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足下垂

足下垂

足下垂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1305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1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2569篇;相关期刊268种,包括双足与保健、针灸临床杂志、中国康复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五届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第一届山东省护理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等;足下垂的相关文献由3316位作者贡献,包括钟志、刘春悦、许涛等。

足下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1 占比:16.44%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90%

专利文献>

论文:2569 占比:82.66%

总计:3108篇

足下垂—发文趋势图

足下垂

-研究学者

  • 钟志
  • 刘春悦
  • 许涛
  • 周正辉
  • 赵裕旭
  • 钟旻
  • 胡大海
  • 周琴
  • 李玉榕
  • 王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邱林
    • 摘要: 目的探究踝关节骨折术后短腿石膏临时外固定在预防足下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7月于大余县人民医院行踝关节骨折手术的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及B组,各25例。A组采用短腿石膏临时外固定,B组采用简易绷带包扎,2组均持续观察至术后6个月,比较2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功能评分及足下垂发生率。结果A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8.00%,高于B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A组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足下垂发生率为0,低于B组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术后采用短腿石膏临时外固定能够有效恢复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并可降低足下垂发生率,疗效确切。
    • 王文静
    • 摘要: 目的:评价对双下肢烧伤患者实施协同护理模式的有效性及对预防足下垂的影响。方法:选取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烧伤科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70例双下肢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分组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实施传统护理模式,研究组35例患者实施协同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踝关节背屈度、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跖屈度、护理满意度、足下垂发生率、焦虑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双下肢烧伤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72.63±3.59)分、踝关节背屈度(26.35±3.57)°、踝关节活动度(32.65±3.57)°、踝关节跖屈度(35.20±3.33)°均高于对照组双下肢烧伤患者(72.63±3.59)分、(26.35±3.57)°、(32.65±3.57)°、(35.20±3.33)°,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研究组双下肢烧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29%、足下垂发生率为5.71%、焦虑发生率为8.57%,均优于对照组双下肢烧伤患者对应数据(74.29%、22.86%、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双下肢烧伤患者实施协同护理模式的有效性较为显著,能有效预防足下垂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改善。
    • 魏露; 夏清; 张洪宇; 杜玲玲; 沈新培
    • 摘要: 目的:研究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摆动相骨盆运动特征,探讨骨盆代偿机制。方法:选取脑卒中足下垂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按照与试验组偏瘫侧、非偏瘫侧左右一致、性别相同的原则,将对照组左右侧数据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运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时空参数及摆动相骨盆、踝关节运动学参数,并对偏瘫侧骨盆与踝关节角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非偏瘫侧比较:偏瘫侧步频、支撑期百分比减小,骨盆最大后倾、旋前角减小,最大旋后、向上侧倾角增大,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关节活动度(ROM)均增大,最大踝背屈减小、最大踝跖屈增大(均P<0.05)。与对照组1比较:偏瘫侧步长缩短,步速减慢,步频降低,支撑相百分比延长,骨盆最大前倾、旋后、向上侧倾角及矢状面、横断面ROM均增大,最大旋前、向下侧倾角减小,同时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减小,踝关节ROM减小(均P<0.05)。与对照组2比较:非偏瘫侧步长缩短、步速减慢、步频降低、支撑期百分比延长,骨盆最大前、后倾角增大,横断面、冠状面ROM均减小,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及ROM减小(均P<0.05)。偏瘫侧骨盆旋转与最大踝背屈、踝跖屈均有明显负相关(均P<0.05);骨盆侧倾与最大踝跖屈明显负相关(均P<0.05)。结论: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摆动相骨盆运动特征显著,骨盆与踝关节运动存在相关性且同时受其他关节的影响。
    • 颜玲玲; 陈媛; 王欣宇; 吴佳; 王馨瑶; 芮晓东; 陈麒阳; 刘康
    • 摘要: 目的:探究“治痿独取阳明”原则指导下应用针刺、电针合康复锻炼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20年11月在我科诊断为脑卒中后遗症期并足下垂的382例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1例。对照组采用康复锻炼治疗,2次/天;观察组加用针刺阳明经相应穴位,同时电针刺激足三里和阳陵泉,1次/天,5~6次/周。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下肢神经肌电活动差异,应用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及Brunnstrom分期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末端潜伏期(DML)、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电位(SNAP)均显著改善(P<0.01),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改善(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下肢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及Brunnstrom分期均较高(P<0.05)。结论:“治痿独取阳明”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的足下垂
    • 李晶晶; 帕丽达·买买提; 王宁宁; 苗田雨; 努尔比亚·克其克
    • 摘要: 目的调查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2月—2021年10月选取乌鲁木齐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康复医学科159例脑卒中足下垂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明国际跌倒效能感量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Berg平衡量表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为(58.74±19.16)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跌倒效能进入回归方程(F=95.361,P<0.001),共解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变异的64.2%。结论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跌倒效能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康复计划中不仅要加强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训练,也要重视对患者跌倒恐惧心理的干预,以更好地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贺盛聪; 眭明红; 舒国建; 王桂喜; 张良清
    • 摘要: 目的:观察痉挛肌牵伸模式下的电针拮抗法治疗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病程≤3个月的首次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电针拮抗法,观察组则给予痉挛肌牵伸模式下的“电针拮抗法”,疗程为3周。利用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及表面肌电(iEMG)技术分别评估患者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及踝背屈时胫骨前肌与小腿三头肌的协同收缩率(CR)。结果:治疗后2组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MAS分级优于治疗前(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FMA评分提高则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MAS分级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胫骨前肌和小腿三头肌iEMG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踝背屈CR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胫骨前肌和小腿三头肌iEMG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踝背屈CR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痉挛肌牵伸模式下的电针拮抗法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小腿三头肌张力,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促进下肢运动的改善。
    • 史镇平; 魏晓楠; 郝铁成; 王静; 安群英
    • 摘要: 目的:针对雷火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的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于衡水市第六人民医院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雷火灸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足下垂的临床效果及关节活动范围变化程度。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足下垂临床效果均明显,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的主动踝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刘洁琼; 王芝静; 王路; 孙杰; 王希瑞; 贾汝福
    • 摘要: 目的研究穿戴新型矫形高腰鞋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78例,按照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成研究组(n=38)和对照组(n=40),研究组在入院当天开始穿戴新型矫形高腰鞋联合常规床边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入院当天开始仅给予常规床边康复训练,比较两组3个月后下肢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足下垂、足内翻发生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偏瘫侧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穿戴新型矫形高腰鞋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偏瘫侧的下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并且降低足下垂、足内翻畸形的发生率。
    • 侯翠兰; 王辉兴; 黄祖成; 符卫卫; 廖燕锬
    • 摘要: 目的观察电子生物反馈疗法配合Rood技术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患者按简单随机化分组,分成对照1组、对照2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对照1组采用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对照2组采用Rood技术,观察组同时接受电子生物反馈疗法与Rood技术。治疗前后分别测试胫前肌肌力、踝背屈主动活动度、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后胫前肌肌力做的功差值、主动踝背屈的角度差值、Fugle-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得分差值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指标观察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生物反馈疗法配合Rood技术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疗效较好。
    • 张晓雪; 樊虹玉; 王金芝; 窦娜
    • 摘要: 目的比较功能性电刺激(FES)和踝足矫形器(AFO)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收集比较FES和AFO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检索截止时间为2021年1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个RCT,共855例患者。对其中7个RCT的10m步行速度进行Meta分析,最终结果显示:FES与AFO在步行速度改善方面效果接近[MD=0.02,95%CI(-0.03,0.07),P=0.37]。亚组分析显示,精确结果[MD=0.04,95%CI(-0.02,0.10),P=0.16]及干预4~6周[MD=0.06,95%CI(-0.02,0.14),P=0.13]均表现为FES与AFO在步行速度改善方面效果接近。对步行功能及步行耐力仅进行了描述性研究。结论 FES和AFO在步行速度提高方面有同等的治疗效果,在步行功能及步行耐力方面的效果尚不确定,FES可能优于AFO,需要进一步长期干预或随访观察其远期疗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