要: 采动覆岩经历了卸荷膨胀与再压实的动态过程,将覆岩卸荷膨胀总量随卸荷高度及承受载荷不断累积而发生动态变化的现象称为采动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采动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是岩层移动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对岩层移动规律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修正后的采动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力学模型,以山西赵庄煤矿1311工作面内部岩层移动实测结果为基础,针对采高、采深和岩性对采动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的影响开展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采动覆岩卸荷膨胀总量主要由垮落带和裂隙带的塑性膨胀与主关键层下部弯曲下沉带的弹性膨胀所组成,其中垮落带的塑性膨胀占比最大,弯曲下沉带的弹性膨胀占比最小。采动覆岩卸荷膨胀总量随覆岩卸荷高度的逐步增大呈现先增大到峰值后再逐步减小的过程,当覆岩主关键层破断后,弯曲下沉带的弹性膨胀量降为0,此时覆岩卸荷膨胀总量达到最小值,为覆岩残余膨胀量。采高对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采高条件下垮落带与裂隙带高度不同。覆岩卸荷膨胀总量随采高的增大而增加,当采高由2.5 m增大至10.5 m时,卸荷膨胀总量峰值和残余碎胀量均增大3倍以上。与采高相比,采深变化一般不会改变垮落带与裂隙带高度,采深对覆岩卸荷膨胀总量峰值影响较小。采深对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采深条件下覆岩残余膨胀量的不同,覆岩残余膨胀量随采深增大而减小,当采深由496.6 m增加至896.5 m时,覆岩残余膨胀量减少了32.5%。岩性对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岩性碎胀煤岩被压实的难易程度不同,覆岩卸荷膨胀总量随岩性的变硬而增加。当初始切线模量和弹性模量由降低50%到增大50%时,覆岩卸荷膨胀总量峰值增加4.3%,但覆岩残余膨胀量增加110%。覆岩残余膨胀量决定了地表下沉系数大小,因此,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可影响地表下沉系数变化规律。采高对地表下沉系数的影响并非单调线性的,下沉系数随采高增大是微量减小还是微量增大取决于关键层位置对裂隙带高度的影响情况。在充分采动条件下,由于塑性膨胀区残余膨胀量随采深增大而减小,下沉系数随采深增大而增大。当岩性由软变硬时,塑性膨胀区越不易被压缩,地表下沉系数相应减小。
    • 刘超杰; 高运增; 赵高博; 李少雄
    • 摘要: 为探究厚松散层软弱覆岩地质条件下采动覆岩运移规律,基于葛泉煤矿11915工作面采矿地质条件,采用室内相似模拟方法,分析该工作面推进时的直接顶初次垮落、高位覆岩破坏动态过程,得出该工作面覆岩垮落带、断裂带与弯曲带(简称“三带”)高度范围;分析了采动覆岩“三带”内岩层位移特征,得出位于垮落带、断裂带与弯曲带内的岩层位移曲线呈波动性递减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1915工作面垮落带范围为10~25 m,断裂带高度范围为43~48 m,位于48 m之上的岩层属于弯曲带范围,相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相近,验证了相似模拟实验的合理性。
    • 宋旻; 邓飞; 张院成
    •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埋藏深度下急倾斜矿体开采后的岩层运移规律,运用基于有限差分的FLAC^(3D)进行模拟研究,对埋深分别为15 m、45 m、75 m、105 m、135 m、175 m条件下的地表与上下盘覆岩运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既定参数条件下,地表沉降总量随埋深增大而逐渐增大,最大沉降值随埋深增加逐渐减小直至最终保持稳定;随着埋深增加,地表受影响范围越来越大,移动角逐渐减小,且减小速率逐渐变小,上盘围岩最大移动变形量先减小后增大,下盘围岩最大移动变形量一直增大。
    • 龙跃
    • 摘要: 为优化银山铅锌矿深部中段开采的采场结构参数,根据银山铅锌矿-195m中段典型采场的采场回采参数,基于相似原理设计了采场的相似物理模型,开展了采场回采相似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模拟回采过程中各监测点的应力、应变、位移及声波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片理结构裂纹的压张破裂是造成采场失稳的主要原因,建议在采场开采过程中在距地板28 m位置处预留矿柱,以控制采场顶板的岩层移动
    • 李小龙
    • 摘要: 下霍煤矿地表几乎被黄土层所覆盖,井下采用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开采强度大,地表沉陷变形剧烈,对地表建(构)筑物的破坏严重。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层岩层移动机理。结果表明:垮落裂缝带异常发育,随着工作面开采地表下沉量逐渐增大;黄土黏结力弱易引起竖向裂缝扩展,导致地表裂缝发育。
    • 朱义嘉; 乐章; 张璐; 张仕硕
    • 摘要: 根据阳泉二矿资料,本文建立多煤层开采数值计算模型,采用FLAC^(3D)模拟了阳泉二矿多煤层多工作面的开采过程,对多煤层开采诱发的岩层移动规律及地表沉陷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煤层开采过程中,新工作面开采会对老采空区产生影响,老采空区围岩“活化”,加大地表沉陷程度。
    • 吕冠颖; 何环莎; 覃敏; 胡军伟; 王阡; 宋阳
    • 摘要: 对于崩落法开采向充填法开采转变的矿山,受崩落法开采的采动影响,其工程地质条件会变得相对复杂,围岩完整性及其稳定性相对较差,开采技术条件相对复杂。为确保矿山下一步生产作业的安全,必须要在崩落法采场与充填法采场之间留设隔离矿柱。本文结合矿山实际工程地质条件,创新地采用了以考虑采空区顶板垮塌冲击动载荷的弹性小薄板理论为代表的多种理论分析方法,确定了崩落法转充填法采场之间水平隔离矿柱的尺寸,采用结合矿山围岩移动参数和Bieniawski矿柱强度理论的方式,计算了崩落法转充填法采场之间隔离间柱的尺寸。与此同时,采用Phase2二维数值模拟的方式对隔离间柱的尺寸合理性进行了验证,最终实现了矿山崩落法到充填法的顺利转型,在保证矿山下一步安全回采的基础上,提高了矿石回收率,为矿山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 杨伟强; 郭文兵; 赵高博; 马志宝; 杨达明
    • 摘要: 煤矿采动覆岩“竖三带”(垮落带、断裂带与弯曲下沉带)范围的合理确定,对瓦斯抽采、“三下”采煤和采煤沉陷区建(构)筑物的地基稳定性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了基于岩层挠曲变形的采动覆岩“竖三带”的理论判别方法,并将该理论判别法进行工程应用。根据某矿采矿地质条件,通过数值模拟试验方法,从采动覆岩的离层、破断和垮落三方面系统分析了采动覆岩的破坏运移规律,得到了垮落带和断裂带的分界判别依据(破断岩层能否形成稳定“砌体梁”结构)、断裂带和弯曲下沉带的分界判别依据(岩层是否发生破断);基于上述分界判别依据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推导出了破断岩层的形成“砌体梁”的稳定条件和岩层破断临界条件下的挠度弯曲变形公式,提出了基于岩层挠曲变形的“竖三带”理论判别方法及其适用条件;该方法被应用于采动覆岩“竖三带”的理论计算与判别,并与现场双端堵水器观测法和钻孔电视观测法的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提出的理论判别法计算得到了采空区上方垮落带高度、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与弯曲下沉带厚度,该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相近,验证了所提出采动覆岩“竖三带”理论判别法的合理性及实用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