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遗传转化体系

遗传转化体系

遗传转化体系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78465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生物加工过程、生物技术通报、农业科技与装备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6年中国马铃薯大会、第四届西南宠物医师大会暨第九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学术交流大会、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遗传转化体系的相关文献由664位作者贡献,包括沈元月、黄芸、许鹏昊等。

遗传转化体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8465 占比:99.88%

总计:78556篇

遗传转化体系—发文趋势图

遗传转化体系

-研究学者

  • 沈元月
  • 黄芸
  • 许鹏昊
  • 谷晓娇
  • 付春祥
  • 傅力
  • 尹小燕
  • 张举仁
  • 张可炜
  • 曹英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安明珠; 马向丽; 周凯; 段新慧; 姜华; 韩博
    • 摘要: 为建立适宜MsDUF基因转化紫花苜蓿的遗传转化体系,本试验在已知的紫花苜蓿再生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农杆菌介导法,以保定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cv.Baoding)下胚轴和子叶为转化受体,将MsDUF基因导入到紫花苜蓿中,通过对愈伤诱导、分化及生根培养阶段抗生素浓度的筛选建立了优化的遗传转化体系,同时对筛选获得的转基因紫花苜蓿进行PCR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农杆菌介导的MsDUF基因遗传转化的最佳条件为:将预培养2d的紫花苜蓿下胚轴用含pCAMBIA1301-MsDUF质粒的农杆菌菌液(OD_(600)为0.3~0.5)侵染10min,共培养暗处理2d后转入含30mg/LHyg和500mg/LCef的愈伤诱导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上诱导分化,待抗性芽长到2~3cm高时转入含30mg/LHyg和300mg/LCef的生根培养基上,得到6株经PCR检测为阳性的抗性植株;选取5株进行RT-PCR检测,均检测出大小与目的条带相吻合的清晰条带,证明MsDUF基因已成功转入保定紫花苜蓿中。本试验成功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高效MsDUF基因转化紫花苜蓿的遗传转化体系,为进一步研究MsDUF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紫花苜蓿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了基础材料。
    • 摘要: 微拟球藻是一类属于真眼点藻纲、球形或近似球形的单细胞真核生物。与其他真核微藻显著不同的是,该属的种类除叶绿素a外,并不含有其他类型的叶绿素。目前,该属有7个已定种。它们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生物量和油脂(三酰甘油,TAG)含量,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是工业化生产EPA的优质原料,也是鱼类幼体和轮形动物的饵料,已被批准作为人类新食品的原料。近年来,由于基因组序列的公布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该属的种类已成为具有潜力的工业产油模式研究藻种。
    • 孙亚楠; 王园秀; 丁忠涛; 张斌; 吴晓玉
    • 摘要: 【目的】通过对生防菌淡紫灰链霉菌X33(Streptomyces lavendulae X33)建立稳定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评估启动子permE与内源性启动子启动活性,为菌株X33活性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构建高产基因工程菌奠定基础。【方法】以携带整合型质粒pIB139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T12567(pUZ8002)为供体菌、菌株X33为受体菌进行接合转移;对影响接合转移效率的关键因素(接合转移培养基、热激温度、预萌发时间、供受体比例及抗生素覆盖时间等)进行优化;以质粒pIB139为骨架、β-葡萄糖苷酶(GUS)为报告基因构建启动子活性检测载体,分析4个内源性启动子及permE的启动活性。【结果】通过接合转移方法成功建立了菌株X33的遗传转化体系,其最佳接合转移条件为:孢子于55°C热激10 min,预萌发1 h,供、受体比例为10∶1,以高氏一号为接合转移培养基,混合培养12 h后覆盖抗生素,接合转移效率可达5.8×10^(-5);启动子活性分析表明:链霉菌常用启动子permE的启动活性远高于4个内源性启动子P116、P4565、P5092、P5500。【结论】建立及优化了菌株X33的遗传转化体系,确定了启动子permE在菌株X33中的启动活性。
    • 周韬; 白磊; 何其浩; 王平
    • 摘要: 【目的】构建栾树遗传转化体系并通过转入东南景天HMA3基因对复羽叶栾树的基因进行定向改良,以提升其对镉(Cd)的富集能力与转运能力,为之后复羽叶栾树逆境抗性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制备复羽叶栾树单细胞悬浮液,检测其基因组的大小;构建表达载体并转入农杆菌中,调节激素配比诱导复羽叶栾树形成愈伤组织,并通过农杆菌介导进行遗传转化;将筛选得到的阳性愈伤组织制备成原生质体,并用激光共聚焦观察;最后通过Cd胁迫试验检测栾树对Cd的富集能力与转运能力。【结果】通过与内参番茄的比较发现栾树的基因组大小约为335 Mb;在诱导复羽叶栾树愈伤组织时,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可以有效地防止愈伤组织发生褐化,加入10%椰汁后,复羽叶栾树愈伤组织的诱导成功率及生长速度均达到最佳;激光共聚焦观察复羽叶栾树阳性愈伤组织发现HMA3定位在细胞膜上;Cd胁迫试验显示,转入HMA3基因的复羽叶栾树,其Cd的富集系数提升了40.3%,转运系数提升了29.3%。【结论】复羽叶栾树较小的基因组决定了其在遗传过程中,有更大的可能保留外源基因,有效避免了外源基因的丢失;PVP及椰汁的加入大幅提升了复羽叶栾树愈伤组织诱导的成功率,并有效较少了愈伤组织的褐化;转入的HMA3成功在细胞膜上表达,对转基因复羽叶栾树的富集能力和转运能力都有显著提升。
    • 李传龙; 李楠; 朱旭; 郝东云; 贺红霞
    • 摘要: 以吉林省马铃薯主栽品种"春薯4号"(Solanum tubberosum cv.Chunshu 4)无菌试管苗为材料,以茎段为外植体,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通过对遗传转化体系中的筛选剂浓度、抗生素种类及浓度等影响因素的优化,初步建立了马铃薯"春薯4号"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最适合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配方为MS+2.0mg/L6苄氨基嘌呤(6-BA)+0.2 mg/L萘乙酸(NAA)+0.3 mg/L 2,4-二氯苯酚代乙酚(2,4-D),"春薯4号"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98.57%,愈伤组织为淡绿色,呈致密的哑铃形;最适合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为MS+3.0 mg/L 6-BA+1.5 mg/L吲哚乙酸(IAA)+1.0 mg/L玉米素(ZT),愈伤组织的分化出苗率最高,为54.1%,幼苗粗壮,畸形苗少;在遗传转化体系中,筛选剂双丙氨膦浓度为6.0 mg/L时,为愈伤组织最适筛选压,为4.5 mg/L时,为再生苗最适筛选压;农杆菌抑菌剂最适组合为500 mg/L头孢霉素+200 mg/L羧苄青霉素.
    • 宋倩娜; 梅超; 霍利光; 王慧杰; 冯瑞云
    • 摘要: 以马铃薯品种'并薯6号'无菌试管苗茎段作为外植体,通过对遗传转化过程中预培养时间、植物激素的种类及配比、筛选剂浓度和抗生素的种类及浓度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马铃薯品种'并薯6号'的愈伤再生转化体系.结果表明,预培养时间为2 d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出苗率及转化频率最高.最适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配方为MS+2.0 mg/L 6-苄氨基嘌呤(6-BA)+0.5 mg/L 2,4-二氯苯酚代乙酚(2,4-D)+0.4 mg/L激动素(KT),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为86.7%,愈伤组织形态较紧密,为深绿色,茎段两端膨大呈哑铃状,表面的白色须状物和毛状根较少.最适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配方为MS+1 mg/L 6-苄氨基嘌呤(6-BA)+1 mg/L赤霉素(GA3)+1 mg/L玉米素(ZT),幼苗比较粗壮,长势良好.最适的植株再生及生根筛选剂为10 mg/L的潮霉素(Hygromycin B,Hyg),转化频率较高,为20.3%.农杆菌抑制剂的最适浓度为200 mg/L的特美汀(Timentin,TMT),且在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生根阶段都需要加入TMT.综上所述,通过对农杆菌介导的愈伤再生转化过程中各个因素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并薯6号'的遗传转化体系,为马铃薯分子育种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
    • 郭利军; 梁其干; 范春节; 邓会栋; 华敏; 冯学杰; 罗志文; 陈哲
    • 摘要: 为建立稳定的农杆菌介导的菠萝遗传转化体系,以台农17号菠萝幼嫩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以GUS基因瞬时表达率为遗传转化效果评价指标,应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了卡那霉素对台农17号菠萝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的影响以及不同菌株、菌液浓度、共培养时间和乙酰丁香酮的添加等转化相关因素对菠萝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80mg/L卡那霉素浓度可完全抑制不定芽分化,农杆菌菌株采用LBA4404,菌液浓度OD600为0.8,共培养4d时遗传转化效果最佳,GUS基因瞬时表达率达到39.44%,而菌液中添加乙酰丁香酮未明显提高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研究初步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台农17号菠萝遗传转化体系,为开展菠萝关键基因功能验证和品种改良搭建了遗传转化平台.
    • 崔永祯; 赵红; 黄格; 郑爱清; 李社萍; 李鸣
    • 摘要: 利用农杆菌介导技术,以Bar基因为筛选标记,用高山离子芥的冷诱导基因Cbcor15a侵染水稻品种日本晴的愈伤组织,经分化诱导后获得了再生植株.经Cef和PPT筛选,共获得转化Cbcor15a基因的日本晴再生苗9株;经PCR检测和Basta涂抹实验,结果证明有6株再生苗呈阳性.本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可为利用转Cbcor15a基因选育具有耐冷性的水稻新品种提供参考.
    • 武立清; 孙玲; 黄丽丽; 颜霞
    • 摘要: 杨凌链霉菌(Streptomyces yanglingensis)KM-1-2是从银杏种子中分离到的一株新菌,为对其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进行研究,需建立该菌株的遗传转化体系.通过接合转移的方法成功建立杨凌链霉菌KM-1-2的遗传转化体系,并确定最佳接合转移条件:以2CMY为接合转移培养基,孢子于50°C热激10 min,抗生素覆盖时间介于18~19 h,其中萘啶酮酸质量浓度为25 mg/L,安普霉素为3 mg/L,接合转移效率达1.052×10-5.同时,利用该转化体系,过表达KM-1-2基因组中的1个SARP转录调控因子km 790.与野生型链霉菌KM-1-2相比,过表达菌株Skm790生长速率加快,产孢时间提前,对部分病原真菌的拮抗性增强,而且代谢产物图谱发生明显变化.
    • 黄伟华; 吴碧球; 颜梅新
    • 摘要: [目的]建立农杆菌介导荸荠秆枯病菌(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的遗传转化体系,构建该病菌的突变体库并进行突变体筛选,为荸荠秆枯病病原菌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农杆菌介导的真菌转化方法,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双元载体pEX4转化至荸荠秆枯病菌野生型菌株Ceh中,利用PCR、Southern blotting杂交和荧光显微镜检测等技术验证转化子.通过单因子变量[共培养基中的乙酰丁香酮(AS)、农杆菌诱导时间、病原菌孢子浓度、IM诱导培养基pH、共培养时间和共培养介质]试验,优化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并建立该病菌突变体库,分析突变体的形态变异和致病性.[结果]获得的最佳遗传转化条件为:共培养基中AS浓度为300 μmol/L,农杆菌诱导时间6h,真菌孢子浓度为107个/mL,诱导培养基pH5.6,共培养时间72 h,共培养介质为硝酸纤维素膜.在该优化条件下,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达600 ~700个转化子/107个孢子.随机挑取转化子进行PCR检测均为阳性,T-DNA单拷贝插入率达77.8%,荧光显微镜均可检测到荧光信号.[结论]成功构建了农杆菌介导的荸荠秆枯病病原菌遗传转化体系和T-DNA插入突变体库,并筛选获得表型和致病性缺陷突变体,可用于指导荸荠秆枯病菌基因功能和病菌与寄主互作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