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过渡金属

过渡金属

过渡金属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493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8篇、会议论文116篇、专利文献354754篇;相关期刊499种,包括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合成化学等; 相关会议76种,包括中国化学会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第十八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2009年第十五次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等;过渡金属的相关文献由10829位作者贡献,包括丰佩川、陈跃、胡灵峰等。

过渡金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8 占比:0.32%

会议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54754 占比:99.65%

总计:356008篇

过渡金属—发文趋势图

过渡金属

-研究学者

  • 丰佩川
  • 陈跃
  • 胡灵峰
  • 杨阳
  • 王培祥
  • J·R·哈格多恩
  • 张涛
  • C·伦纳茨
  • 申昊锡
  • 朴炳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佳宇; 陈方方; 马芬
    • 摘要: 传统的贵金属催化剂因资源有限和价格昂贵问题限制其电解水产氢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开发高效低成本的电催化剂是实现电解水大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非贵过渡金属不仅地球含量丰富、价格低廉,而且由于这类金属的碳化物形式具有类铂的电子结构从而对电解水析氢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本文围绕钼和钨两种热稳定性良好、酸碱稳定性优异的过渡金属,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双金属碳化物纤维材料,并对该材料在碱性电解液中的析氢反应性能和电催化活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探究.结果 表明,相较于单金属碳化物,双金属碳化物在碱性溶液中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金属盐含量均为0.5 mmol,预氧化温度300°C,Ar/NH3(5%NH3)氛围下碳化温度为800°C时,该材料10 mA/cm2时的过电位为186 mV,且金属盐含量、预氧化温度、碳化温度以及氮掺杂等条件都对该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有较大影响.
    • 摘要: 近日,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王光辉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类碳掺杂且颗粒尺寸可控的NiCx新型催化剂。这类催化剂在生物质基羰基化合物还原胺化制备伯胺和亚胺的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活性、选择性以及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伯胺和亚胺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生产合成树脂及塑料、吸附剂、染料、香料、药物和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近年来,过渡金属基非均相催化剂被大量应用于还原胺化反应中,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在还原胺化腐蚀性的反应环境中,金属基催化剂的稳定性较差。因此,如何提高金属基催化剂在还原胺化反应中的稳定性仍存在挑战。
    • 张艳锋
    • 摘要: 超薄层状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材料在(光)电子器件、催化、能量转化和存储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也是研究凝聚态物理相关基本问题的模型材料1–4。TMD材料由于具有不同的晶相结构,并因此展现出多样的物理化学性质,是近期二维材料的研究热点5–8。对TMD纳米材料的本征物理化学性质的深入研究,将极大地推动该类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宏量制备大尺寸和高质量晶体是至关重要的科学问题。
    • 支晓彤; 姜伟丽; 李继聪; 王岩; 周广林; 周红军
    • 摘要: 工业上常用的氢甲酰化催化剂为金属钴(Co)或铑(Rh)的配合物催化剂。为了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同时降低催化剂成本,基于Co、Rh的双金属催化剂得到了广泛研究。综述了Co、Rh基双金属催化剂(均相、多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氢甲酰化反应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相比于单金属催化剂,双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Co系双金属催化剂中,Co-Rh组合活性最好,适合长短链烯烃的催化,更倾向于负载型催化剂的发展;Rh系双金属催化剂中,Rh-Fe体系活性与Rh-Rh体系相当,但其成本低,适合高碳烯烃的催化。
    • 张敏; 曹纪英; 吴淑萍; 王逸晨; 温健松; 屈政欢; 张德君
    • 摘要: 葡萄糖传感器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在发酵生产、饮料调配、乳制品生产等过程对葡萄糖含量有严格控制,因而构建葡萄糖快速检测新方法有重要意义。由于过渡金属传感材料具有响应迅速,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成本低等特点,其在葡萄糖无酶电化学传感器领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因此,该研究以近年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为基础,系统地综述了过渡金属葡萄糖无酶传感器的研究进展。通过总结铜(Cu)、镍(Ni)、钴(Co)和锌(Zn)等过渡金属纳米结构的特点及其氧化物在碱性条件下对葡萄糖的传感机制,以及电沉积法及其他修饰电极制备方法,以期为高性能葡萄糖传感器的构建提供参考。该综述特别强调了揭示过渡金属对葡萄糖的电信号增敏机制的重要性,以实现按需设计,扩大过渡金属传感器的应用范围。
    • 摘要: 稳健的铁磁性在稀土和过渡金属共掺杂ZnO纳米颗粒中应用于自旋电子学领域:磁性材料题目:Robust ferromagnetism in rare-earth and transition metal co-doped ZnO nanoparticles for spintronics applications团队: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非平衡合成与调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力学行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功能材料与介观物理重点实验室期刊:Materials Letters(impact factor:3.423)2区进展.
    • 高爽; 张俊茹; 李佳其; 于悦; 韩璐; 肖舒宁; 袁运鸿; 陈晓陆
    • 摘要: 以有机氨功能化的SBA-15为载体,制备过渡金属取代的磷钼酸(PMo_(11) M,M=Fe,Co,Cu)负载型催化剂。利用XRD、FT-IR、BET、TEM、TG等手段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过渡金属成功负载到载体SBA-15上;催化剂的整体结构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催化剂活性组分均匀地分散在介孔SBA-15的表面和孔道中。结合XPS数据和氧化脱硫实验结果,发现催化剂表面的氧空位,可以活化活性氧物种,有助于催化剂脱硫性能的提升。以二苯并噻吩(DBT)为底物,进行氧化脱硫反应,考察引入的过渡金属对催化剂结构的改变和催化活性的影响。得到Co取代催化剂(PMo_(11) Co-NH_(2)-SBA-15)的脱硫效果最好,DBT的转化率达到91.15%。PMo_(11) Co-NH_(2)-SBA-15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 王宝钦; 王犇; 冷雨凝; 王仲鹏; 李华芳; 盛会; 刘伟; 王立国
    • 摘要: 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辅助共沉淀法制备了过渡金属(Mn、Fe、Co和Ni)掺杂的介孔锡基固溶体氧化物,用于柴油车碳烟的催化燃烧。利用XRD、SEM、氮气吸脱附、拉曼光谱、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和FTIR等手段对催化剂理化性质进行表征;采用程序升温氧化技术(TPO)研究催化碳烟的燃烧活性。少量过渡金属掺杂SnO_(2)可形成四方金红石结构的氧化物固溶体;经过在马弗炉中800°C煅烧6 h后,SnO_(2)基固溶体的纳米球直径为20~30 nm,氧化物仍能保持相对较大的比表面积(20~40 m^(2)·g^(-1)),同时过渡金属掺杂增大了孔径尺寸;固溶体中过渡金属和Sn存在强相互作用,改善了表面氧的移动性和氧化还原性能。过渡金属掺杂诱导固溶体产生结构缺陷,促进了表面氧的可移动性,这也有利于表面氧化反应进行。与非催化反应相比,SnO_(2)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碳烟催化燃烧活性,而掺杂过渡金属后其活性和选择性进一步提升,且碳烟燃烧速率加快,这与其提高的氧化还原能力、增加的表面氧空位以及改善的孔结构有关;其中MnSn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其碳烟起燃温度(T_(10))为320°C,半转化温度(T_(50))为375°C,CO_(2)选择性达到96%。此外,反应气氛中NO的存在可进一步促进锡基固溶体催化碳烟燃烧,反应遵循NO_(2)辅助氧化机理。
    • 张燕; 高渝萌; 黄瑶瑶; 张珊; 刘恩余; 徐春丽; 苏小东
    • 摘要: 葡萄糖检测在临床医学、食品工业和环境工程等众多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众多的葡萄糖分析方法中,电化学非酶促葡萄糖传感器由于自身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等优点获得了快速发展。本文简要综述了多种过渡金属:Au、Pt及其合金、Ni、Cu、Co、Zn的复合物等复合功能材料型非酶促葡萄糖传感器。最后展望了电化学非酶促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趋势。
    • 简小刚; 彭薪颖; 杨天; 胡吉博; 尹明睿
    • 摘要: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了CH_(3)基团在含有过渡金属元素Ti、V、Ni、Mo的孕镶金刚石颗粒硬质合金基底表面的吸附能、Mulliken电荷分布、电荷密度差和态密度(density of states,DOS)等一系列性质,研究Ti、V、Ni、Mo对孕镶金刚石颗粒硬质合金基底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金刚石涂层形核阶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计算结果表明:与CH_(3)基团在WC表面及金刚石表面的吸附相比,Ti、V、Ni、Mo与C原子间有较强的弱相互作用,这使得其对CH_(3)基团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其中Ti>V>Mo>Ni);吸附能力大小与各原子的价电子结构相关,含有Ti元素的表面对CH_(3)的吸附最稳定;CH_(3)基团与Ni原子间更易发生电荷的转移形成共价键,Mo有利于促进CH_(3)基团的脱氢反应;形核阶段适当添加Ti、V、Ni、Mo这几种过渡金属元素将有利于增加形核密度,改善CVD金刚石膜基界面结合强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