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旅游经济、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371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城市问题、中国名城、现代园艺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海峡两岸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论坛2012年会等;遗产廊道的相关文献由396位作者贡献,包括俞孔坚、张镒、柯彬彬等。

遗产廊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 占比:12.9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57%

专利文献>

论文:1371 占比:86.50%

总计:1585篇

遗产廊道—发文趋势图

遗产廊道

-研究学者

  • 俞孔坚
  • 张镒
  • 柯彬彬
  • 李伟
  • 李迪华
  • 吴隽宇
  • 姚亦锋
  • 张捷
  • 张青萍
  • 曹象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晓斌; 刘旭晖; 程凯; 史承勇
    • 摘要: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2001年至2020年间326篇国内遗产廊道研究文献为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对国内研究成果及前沿趋势等信息做出了总结和研究。结果显示:国内近20年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且研究文献数量持续增长;作者和发文机构较为分散,学术合作有待加强;当前研究热点主要围绕“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和“保护”等方面展开;“风景园林规划”与“旅游开发”是其主要应用领域。文化遗产保护策略、遗产廊道管理体制,以及国家战略需求背景下的遗产廊道构建将成为该领域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热点。
    • 樊莉娜
    • 摘要: 历史上的崤函古道如今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线性遗产,目前其保护采取的是点状的、区段性的方式,缺乏区域层面的整体保护架构,不利于其整体价值的发挥。为从根本上保护利用好这一线性遗产,引入了遗产廊道理论,搭建了崤函古道遗产廊道构建框架:崤函古道遗产廊道的范围涉及崤函古道经行的主要区域,可将其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保护层次;崤函古道遗产廊道的空间构成包括绿色廊道、游道、崤函古道文化遗产、解说系统;从空间、文化、经济、管理等方面提出崤函古道遗产廊道的构建策略,有助于遗产和自然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多元目标的实现。
    • 贺鼎; 王子瑜; 吴海怡
    • 摘要: 瓷业遗产廊道是我国重要的遗产廊道类型,关于其廊道体系构建及分级分类方法尚有较大欠缺。该文借助ArcGIS空间分析软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景德镇瓷业遗产廊道,在计算瓷业遗产权重基础上,基于多中心性评价(MCA)模型对廊道中心性进行测度并分级,结合核密度估计法对廊道进行分类,从而探索景德镇瓷业遗产廊道体系多级别、多类型的空间结构。研究发现:廊道主要以河流水系为依托,呈非闭环放射状形态;位于景德镇中心城区的廊道多为单一功能型或双复合型的高等级廊道,位于城市远郊的边缘区域则以多复合型的低等级廊道为主。研究结果拓展了中国遗产廊道的概念外延和研究类型,廊道的分级分类构建可精细刻画廊道的空间等级与功能性质,对全域旅游规划、旅游线路组织及遗产整体利用具有参考价值。
    • 柳国伟; 赵旎娜
    • 摘要: 浙东唐诗之路是浙东沿线山水与唐代诗歌的美妙结合,如何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把诗路的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有效利用、合理开发、活态传承,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本文从遗产廊道相关理论出发,以全域视界审视浙东唐诗之路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内涵,厘清浙东唐诗之路建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建”三个基本问题,系统梳理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内涵,科学解读浙东唐诗之路文化的现实意义,明确唐诗之路文化建设的战略定位与建设目标,从品牌构建与多元传播、文化传承与活化创新、资源整合与业态融合等方面对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创新实践提出建议与意见,通过诗路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将其转化为产业升级之路、区域发展之路、经济振兴之路,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 王公为; 程俊兰; 赵苗祎; 武梦洁
    • 摘要: “万里茶道”是涵盖生产类遗产、交通类遗产、管理类遗产以及服务类遗产的跨区域、跨国界的茶文化遗产廊道。本文运用改进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万里茶道”中国段节点城市的遗产旅游发展适宜性和障碍因子进行定量测评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万里茶道”中国段遗产旅游发展适宜性表现不均衡,生产路段为中度适宜,集散路段和外销路段整体上适宜性偏弱。(2)在遗产资源维度上,廊道内资源分布表现出分路段、多中心的特点。(3)在旅游产业运行维度上,适宜地区主要分布在生产和集散路段。(4)在经济社会发展维度上,适宜性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小城市适宜性较弱。(5)在生态环境维度上,适宜地区均分布在生产路段,集散路段和外销路段生态环境质量尚待提升。(6)根据各地适宜性水平和各维度的均衡性,将节点城市划分为四种类型:适宜-均衡型、适宜-失衡型、弱式适宜-均衡型和弱式适宜-失衡型。(7)除武汉外,旅游产业运行是影响各节点城市遗产旅游发展的首要障碍因素。
    • 李美烨; 莫畏
    • 摘要: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模式一直是遗产保护研究的重点,遗产廊道作为一种整体性发展保护模式,为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中东铁路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沿线资源种类丰富并且具有线性分布特征。文章在对遗产资源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对遗产价值进行了分级评估,并探讨保护体系的划分层次和构建构成,制定保护优化对策,为吉林省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提供了基础研究框架。
    • 秦洛峰; 陈煜琛
    • 摘要: 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自古以来就是商贸繁荣之地。大运河城北段上世纪兴建了工商业相关建筑与住区,于本世纪初开始加紧保护与转型。文章通过描述运河杭州历史文化段沿岸未来规划和重要遗产节点现状,归纳出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许建强; 韩雪; 夏志楠
    • 摘要: 线性文化遗产保护逐渐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内容。我国拥有丰富的线性文化遗产资源,且随着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及万里长城成功申遗,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也慢慢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该文以国内1999年—2019年期间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首先从年发文量变化、发文期刊分布、作者及机构合作网络等方面归纳分析线性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的总体特征;其次从线性文化遗产的理论内涵、研究对象及旅游开发3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最后对国内线性文化遗产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期望对线性文化遗产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 李文璇; 曹象明
    • 摘要: 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是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何对明长城沿线大量的军事堡寨进行保护利用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遗产廊道理念为指导,以山西省内长城沿线80个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以适应性分析为基础,以最小阻力模型方法(MCR)为途经,采用GIS方法进行多因子空间叠加,构建以传统聚落为保护对象的遗产廊道。在适应性分析中,遗产廊道阻力因子包括区域高程、地形坡度、道路交通和河流水系四个方面,通过对相关阻力因子进行分级,并对影响因子进行系数及权重赋值,可以得到山西省内长城沿线传统聚落的综合适宜性评价图。总体来看,传统聚落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河流及盆地附近,适宜性较低的区域主要为高山丘陵。基于上述适宜性评价结果,利用ArcGIS10.5的Cost Path工具生成多段最短路径,模拟生成山西省内长城沿线传统聚落潜在的遗产廊道空间。最后在区域视角下提出遗产廊道保护策略,以期促进明长城沿线人居环境改善,并为本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方法与路径。
    • 王影雪; 王锦; 陈春旭; 况景行
    • 摘要: 通过对国内外线性遗产系列战略措施和文献的梳理,发现在国际层面,线性遗产研究以欧洲文化线路和美国遗产廊道为主,同时涉及绿道、风景道、历史路径、文化廊道等部分内容。文化线路与遗产廊道侧重点不同,前者以历史文化挖掘与保护为核心,后者则注重打造景观和游憩功能。整体上欧美国家以国家战略措施和项目应用为主,学术研究中会议论文、研究报告居多,文献数量较少,理论研究相对欠缺。国内线性遗产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绿道、风景道等国外概念的借鉴及本土化研究;二是围绕线性文化遗产、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内创新概念进行多方探索。其中文化线路、遗产廊道和线性文化遗产的国内研究主要围绕遗产价值评估、廊道构建和旅游开发三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较为完善,但整体方法技术创新不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线性遗产研究新兴领域,尚无明确的概念定义和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与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