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郭沫若研究

郭沫若研究

郭沫若研究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4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0篇、专利文献11986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江汉论坛、天府新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郭沫若研究的相关文献由283位作者贡献,包括卜庆华、蔡震、马识途等。

郭沫若研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0 占比:3.54%

专利文献>

论文:11986 占比:96.46%

总计:12426篇

郭沫若研究—发文趋势图

郭沫若研究

-研究学者

  • 卜庆华
  • 蔡震
  • 马识途
  • 秦川
  • 税海模
  • 王菁
  • 杨玉英
  • 魏建
  • 杨均照
  • 王锦厚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王本朝
    • 摘要: 读完孟文博的大作《掘开历史的地表——郭沫若前期文艺论著版本校勘之发现与研究》,可以用“惊讶”和“纯正”来表达我的感受。它虽是孟文博的第一本著作,但我却分明感受到他求学的认真,治学的严谨和成果的丰硕,可以说,在导师指导下,他找到了合适的选题,走了一条朴实而纯正的学术路子。于是,他也有了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个性,一是在文献资料上下真工夫,着力于版本校勘,返本求真,呈现文本之原貌及变迁;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取考证、校勘、辨析之法,走文史结合,以史证文之路;三是在思维方式上,以原始史料为基础,从社会权势语境和郭沫若的特定身份,分析其作品修改、观念变迁和人际纠葛,开合有度,拿捏精准,时有创新。
    • 徐慧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海外汉学研究的兴起。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海外的郭沫若研究。而作为海外郭沫若研究主力军的日本和日语世界的郭沫若研究,我们国内的学界知之甚少。本论文将以日本知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丸山升的一系列郭沫若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展开。通过对他的研究让我们能够对海外郭沫若研究的视野扩大到更细更广的领域。
    • 张勇
    • 摘要: 2013年我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工作后,所承担的第一项科研任务就是筹划并申报有关郭沫若翻译作品的校勘、整理与出版的工作,说实话当时我对于郭沫若翻译作品虽有所了解,但是积累并不多,学术研究更是很少触及。对此,我首先考虑的是应该组建一个由全国翻译界、郭沫若研究界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团队来共同完成,而我在寻找目标人选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华南师范大学咸立强教授。这种下意识的思维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对咸立强的熟悉,我们同为曲阜师范大学上下级的校友.
    • 孟庆澍
    • 摘要: 张恩和先生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包括鲁迅思想研究、鲁迅旧诗研究、郭沫若研究、郁达夫研究等领域,其中又以鲁迅研究的成绩最为突出。在我看来,其治学中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关注鲁迅反封建、鲁迅与辛亥革命等问题,并且总结出自己的基本原则。他的学术研究在在体现着改革开放初期的学术风气,体现出鲁迅研究、现代文学研究与1980年代社会思想变化的共振性和同步性。在今天看来,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很值得重新检讨。
    • 武继平
    • 摘要: 郭沫若1918年夏秋之际由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升入九州帝国大学时,正好遇上了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大学为时数年之久的深化改制。这种改制不仅导致了校名的变更,还带来了课程、考试以及学年、学期包括寒暑春假的时间安排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郭沫若的留学生活、学业和文学创作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郭沫若在该时期的家书以及自传中提到的事件和时间是否属实?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可以说迄今为止正是国内外郭沫若研究界的短板。本文从医科大学改制过程中校名的变化、郭沫若的“免试入学”以及郭在校期间学年、学期以及寒暑春假的时间变化这三个细节问题着手,运用本次考察获得的极为珍贵的大学原始存档资料,找到了过去一直不为人知的答案。
    • 蔡震
    • 摘要: 在郭沫若漫长的人生行旅中,先有1914年至1923年的留学生涯,后有1928年至1937年的流亡生涯是在日本度过的,前后长达二十年之久,这是他人生经历最为重要的两个时间段。日本成为其中的关键词。因此,“郭沫若与日本”这样的话题,应该是郭沫若研究学术领域的一个具有丰富学术内涵和学术分量的课题。但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 谢保成
    • 摘要: 前些天,北大同窗、戏友王政尧晒他保存的戏单,回忆同看京戏的往事。我在查看保存的“观剧实物”时,又一次见到与郭沫若密切关联的两件“文物”,一件是成都市京剧团根据郭沫若话剧本改编为京剧《蔡文姬》的演出戏单,一件是刊有郭沫若观看哈尔滨京剧团演出《革命自有后来人》题词的戏报。前一件,2015年11月16日养疴期间曾写过一则札记。后一件,此次才注意到,睹物忆往,也写了一则随笔。两则文字,可为郭沫若研究增添两条素材,亦可供有兴趣者比对、鉴赏,故合成一篇,发表出来。
    • 李斌
    • 摘要: 近十年来,郭沫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等机构组织了很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会议;《郭沫若研究》辑刊恢复出版;《郭沫若研究年鉴》自2010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出版;《郭沫若年谱长编》等著作相继问世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关于抗战时期的郭沫若、郭沫若书信、郭沫若话剧的研究等也都有突破性成果问世;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每年发布研究课题,凝聚着一批郭沫若研究者;一些有学术实力的青年郭沫若研究者迅速崛起。这些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认可,常常有学者真诚地和我分享他们对此的赞赏和欣喜。
    • 摘要: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教授、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秘书长何刚新书《中国现代史学与史家膛论》,2021年7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史学与史家的研究论集,主要包括史学批评研究、史学文本研究和史家思想研究等部分。史学批评研究主要侧重于史学批评视域下的唯物史观史学研究,如从民国学人日记的视角审视唯物史观20世纪初渐入中国时的遭际。
    • 梁仪
    • 摘要: 1983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开辟了"如何开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的新局面"笔谈专栏。该专栏一直持续到1985年,王景山、吴奔星、黄修己、田仲济、华忱之、王富仁、吴福辉、钱理群、樊骏等20余位学者先后撰文参与讨论。在这些学者名单中,有一位在今天的研究者看来不甚熟悉的名字——华忱之。华忱之在20世纪50年代即投身现代文学研究,80年代活跃于现代文学研究界,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和四川大学现代文学学科最早的一批"探路者"。他在该笔谈专栏上发表的文章《管窥蠡测》敏锐剖析了彼时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的薄弱环节,鼓励勇于探索、大胆创新,避免写法和讲法陈陈相因、落入窠臼,字里行间充满了这位现代文学学科"探路者"诚挚而浓烈的学术理想和热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