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跳虫

跳虫

跳虫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7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农村经济与科技、生态学报、生物学教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华东地区2006年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昆虫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等;跳虫的相关文献由267位作者贡献,包括谢桂林、贾少波、乔敏等。

跳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68.5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2.36%

专利文献>

论文:37 占比:29.13%

总计:127篇

跳虫—发文趋势图

跳虫

-研究学者

  • 谢桂林
  • 贾少波
  • 乔敏
  • 谢桐音
  • 赵奎军
  • 张轩
  • 方丽
  • 柯欣
  • 王汉荣
  • 谢昀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鑫; 魏雪; 王长庭; 任晓; 吴鹏飞
    • 摘要: 为了查明外源性养分添加对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2012年5月在川西北的高寒草甸上用随机区组方式设置添加氮(N)、磷(P)和氮磷混加(NP)3种处理试验样地,每种添加处理均设置10、20和30 g·m^(-2)三个处理梯度,以未添加养分的高寒草甸为对照样地(CK)。于2017和2020年的8月先后两次对各样地内的土壤节肢动物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N、P和NP添加均能增加高寒草甸土壤节肢动物的密度和多样性,以梯度为20 g·m^(-2)和NP混加处理效果最明显;2)N、P添加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密度、类群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2020年显著高于2017年(P0.05);3)N、P添加显著提高长角䖴目密度(P<0.05),NP混加显著提高甲螨亚目和中气门亚目密度(P<0.05);4)多元回归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土壤全N、全P、土壤有机质、pH、地上生物量和植物群落盖度。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对添加不同的外源性养分及添加量处理存在差异;高寒草甸上连续8年添加外源性氮、磷养分能提高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而氮磷混加则起抑制作用。建议对高寒草甸进行外源性氮磷混加控制在每年20 g·m^(-2),且连续添加年限不宜超过8年。
    • 薛娟; 魏雪; 何先进; 吴鹏飞
    • 摘要: 为查明高寒草甸中蚁丘对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2018年5、7和10月分别在若尔盖高寒草甸内选取6个直径在30-35 cm间的蚁丘作为调查对象,并选取距相应蚁丘2m处的点作为对照,采集蚁丘和对照的土壤样品,用Tullgren法分离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结果表明:(1)蚁丘可以明显改变高寒草甸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主要类群由螨类转变为跳虫;(2)蚁丘中的长角跳目、前气门亚目和甲螨亚目的个体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但仅有甲螨亚目个体百分比在群落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P<0.05);(3)蚁丘可以显著提高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密度和多样性,尤其能够使部分菌食性跳虫(库跳属、隐跳属、符跳属)和腐食性螨类(布伦螨属、双瘤吸螨属、微奥甲螨属及下盾甲螨属)的个体数量大幅增加;(4)从5月到10月,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在蚁丘中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在对照中呈持续增加(P>0.05),而类群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蚁丘和对照中均呈增加趋势,但仅在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5)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个体密度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蚁丘能够改变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并显著提高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个体密度和多样性.
    • 谢昀烨; 方丽; 王健康; 梁俊; 王汉荣
    • 摘要: 引起芋地下球茎腐烂主要因素有跳虫为害、 真菌性腐烂和细菌性腐烂.本试验通过7种药剂灌根的方式对芋球茎腐烂进行防治.结果表明,41.7% 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和42.8% 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对芋球茎腐烂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达94.5%和93.4%;其次为3.2% 阿维菌素乳油和30% 腈吡螨酯悬浮剂,防效分别为87.5%和85.5%;15% 茚虫威悬浮剂、25 g·L-1联苯菊酯乳油和10% 虫螨腈悬浮剂对芋球茎腐烂的防治效果不佳.
    • 王健康; 梁俊; 谢昀烨; 方丽; 王汉荣; 王连平
    • 摘要: 为筛选出能有效控制芋"烂芋皮"的药剂,在2016、2017年药剂试验的基础上,2018年选择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60 g·L-1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8%阿维菌素乳油和41.7% 氟吡菌酰胺悬浮剂4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1.7% 氟吡菌酰胺悬浮剂防治效果最佳;1.8% 阿维菌素乳油次之;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有一定防治效果;60 g·L-1乙基多杀菌素防效最差.同时又对41.7% 氟吡菌酰胺悬浮剂不同施药时间、 不同药量进行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只需在种植或培土时浇施1次0.02~0.03 mL·株-1的41.7% 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即可达到满意的防治效果,防效可达95% 以上,每株浇水量为150 mL.1.8% 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浇施3次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吴新毅; 冯立超; 李燕; 徐炜超; 孟庆繁
    • 摘要: 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的凋落物和土壤进行取样调查,采用Berlese-Tullgren干漏斗法分离土壤跳虫,分析了土壤跳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与林型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林型间跳虫群落结构组成差异较大.杨桦林下跳虫多度和丰富度最低,其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阔叶红松林下跳虫多度最高,丰富度较高,其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跳虫物种丰富度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碳氮比、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养分(N、P)无明显关系.土壤理化性质显著影响长白山土壤跳虫群落结构组成,不同林型间跳虫群落结构差异较大.保持地表植被多样性和土壤环境异质性对促进土壤跳虫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 墨琦; 张磊(图)
    • 摘要: 跳虫时光追溯到4亿年前的泥盆纪,我们跳虫的祖先就生活在那个时期。当时的土壤还不这么拥挤,大家广泛生活在世界各地。科技发展的速度不容小觑,一眨眼我成了科学家的“小助理”。我愿意帮助人类研究土壤健康问题,但着实不喜欢他们的工地。但愿刚才的声音跟人类建筑工程没什么关系!
    • 黄浩然; 钟华奇(指导)
    • 摘要: 小区楼下一处隐秘的角落里,藏着一个奇特的昆虫世界。在厚厚的枯叶下,指甲盖大小、周身长着密密麻麻细腿、成群粉红的或是浅蓝的潮虫在慢慢爬行。潮虫们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就在它们悠闲散步或是寻找食物之时,它们的头顶上,正有人在悄无声息地注视着它们。不远处,一群微小的、约有一毫米大小的跳虫也在缓缓地爬动。只不过遇到危险时,潮虫只能在地上乱蹿,而跳虫便可朝身后一跳,如同跳高运动员一般,只用力跳一下,就不见了。
    • 林金盛; 骆昕; 曲绍轩; 蒋宁; 侯立娟; 李辉平; 马林
    • 摘要: 为了明确为害栽培羊肚菌的跳虫种类,筛选对跳虫杀虫效果明显且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影响较小的杀虫剂,通过COⅠ基因片段系统进化分析对不同地区羊肚菌上的跳虫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四川成都和河南驻马店虫样属长角跳科,四川金堂虫样属棘跳科,四川泸定和河南郑州虫样属球角跳科.采用菇片浸渍法和药膜法测定了9种杀虫剂对跳虫的杀虫活性,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10%吡虫啉WP和0.5%苦参碱EW的LC50在10 mg/L以下,杀虫活性最好;其次为10%烯啶虫胺EW、25%噻虫嗪WP.采用平皿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虫剂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10%吡虫啉WP对菌丝的抑制作用最小,EC50为707.353mg/L;其次为45%马拉硫磷EC、10%烯啶虫胺EW、150 g/L茚虫威SC、25%吡蚜酮SC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基于杀虫活性和对羊肚菌的安全性评价综合考虑,吡虫啉为最佳选择,其次为烯啶虫胺和茚虫威.
    • 石云雷
    • 摘要: 一场大雨过后,我们常常能在空气中闻到一种清新自然的泥土味。不过,组成这种气味的分子并非来自泥土本身,而是两种由土壤中的微生物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土臭素和2-甲基异茨醇。最近,一项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上的研究揭示,清新的泥土味却是土壤中的链霉菌布下的"气味陷阱"——闻味而来的跳虫在食用这些链霉菌的同时,也帮助后者的子代孢子广泛传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