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重金属吸附

重金属吸附

重金属吸附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504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410233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化学教与学、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 (CEPPH 2010)(2010年环境污染与大众健康学术会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高级研讨会、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会议等;重金属吸附的相关文献由1326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邱建宁、徐纯理等。

重金属吸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10233 占比:99.98%

总计:410333篇

重金属吸附—发文趋势图

重金属吸附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邱建宁
  • 徐纯理
  • 章云
  • 张贝尼
  • 郑刘春
  • 罗学刚
  • 张红平
  • 王海波
  • 田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玮康; OLIMOV Khamdamjon; 李炜; 荆愈涵; 奚柏君
    • 摘要: 柳絮通常被视作废弃物,但其实质为优质的生物质资源。从柳絮纤维的微观结构出发,针对柳絮纤维质轻、截面中空、表面褶皱、孔隙多等特点,介绍了柳絮纤维在电极材料、重金属吸附、纳米气凝胶、CO_(2)捕获和吸油材料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展望。
    • 曹洪斌; 邓波; 李冬; 刘振中; 申明金; 汤迪; 甘玲莉
    • 摘要: 为探索花生壳去除中药重金属的可行性以及技术的适用性,以花生壳为吸附剂,研究了吸附剂的用量、吸附时间、吸附剂粒径、初始浓度和不同农林废弃物等对吸附白芍水提液中Pb;和Cd;的影响,以提取液的含固量、芍药苷含量和HPLC图谱为指标,评价了水提液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通过FTIR、SEM和XRD等分析讨论了吸附机理。在水提液pH值为5.0,Pb;和Cd;初始浓度分别为1 mg/L和0.2 mg/L,100目的花生壳用量3.8 g的条件下,室温下振荡(150 r/min)2.5 h,其去除率分别为87.81%和75.42%,水提液中残留Pb;和Cd;的含量远低于《中国药典》2020版中药重金属的限量标准(铅≤5 mg/kg,镉≤1 mg/kg)。不同农林废弃物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为:花生壳>稻壳>玉米芯。吸附前后,提取液的含固量、芍药苷含量和HPLC图谱均无明显变化。吸附机理主要包括表面吸附、表面沉淀、离子交换和络合等。这些结果表明,花生壳是一种绿色、安全、经济且潜在有效的去除中药重金属的吸附剂。
    • 胡俊毅; 李仕友; 贺俊钦; 汪杨; 周耀辉
    • 摘要: 近年来,新型纳米材料MXene因独特的形态及化学结构受到了广泛关注。MXene是一个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的家族,通常由刻蚀前驱体MAX层状金属陶瓷相合成。通过刻蚀较弱的A原子将MAX上下两层抽出,即可得到层状的MXene材料。该类材料具有类石墨烯二维层状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亲水性能、优异的稳定性和导电性,被广泛应用于吸附多种污染物质。介绍了MXene材料的制备方法,综述了MXene材料在重金属吸附领域的应用及机理,分析了影响MXene材料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最后指出了MXene材料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 李江洪; 李勇昊; 刘文书; 彭念; 李倩; 陈雨点
    • 摘要: 利用光合效率高、生物吸附力强且可以大规模低成本开放培养的蛋白核小球藻吸附重金属Cd^(2+)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水处理手段。藻细胞密度低,藻液处理量特别大,采收成本高成为限制其应用的重要瓶颈之一。结果表明,在蛋白核小球藻溶液中加入0.021%壳聚糖且pH为7时,蛋白核小球藻达到最佳絮凝状态,在此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对重金属Cd^(2+)的吸附率可以达到98.00%,吸附量为4.06 mg/g。实验证明,壳聚糖作为絮凝剂可实现低成本采收蛋白核小球藻且不影响其对重金属Cd^(2+)的吸附效果。
    • 梁兆毅; 杨迪; 陈乐民; 邓学良; 梁欣; 蒙杏; 许凡冰; 蒋林斌
    • 摘要: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制备壳聚糖(CS)和丙烯酸(AA)的接枝共聚物(CS-g-PAA),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将其制备成纤维膜,考察不同接枝率、电纺溶液浓度、直流电压对电纺纤维的影响,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共聚物和纤维膜的结构进行表征,测试该纤维对Cu ^(2+)、Cd ^(2+)离子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接枝率越高电纺纤维形貌越好,相对最佳电纺条件为溶液质量分数15%和电纺电压11 kV;CS-g-PAA电纺纤维膜对Cu ^(2+)、Cd ^(2+)的吸附量相比CS提高了25.39%和82.28%,相比CS-g-PAA其吸附速度更快,但其饱和吸附容量比较接近。
    • 赵娣; 韩兴; 王巍; 崔丽影; 杨雨东; 钟双玲; 王明辉
    • 摘要: 首先对石墨烯进行改性,合成了磺酸化石墨烯(SGO).采用共混交联的方法,将SGO加入到海藻酸钠(SA)中并以CaCl_(2)为交联剂制备了SA/SGO复合水凝胶球.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凝胶球对模拟废水中重金属离子(Pb^(2+))的去除效果,探讨了溶液pH值、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和吸附反应时间等对Pb^(2+)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SA/SGO对Pb^(2+)的吸附是一个较快的过程,大约6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容量为248.90 mg·g^(-1).SA/SGO凝胶球对Pb^(2+)的吸附等温线遵循Langmuir模型,表明Pb^(2+)在凝胶球上的吸附是单分子层的.此外,经过5次吸附解吸后,凝胶球对Pb^(2+)的吸附能力仅下降了不到10%,表明SA/SGO凝胶球拥有优异的再生性能.
    • 石佳佳; 齐天翊; 张萌; 陈淋霞; 张笛; 包智华
    • 摘要: 为了分析自制酵素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群动态变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2种酵素不同发酵时段细菌群落结构及乳酸菌群丰度,并分离纯化了主要乳酸菌,测定代表性菌株对重金属Pb2+和Cd2+的耐受性及吸附积累量.结果表明:2种样品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菌群变化比较接近;乳酸杆菌属(Lactocacillus)在4个发酵阶段均占优势(相对丰度25.8% ~70.9%),发酵20 d时相对丰度最高;种水平上不同发酵时段菌种变化较大,戊糖乳杆菌相对丰度从发酵10(22.5% ~26.5%)~20 d(61.6% ~65.7%)明显增加,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相对丰度急剧下降;39株乳酸菌分离菌株中戊糖乳杆菌和短乳杆菌居多;相较于Cd2+,3株代表菌对Pb2+具有较强耐受性,其中戊糖乳杆菌AA11对Pb2+去除率达78.47%.结果显示,酵素中以乳酸菌为优势菌群,发酵初期戊糖乳杆菌明显抑制大肠杆菌,并对去除食品中的Pb2+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 李法瑞; 江胜根
    • 摘要: 重金属污染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环境问题,本课题以生活中易得的厨余垃圾——猪骨头(主要成分:磷酸钙)为原料,采用模拟体液浸泡法在猪骨颗粒上生长纳米羟基磷灰石,利用其纳米结构的良好吸附性来吸附水中重金属污染的典型重金属铅.实验结果显示,猪骨制纳米羟基磷灰石对单体铅的吸附量最大可达312.5mg·g-1.同时测试了其吸附速度,在吸附十五分钟后基本达到平衡.
    • 李照坤; 王晓丽; 彭士涛; 张品
    • 摘要: 基于天然植物纤维的组成成分,介绍了不同种类植物纤维的预处理方法,分析了改性方法和吸附机制,探讨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改进方向.分析认为:纤维素基吸附剂多采用废弃天然植物纤维作为基体,未经处理的纤维疏水性较强且结晶度较高,不利于重金属的快速充分吸附;酸处理会使吸附位点质子化,碱处理可去除木质素,有机溶剂可去除表面杂质;酯化改性可引入羧基,氧化改性可引入醛基、酮基、羧基、烯醇基,接枝改性可引入氨基、酰胺、磺酸基等官能团;表面络合与静电吸引是重金属吸附的主要作用机制,具有一定选择吸附性能.为提高纤维素改性效果,应根据纤维组成和重金属吸附要求,选择相应预处理和改性方法.
    • 王磊; 郭军康; 刘甜; 于生慧; 任心豪; 王敏
    • 摘要: 以不同浓度的盐酸、硝酸、硫酸和磷酸对膨润土进行改性,以提高膨润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借助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不同酸浓度对膨润土微观结构的影响;对比经不同酸浓度改性前后膨润土对单一重金属离子Cd2+及Cd-Zn-Pb-Cu四元复合体系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膨润土进行不同酸浓度改性处理时,对膨润土的微观结构及重金属吸附性能具有显著影响.经过酸改性处理均会导致膨润土对Cd2+的吸附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经10% 盐酸处理后,膨润土对Cd2+的吸附容量从原来的23.13 mg/g骤降至1.13 mg/g.同时,酸化膨润土在四元复合吸附体系中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对Pb2+、Cu2+的吸附能力随着酸浓度的增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浓度为0.5%、1% 的酸改性有利于Cd2+和Zn2+的吸附,以0.5% 硫酸改性膨润土效果最为显著;浓度为10% 的酸改性膨润土不利于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