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二次有机气溶胶

二次有机气溶胶

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化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2991008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广东化工、中国环境监测、中国环境科学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二十一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等;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相关文献由47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为俊、黄明强、王振亚等。

二次有机气溶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991008 占比:100.00%

总计:2991152篇

二次有机气溶胶—发文趋势图

二次有机气溶胶

-研究学者

  • 张为俊
  • 黄明强
  • 王振亚
  • 郝立庆
  • 方黎
  • 顾学军
  • 盛六四
  • 朱敏聪
  • 王新明
  • 胡长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项往; 王炜罡; 张文玉; 葛茂发; 李坤
    • 摘要: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对大气能见度、辐射平衡、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系统地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SOA光学性质的影响是大气科学研究的前沿性方向。外场观测是认知SOA光学性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新的观测仪器和模型的发展使得对SOA光学性质的认识更加深入。而实验室研究通过控制特定变量模拟不同条件下SOA的生成过程,从机制上加深了对SOA光学特性的认知。综述重点关注了近年来有关经气相氧化、多相过程等途径生成的SOA的光学特性研究,并分析了老化过程对SOA光学特性的影响,以及外场和实验室结果的对比和联系。
    • 李坤; 王炜罡; 杜林; 葛茂发
    • 摘要: 芳香化合物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一类重要前体物,其在大气中的氧化可以生成具有光吸收特性的棕色碳。因此,理解芳香化合物所生成SOA的光散射、光吸收、反照率等光学性质对于定量研究其对空气质量、能见度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总结了实验室研究中单环芳香烃、含氧芳香化合物、多环芳香烃三类典型芳香化合物所生成SOA的光学性质,分析对比了文献关于光散射和光吸收参数的异同,归纳了多种环境因素对SOA光学性质的影响,并展望了该方向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
    • 王益倩; 刘仕杰; 王格慧
    • 摘要: 二甲苯是一种重要的人为源VOC,也是城市地区SOA的重要前体物。二甲苯光氧化形成的SOA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而NH_(3)对该反应形成的SOA生成产率及反应机制的影响尚不清楚。基于室内烟雾箱模拟系统,探讨了NH_(3)对二甲苯光氧化形成SOA质量浓度、物理特性及化学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低浓度条件下,NH_(3)对二甲苯光氧化生成SOA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合气溶胶质谱结果发现NH_(3)促进醛酮类物质进入颗粒相以及含氮有机物的生成是导致SOA质量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此外,NH_(3)能够提高邻二甲苯生成SOA的吸光度,但是对对二甲苯无明显影响。分析表明,相较于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光氧化会生成大量醛类物质,NH_(3)与醛类发生美拉德反应是导致SOA吸光性增加的主要原因。
    • 姜晓彤; 杜林
    • 摘要: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能见度、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备受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虽得到明显改善,但复合污染现象仍然十分严峻。为更好地评估SOA对大气复合污染的影响,获得准确的参数化数据,为区域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需要对SOA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鉴于此,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环境因素对SOA生成影响的研究,指出多重环境因素的复合作用对SOA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并结合目前研究现状,对未来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 何春倩
    • 摘要: 羰基化合物是大气中很重要的一类中间化合物,对于大气中臭氧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羰基化合物同时存在于气态及颗粒态中,其气粒分配行为对区域大气复合污染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羰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文献总结,并归纳了羰基化合物的实验研究和外场观测。针对目前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出了研究展望。
    • 孙娟; 丁喆正; 易雅谊; 陈彦奇; 薛丽坤; 王文兴; 周学华
    • 摘要: 二次有机气溶胶是有机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中羰基化合物与胺 / 铵反应可以产生吸光性有机气溶胶(如棕碳),对大气辐射和全球气候产生深刻影响。本文模拟研究了大气中硫酸铵和甘氨酸对乙醇醛与胺(如甲胺、甘氨酸)反应生成棕碳的影响。通过对反应溶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反应动力学分析,发现硫酸铵对反应体系棕碳的生成起抑制作用,而甘氨酸和甲胺的混合可以协同促进棕碳生成;通过对产物进行质谱分析,发现反应机理主要为半缩醛 / 缩醛反应以及含氮化合物的亲核加成;通过对产物有机碳进行分析,发现当硫酸铵参与反应时,有利于大分子二次有机碳生成。这些发现对棕碳在大气中的形成途径、乙醇醛在化学模型中对棕碳形成的贡献以及对大气中其他羰基行为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贡雪红; 吴佳睿; 韩永明; 李国辉; 安芷生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多地区发生重大的霾污染,细颗粒物(PM2.5)浓度极高,来源复杂。有机气溶胶(OA)是PM2.5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占北半球PM2.5质量浓度的20%—90%。在重霾期间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对OA的贡献率可达44%—71%。因此,本文利用WRF-Chem模式模拟了2017年10月23—28日京津冀地区(BTH)一次重霾污染事件,评估了亚硝酸(HONO)的非均相反应、低温影响下羟基自由基(OH)的反应速率以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对SOA生成的影响。模式较好地再现了BTH的大气污染物与SOA的时空变化特征。敏感性实验分析表明:在研究期间,非均相HONO源可使区域平均SOA浓度增加30.0%;提高·OH反应的速率可使平均SOA浓度增加16.8%;同时提高排放清单中VOCs的排放量与·OH的反应速率时,SOA平均浓度可增加33.6%。并且随着污染程度的加重,SOA在OA中的占比逐渐增加。因此,除了减少一次颗粒物排放外,减少SOA前体物的排放,也是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 胡惠敏; 黄明强; 朱敏聪; 王伟超; 顾学军; 胡长进; 赵卫雄; 张为俊
    • 摘要: 硝基多环芳烃(NPAHs)广泛存在于大气气溶胶中,是棕色碳的重要组成部分.萘和其他多环芳烃是NPAHs的重要前体物.为研究NO_(2)对NPAHs形成的影响,本文利用气溶胶激光飞行时间质谱仪(ALTOFMS)在线测定不同NO_(2)浓度下萘光氧化形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NPAHs组分.实验结果表明,NO_(2)对NPAHs的产生和萘SOA的形成有促进作用.通过ALTOFMS在线检测、模糊C均值(FCM)聚类分析,结合离线电喷雾电离质谱验证,测得萘酚和羰基化合物是不存在NO_(2)时萘SOA粒子主要成分,而通过OH-萘加合物和萘酚硝化产生的硝基萘、二硝基萘、硝基萘酚和二硝基萘酚及其衍生物是NO_(2)存在时萘SOA粒子的主要组分.这为城市大气高浓度NOx背景下,研究NPAHs的化学组分和形成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 胡田; 杨柳; 赵秀勇; 田文鑫; 盛重义; 张福洋; 吴彤
    • 摘要: 二次气溶胶作为雾霾产生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探究其形成机制及影响其生长情况的环境因子,根据不同专家学者的二次气溶胶(硫酸盐气溶胶、硝酸盐气溶胶及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长因素的烟雾箱模拟实验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大气中的各种气态物质(SO_(2),NO_(2),NH_(3),O_(3)等)及环境相对湿度、酸度、细颗粒物浓度和种子气溶胶等对二次气溶胶的生长均有重大影响。通过在此基础上更为深入研究其他鲜为人知的物质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情况,以期为烟雾箱研究大气光化学污染提供理论指导和选择方法。
    • 张蔷; 李令军; 赵文慧; 刘保献; 鹿海峰; 秦丽欢; 陈韵如; 李琪
    • 摘要: 以北京地区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蓄积资料和逐小时气象数据,采用光温影响模型对2000~2020年北京森林BVOCs排放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2020年北京森林BVOCs排放量为39.57×10^(9)g C,异戊二烯、单萜烯和OVOCs分别占72.19%、17.48%和10.32%,杨树、栎树等阔叶树是主要的异戊二烯排放源,油松等针叶树是主要的单萜烯排放源.2000~2020年森林BVOCs排放量从20.30×10^(9)g C/a增加到39.57×10^(9)g C/a,年平均增长率4.75%;BVOCs排放量的变化表现出明显阶段性特征,2000~2010年增长缓慢,2010~2020年出现大幅上升.20年间异戊二烯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单萜烯和OVOCs所占比重则呈上升趋势;杨树对BVOCs排放量的贡献逐渐降低,栎树和其他阔叶树的贡献明显增加,北京新增森林更加注重物种多样化.2000~2020年,BVOCs的O3生成潜势从181.76×10^(9)g增加到331.07×10^(9)g,异戊二烯占92.70%,是主要的贡献者;SOA生成潜势从1.11×10^(9)g增加到2.65×10^(9)g,单萜烯和异戊二烯分别占75.40%和24.60%.O3生成潜势最大的树种是杨树,SOA生成潜势最大的树种是油松.森林BVOCs排放在夏季对O3污染的贡献最大,未来绿化中应考虑优化树种组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