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二级出水

二级出水

二级出水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324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建筑科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3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513110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广东化工、工业用水与废水、净水技术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全国排水委员会2015年年会、2015中国环博会污泥论坛与膜法论坛、2015中国饮用水安全—微污染水源的膜法及其他深度处理综合技术论坛暨第二届城镇水务与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发展论坛等;二级出水的相关文献由933位作者贡献,包括任洪强、耿金菊、彭永臻等。

二级出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3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13110 占比:99.95%

总计:513356篇

二级出水—发文趋势图

二级出水

-研究学者

  • 任洪强
  • 耿金菊
  • 彭永臻
  • 张杰
  • 曹相生
  • 朱兆亮
  • 王树涛
  • 许柯
  • 周岳溪
  • 周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安琪; 逄超; 周岩枫; 李昂; 陈志强
    • 摘要: 文章中制备了一种铁改性活性氧化铝复合吸附剂,考察了投量、pH、共存阴离子对其吸附除磷的影响,并探究了其对实际二级出水中不同形态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该吸附剂的磷去除率随投量的增加而提高,在pH=2~7时除磷效果最佳,且在pH=4~10内金属稳定性优良,共存Cl^(-)、NO_(3)^(-)、SO_(4)^(2-)不影响其对H_(2)PO_(4)^(-)的最优选择性。在应用于实际二级出水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有效地去除污水中96.87%的溶解性正磷酸盐,总磷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19)》中景观回用水要求。
    • 郭一好; 秦伟华; 任明叶; 卢宇为; 杨少霞
    • 摘要: 采用浸渍法制备Cu基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臭氧化工艺,探讨了运行参数对工业园区二级出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利用三维荧光图(3D-EEM)分析了水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单独臭氧氧化反应时间为60 min时,COD去除率及总氮(TN)去除率分别为29.7%和5.3%,芳香化程度SUVA_(254)迅速从2.7 L/(mg·m)降至1.0 L/(mg·m);在Cu基催化剂投加量为100 g/L的条件下反应60 min时,COD去除率及TN去除率分别达到84.7%和19.8%,SUVA_(254)稳定在0.9 L/(mg·m);催化臭氧化反应20 min总荧光强度去除率达到89.5%。
    • 李诚; 张浩; 顾悦; 王少坡
    • 摘要: 为确定电催化氧化对污水厂二级出水的处理效果及优化运行参数,采用连续流反应器,以天津市某污水厂二级出水为原水,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极板类型、极板数量、电流密度、极板间距、水力停留时间对COD、氨氮、总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COD和氨氮的去除,钌钛电极的去除效果优于钌铱电极;增加极板数量可以强化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采用钌钛电极的优化运行参数:电流密度10 mA/cm^(2),极板间距8 cm,水力停留时间2.75 h;在优化条件下运行时,COD平均去除率为55.1%,氨氮平均去除率为99.6%,总氮平均去除率为85.9%。综合系统消耗的电费、极板损耗费及日常维护等费用,优化运行条件下吨水运行成本为10.2元。推测氨氮及COD的去除机理为活性氯与·OH的共同作用。
    • 王赛; 时玉龙; 李魁晓; 许骐; 王刚; 魏凡钦; 郑晓英
    • 摘要: 为进一步探索再生水水质安全性保障技术,搭建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焦过滤中试系统(O_(3)-BACK),考察其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有机污染物、病原菌的去除效果,以及对发光菌综合生物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焦滤柱由吸附饱和向生物活性焦发展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较BACK单独过滤,O_(3)前处理单元的引入,使后续BACK滤柱稳定期对COD_(Cr)的平均去除量与去除率分别提升了20.81%和28.35%。BACK滤柱出水COD_(Cr)、UV_(254)、色度、浊度分别维持在12.74 mg/L、0.04 cm^(-1)、2度、0.75 NTU附近。O_(3)氧化对腐殖质、芳香族蛋白质类荧光组分和微量有机污染物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除全氟辛酸外,BACK出水中磺胺甲恶唑等11种微量有机物质量浓度均降至10 ng/L以下。O_(3)对粪大肠菌群(FC)有近2log的灭活,BACK出水FC浓度为31~504 MPN/L,满足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FC<1000 L^(-1)的要求(GB/T 18921—2019)。O_(3)氧化出水发光菌发光强度抑制率(IR)有所上升,均值为11%,而经BACK滤柱后的最终出水IR值始终为负值,无生物毒性。O_(3)-BACK在有效削减污染物的同时,很好地保障了再生水的水质安全性,为污水再生与安全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选项。
    • 雷利荣; 林奕鹏; 王彩梦; 李广胜
    • 摘要: 采用序批式颗粒污泥床反应器(SBBGR)培养、驯化好氧颗粒污泥,并应用于处理再生纤维造纸废水二级出水,探讨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反应器中微生物种群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进水(二级出水) COD_(Dr)和BOD_(5)分别为(190±33.4) mg/L和(7.2±1.7) mg/L条件下,出水COD_(Dr)可降至(95±22) mg/L,去除率为(47.7±5.0)%;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表明,SBBGR反应器对芳香族化合物为代表的特征污染物具有良好的降解去除效果;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经过驯化后具有降解废水中芳香族化合物能力的微生物在污泥中的相对丰度提高,SBBGR反应器有降解木质素的能力。
    • 叶志浩; 王建辉; 赵航; 任加慧; 刘俞辰; 闫娇
    • 摘要: 为探究强化混凝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处理效果,以长春市东南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程度强化混凝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及混凝特性。结果表明,PACl和PACS最佳投加量分别为30 mg/L和50 mg/L时,浊度去除率分别为74.87%、95.52%;随着投加量的增加,两种混凝剂对TP的去除率逐步上升,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0.61%和85.45%;投加粉末活性炭(PAC)后,相比于混凝剂的单独混凝,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UV_(254)的平均去除率达到了68.57%;Zeta电位表明,PAC的投加不会影响混凝剂的水解聚合过程,PACl相比于PACS拥有更强的电荷中和能力,而形态研究表明,PACS由于SO^(2-)_(4)的引入,拥有更高的聚合度,吸附架桥和卷扫网捕作用得到了加强。
    • 宋吉娜; 王君成; 岳雯
    • 摘要: 以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EfOM)为考察对象,研究了EfOM与铝盐混凝剂的反应特性及混凝过程中EfOM组分的变化。通过不同投药量下COD和TOC的去除效果比较确定氯化铝混凝剂的最佳投药量为11 mg/L。在此投药量下进行混凝实验,结合原水和混凝水的1H NMR、三维荧光光谱和分子质量分布分析可得:混凝过程中,脂肪族和芳香族的有机物很容易被混凝去除,而消毒副产物的前驱体只能被部分去除;原水中低激发区蛋白类物质荧光强度高于高激发区蛋白类物质,混凝对低激发区蛋白类物质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基本不会改变高激发区蛋白类物质的分子质量分布。铝盐和EfOM络合时有2个结合位点,分别位于203 nm和350 nm,二维紫外相关光谱揭示了铝盐混凝剂和EfOM结合位点的络合顺序,络合首先发生在较长的波长(350 nm)位点,其次是较短的波长(203 nm)位点。
    • 陈举烽
    • 摘要: 近几年,含氮类污染物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尤为突出,二级出水作为污水厂二级生物处理的尾水,其具有典型的低C/N的特点。传统工艺可以做到对高含氮废水进行有效脱除,但在面对低含氮量却又无法达到一级A标准的二级出水时,其处理效果略显不尽如人意,且有时需通过外加投加剂进行平衡系统C/N。电化学技术作为新兴的二级出水处理工艺,既可营造一个温和的反应条件,又可实现高效节能地深度脱氮。
    • 张金康; 蔡言安; 李佶成; 毕学军; 何静
    • 摘要: 以石英砂(QS)滤料为对照组,研究了天然锰矿(MS)滤料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残留有机物的过滤去除效能及机理。运行结果表明,QS和MS滤柱对UV 254的去除率分别为3%和20%;对TOC的去除效率为-0.2%和12%。同时,三维荧光光谱显示,QS不能有效降低荧光强度,而MS则降低6.96%;氯消毒实验表明,QS能将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生成量降低8.18%和18.84%,而MS则分别降低46.9%和71.31%。MS是一种功能性天然材料,污水中常见的阳离子Ca^(2+),Mg^(2+),NH_(4)^(+)对有机物的去除有促进作用,而阴离子却表现出抑制效果,其抑制大小关系为PO_(4)^(3-)>NO_(3)^(-)>SO_(4)^(2-)>Cl^(-)。MS对有机物的控制机理包括,MS对有机物的直接降解过程和MS催化高级氧化降解过程。
    • 张世莹; 马晓妍; 董珂; 郝丽伟; 张纬尧; 李莹; 王晓昌; 周进宏
    • 摘要: 为了探明自然光和紫外光(UV)对二级处理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及其毒性效应的削减特性,研究了在自然光和UV两种不同光源的辐照条件下,二级处理出水中DOM的光谱特性、遗传毒性和植物毒性变化,阐明了毒性效应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相比于自然光照,UV辐照可以明显降低二级处理出水的UV254,并达到21%矿化.自然光和UV均可降低二级处理出水中有色溶解性有机物(CDOM),但去除的组分有所差异.同时,自然光照与UV辐照均可降低二级处理出水的遗传毒性,其削减率分别达到92%和61%.遗传毒性的变化与CDOM荧光强度变化有显著相关性.UV辐照可降低二级处理出水的植物毒性,削减率达到81%,而自然光照对二级处理出水植物毒性的削减率仅为19%,削减效果较差.利用UPLC-MS检测二级出水中的除草剂,发现植物毒性削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自然光照下二级处理出水中的阿特拉津降解缓慢,表观降解速率常数为0.0033h-1;但是UV辐照下二级处理出水中的阿特拉津可快速降解,其表观速率常数为0.2225h-1.这为污水厂排放水毒性效应控制及生态安全保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