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超急性期脑梗死

超急性期脑梗死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10661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医疗装备、基层医学论坛、医学影像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九届组稿会暨第二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第六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暨国际磁共振学术会议(ISMRM)、山东省第十五次放射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医学影像学学术研讨会等;超急性期脑梗死的相关文献由220位作者贡献,包括康杰、张玉福、李方超等。

超急性期脑梗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0661 占比:99.91%

总计:110766篇

超急性期脑梗死—发文趋势图

超急性期脑梗死

-研究学者

  • 康杰
  • 张玉福
  • 李方超
  • 梁岳杰
  • 王一川
  • 刘金有
  • 朱友朝
  • 李春燕
  • 李艳玲
  • 梁明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伟亮; 孙晓江; 李平; 王鸿礼
    • 摘要: 目的:讨论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苏州市立医院于2020年1月—2021年4月收治的74例疑似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实施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检测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检测结果。结果:两种方法检查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率差异不显著(P>0.05);从检测结果来看,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中发现患者存在前动脉重度狭窄、大脑后动脉闭塞、大脑前动脉闭塞等症状。结论: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具有可行性,该方法的检出率较高,并且能够显示患者病变部位实际情况,对于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 骆栋梁; 张维春
    • 摘要: 目的研究低剂量与高剂量双源颅脑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74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 h内进行双源CTP,高剂量组管电流为120 mA,低剂量组管电流为80 mA。获取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ime to Maximum,T_(max))、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排空时间(Time to Drain,TTD)等参数的伪彩图。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序列技术(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作为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金标准,分析高剂量、低剂量双源CTP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与金标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双源CTP检查结果显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半卵圆中心脑梗死分别有7、8例,脑干梗死分别有20、19例、侧脑室旁脑梗死各有10例,诊断半卵圆中心脑梗死的灵敏度分别为0.857、0.857,特异度分别为0.967、0.933,准确率分别为0.946、0.919,Kappa值分别为0.824、0.749;诊断脑干梗死的灵敏度分别为0.944、0.889,特异度分别为0.842、0.842,准确率为0.892、0.865,Kappa值分别为0.784、0.730;诊断侧脑室旁脑梗死的灵敏度分别为0.833、0.833,特异度为0.982、0.960,准确率为0.946、0.919,Kappa值分别为0.871、0.810,两组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有效辐射剂量有所降低,降低幅度为30.62%(0.64/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与低剂量双源CTP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与DWI诊断结果均有较高的一致性,低剂量双源CTP有利于降低有效辐射剂量,并且能够满足诊断需求。
    • 陆健辉; 周利胜; 林海玲
    • 摘要: 目的 研究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高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5月 ~2019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行小剂量阿普替酶治疗,若24 h后无出血给予常规治疗,治疗方案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临床有效率(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高龄超急性期脑梗死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好,可临床推广.
    • 郑凯; 张苗; 於帆; 单艺; 李岩; 郭道德; 卢洁
    • 摘要: 目的 应用脑CT灌注(CT perfusion,CTP)成像技术评价超急性期脑梗死(HIS)后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络不能(CCD)的改变,并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超急性期单侧幕上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全脑CTP检查,将对侧小脑半球出现至少两个层面灌注异常定义为CCD阳性,将所有患者分为CCD阳性组和CCD阴性组.分别比较CCD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两侧小脑半球各项灌注参数的差异,以及幕上异常灌注范围、运动功能和临床因素的差异;并分析CCD阳性患者幕上灌注异常范围、运动功能与CC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66例患者中CCD阳性38例,CCD阴性28例,统计学分析显示CCD阳性患者两侧小脑半球各灌注参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CD阳性组患者幕上异常灌注体积大于CCD阴性组(P<0.05),患者运动功能降低较CCD阴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幕上异常灌注体积及运动功能与CCD的严重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发病至CTP检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CTP成像技术能够评价HIS后CCD改变.患者幕上脑灌注异常体积及临床运动功能与CCD的发生有关,但与CCD严重程度无关.
    • 赵娟; 杨富英; 华学锋; 赖文婷; 何敏超
    • 摘要: 目的 通过急诊溶栓流程的改造缩短院内耽误时间.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急诊收治的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男102例,女56例,年龄(69.12±12.75)岁.本院自2017年11月起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急诊溶栓流程的改造,包括在急诊设立卒中专科护士岗位、溶栓地点由病房前移到急诊、完善卒中绿色通道、优化评判溶栓路径等.建立3个时间节点:入急诊到扫描头颅CT的时间,扫描头颅CT到签署知情同意的时间,签署知情同意到开始溶栓的时间.3个时间相加得到急诊至开始静脉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评价各时间节点、DNT、溶栓达标率(DNT≤60 min为达标)的情况,进而分析院内延误改进的效果.结果 2016-2019年4年间,经急诊溶栓的例数分别是20例、22例、46例、70例;溶栓达标率分别为5.00%、9.09%、43.49%、55.71%;DNT中位数分别为112.0(82.5,134.0) min、75.5(71.8,85.0)min、67.5(48.8,82.3)min、59.0(49.8,76.0)min.各年度的时间节点和DNT均逐年缩短,除扫描头颅CT到签署知情同意的时间以外(P=0.260),其余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本院急诊溶栓流程改造方法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索建升; 左维磊
    •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及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54例高度疑似超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溶栓前后均采取扩散加权成像(DWI)、3D-ASL灌注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及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观察患者溶栓前病变大小、信号特征、颈内动脉闭塞及血流灌注情况;评价责任动脉与血流灌注一致性;比较DWI与3D-ASL病变范围,并观察两者匹配情况及缺血半暗带存在与否;观察溶栓后闭塞动脉情况(是否再通、病变大小)及血流灌注变化.是否存在低灌注与高灌注.结果:以DSA为金标准,3D-ASL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8.10%,83.33%,87.04%;MRA:溶栓前,42例患者显示一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其中7例合并同侧颈内动脉闭塞.溶栓后,42例显示大脑中动脉M1再通,远端分支显示,6例大脑中动脉主干再通,部分远端分支未显示,5例大脑中动脉M1与同侧颈内动脉再通,大脑中动脉部分远端支未显示;DWI:溶栓前患者显示多发同侧大脑半球,且呈现点片状高信号区.溶栓后42例患者高信号区均缩小;3D-ASL:低灌注区面积较大,并与动脉闭塞相同,同时低灌注区比DWI高信号区大,表明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后25例显示高灌注区面积较大,17例低灌注区减少;同时高灌注区与低灌注区的缩小与DWI高信号区缩小范围相同,并与动脉再通情况相同.结论:3D-ASL对于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较高,能够有效反映超急性脑梗死的血流低灌注,可有效评估缺血再灌注及溶栓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王松松; 陈秀梅; 马勇; 陶智慧
    •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剂量双源CT颅脑灌注成像(CTP)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00例进行研究,纳入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自愿配合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h内完成100 kV管电压CTP检查与低剂量70 kV管电压CTP检查,其中100 kV管电压CTP为对照组,而70 kV检查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有效剂量(ED),以及诊断准确性.结果 两组患者在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断有效剂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阳性率为94.00%,对照组则为70.00%,观察组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剂量双源CTP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常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无明显差异,但低剂量双源CTP检查能提高有效剂量,促使诊断准确性明显提高.
    • 任云霞
    • 摘要: 目的:就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50例),采取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分别予以常规磁共振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扫描.结果:经相应的诊断检查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检出超急性期脑梗死占比较高,组间呈现的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应用价值明显,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精确可靠的依据,值得推广.
    • 高娜
    • 摘要: 目的:分析M R I联合C T灌注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昌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0例,患者均依次采用MRI与CT灌注成像(CTP)诊断,对CTP与MRI影像学图像进行分析,并对MRI、CTP联合MRI检查率及病灶检出数目进行统计.结果:M R I联合C T P检查脑梗死的检出率为95.00%,显著高于M R I检查的78.7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急性期脑梗死采用M R I联合C T灌注成像诊断的疾病检出率高,还能检出更多病灶,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
    • 王松松; 陈秀梅; 马勇; 陶智慧
    • 摘要: 目的探讨低剂量双源CT颅脑灌注成像(CTP)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00例进行研究,纳入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自愿配合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 h内完成100 kV管电压CTP检查与低剂量70 kV管电压CTP检查,其中100 kV管电压CTP为对照组,而70 kV检查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有效剂量(ED),以及诊断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在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断有效剂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阳性率为94.00%,对照组则为70.00%,观察组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剂量双源CTP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常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无明显差异,但低剂量双源CTP检查能提高有效剂量,促使诊断准确性明显提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