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钼酸盐

钼酸盐

钼酸盐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863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8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40216篇;相关期刊181种,包括功能材料、中国钼业、电镀与环保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中国化工学会2012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全国稀土材料交流研讨会、第七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等;钼酸盐的相关文献由190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其亨、李祖碧、肖连生等。

钼酸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8 占比:1.00%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40216 占比:98.88%

总计:40673篇

钼酸盐—发文趋势图

钼酸盐

-研究学者

  • 徐其亨
  • 李祖碧
  • 肖连生
  • 黄彦林
  • 赵中伟
  • 周明杰
  • 方景礼
  • 曹佐英
  • 王加林
  • 王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邸抑非; 相珺; 赵荣达; 伍复发
    • 摘要: CoMoO_(4)电极材料具有价格较低、容易获取、无污染和较高的赝电容等特性。本文就目前CoMoO_(4)的制备方法、CoMoO_(4)单体和CoMoO_(4)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张朝光; 党快乐; 李华健
    • 摘要: 稀土离子掺杂的上转换发光材料近年来在照明、太阳能电池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水热法制备了HO^(3+)/Yb^(3+)掺杂的NaGd(MO_(4))_(2)荧光粉,通过XRD、SEM、光谱分析等手段对NaGd(MO_(4))_(2)荧光粉进行了表征,研究了HO^(3+)/Yb^(3+)掺杂对钼酸盐荧光粉发光特性的影响。形貌结构分析表明,HO^(3+)/Yb^(3+)掺杂的NaGd(MO_(4))_(2)荧光粉均为纯的四方相结构,颗粒尺寸约为0.4~0.9μm,HO^(3+)/Yb^(3+)的掺杂使NaGd(MO_(4))_(2)荧光粉的晶胞参数变小。光谱分析表明,NaGd(MO_(4))_(2)荧光粉中546 nm处的绿光是来自HO^(3+)的^(5)F_(4)能级跃迁回^(5)I_(8)能级释放出的光子,659 nm处的红光是来自HO^(3+)的^(5)F_(5)能级跃迁回^(5)I_(8)能级释放出的光子;随着HO^(3+)掺杂量的增大,659 nm处的红光发射强度提高,当n(HO^(3+))∶n(Yb^(3+))=2.0∶5.0时,NaGd(MO_(4))_(2)荧光粉的红光发射峰强度最高;HO^(3+)的掺杂比例增大后,样品的CIE色坐标从绿光区域逐渐向红光区域移动。对样品的上转换跃迁机制分析发现,HO^(3+)/Yb^(3+)掺杂的NaGd(MO_(4))_(2)荧光粉在546 nm处的蓝光和659 nm处的红光均为双光子过程。
    • 梁晨楠; 袁松; 吴竹
    • 摘要: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基于相关材料的金属钼酸盐的合成方法,如:水热法、共沉淀法、声化学法、燃烧法、溶胶-凝胶法和固态法。随后,对电极材料的设计和优化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金属钼酸盐作为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证据。最后对开发高性能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做出了结论和展望。
    • 刘雪梅; 李慧敏; 丁丽芹; 郭珂欣; 李金环
    • 摘要: .以质量分数30%过氧化氢为氧化剂,钼酸铵和四甲基氯化铵为原料,室温下采用常规的水溶液法成功制备了一种含有过氧与超氧基团的十核钼酸四甲基铵盐[N(CH3)4]4[Mo10O18(OH)4(O2)10(O2)2]6H2O,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表征及X线单晶结构分析.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 =1.443(16)nm,b =1.168(12)nm,c = 1.693(17)nm,β=99.32(3)°,V=2.814(5)nm3,Z=2,Dc=2.441 g/cm3,R1=0.035 6,wR2=0.105 0(I>2,GOF=1.087.其阴离子呈中心对称结构,包含2个键长为0.114 5 nm的超氧基团和10个键长为0.143 5?0.148 1 nm的经典过氧基团.此化合物溶于水不稳定,但在室温下能稳定存在于固态,并能迅速将I-氧化成单质I2,表明了该化合物由于结构中过氧和超氧基团的存在而具有强氧化性.
    • 摘要: 本发明涉及化工、冶金领域无机物提纯技术,特别是一种利用磁性氧化铁作为吸附剂深度分离钼酸盐中钒的方法。首先制备磁性氧化铁细颗粒,之后将其加入到含钒的钼酸盐溶液中并进行搅拌混合,磁性氧化铁颗粒可选择性地从溶液中吸附钒,反应结束后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将负载吸附剂与溶液分离,从而得到纯净的钼酸盐溶液。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方法具有钼钒分离效果好,钒的去除率可达95%以上,钼的共吸附损失低于5%;且吸附剂磁性能好,固液分离可在10秒内完成,流程短、设备简单、成本低,适合大范围推广。
    • 曾娣平; 刘志义; 邹利华; 吴海江
    • 摘要: 为了增强Al-Zn-Mg-Cu合金零件的耐腐蚀性能,通过在硅酸盐微弧氧化(MAO)电解液中增加钼酸根离子的方法,在合金表面制备了Al_(2)O_(3)-MoO_(2)-SiO_(2)复合陶瓷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电化学方法分析了钼酸钠的浓度对复合陶瓷涂层的形成、结构特征以及耐蚀性的影响。涂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显示:经过15 min的MAO处理后,制备的Al_(2)O_(3)-MoO_(2)-SiO_(2)复合陶瓷涂层由约2μm厚的致密内层和约5μm厚的多孔外层组成,涂层表面出现了2种不同的形貌区域。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Al_(2)O_(3)-MoO_(2)-SiO_(2)复合陶瓷涂层主要由MoO_(2)、γ-Al_(2)O_(3)和3Al_(2)O_(3)-2SiO_(2)组成。电化学试验表明:当电解液中加入3 g/L钼酸盐时,涂层的孔隙率降低了4个数量级,涂层的腐蚀速率降低约100倍,表现出最好的耐腐蚀性能。
    • 吴宏越; 李琳琳
    • 摘要: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Eu3+掺杂ZnMoO4的荧光粉.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仪对样品的物相进行了分析,对样品的光致发光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Eu3+最强的发射峰位于617nm处.所制备的荧光粉发光颜色为红色,并且由发光强度对比图得出Eu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为0.04.
    • 李超
    • 摘要: cqvip:水热法获得了Pr3+,Tb3+共掺杂的NaGd(MoO4)2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微观下的样品结构和形貌。测量室温下的激发光谱和不同温度下的发射光谱,发现Pr3+,Tb3+共掺杂的NaGd(MoO4)2粉末在276 nm激发下,温度发生变化时,Tb3+的激发光谱在544.5 nm(5D4-7F5)位置发射峰的荧光强度变化剧烈,而Pr3+在605 nm (1D2-3H4)变化较慢。计算发现,温度上升后,材料荧光强度比(FIR)值升高明显。计算结果显示相对灵敏度的最大值出现在434.2 K为2.92% K−1,是一种较为优秀的温度传感材料。除此之外,样品的发光颜色在298~483 K的温度范围内由绿转红,便于直接观察待测温度。
    • 胡斌; 郭亮; 杨淑敏; 曹丽萍
    • 摘要: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Pb^(2+)掺杂CaMoO_(4)∶Dy^(3+),Eu^(3+)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对荧光粉的物相组成、发光特性以及激活离子间能量传递效率进行了表征及分析。结果表明,掺杂Pb^(2+)的CaMoO_(4)∶Dy^(3+),Eu^(3+)荧光粉样品没有出现新的衍射峰,说明Pb^(2+)很好地代替Ca^(2+)进入到晶格当中,CaMoO_(4)∶0.05Dy^(3+),0.15Eu^(3+),0.15Pb^(2+)荧光粉晶胞参数为a=b=0.5489 nm,c=1.2753 nm,Z=2,属于四方晶系,在391 nm波长激发下,484 nm处为Dy^(3+)(4F 9/2→6H_(15/2))的蓝光特征发射峰,575 nm处为Dy^(3+)(4F_(9/2)→6H_(13/2))跃迁产生的黄光发射峰,593 nm处为Eu^(3+)(5D 0→7F 1)跃迁产生的橙光发射峰,619 nm处为Eu^(3+)(5D_(0)→7F_(2))跃迁产生的红光发射峰。通过计算得出CaMoO_(4)∶Dy^(3+),Eu^(3+)荧光粉中Dy^(3+)和Eu^(3+)之间临界传递距离为1.5426 nm,能量传递机理是偶极-四极相互作用,能量传递效率接近60.31%,掺杂金属离子Pb^(2+)的荧光粉样品能量传递效率最高提升至72.40%。所以,掺杂Pb^(2+)能够大幅度提升Dy^(3+)与Eu^(3+)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和改善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因此其在白光LED领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